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中國與梵蒂岡的外交關系
與中國關系:梵蒂岡與中國無外交關系。
梵蒂岡與中國關系是很微妙的。據說將會有重大突破。梵蒂岡是不多的和台灣保持「外交關系」的重要國家,而且在它的影響下,很多旦伍保守的天主教國家也與台灣保持「外交關系」。
這次教皇的葬禮就邀請了台灣當局領導人,而大陸一直就和梵蒂岡有著重大的分歧,主要是在教會的組織方面,中國堅持不讓梵蒂岡插手。另外,也與中國的宗教政策比較特閉遲旁殊有關。
不過,梵蒂岡近年來雖然在社會觀念上仍然堅持保守的觀點,比如反對節育和墮胎,在政治觀點上趨於開放,因此,很多觀察家認為,新教皇上台後,將放棄和台灣的「關系」,而轉向中國大陸,畢竟在中國大陸有著近5000萬的教徒(據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20多年前,當教皇剛剛上台的時候,全世界70%的天主教徒轎橡在歐洲,而現在60%的教徒在亞非拉,特別是在非洲。因此新教皇的選舉,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來自亞非拉的主教們,據說巴西的主教希望非常大。
不管怎麼,中國政府已經表示,願意和梵蒂岡發展友好關系,只要梵蒂岡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貳』 梵蒂岡國務卿上周六表示,非常希望梵蒂岡與中國改善關系,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中方對改善中梵關系始終抱有兆空誠大枯意,並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目前,雙方接觸對話渠道是暢通、有效的。我們願繼續本著有關原則與梵方共同努力,繼續進行建設性對話,相向而行,推動雙方關系改善進程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族仿瞎。
『叄』 中國有沒有和梵蒂岡建交
梵蒂岡6月22日表示,在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繫上並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但必須小心對待這個問題或旅卜。剛剛結束對亞洲進行11天訪問的梵蒂岡外交部長拉喬羅大主教(giovanni
lajolo)當天表示,梵蒂岡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一直都在檢查中。
拉喬羅大主教在接受梵蒂岡廣播電台采訪時指出:「我的看法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鎮純但我們必須謹慎從事。」拉喬羅說,尋求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需要對雙方不可忽視的假設進行評估。
在其亞洲之行中並沒有訪問中國的拉喬羅大主教表示,梵蒂岡已對與中國建交的問題研究了很長時間,但他沒有在采訪時進行詳細說明。
美聯社指出,不過,北京已要求教廷中止與台北方面的「外交」關系,才能與其建立外交關系。而梵蒂岡則堅持對主教任命和監督的立場,就象梵蒂岡在其它國家都堅持這一做法那樣。
但拉喬洛大主教表示,梵蒂岡對與中國建交的前景感到樂觀。他對梵蒂岡電台說,只要中國和梵蒂岡都本著善意和友好,雙方就能夠在建立外交關繫上獲得成功的結果。
早前有報導說,新教皇本篤16世在上任曾表示,梵蒂岡願意與那些還沒和梵蒂岡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開展真誠的對話。本篤16世5月18日還表示,希望打破和中國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僵局。
本篤16世指出,那些還沒有和梵蒂岡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仍然在衫穗保羅的逝世時以自己的方式紀念,他對此感到「感激」。他希望這些國家能夠「盡快」和梵蒂岡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
『肆』 中國與凡蹄岡是否建交了
沒有、梵蒂岡目前仍然是台灣的邦交國
違反了中國關於此問題的基本原則,所以不可能建交
而且中國天主教不受梵蒂岡領導
中國與梵蒂岡的關系起碼有三個敏感點:首先是梵蒂岡一向反對全球范圍內的共產主義力量,其追求純粹宗教的主張與袒護政治取向並非完全統一;其次是他保持了同台灣的正常邦交;最後是梵蒂岡更希望將締交國的天主毀核悉教會納入梵蒂岡的「道統」體系,既由教皇統一任命該國各教區的主教,規定其領導和管理方式。這和中國天主教目前的「三自」(自立、自養、自傳)原則有難以消解的矛盾。
目前中國大陸有天主教徒約一千兩百萬人,神職人員不足兩千。有一種非正式的說法,是將他們分為公開教會和地下教會兩部分。中國主教傅鐵山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中,申明中國只有一個天主教,「我們每天早上做彌撒的時候,都為同一個教皇祈禱。」他還指著身邊的助手張天路神父對記者說,「他父母過去就在所謂『地下教會』中工作。在所謂"地下教會"時,他受到的神學教育非常膚淺,甚至包括許多反政府的思想。而在真正的教會中,他學到了豐厚的神學知識,還被派出到英國留學。」
梵蒂岡有沒有可能與中國建交?
