Ⅰ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紅薯是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傳入我國,首先傳入的是廣東和福建。
紅薯原產於南察大攜美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仿液地拓展。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敗伏品」之譽。
Ⅱ 外來農作物在中國古代的傳播
1黃瓜,也稱青瓜,原產於印度西北部,後傳入中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稱為胡瓜,東晉十六國時(317-420年)後趙皇帝石勒忌諱「胡」字,漢臣襄國郡守樊坦將其改為「黃瓜」。但那時我國雲南也有野生黃瓜分布。
2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原產地為墨西哥或中美洲,在16世紀中期明朝時(1531年)傳入中國。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吉林、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3小蔥,亦稱香蔥、綿蔥、火蔥、四季蔥、細米蔥,原產於西伯利亞,我國栽培歷史悠久。
4蠶豆,又稱胡豆、佛豆、胡豆、川豆、倭豆、羅漢豆,原產於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相傳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
5豌豆,又名寒豆、麥豆、雪豆、畢豆、麻累、國豆,原產於亞洲西部、地中海地區和埃寒俄比亞、小亞細亞西部,漢朝時傳入中國。但從元初才開始有吃豌豆嫩莢(也就是現在的食莢豌豆)的記載。
6扁豆,原產於印度,漢晉時傳入中國。
7茄子,原產於印度,公元4-5世紀(五胡十六國)時傳入中國,隋煬帝就對它特別偏愛,還欽命為「昆侖紫瓜」。
8菠菜,原產於波斯,唐貞觀21年(647年)由尼泊爾國王那拉提波傳入中國。
9香菜,最早叫胡荽,原產地為地中海沿岸及中亞地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五胡十六國時石勒諱「胡」字,故稱其為香荽。
10萵筍,原產於地中海沿岸,我國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約在7世紀初(隋唐時)經西亞傳入中國。
11胡蘿卜,原產於亞洲西南部阿富汗及鄰近國家,在13世紀(元代)時從波斯傳入中國雲南地區。
12紅薯,又稱甘薯、番薯、山芋等,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林懷蘭,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梅菉鎮人,於明萬曆年間由越南將番薯種帶回中國。陳益,東莞北柵人,在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入中國廣東。陳振龍,福建長樂人,於萬曆21年(1593年)五月從呂宋攜帶回中國。
13馬鈴薯,又稱土豆、洋芋,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17世紀時(明末)傳入中國。
14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原產國是墨西哥,於明末傳入中國。在此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花椒調味。甜椒,原產地荷蘭,18世紀才始有,19世紀傳入中國。青椒由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辣椒在北美演化而來,於100多年前引入中國。
15洋白菜,又叫包心菜、捲心菜,原產於地中海沿岸,16世紀(明朝)傳入中國。
16南瓜,俗名倭瓜、番瓜、北瓜,原產亞洲南部,另一說為中南美洲,很早以前就傳入中國。
17四季豆,也叫菜豆、芸豆,原產中南美洲,16世紀(明朝)時傳入中國。
18番茄,別名西紅柿,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原產國為秘魯和墨西哥,是西洋傳教士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晚清光緒時,才作為食物食用。但1983年7月中旬前後,我國四川省考古隊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里,發現了番茄等農作物種子,四川省農科院還精心培育出了植株。由此證明我國在2100多年前就有西紅柿了。當然,那時一定不叫現在這個名字。
19西葫蘆,別名茭瓜、白瓜、美洲南瓜,原產北美洲南部,19世紀中葉(清末)傳入中國。
20生菜,又稱葉用萵苣,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約於公元5世紀(東晉)傳入中國。
21菜花,原產於地中海東部海岸,約在19世紀初(清光緒年間)傳入中國。
22洋蔥,原產於亞洲西南部中亞西亞、小亞西亞的伊朗、阿富汗的高原地區,已有5000多年栽培歷史,20世紀初(清末)傳入中國。
23 西瓜,又叫水瓜、寒瓜、夏瓜,原產於非洲,在10世紀(五代)時從西域傳入中國。
24核桃,又稱胡桃、羌桃,原產於近東地區,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
25石榴,原產於伊朗、阿富汗等國,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
26蘆薈,原產於地中海、非洲,在隋唐時從波斯傳入中國。
