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根本治國決策
治國決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同時,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到二0二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進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法制化、規范化,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三、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
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註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註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強化支農惠農政策,增加國家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大扶貧力度,完善扶貧機制,加快改善貧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各級政府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國家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量主要用於農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村的比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嚴控制征地規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補償標准,探索確保農民現實利益和長期穩定收益的有效辦法,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加快培養新型農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重點用於中西部地區,盡快使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改善,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糧食主產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任務較重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經濟發達地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產業轉移,扶持中西部地區優勢產業項目,加快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開發開放。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對資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難地區經濟轉型實行扶持措施。
(三)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實行促進就業的財稅金融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創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深化戶籍、勞動就業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完善人員流動政策,規范發展就業服務機構。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職能,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加強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就業指導和服務。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著力幫助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准,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合法權益。
(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傾斜,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協調發展。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農村並逐步在城市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全面落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城鄉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努力使勞動者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長,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鼓勵社會捐資助學。規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師生思想道德素質。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
(五)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發展婦幼衛生事業,加強醫學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經費保障措施。實施區域衛生發展規劃,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建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大醫院和社區衛生機構雙向轉診、高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定期到基層服務制度,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推進醫療機構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理順醫葯衛生行政管理體制,推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收支管理,糾正片面創收傾向。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保證群眾基本用葯。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嚴格醫療機構、技術准入和人員執業資格審核,引導社會資金依法創辦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大力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發展。
(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培育國有和國有控股骨幹文化企業,鼓勵非公有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以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發展,推動集約化經營,提供價格合理、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加強城鄉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
(七)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節約能源資源,依法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污染專項整治,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重點搞好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補償機制,強化企業和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加強環境監測,定期公布環境狀況信息,嚴肅處罰違法行為。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等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四、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一)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各個層次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深化政務公開,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發揮社會自治功能,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健全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加強和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全體公民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
