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提升中國城市競爭

如何提升中國城市競爭

發布時間:2023-05-09 19:45:49

⑴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報告總結

報告分析294個城市10年綜合競爭力指數發現:過去十年城市競爭力的格局:總體間差距縮小,局部內差距擴大。東南沿海在保持領先的同時內部差距縮小,內地城市競爭力提升明顯,東北地區成績斐然,中部地區城市分化嚴重,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大型城市仍佔主導,中小城市競爭激烈;地級市提升領先於全國更高行政級別的城市。
報告比較294個城市10年綜合競爭力扒茄鉛指數變化發現: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前50個城市依次是:鄂爾多斯、包頭、三亞、營口、榆林、東莞、銅川、天津、重慶、滄州、松原、欽州、呼和浩特、清遠、烏海、合肥、長沙、北京、大連、東營、煙台、沈陽、防城港、慶陽、新余、唐山、蘇州、蕪湖、銅陵、舟山、青島、四平、佛山、遼源、日照、南通、揚州、淮安、武漢、常州、延安、成都、無錫、馬鞍山、杭州、廣州、玉林、泰州、長春、岳陽。
過去十年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從一般要素區位轉向人才核心要素;從基礎設施硬體要素轉向政府管理等軟體要素;人才競爭力變化率則是城市競爭力綜合水平變化率提升最大的積極因素。但具體經濟制度、企業管理和生態環境對城市綜合競爭力貢獻度仍然較低。
金融集聚對本地和周邊地區經濟影響效應較為復雜。相對而言,各地區中地區性金融中心的發展比全國性金融中心更能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相對於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產出,城市科技轉換能力對城市效率影響更大。
在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繫上,產業結構提升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對產業結構提升沒有明顯的影響。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繫上,城市層面存在明顯的環境與收入之間倒U型曲線關系。
商業文化與科技創新存在復雜的關系:從54個城市總體來看,創新氛圍與科技創新的正相關最多,交往操守與科技創新的負相關最多。體制創新與經濟增長存在著互為因果關系。對外開放度、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金融制度市場化改革、非國有化與經濟增長率正相關。而經濟管制、稅收負擔與地方政府幹預等與市場經濟相悖的體制因素與經濟增長負相關,實證結果符合預期。
報告對中國城市發展和城市化進行了十年回顧,報告指出:過去十年是中國城市崛起的十年。城市作為國家創富中心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和顯著,201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GDP的比重為65.81%,比2001年提高了15.6個百分點。社會納鉛事業取得顯著進步。但是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收效不大。
報告發現:過去十年中國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化史詩。城市人口規模和增速異常迅猛。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居住在城鎮的人口4.5594億人,占總人口的36.09%;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城鎮人口6.6557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59個百分點,十年城市人口總量增加2.10963億,過去十年增長接近全部城市人口的0.5倍;城市用地規模和增速更為迅猛。2001年地級以上城市市區面積48942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7605平方公里;201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行政區域土地面積6285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達3176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增長接近一倍;城市體系和空間分布急劇變化。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帶)逐漸形成、壯大。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群,是我國改革開放和制度創新的基地,是20多年來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的增長極。
報告認為:過去十年城市化的模式春好不可持續。城市化問題的主要表現:人口不完全城市化。按照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達50%,城市戶籍人口僅僅達到33% ;土地過度的城市化。十年城市人口增長0.5倍,建成區面積增加了接近1倍;城市體系的偏頗:大量人口向行政級別高的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發展相對緩慢,小城鎮功能不完善、比較分散。
城市化問題導致:空間結構的失衡,中心與邊緣發展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產業結構的失衡,房地產業過度繁榮;需求結構的失衡,內需不足;要素結構與經濟動力的失衡,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資源推動城市化發展。
報告建議中國城市:必須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建設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理想城市即: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實業發達的活力城市,多元包容的和諧城市,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城鄉一體的田園城市,自由開放的國際城市,古今交融的文化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 。

⑵ 如何衡量城市的競爭力

判斷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交通系統的發達程度,及它的連通性。這種連通性包括陸地的、海域的、空中的,具體表現在就是高速公路、航線等。