27葡萄,又稱提子,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
28無花果,原產於歐洲地中海沿岸和中亞地區,唐朝時傳入中國。
29綠豆,原產於印度、緬甸地區,北宋時傳入中國。
30向日葵,原產於北美洲,在明萬曆年間傳入中國。
31大蒜,原產於歐洲南部和中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中國陝西關中地區,後遍及全國。
32西芹,又名西洋芹菜、洋芹、美芹,是近年從歐洲引進的芹菜品種。
33番木瓜,原產於墨西哥南部以及鄰近的美洲中部地區,17世紀明朝後期時傳入中國。
Ⅲ 紅薯是在什麼時候引入中國的
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這一年春天,在呂宋島,當一種叫「朱薯」的農作物進入陳振龍的視野時,他定然會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鄉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紅土地。
這一年,陳振龍50歲。他出生於福州府長樂縣搜灶的一個中產家庭,年輕時考取過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長的年月,一方面是科舉艱難、「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經商風潮彌漫於東南諸省,「中產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麼時候,陳振龍也開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
大批閩商前往呂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關。在此之前,呂宋僅有華僑「約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隊征服菲律賓群島後,大量采購生絲、棉布、陶瓷等中國商品。短短二十餘年之內,「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明史·呂宋列傳》)。
西班牙人帶來的,不僅有滾滾銀幣,還有原產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史料記載,朱薯進入呂宋,約在1565年。征服諸島後,「紅夷常患糧米不足」,於是大規模推廣種植。
到1593年,這種開著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呂宋已「被山蔓野」。陳振龍看到,當地土著「隨地掘取」、「以佐穀食」(《金薯傳習錄》)。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尺許薯藤便可「隨栽隨活」。然而,將薯藤帶出呂宋,頗費了陳振龍一番周折。《金薯傳習錄》記載:西班牙人「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他們還在海關層層盤查。賄賂當地土著、「得其藤數尺」後,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另一說「編入藤籃」),混過關卡後,經七晝夜航行返回福州。
航船抵達福州的日子,是農歷五月二十一日。幾天後,陳振龍之子陳經綸草擬了一份稟貼,游說福建巡撫金氏漏凱學曾「行知各屬」、「效法栽種」;與此同時,由於擔心「土性不合」,在紗帽池胡同住宅一帶,陳氏父子尋「舍傍隙地」,開始「依法栽植」。
先薯亭,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巡撫金學曾而建。
四個月以後,朱薯引種成功。經「啟土開掘」,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殲喚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Ⅳ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很多人喜歡吃紅薯,那麼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的呢,是誰帶來的,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朱薯價格極賤,並且極易引種,陳氏父子發現,朱薯「子母相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得知後振奮不已,在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之後,他認為朱薯的引種,「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金薯傳習錄》)。當年冬天,來自呂宋的朱薯,被命名為「番薯」。
Ⅳ 紅薯從何時傳入中國
紅薯這個作物品種究竟是從哪年傳入中國的,此前多有籠統說法。但是,從中國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兼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大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獲知,紅薯被確認進入中國的時間,是1593年。
被當時人們譽為「國寶」級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為紅薯寫過一首、近日還為有關報紙轉老滑載的詞,《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