(三)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健全公開審判、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等制度,發揮律師、公證、和解、調解、仲裁的積極作用。加強司法救助,對貧困群眾減免訴訟費。健全巡迴審判,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落實當事人權利義務告知制度,方便群眾訴訟。規范訴訟、律師、仲裁收費。加強人權司法保護,嚴格依照法定原則和程序進行訴訟活動。完善執行工作機制,加強和改進執行工作。維護司法廉潔,嚴肅追究徇私枉法、失職瀆職等行為的法律責任。
(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稅分成辦法,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促進轉移支付規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級政權建設需要。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逐步增加國家財政投資規模,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准等舉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製度。健全國家統一的職務與級別相結合的公務員工資制度,規范地區津貼補貼標准,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制度。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實行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製度。加強企業工資分配調控和指導,發揮工資指導線、勞動力市場價位、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對工資水平的引導作用。規范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確定管理者與職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壟斷行業改革,調整國家和企業分配關系,完善並嚴格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權益。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加強征管和調節。
(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保證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強化保險基金統籌部分征繳,逐步做實個人賬戶,積極推進省級統籌,條件具備時實行基本養老金基礎部分全國統籌。加快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加快建立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完善優撫安置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老齡服務。發展慈善事業,完善社會捐贈免稅減稅政策,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規范和加強經濟適用房建設,逐步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
五、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
(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
(三)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要堅持正確導向,唱響主旋律,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及時發布准確信息。加強對互聯網等的應用和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使各類新興媒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文學藝術要弘揚真善美,創作生產更多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
(四)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著眼於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把和諧社區、和諧家庭等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突出思想教育內涵,
『貳』 1800以前的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是「以文治國」,哪些是「以武治國」。 求學術解
以文治國主要是比較出名的是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王莽、章帝、漢明帝,司馬睿、宋文帝、陳文帝、唐高宗李治,唐玄宗、唐宣宗、趙太宗趙光義、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宣宗、雍正、乾隆這些人物。
以武治國秦始皇、劉邦、劉備、孫權、曹操、還有就是五代十國的那些國君,成吉思汗、朱元璋。
在歷史,其實一般的帝王都是文治和武治雙管齊下的比較出名:漢武帝、劉秀、劉裕、陳霸先、唐太宗、唐憲宗、宋孝宗、永樂帝、康熙這些人。
『叄』 中國以哪家學說治國
中國的治國學說從春秋戰國時期始,黃老及以後派生出來的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學說等等,門派林立,史稱諸子百家。自漢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基本上,歷朝歷代,都以孔子和孟子的儒家學說為治國之道……。但是,但是哈,經歷了數千年,對孔孟儒學產生了各種解釋,因此,在儒教學說內部,也不統一,有正儒,腐儒,犬儒,朽儒,這主要是他們自己內部互相攻訐,打擊對方抬高自己,一般到這個時候,王朝就被他們這幫治國精英敗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末年,一幫東林腐儒治國,天天在朝堂上打嘴炮,一會兒地圖開疆,日記強國,一會兒又公雞廁,去產能。最後弄得人君自己跑到皇宮後面的假山上,找顆歪脖子樹,上吊自殺了事。
『肆』 中國古代的三種主要治國思想有哪些統治階級是如何應用的
中國古代的三種主要治國思想有人治、法制、無為而治。統治階級應用人治。
人治是「法治」的對稱。又稱「賢人政治」。關於依靠執政者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治國方式和理論主張。在中國,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倡人治。
法治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4)中國以什麼治國擴展閱讀:
人治就是個人或少數人因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其他成員進行等級統治的社會體制。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其特徵是權力一元化的狀態。這是一種單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級森嚴的「線狀」控權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於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與國家權力間的橫向控制,從而滋生「獨裁」與「專制」。
而憲政賴以建立的權力基礎卻是社會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團或政治權力間互相控制、相互制約而結成的多元化「網狀」控權模式。「人治」的一元化傳統及「線狀」控權模式是憲政生成的政治障礙。
『伍』 中國歷朝歷代的治國思想是什麼
賤內親外
——「大一統」之後中國歷朝封建統治者的治國方略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中的這句詩文,被封建時期中國歷代王朝的士大夫們用來給帝王的家產做了一個很好的定義:國內的一切都是帝王的!這樣,一方面為帝王的合法性做了很好的思想奠基,另一方面則讓帝王有了高高在上的滿足感。正因為如此,「輕民」的思想不斷得到強化,對內實行蠻不講理的統治政策也就順理成章了。雖然也有「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但從歷史來看,顯然帝王們在心裡並不把它當回事。再者,本國的百姓基本上都受到過教化(愚民教育),明白君臣的等級觀念,可以說是溫順的良民了,不需要再給予更多的恩惠。於是,老百姓成了統治者取之不盡的資源,要兵抓丁,要錢征稅,要吃征糧。雖有些明智的帝王還知道要養民富民,但也只是迫於王朝更替時受了教訓、或為鞏固自己的權勢不得已才採取了一些懷柔手段。如果老百姓膽敢不聽話,則誣其為反民暴民,再以鐵血手段鎮壓。這樣的事例在歷史書中比比皆是,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這里就暫不舉例了。