提高城市競爭力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城市財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居民人均收入提高能吸引投資和外來購買者。

城市競爭力的特徵:

1、系統性。城市競爭力是由各種因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它的強弱取決於各個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營造城市競爭力將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整體出發,全面考慮,始終把握系統的整體特性和功能,從而達到在整體上增強城市競爭力的目的。

2、動態性。由於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因素總是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導致城市競爭力的內涵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開放系統,這就決定了提高城市競爭力將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

3、相對性。城市競爭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強調與其它城市的橫向比較因為只有進行比滾裂較才能體現出競爭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隨著作用因素的.不斷改變,同一城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競爭力水平賣握也各不相同。

4、開放性。城市是一個開放系統,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攝入能量和物質通過轉化過程輸出能量和物質。而城市競爭力的測度指標隨著時間階段的不同作用因素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城市競爭力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

5、差異性。城市的競爭力表現方式多種多樣,更強的引資能力、更好的人居環境、更多的發展創業機會、更優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的競爭優勢。

因此培育城市競爭力可以從一定區域內城市的差別優勢出發,中備慶權衡自身在區域的角色定位,把城市間的純競爭關系轉變為競爭一合作關系,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⑶ 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措施

如何克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出的各種問題,是城市化戰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項基本措施是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要點。
一、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要求,盡快修改《城市規劃法》,放鬆對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規模控制,構建2—3個世界級城市,作為我國城市體系的龍頭。同時要十分加強城市功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積極投入數字城市的建設、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務體系的提升等,將中國城市的競爭力置於國際的大背景之中。
二、將中國城市的發展視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城市化進程中的規模設計應統籌考慮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譜和不同規模城市的「生態位」,不能人為地強調只能發展城市體系中的某個部分而忽略另一個部分。應當進一步調整全國城市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和加強產業轉移力度,放大城市擴散效應,將其真正塑造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中國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現有32個,其中東部16個,西部6個.中部10個,基本覆蓋全國。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城市群,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為核心的城市群,在環渤海地區建立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城市群,作為進入國際競爭前沿的中國高地。
三、認真規劃國家大城市的規模和數量,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將其塑造成國際級和國家級的人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術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輻射作用、帶動作用。大城市在城市體系重復發揮了城市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國家城市化戰略的核心主力。
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設步伐,重點提升城市建設的質量,尤其要加世御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服務業和社區建設的力度。中小城市是中消賀國城市體系的中堅力量,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到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目標。
五、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路徑,對於鄉鎮企業比較發達且分布比較集中,城鎮密度比較高的地區,鼓勵城鎮集中合並,選擇以中心城鎮為中心、衛星城拿返派鎮分布周圍的方式發展小城鎮。對於鄉鎮企業不發達地區,首先大力發展經濟、培育實力,為城鎮的建設創造條件。對於有大型企業的地區,可以在其周圍建立城鎮,但一定要注意城鎮的區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產業的發展,防止企業風險轉化為城鎮風險。
六、改革戶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

⑷ 如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區域綜合競爭力是綜合實力與競爭力的統一,包括區域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和產業、企業等多層次的競爭能力,可分為硬要素和軟要素兩大類。硬要素表現在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競爭力,集中體現在產業競爭力,基礎在於,企業競爭力和產品競爭力;軟要素表現在發展原動力(體制機制)和環境吸引力(要素集聚能力),涵蓋文化、人力資本、政府行為和發展環境等諸多方面。