2001年10月24日,教纖乎皇約翰—保羅二世發表一份聲明,希望中國寬恕羅馬天主教在中國所犯的"錯誤",並希望促成羅馬教廷和北京的關系正常化。當天,在北京舉辦的一次紀念傳教士利瑪竇的活動上,有人宣讀了這份聲明。教皇在這份聲明中說:"我對過去這些錯誤深感難過,我感到遺憾,這些過錯令許多人認為羅馬天主教不尊重中國人,使他們感到教會對中國持敵視的態度。」這是他繼今年3月以來第二次針對中國的道歉。
外交部發言人孫玉璽次日在回應教皇致辭時,對教皇的道歉表示歡迎,但又對教皇沒有對"封聖"事件作出明確解釋表示遺憾。此外,中國聲明與梵蒂岡建交的兩項原則依舊不可改變。
據法國《費加羅報》的消息,中國與梵蒂岡在過去一年中在中國駐羅馬大使館實際進行過達二十次之多的接觸。對身體漸衰的約翰—保羅二世而言,與中國建交是生平一大願望,但至今在這方面進展相當艱難。他近年來一直想出訪中國的願望也因為雙方接觸的程度,而未能真正成行。
新千年以來,中梵恢復中斷了五十年之久的正常交流,但發生於2000年10月1日(聖女小德蘭生日)的「封聖」事件給雙方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陰影,也因此陷入困頓。在「封聖」事件中,約翰—保羅二世宣布120位在中國的殉道者為「聖人」,其中包括87位中國人和23位外籍傳教士。盡管保羅二世事後表示不反對和中國政府開誠布公地討論殖民主義時代問題,但還是深深觸動了中國人對於殖民時期歷史的傷痛記憶。反過來,2001年1月7日和8月4日,為了解決各教區主教年事已高的問題,中國三自主教團現任主教傅鐵山祝聖了八位年輕神父,又遭致了教皇的干涉。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明了中梵關系中難以逾越的尖銳矛盾。
中梵關系於1952年斷交,斷交的主要原因出自意識形態的不協和。當時的新中國政府驅逐了一批反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採用三自原則,並承認教會自行祝聖的兩位本土主教。梵蒂岡則堅決反對三自,並承認台灣政府,將獲得中國政府承認的主教開除出教會。
實際上,早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聖公會教士艾倫就訴諸《新約》而呼籲各國教會獨立,提出「三自」主張。但這牽涉教會的世界性權力,所以一直遭到梵蒂岡的強烈反對。百年來世界范圍的工業化、都市化、交通、信息的發展其實都在促成著世俗化,基督教的很多禮儀法規、組織結構甚至與其他宗教、意識形態關系從60年代初的梵帝岡二次公會議之後也出現了許多根本性的調整,以適應現代生活中的宗教形態。但在根本的權力問題無法解決之前,宗教問題大約難以迴避政治問題。
改變歷史的「梵二會議」
從1962持續到1965年的梵第岡第二次公會議被宗教研究者們看作是基督教的重要轉折點。它是整個基督教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會議,作出了許多重大的改變。梵二會議不僅掀起了羅馬天主教的革新運動,也開創了羅馬天主教會與全世界的對話。對話的主要對象是:其他基督教會(包括猶太教)、其他氏冊宗教、無神論和馬克思主義。
天主教會在1869年至1870年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開始探討其現代發展之途。這次會議因普法戰爭和義大利軍隊佔領羅馬而被迫中斷,教皇庇護九世宣布大會無限期休會,並自稱為「梵蒂岡囚徒」而閉門不出。從此教皇與外界隔絕了大約半個世紀,其隱遁之態使天主教會在世界的影響急遽減少。「梵一」會議通過的《首位信條憲章》強調「教皇永無謬誤」、「教皇首席地位」和「教皇權力至上」。