我愛紅苕,小時候,曾充糧食。明代末,經由呂宋,輸入中國。三百七十年轉瞬,十多億擔總產額。一季收,可抵半年糧,超黍稷。
原產地,南美北;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省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勛,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45年前郭沫若大師的這首「滿江紅」贊紅薯的詞,既是一首紅薯和引進者陳振龍的頌歌史詩,又是紅薯傳入中國後迅速種遍全國、貢獻極大的概括。
1593年這一年,正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492年)100年後的第二年。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紅薯品種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不過按中國地方史料換算推斷,進入中國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紅苕、地瓜等,都是紅薯的別稱。中國不同地區對紅薯有不同的叫法,這同東北人稱馬鈴薯為「土豆」類似。
紅薯原產於南美的秘魯、厄瓜多、墨西哥一帶,隨著各國早期探險和經商先人的洲際往來,紅薯走出其故鄉,到歐洲非洲亞洲等有人類的居住地拓展。
傳入中國時,正是明代萬曆年間。我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秘密帶回國內。這就是郭沫若「滿江紅」詞中的「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
回國時,正逢當地冬麥歉收,春天大旱。於是夏日播種,秋獲豐收,而後紅薯這一珍貴品種,則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在中國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像永遠不停的春風,造福華夏億萬兒女。
紅薯的生命力極強,不管是山崗還是沙石土,紅薯對土地的鍾情程度,達到了不分貧富的境界。除個別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國都是生產紅薯的好地方。
紅薯在中國發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為天」的需要——解決溫飽和救命。
眾所周知,舊中國,和與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老百姓多過著飢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動亂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災,餓死者歷代都無計其數。
唐代詩聖杜甫的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還有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侍燃臘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段伍粒粒皆辛苦。
中國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說明古時廣大勞動人民不僅艱辛,種田者被餓死,司空見慣。
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內,從八國聯軍進北京,到日本大舉侵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上述慘狀更有過之。此間,紅薯就成了人們解決飢餓的一大作物品種。「當官不與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戲劇台詞,說明紅薯的普及廣泛。當然,紅薯和薯類也是中國紅色根據地和紅軍長征、八路軍壯大、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軍糧品種之一。
Ⅵ 辣椒,玉米,紅薯,土豆等都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1、辣椒:明代時期辣椒傳入中國。
2、玉米: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
3、紅薯: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4、土豆: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
(6)紅薯和石榴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史料記載貴州、湖南一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後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國境內最晚傳入卻用量最大且最廣泛的香辛料。
明《草花譜》記載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國人都在長江下游,即所謂「下江人」。下江人嘗試辣椒之時,四川人尚不知辣椒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從江浙、兩廣傳進來,但是沒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卻在長江上游、西南地區泛濫起來。
Ⅶ 紅薯是在哪個朝代引進中國的,又是誰引進的呢