一、 提升區域經濟 綜合競爭力的必要性

從更廣、更深層次上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緊迫任務。
1、產業結構競爭將不斷升級。以結構論優勢,以結構強實力,是未來區域發展的一大特徵。
2、全方位的開放競爭將更趨激烈。我國「入世」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按照WTO公開、透明、非歧視性的原則要求,區域之間政策各異的地方補貼、優惠措施等將被取消,而走向政策趨同,地方政府對外開放可依賴的政策優勢將越來越少;加之大開放帶來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的大流動,發展機會稍縱即逝,致使區域之間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競爭更趨激烈。因此,唯有通過提高區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才能更多地參與國內外合作與競爭。
3、以城市經濟為核心的競爭將全面展開。城市是吸引、集聚、輻射各種資源要素的主要載體,是區域經濟資本、商品、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中心。隨著短缺經濟的結束,許多地區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按照這一時期的發展規律,城市經濟是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區域競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培植城市活力、動力和吸引力為內容的新一輪競爭將全面展開。
4、信息、人才資源競爭將不斷深入。人類社會正在進行著一場深刻的革命即信息技術革命,這將極大地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競爭方式和交易方式,區域的發展將越來越受到信息化的滲透和影響,以信息化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同時,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當今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的競爭。哪個區域的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集中,哪個區域經濟發展就快,就有活力和競爭力。因此,現代經濟社會,如何吸引集聚人才是區域發展面臨的共同課題,加之人才在區域間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爭奪人才資源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5、發展環境特別是軟環境的競爭將更加突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秩序的逐步規范和經濟社會加速轉型,加快區域發展地方政府可利用的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將越來越少,區域競爭更多地將在發展環境特別是軟環境上展開,可以說,誰的發展環境好,誰的區域競爭力就強。
面對新形勢,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踐證明,哪個地方搶先一步提升競爭力,它就能優先取得發展權;從更廣、更深層次上研究區域綜合競爭力,是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緊迫任務。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要正確選擇提升的重點、著力點,考慮區域發展的特色和比較優勢。

二、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著力點

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從工業結構上提升競爭力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推進工業化是基礎。森殲工業化是現代化建設不可逾越的階段,一個地方工業上不去,就不可能積累雄厚的物質基礎,就難發揮工業的主導作用,提升綜合競爭力就將無從談起。提升工業化不能走過去遍地開花、低檔次、低水平重復的老路,要在「集聚、扶優、創新、外向」8字上下功夫。
首先是集聚。要集中精力抓好工業園區建設,讓分散的企業逐步向園區集聚,使工業園區成為體制創盯春告新的先導、對外凱明開放的窗口和產業升級的基地。
其次是扶優。政府要充分運用「有形之手」,切實抓好扶優扶強,包括優秀企業家的培育。
三是創新。1、加快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唯一途徑。2、要加快區域特色創新。以區域性的塊狀經濟為基礎,以小企業集群為載體,形成「小企業大產業」的經濟格局,是區域發展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它彌補了單個企業規模偏小的不足,創出了一條中小企業做大的特有途徑。3、要加快產業結構創新。產業結構創新是結構調整的核心和動力,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整體競爭能力的根本途徑。
四是外向,即提高經濟外向度,大力引進外資。這是提升工業化的重要途徑。