而在對外政策方面,自漢武帝大一統以來,歷朝統治者受儒家學說影響,以「王道」思想與「和為貴」為指導方針,採取通好、和親、互市、內遷、安置等謙讓的措施,希望以仁義禮讓為契機,以德服人,使萬邦來朝。再者,中國的帝王總喜歡以天子自居,處處要體現自己的最高權威,自認為所統治的國家是世界的中心,是人世間最富庶、最文明的地方,而其他國家都是沒有受過教化的夷狄蠻貊,皆是貧窮、野蠻、落後的地方,只能依附於天朝並接受天朝的教化與賞賜。因此,在對外交往中,歷代中原王朝始終以滿足自我「中央文明國度」的虛榮為根本,對於外國或游牧民族,不管軍事上處於優勢還是劣勢,歷朝統治者總表現得象聖人一樣:在軍事上處於劣勢時,只要能夠維持名義上的至尊地位,就會毫不猶豫地答應條件苛刻的「歲幣」、「歲賜」,甚至置割地賠款的慘重代價於不顧,而在一些微不足道的、虛無的禮儀枝節上斤斤計較;就算是軍事上處於優勢,也不惜拿出巨額的黃金、白銀、珠寶、綢緞、茶葉等物品作為賞賜,以換取對方的歸附,卻毫不考慮國家的實際利益。中國歷朝封建統治者這種妄自尊大、對外部世界的一無所知、自身的虛榮心理以及對本國百姓的輕賤和殘酷壓榨,使中國人民為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此,下面試舉幾例:
漢武帝時期,外國使者受到武帝的格外優待。為了炫耀漢朝的富裕,武帝讓他們跟著自己到處巡遊,賞賜給他們大量財帛。這樣做武帝還猶嫌不夠,於是再來個灑池肉林,大演雜技、魔術、摔跤,觀看者人人有賞。還讓他們到處參觀糧倉庫房,欲以龐大的物資積累讓外國使者恐懼和臣服。而在漢武帝在位期間,《漢書》上記載的大型自然災害數十起,平均每年一次大災,嚴重的時候,一年5-6起。這些災害再加上在武帝的大肆揮霍,致使當時政府的府庫開始空虛,百姓們已大批流亡。
隋煬帝好大喜功,他曾邀請西域各國前來隋朝,並下令沿途各縣都必須招待迎送。為接見各國使者,隋煬帝在皇城端門外設置規模巨大的戲場,戲場周圍燈火輝煌,持續了半個月,甚至還命人把市上的樹木用布帛纏飾,向使者誇示富有。隋煬帝還讓人領著外國使者進飯館在吃大喝,當客人酒足飯飽要付錢時,得到的回答竟是:「在我們這里吃喝向來是不要錢的。」而為隋煬帝各種揮霍買單的百姓此時卻負擔極重,甚至出現吃樹皮野菜、煮土吃以及人吃人的悲慘情況,已經准備揭竿而起了。
在唐朝,外國工商業者來華者接踵而至。為了迎合唐代封建統治者的虛榮心理,外商或打著進貢者的旗號,或隨同本國使節一同前來,在「進貢」的名義下進行貿易,既滿足了唐朝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心理,又成為外商掠取財富的一種捷徑,各得其滿足。不管是哪一國的「使節」來唐,他們都要按慣例享受交通、住宿和安全方面的免費優待;當他們返回時,唐政府一般由鴻臚寺、典客署主持歡送儀式,並贈與數量相當可觀的禮物。鴻臚寺每年僅以「朝貢使者」名義為其發放的錢幣就高達50萬緡。在唐代,不算給以使節名義的外商的優厚賞賜,僅僅只是招待他們的糧食一項費用,政府每年就得支出13 000斛之多。而為了滿足唐代封建統治者的虛榮心理及外國人的需求,百姓的負擔不得不再次加重。
宋朝時期,統治者貪圖享樂,每年向遼、夏、金送大量的「歲幣」「歲賜」以企求和平: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盟約規定北宋每年給契丹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歲幣」,北宋與遼朝確立為叔侄關系等; 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史稱「慶歷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契丹乘機要挾,北宋又向遼增加歲幣銀絹各10萬,先後合計50萬兩匹;1120年宋金滅遼以後,北宋在原來給遼的「歲幣」基礎上再每年增加100萬貫錢,作為「燕京代歲錢」轉給金朝。而這些「歲幣」「歲賜」全由百姓承擔,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
明朝時期,為保持中國政治上至尊的榮耀的名譽,統治者採取厚彼薄己的朝貢貿易以吸引海外諸國來華朝貢,這種朝貢貿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鄭和七下西洋。而所謂的朝貢貿易,除了塗上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使明朝皇帝感到歡心之外,國家與人民實際所得甚少,說白了,這種朝貢貿易是一種不等價的交換。不僅如此,明朝統治者往往只強調大國「體面」,不計經濟損失,所酬之值多數大大超過貢品的價值,出大於入。同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大搞迎來送往、建樓造館、「宴勞有加」、食宿交通等等一律免費招待。因此,年年交易,年年逆差。這種只強調政治影響,而無視經濟效果的貿易,給國家經濟造成的損失和給民眾帶來的災難,很快就暴露出來了:就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兩年後,在明代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已經發生嚴重的經濟困難,其中,蘇州府連續四年拖欠賦稅,總計達 766 余萬石,居民大量逃亡。全府因死亡、逃散、從軍而被除籍者計33400餘戶。全國各地人民逃亡的現象也日趨嚴重。洪武以來的國家積聚已耗盡一空。隨之而來是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危機重重,政局開始動盪。
到了清朝,前期為顯示天朝大國的泱泱風度和富足強大,連越南等國的貢使來到時沿途都要裝飾布置,隆重接待;後期懼於外國的堅船利炮,於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認為多給些錢物就能使他們臣服,只要大清國皇太後和皇帝不失體面,賞賜洋人一些土地白銀又算得了什麼?至於治下百姓,慈禧太後的一句話——「寧予外姓,不予家奴」——已經很露骨的道出了歷代統治者的心聲:卑賤的百姓豈能與外國人相比?!
正是「大一統」之後中國歷朝封建統治者輕賤百姓,把肆意搜括到的人力財力集中起來作為自己的私產,並在維系「中央文明大國」的虛榮心理作祟下,大肆賞賜外國及游牧民族,而不是用來投資於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工程以促進本國生產發展,致使外國及游牧民族獲取實際利益,而本國民眾卻為此買單,搞得百姓窮困不堪。這種做法,給人一種很辛酸的感覺:歷朝統治下的中華人民不是本國民眾,而外國人或游牧民族才是真正的中華國民,只有他們才能享受天朝國民應有的待遇,至於本國的老百姓,在統治者眼中,只是賤民和奴隸而已。也正因為如此,歷代王朝統治下的百姓對朝廷根本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同感,一代王朝垮了,大多數老百姓無動於衷,對於新的王朝,老百姓也不會熱烈擁護:不就是換了個朝代嗎?以後還是會象前朝一樣做,日子該怎麼過就怎麼過。
寫到這里,只能用元代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中的一句表示對古時我中華百姓的哀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陸』 中國目前的治國策略是什麼
取各家之所長,形成科學發展觀。借鑒了儒家的和諧思想、愛民理念、法家的依法治國思想等。
『柒』 我國有哪些治國的方略
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7)中國以什麼治國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的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捌』 當代中國的治國之道是什麼
這可是個大話題,每個人看法都不同吧。
當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在這個全球共同發展的環境中如何復興中國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回首中國的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的歷程。
在中國挫折和曲折的道路中,尋找今天的方向。
中國今天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治理國家,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以法治國,以德治國。
無論哪種形式,都不會是歷史的簡單套用。
『玖』 中國現在是以法治國還是以德治國
(一)、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這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與法律不同。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的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其履行自己應盡的道德義務。從維護和保障社會穩定來說,法律和道德有著同樣作用。
(二) 、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共同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離不開法律,也離不開道德。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和思想道德體系,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運行;也只有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法制和道德教育「兩手抓」,才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可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我國完整系統科學的治國方略。
『拾』 現中國以什麼治國
說是依法治國,感覺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殺人也沒有償命這么一說。苦的還是老百姓。錢不是萬能的,買不了人命,所以我感覺是以錢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