按照歷史記載,紅薯是由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我國的,紅薯傳入時間,公認的記載是在16世紀末期,比較准確的時間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下旬(1582年)。紅薯通過多條渠道傳入我國,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
番薯是1593年傳入中國的,由當時在菲律賓從事貿易的福建人陳振龍,將西班牙人在當地種植的「朱薯」帶回中國。番薯,又稱甘薯、紅薯、山芋、地瓜等。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
(7)紅薯和石榴什麼時候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紅薯別稱甜薯、紅苕、甜薯、地瓜等,為管狀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
紅薯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紅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
紅薯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現今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Ⅷ 紅薯何時傳入中國
紅薯是萬曆年間傳入我國。
我國引進紅薯第一人是廣東東莞人陳益,於萬曆十年(1582年)將紅薯種從安南帶回東莞種植。
引進紅薯第二人是福建長樂人陳振龍,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將紅薯種從呂宋帶回福建種植。
紅薯種植技巧
一、橫栽紅薯,豎栽蔥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說的就是紅薯苗不要像大蔥一樣豎著栽,要橫著栽,這樣紅薯的產量高。
由於紅薯的每個莖節都能生根結紅薯,橫著栽的紅薯苗會明顯比豎著栽或者斜著栽的薯苗長,因此紅薯苗橫著栽可以明顯的增加結薯的數量,紅薯的產量會更加高。
橫著栽紅薯苗時,我們把紅薯苗剪成20至25公分長,入土的莖節以4至5個最好(入土的莖節過多,結薯的數量多,但是薯塊的個頭會比較小;入土的莖節過少,薯塊的個頭大,但是結薯的數量少),埋土的深度控制在5至7公分,頂部的三葉展開露出地面。
紅薯苗可以豎著栽,可以斜著栽,還可以橫著栽。紅薯苗採用「船底型插秧法」不僅可以讓紅薯結得多,而且還激燃山可以讓紅薯個頭大。「船底型插秧法」也就是把紅薯苗呈「U字形」放入土中,相比紅薯苗橫著栽,紅薯苗的抗旱性會更加強,「船底型插秧法」可以讓紅薯分層結薯,紅薯的塊根會呈現出立體分布,紅薯的單位面積產量會大大提高。採用「船底型插秧法」栽培的紅薯,紅薯苗的長度一般在25至30公分左右。
二、高壟結大薯
紅薯是一種耐旱不耐澇的植物,土壤濕度大不僅容易導致植株徒長(紅薯植株徒長會出現不結薯、薯塊小的現象),而且還容易導致紅薯爛根,因此紅薯易採用高壟栽培。
此外,紅薯高壟栽還能提高土壤晝夜溫度差(白天土壤升溫快,夜晚土壤降溫快),晝夜溫差越大越有利於有機物的積累,對紅薯產量和品質的提高很有幫助。
三、改翻藤為提蔓
紅薯藤在生長的過程中會長出很多「不定根」,這些不定根會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用來長莖葉,很容易導致薯藤旺長。破壞紅薯的不定根有利於養分集中供應給主根,有利於紅薯塊莖充分膨大。
為了破壞紅薯藤上的不定根,很多人會給紅薯「翻藤」,但是翻藤容易導致紅薯葉片翻轉,不利於植株進行光合作。每次翻藤植株要4至5天才會恢復,如果翻藤2至3次,那就相當於讓紅薯10至15天處於間歇狀態,紅薯地下塊莖的膨大勢必會受到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改「翻藤」為「提蔓」,提蔓時只需要把薯藤輕輕提起再放下即可,不容易損傷紅薯的莖和葉,且操作簡單,更加有利於紅薯高產。
四、忌偏施氮肥、忌施用含「氯」肥料
紅薯是一種喜鉀作物,鉀能促進光合作用產物的合成和運輸,能促進薯塊的膨大,因此紅薯施肥應以鉀肥為主,忌偏施氮肥。偏施氮肥會導致植株旺長,會嚴重降低紅薯的產量。老話說「一把紅薯一把灰,段頃紅薯結成一大堆」,草木灰不僅能疏鬆土壤,而且還含有豐富的鉀,因此我們可以用草木灰做底肥,在土壤出現裂縫時,可以用草木灰浸出液進行灌根,可以促進薯塊膨大。
此外,紅薯忌施含「氯」的肥料,氯會抑制澱粉的合成和運輸,土壤中氯離子濃度過高會嚴重降低紅薯的產量和口感,因此我們不要給紅薯施氯化鉀,可以施硫酸鉀。
五、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明中當時
紅薯是一種生長周期很長的作物,如果採挖得過早,薯塊還未充分膨大,會導致紅薯的產量變低;如果採挖得過晚,那麼紅薯可能會遭受凍害。
老話說「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當時」,說的就是霜降節氣是採挖紅薯的的最佳時機。紅薯怕冷喜溫,當氣溫低於8℃時植株就會經霜乾死,而霜降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至15℃,此時採挖紅薯可以確保薯塊充分膨大,而如果到了立冬節氣才採挖紅薯,那麼地下薯塊就容易受凍。
Ⅸ 紅薯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紅薯是1593年,也就是明朝末年的時候是由西方的傳教士傳入中國的,慢慢推廣到全國的。紅薯猜悉肢是從來自菲律賓的呂宋島陸春上傳到穗世江南這一帶的地區的,後來被大眾喜愛,就推廣到全國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