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從要素集聚上提升競爭力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推進城市化就是載體。城市化是農業、農村和農民完成非農轉移,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一方面順應了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又反過來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推進城市化,就要努力增強城市吸引、集聚各種資源要素的能力和輻射力,從「規劃、功能、品位」著手,全面提高城市競爭力。
首先是搞好規劃。城市規劃是保證城市有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城市各項工作的「龍頭」,城市的建設、發展和管理都必須以規劃為依據。城市的總體規劃,要對城市的發展目標、性質、規模、總體布局、功能分區、重點建築以及主要基礎設施明確定位,堅持「適度超前、設施共建共享」的原則,進行統籌規劃。對已建的一些基礎設施連點成線成網,發揮整體效益。不僅要重視城市規劃,還要按照構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鎮、中心村的城鎮體系要求,重視搞好中心鎮、中心村的規劃。特別要重視搞好城市供水、交通等基礎設施規劃。
其次是完善功能。城市集聚要素首先在於功能集聚。一個城市的實力、競爭力、形象都是通過城市所具有的各種功能來顯現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區別於其它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功能要缺什麼就補什麼,什麼弱就強什麼,使功能的完備程度不斷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求。三是提升品位。城市建設要有精品意識,一個城市品位越高,競爭力就越強,吸引和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就越大。城市建設的特點是抹上一筆,就很難去掉,搞得不倫不類、不土不洋的建築,後患無窮。有的暫沒有能力改造,可以先保護,保護也是城市建設的重要責任。推進城市化,不僅要給城市以使用價值,而且要賦予城市以藝術氣息。城市建設應立足於出精品,以更長遠的眼光,更好的藝術感受,努力提高建築水準。提升城市品位,還要正確看待當前的舊城改造。實踐已經證明,舊城改造不僅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提高城市品位,而且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努力提高市場化程度,從體制機制上提升競爭力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就要遵循市場規律辦事,在加快市場化、營造體制機制的優勢上下功夫。改革對經濟領域來說就是不斷推進市場化,市場對配置資源起基礎性作用,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特徵。市場化不僅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區域綜合競爭力和體制機制優勢的重要標志。
加快市場化,主要是針對過去傳統的計劃性、指令性而言的。就區域發展來說,盡管市場取向的改革已經多年,但由於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遵循市場規律辦事,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還很不夠。當前最大的問題是政企不分。一方面,企業還喜歡「找市長不找市場」;另一方面政府行為還有錯位、越位、不到位的現象。所謂錯位,就是不該政府做的事而我們卻在做,政府本應當裁判員,現在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所謂越位,就是政府幹了不需要政府乾的事,一些該由企業自主決定的事,政府卻要拿來審批。所謂不到位,就是該政府履行的職責,政府沒有履行好。當前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還難以使市場「無形之手」與政府「有形之手」協調作用。加快市場化,就必須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加快改革步伐,實現政企分開,再創體制機制新優勢。

四、 努力推進信息化,從發展後勁上提升競爭力

信息是繼物質、能源之後被人類發現利用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實現現代化的關鍵環節,是覆蓋全局的戰略舉措。信息化已經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
首先要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其次要超前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三是要廣泛利用信息技術;四是要加快開發信息資源。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創新,從發展環境上提升競爭力
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根本落腳點還在於加強環境建設,營造環境競爭優勢,環境也是生產力。對地方政府來說,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入世」後按照公平、透明、非歧視性的要求,區域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的空間將越來越小,但是環境建設的潛力空間卻很大。現階段區域發展已由初始階段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良好的投資環境、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以及優質的服務等方面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新一輪的區域競爭就是投資軟環境的競爭。從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上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這才是政府工作最根本的、長期的著力點。

⑸ 城市競爭力

新華網北京3月17日電(記者齊中熙)由中國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的《2005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顯示,與前兩年相比,珠三角地區的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

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南開、清華、北大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17日由社會科慶塌冊學文獻出版社正譽宏式出版。

本年度報告對城市綜合競爭力先前的表現指標體系進行了優化,增加了綜合資源環境成本節約指標。通過對200個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計量(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廣州、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廈門、天津。

報告顯示,在中國東部地區城市繼續保持領先的同時,東北、中部、西部的中心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步伐加快,顯示出產業轉移和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正在發揮作用。長三角城市的競爭力近兩年來提升更快,長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山東半島地區城市競爭力明顯提升,

參與報告編著的專家表示,這份報告通過對中國城市競爭力規范、精細的調查研究、計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對中國城市競爭力一些影響因素的現狀傾向性、變化趨勢和規衫廳律性的重要發現。這些發現對有關決策部門了解決定競爭力的關鍵,把握社會經濟運行的脈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⑹ 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

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

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一個城市要想發展得好,好的政策起著決定性作用,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發展目標,做好發展中的每一步,利用好每一份應該利用的資源,清楚自己的競爭力在哪裡,下面是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

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1

大力提升綜合承載功能

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成渝中線高鐵(四川境內段)在可研報批過程中——四川鐵投集團黨委委員、董事方躍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了重要出川通道的最新進展。

項目線路自成都樞灶旁紐成都站向東引出,經成都東部新區,資陽樂至縣、安岳縣,重慶大足區、銅梁區、科學城,引入重慶樞紐重慶北站,全長約29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目前該項目在可研報批過程中。

