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有哪些傳統哲學

中國古代有哪些傳統哲學

發布時間:2023-05-06 03:06:22

A. 中古古代哲學流派有哪些

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
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儒道佛(佛家從古印度傳來的)
西方的是
古希臘:
米利都學派、愛利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智者派、蘇格拉底學派、麥加拉學派、埃利斯—埃雷特利亞學派、犬儒學派、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學派、學園派
希臘化—羅馬:
漫步學派、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亞歷山大利亞學派、敘利亞學派、雅典學派

概括起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中所講的心、性、情、氣、意、良知等都表示對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人生以極大的關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遙與解脫,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嚮往人生境界;佛教則把追求凈化超升,從而達到「涅 」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飄逸、佛教的超脫融合起來,就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境界。
2、重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於踐行盡性,履行實踐。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建構理論體系,不只是把思想與觀念表達出來就達到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相符合。當然這里的踐履並非人類的生產實踐,而是偏重於個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點。
3、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種重視道德踐履的傳統,是中國哲學中知識論不發達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宗教不發達的原因。
4、重和諧。重和諧是中國古代哲學一貫傳統。《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就是至高無上的和諧,最好的和諧狀態,而張載提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體和諧狀態。但這種和諧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的和諧,因此這種和諧是整體和動態的和諧,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諧。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一致,中國傳統哲學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從而達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並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種種疑惑豁然開朗,日常的經驗得到貫通,這樣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記錄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哲學著作。由於是所得所悟的記錄,因此中國哲學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學著作那樣的嚴密論證和邏輯結構,而多是一些文章斷片。這些哲學思想是哲學家們所得所悟的思維以及直覺體驗的結晶,無論是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道」,還是孟子所講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魏晉玄學家講「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種並不能由語言概念來確指、來表現,而只能靠主體依其價值取向在經驗范圍內體悟的思想。至於中國禪宗更是把中國哲學重直覺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覺與頓悟。中國古代哲學重直覺而忽視了邏輯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點,是中國哲學知識論貧乏和道德哲學發達的根本原因

概括起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有以下的基本特徵:
1、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學中所講的心、性、情、氣、意、良知等都表示對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種認識;道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予人生以極大的關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遙與解脫,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那飄逸灑脫、高潔絕塵的風骨神韻,歷來是道家所嚮往人生境界;佛教則把追求凈化超升,從而達到「涅 」境界,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飄逸、佛教的超脫融合起來,就可以體會出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境界。
2、重踐履。知行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它所涵蓋的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於踐行盡性,履行實踐。孔子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實踐,而獲得一種樂趣。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興趣不在於建構理論體系,不只是把思想與觀念表達出來就達到目的,而在於言行一致、知行統一。自己所講的與自家身心的修煉必相符合。當然這里的踐履並非人類的生產實踐,而是偏重於個人的修德重行。由此,便引出第三點。
3、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通過道德實踐,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從而達到社會整體關系的良性互動--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婦從、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種重視道德踐履的傳統,是中國哲學中知識論不發達的原因,也是中國古代宗教不發達的原因。
4、重和諧。重和諧是中國古代哲學一貫傳統。《易傳》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謂「太和」,就是至高無上的和諧,最好的和諧狀態,而張載提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即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體和諧狀態。但這種和諧是包含著浮沉、升降、動靜等矛盾和差別的和諧,因此這種和諧是整體和動態的和諧,是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和諧。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一致,中國傳統哲學也十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的就是要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包括君臣、父子、夫婦,乃至國家和民族的關系,從而達到「人和」的境界。儒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要實現「和」的理想,最根本的途徑是「持中」,並通過對持中原則的體認和踐履,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道之間的和諧與平衡,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因此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之一。
5、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以前的種種疑惑豁然開朗,日常的經驗得到貫通,這樣也就有所得,所得所悟的記錄就是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哲學著作。由於是所得所悟的記錄,因此中國哲學著作就少有西方哲學著作那樣的嚴密論證和邏輯結構,而多是一些文章斷片。這些哲學思想是哲學家們所得所悟的思維以及直覺體驗的結晶,無論是影響深遠「天人合一」、「道」,還是孟子所講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莊子講「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魏晉玄學家講「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都是一種並不能由語言概念來確指、來表現,而只能靠主體依其價值取向在經驗范圍內體悟的思想。至於中國禪宗更是把中國哲學重直覺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所謂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全靠直覺與頓悟。中國古代哲學重直覺而忽視了邏輯的推理和概念分析的特點,是中國哲學知識論貧乏和道德哲學發達的根本原因

B. 中國傳統哲學都包括哪些方面

引言:中國傳統哲學都包括哪些方面? 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傳統哲學的源頭就是在諸子百家的時期。當時是因為中國傳統的思想還沒有定下來,百家爭鳴的文化更是讓中國傳統哲學得到了一個融合,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最後雖然封建統治是以儒家為主要的主旋律,但是依舊有其他的思想相以襯托,所以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是比較悠久的。

三、中國的禮儀

中國的禮儀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從傳統的哲學中就可以看出中國的禮儀是有很強大的規矩的。無論是從老師還是學生的看法或者是君臣之分等等這些在古代時都是比較嚴格分明的,並且階級層次也是比較固化,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禮儀。其實這些思想不僅是友好的同時有壞的流傳到現在的中國的禮儀都是更加禮待他人的一種好的方面。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有哪些傳統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現在在幹些什麼 瀏覽:783
美國和伊朗有多少個民族 瀏覽:653
mk印尼製造什麼意思 瀏覽:598
為什麼加入中國人保 瀏覽:868
印尼打工一般工資多少錢 瀏覽:106
中國人在印度檢測核酸在哪裡 瀏覽:850
用什麼學習越南語比較好 瀏覽:889
越南中部食物有哪些 瀏覽:476
疫情中中國承擔了什麼 瀏覽:974
什麼事印尼紅燈期 瀏覽:895
中國當年為什麼支持越南 瀏覽:869
中國有多少人願意購買文創產品 瀏覽:645
到越南飛機什麼時候飛 瀏覽:286
英國穿衛褲有什麼感覺 瀏覽:869
越南有多少密切接觸者被隔離 瀏覽:564
和代購買的東西怎麼在中國海關查 瀏覽:700
泰國蜘蛛膠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569
印度宗教為什麼比較多 瀏覽:472
長方形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96
快遞到伊朗怎麼收費的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