綜合承載功能決定著城市稿辯伍的整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鍵或。盡快形成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之所在。聚焦國家、省、市戰略,一大批助推盡快形成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的項目,成為當前應重點推進的首選。成渝中線高鐵就是其中之一。

同樣,作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成德眉資同城化,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也極為迫切。組建「三區三帶」招商聯盟,力爭年內集中開工重大項目400個以上,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目前共建設7個車站,除呂家咀站外,其餘站已打圍,進行綠化管線遷移施工。」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福田站是成都軌道交通資陽線的起始區間,成都軌道交通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成德S11線、成眉S5主線、成都外環鐵路和天府大道北延線、金簡仁快速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都在加快准備、建設中。

東部新區則是成都重點推進的人口、經濟承載區域。聚焦推動東部新區成形成勢,統籌推進10個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建設運營,加快天府國際機場北區域市政道路、華西醫院集群、民航科創示範區等184個重點項目建設。

從成都東部新區未來科技城就可以一窺這片熱土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目前,民航科創示範區A區A1地塊正在進行土地出讓准備工作,A2地塊完成了負三層的鋼筋澆築。B區臨建施工圖取得圖審意見。我們將加快建設進度,確保2021年A2地塊塔樓主體完工,力爭2023年A區全面建成投用。」中國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相關負責人介紹。

做強門戶樞紐和資源配置功能

5月14日,距2021年6月23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投運不到50天,成都即將迎來「兩場一體」運營的新格局。

置於雙循環發展格局這個更大的時空背景下,成都作為亞歐大陸經濟帶重要節點和航空陸海戰略通道主樞紐的地位更加凸顯。

門戶樞紐通道為增強城市輻射、集散和資源配置能力,實現以開放型經濟推動經濟結構躍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注入了戰略勢能。

「我們將充分發揮天府國際航空港和東部新區鐵路樞紐港優勢,做強連接全球的門戶樞紐和資源配置功能,打造國內循環的產業腹地和國際循環的流量鏈接,助力建設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興動力源。」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就是激活樞紐經濟新動能。

成都東部新區計劃在天府國際機場北側設立天府國際航空經濟區,今年重點推進10個項目。目前,民航科技創新示範區一期已開工建設,普洛斯智慧物聯港、豐泰電商產業園將於6月開工,安博物流中心計劃9月開工,並積極推動成渝中線東部新區鐵路樞紐站年內開建。

此外,天府國際機場航空經濟區與簡州新城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產業園片區綜合開發的願景逐步明確。2021年,總投資2256.84億元的189個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阿里巴巴、欣旺達等投資總額約1940億元的35個重大產業化項目正加速落地。

目光投向北面。立足港口優勢,重塑城市經濟地理,青白江區高起點規劃建設了國際鐵路港功能區、歐洲產業城功能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三大產業功能區。

就在2月末,青白江區總投資超47億元的11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包括展滔科技創新產業園項目、上海展志西南總部智造基地項目、大洋青白江保稅物流中心項目等8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及智慧產業城一期支路項目等3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的項目。

加快布局以樞紐功能為核心的臨空經濟項目,全面增強國際貿易和口岸服務能力。「『兩場』運營後,雙流以區位、口岸功能等優勢,更有條件布局航空產業高端項目。」雙流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聚焦航空主業,依託中商飛、四川國際等頭部企業打造全球航空維修產業地標,依託航空動力小鎮打造全國航空製造產業高地,支持中國郵政、遞四方西部轉運中心等項目打造跨境貿易國際中轉樞紐。

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強化科技創新源頭供給,提升創新策源能力,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為成都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大計,目前天府實驗室框架設計已經基本形成,部分實驗室已啟動前期建設。

按照黨中央和省委部署安排,成都堅持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依託四川大學、中科院光電所、中國航發四川燃氣渦輪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學、先進核能、電子信息、生態環境五大領域,規劃建設了一批天府實驗室。

2020年12月,成都與中國科協簽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合作協議,成立了「雙組長」機制的成都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領導小組。

今年是成都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開局之年,如何加快試點工作落地,不斷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成都市正立足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統籌構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學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天府實驗室「四層架構」,集中布局建設若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引領創新平台項目,加快建設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區塊鏈產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

除了啟動天府實驗室建設,成都還將推進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創中國」和「天府科技雲」平台建設,探索打造「科創中國」成都中心等重點項目;制定海外智力城市服務行動計劃,實施「岷山行動」計劃,籌辦科創中國·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成都分院;強化示範帶動引領作用,在全市推選一批科技與經濟融合試點示範項目,打造「科創中國」成都樣板,爭創「科創中國」全國創新樞紐城市。

創新成果轉化,更是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應有之義。「目前,約有150人在研究院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究院還將積極參與到天府實驗室的建設中,充分發揮研究院在航空電子與空管系統、先進材料與製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為實驗室建設「添動力」。

去年11月底,10萬平方米的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在成都科學城正式投入使用。園區將主要用於從事以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大數據、先進材料與製造、先進飛行器及動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

構築創新策源地——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技術從這里誕生。

城市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力2

1.加強國際化、科技化:

發揚體制、政策、區位和投資環境等優勢,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貿易多元化政策,擴大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系,並通過廣泛建立貿易夥伴關系構建龐大的貿易網,為外貿活動開辟廣闊的市場;推動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積極、謹慎地開放本國金融市場,利用區位優勢加速發展金融市場,提供稅賦和管理上的優惠,放鬆甚至解除外匯管制。

2.發展第三產業,重視龍頭產業和示範園建設:

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包括旅遊、文化、動漫、電子游戲等,服務業、醫療、金融、港口物流、海洋等產業,建設創意產業園,發展龍頭示範企業,帶動整體經濟升級。

3.吸納人才完善教育:

對高層次人才給予政府補貼和優惠待遇,引進的世界一流團隊,支持創新創業,有力吸引了國際化人才來深工作和創業;增加引進高等院校,進行專業人才培養,吸納專業人才,提高人才質量,與周邊省市進行人才交流,注重新理論、新結構、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而且與企業共同建立研究所,共同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通過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夠迅速轉化,而且也有利於為企業培訓技術和管理人才。

4.完善法律制度:

融合國際法律,要放於借鑒或直接引進國外民商事法律,吸引先進的市場管理經驗。

5.加強城市基礎建設,重視環境保護:

解決人口膨脹,住房困難,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問題,加大中心市區的擴建和改造,建設了一系列現代化交通、通訊、旅遊設施,增強了城市對國際客商的吸引力,在城市建設中,注意發展獨特的、具有保留多元的色彩和原有的居住區風貌特色,增加城市的魅力,舉辦重要的國際會議、國際性活動。

6.構建城市獨特文化:

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承接國家文化都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發展多語言環境此外,提高城市居民素質。

⑺ 中小企業如何提高市場競爭力

中小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方法如下:
一、提升產品內涵
產品的傳播力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傳播方式,在行業產品嚴重同質化(功能)的時候,產品的個性差異反倒是良好的傳播方式。產品放在消費者手中,能真實地感覺並對之作出相應的判斷,其喜好的程度直接影響對品牌的忠誠。
二、強化口碑作用
人們只著重由廣告帶來的傳播力,而忽視了服務帶來的口碑傳播力。品牌的價值和內涵是通過服務來體現、通過口碑來傳遞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利用口碑有效實現傳播。不妨鎖定消費群體中的「意見領袖」的角色,圍繞他們展現一系列的個性化品牌服務,甚至是特別的有針對性的服務。
三、運用公共關系效應
公關除了協調政府、社會公共關系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傳播渠道——新聞媒體。媒體是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輿論平台,影響著大量的閱讀者。如何與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直接關乎品牌信息到達的受眾面。
四、尋求事件熱點
事件傳播應該說是大公關傳播的范疇,雖然它與媒體密不可分,但有其自身突出的利用特點。突出特徵是吸引眼球,能在瞬間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和高度參與,是建立與擴大品牌知名度的有力措施。
五、把握體育營銷
越來越熱門的體育營圓瞎慎銷,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傳播方式。體育與事件有相同之處更有不同之處,它具有更多的貼近性、參與性、記憶性、長期性,甚至還有些民族情結的煽動性神戚。最重要的是能與消費者形成深度溝通,由共鳴達到共識,與品牌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只是其傳播成本非常高,但同樣也能橘敬找到低成本傳播的方式。
六、細分受眾目標
在企業的發展承受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分眾傳播是品牌傳播中能節約成本的一個不錯的選擇。當自己還不具備對你定位的所有消費者廣而告之的時候,不妨對你定位的那些最有價值的消費者進行品牌轉播。充分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讓一群人去影響另外一大群人。也許效果不盡人意,但你至少已經影響到了你認為最具價值的一群人。
七、組合網路營銷
這是時代進步產生的新傳播課題,尤其需要關注的是互聯網和未來的手機媒體,它使我們感覺到了世界離我們如此之近,這絕對是未來的主流傳播方向和方式,也是企業最具開發低成本傳播策略的價值平台。

⑻ 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政策依據

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政策依據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1. 國家政策:國家文化政策對於城市文化羨清薯競爭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國家「文化中國」、「全民閱讀」等文化政策的推動,都能夠有效地提升城市文化氛圍和文化軟實力。

2. 地方政策:城市政府在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文化政策,如文化創意產業扶持、文化設施建設正擾等措施。

3. 社會需求: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最終目的是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加關注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4. 經濟效益: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不僅僅是為了文化的繁榮發展,更是為了提升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城市文化的發展可以帶來文化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等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提升城市文化競爭力的政策依據應當是國家政策、地方政策、社兄者會需求以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考慮。

⑼ 中國城市化進階之路:三大城市群崛起 角逐世界級城市群

編者按

一百年來,中國從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到城鎮人口占將近三分之二,城市數量、質量和規模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化勢頭依然不減。

中國14億人口中,9億人居住在城鎮,目前城鎮化率已達到63.9%,與「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城鎮化率目標僅相差1.1個百分點。

在保持高速城鎮化的同時,城市也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經濟有巨大飛躍,在城市治理上也不乏亮點,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營商環境優化、治理模式創新……

無論古今,無論東西方,對於城市的本質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城市發展的目標在於人。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突出,人口紅利消退的情況下,城鎮化率的提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又一股力量。不少大中城市放寬落戶條件,甚至零門檻落戶。人,尤其是人才,成為各個城市競相爭奪的對象,吸引來之後還要留住,這已經成為眾多城市不斷提升治理能力與水平的內在動力。

而在城市不斷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城市群、都市圈自然形成,也成為新時期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大抓手。城市群內部加速一體化、協同發展,打破行政分割對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不合理限制,各個城市之間分工協作,形成良性發展態勢。都市圈內部聯系更為緊密,有的城市與周邊地區甚至規劃都能實現一張藍圖,這將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病。

在未來與世界城市的競爭中,中國城市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間,住房、上學、就醫、工作等人們最迫切的需求,是其中重要的方向。(李博)

未來世界的競爭,實質上是城市群之間的競爭。

早在2006年,「十一五」規劃就提出「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將大都市和小城鎮兩個角度統籌起來。直至「十三五」規劃對中國城市群格局明確定調,重點發展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在內的19個城市群,從「一群城市」邁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鎮化思路逐漸清晰。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大城市群建設已初具規模。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批准設立河北雄安新區。2019年2月及同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相繼印發。三大城市群全部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從全球角度而言,真正意義上對城市群的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經出現,法國學者戈特曼考察完北美城市化後提出了大都市帶的概念。他認為,「大都市帶」是指幾個規模相近、地域相鄰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共同組成了區域中心、呈組團式或塊狀分布的都市圈,進而形成一個「大都市帶」。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分別是以紐約為核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倫城市群,以巴黎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

如今,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三大城市群正朝著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方向加速推進。邁向世界級城市群,不僅意味著指標規模與發展質量的提升,更意味著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的完善與創新。

深圳。視覺中國

用「一體化」發揮乘數效應

在國際城市群之間的較量中,如何提高我國城市群的競爭力?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一方面這涉及單個城市實力的提升,比如科技產業的創新、宜居宜業水平及市民教育水平的提升等。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城市在許多世界城市榜單中極速躍升。不僅是四大一線城市,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的國際知名度也不斷提高。

另一方面,從橫向看,城市和城市之間的關系也可「做文章」。若僅以單個城市著眼,不同行政區之間難免發生惡性競爭。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發展城市群的關鍵一點正是如何把地理上的城市組團變為內部有機聯系的城市群。這需要在「一盤棋」的理念下通過行政壁壘的逐步消除、基礎設施和軟環境的協同與對接,達到1 1>2甚至是乘數效應,提升整個城市群的競爭力。

近年來,城市群協作也迎來跨越式發展。在省際「斷頭路」方面,21世紀經濟研究院觀察到,前些年有網友在論壇中感嘆江浙滬比珠三角更常碰到「斷頭路」。一個原因在於長三角許多地方涉及跨省邊界,例如以前上海與江蘇一些交界處往來要花數倍時間繞行。而上海與周邊蘇州等城市已形成較為密切的產業聯系,邊界兩側的城鎮也渴望融合發展。

伴隨一體化戰略的「東風」,2018年6月蘇浙滬皖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為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踩下油門。開工後,有相關城鎮政府工作人員感嘆,8年前就在設想兩地聯通後借勢發展度假旅遊,如今終於可以落地了。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從世界經驗來看,大都市圈中一些小城鎮為「上班族」提供度假休閑等服務是常見的城市分工方式,也是市場所向。促進要素的有序流通,改進阻礙其發展的體制機制,可以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最近三年,長三角作為城市群中主攻「一體化」的載體,許多細分領域的協作越發「活絡」,也將一體化推向縱深,形成示範效應。

產業層面,當下產業聯盟的建設形成一股熱潮,全面開花。有的由政府牽頭推動,例如在工信部門指導下上海發起成立長三角集成電路融合創新產業聯盟。更多的由行業自行發起,例如長三角工業設計產業聯盟,這類平台為各地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主體等多方的溝通合作提供更多空間。

同時,三省一市的市場監管部門也在力求推動長三角市場體系一體化發展,包括營商環境聯建、監管執法聯動、市場信息互通、標准體系互認,這將為城市群中的市場主體拓展業務、開展合作帶來便利。

在民眾更直接感知的公共服務方面,力度尤大。截至2020年6月,長三角有57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納入了異地門診直接結算信息平台,居民到參保地備案後,就能到異地醫院門診刷醫保卡結算,個人病歷信息也已互通。另外,2020年青嘉吳三地還首次實現了跨省域中職招生。

視野向南,近期港式家庭醫生入駐深圳前海,內地與香港醫療體系正加速對接。視野向北,北京首條跨省域軌道交通河北段26日開工建設,北京與河北聯系更為緊密。

在「一盤棋」的理念框架下,三大城市群正在苦練內功,攜手發揮疊加效應,在世界級城市群的競爭中再邁台階。

返回21經濟網首頁>>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升中國城市競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義大利面料還有桑蠶絲 瀏覽:508
越南卷皮鴨怎麼吃 瀏覽:420
印尼產地證有什麼特殊 瀏覽:507
印尼電話在中國怎麼打出去 瀏覽:160
中國大上印度多少 瀏覽:881
義大利什麼時間吃午餐 瀏覽:85
青島飛英國要多久 瀏覽:820
越南鞋基地在哪裡 瀏覽:603
am是義大利哪個品牌 瀏覽:935
義大利的四字城市有哪些 瀏覽:648
英國國寶英文怎麼讀 瀏覽:501
伊朗衛星到底有多少 瀏覽:808
義大利字什麼樣 瀏覽:520
印度玩蛇靠什麼 瀏覽:884
中國有哪些古畫 瀏覽:430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在北京哪個位置 瀏覽:845
印度有多少山城 瀏覽:879
印尼肥皂什麼牌子好用 瀏覽:212
寶寶印尼代表什麼時候 瀏覽:782
阿聯酋為什麼比伊朗有錢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