1962年10月11日教皇約翰二十三世主持了「梵二」會議,新教的有關教派、前蘇聯的東正教、各國駐梵蒂岡外交使團和天主教信徒作為列席代表旁聽。大會前後分為四期。在1963年教皇保羅六世主持的第二期會議中批准了教會權力分散的原則,承認主教們作為使徒繼承人可與教會一道享有管理全教會的權力,這等於修改了「梵一」會議上「教皇永無謬誤」、「教皇權力至上」的原則。此外還批准了在宗教禮儀和彌撒中可採用本地語言的提案。在1964年召開的第三期會議中,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發言,對教會審判伽利略等歷史性錯誤和現代改革進程的緩慢提出批評。他曾批評「教皇無誤論」是一種「簡單的假設」、「缺乏聖經的傳統的證據」,是「唯理主義」和「新經院哲學」風行、人們「缺乏信仰」的結果。
1965年第四期會議中,教皇保羅六世以詔書形式宣布,1054年教皇開除東正教會牧首教籍的決定為無效,對由決罰令造成的東西教會大分裂表示遺憾。希臘東正教代表接受了詔書,雙方共同聲明取消歷史上的相互絕罰令。1965年12月8日「梵二」會議結束。
「梵二」之後,天主教在政治上開始採取靈活務實的政策。羅馬教廷在意識形態領域和社會政治態度上,開始正視現代社會的進程和不同意識形態的現實存在。但教會仍對無神論「極其堅決地加以摒棄」,但又聲稱這是不得已的一種痛心和痛惜之態。隨著東歐、蘇聯的巨變,約翰—保羅二世於1991年5月1日發表《百年》通諭,又表現出強硬的態度,認為「尋覓一條能將馬克思主義與基督宗教相調和的道路……是一件不可能辦到的事」。
「在聖彼得堡大教堂里邊,第一屆梵蒂岡公會議在可怕的暴風雨中結束;聖彼得大教堂外邊,第二屆梵蒂岡公會議在美麗的艷陽天里結束。」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張志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評價「梵二」,引用了布朗樂觀的話,但是他仍然認為,在強調信仰的唯一性上,天主教的傳統是最典型的,雖然其他宗教也都自稱真理在握。他認為,從孔漢思的個人經歷就能看出它的保守,孔漢思原來是德國圖賓根天主教神學院的教授,由於他對「教皇無誤說」的抨擊、對天主教排他傳統的批判,提出教會必須放棄政治權力和世俗榮譽以及優越感,從現實的實際處境看待教會的存在,竟被革除了教職。如果把宗教放在文化里看,其實任何一種文化強勢起來都會暴露出中心主義的特徵,一直到19世紀,天主教還把世界分為兩個部分——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梵二」的革新開放姿態是積極的,但它其實是被不能迴避的兩種力量推動的。
張志綱認為,世界范圍的世俗化以生活現代化以及通訊技術的發展為特徵,世俗化的結果是許多宗教功能的消失,同時消失的還有奴隸主義式的服從。在現代社會里,交通的便捷、信息的發展使所有人都看得見其他文化的生活形態,政治格局、經濟結構的相互依賴使所有人都必須在與其他文化的交往中生活。天主教也不可能再無視現代社會的現實,不可能再無視其他意識形態的存在。在對現代社會的反思中,很多教徒也開始向其他宗教尋找精神資源。
另外,歷史學、宗教學的研究都在開拓文化多元的觀念,斯賓格勒比較了8種文化形態,湯因比劃分了26種文明形態。宗教學家馬斯紐勒在1917年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宗教現象時,還受到左右夾攻,但現在這已經是常識。哈佛大學宗教學的學位都要求了解兩種以上的宗教,還會請不信佛教的人來講佛教。
張志綱說,百年來的宗教學研究表明,信仰宗教一般都出於很自然的原因,生在義大利就信天主教,生在泰國就信佛教,生在英格蘭就信新教,生在中國很難沒有不受儒學佛學影響。張志綱還認為,雖然作為常識,宗教間、不同文化間的對話在進行,但其中也有很不同的立場。排他論仍然是最傳統、也是最普遍的立場,我們從世界范圍內不絕的沖突中就知道這種立場的普遍。孔漢斯等一批參與起草《全球倫理》的宗教人士堅持一種兼容的立場,但梵蒂岡二次公會議之後,一方面講有條件的開放,一方面還是堅持天主教與梵蒂岡的唯一性,把其他宗教徒都看成是「匿名的基督徒」。教皇能道歉,是因為天主教的歷史包袱很多,這是梵蒂岡不能不面對的。
1842年,《南京條約》並列了兩條條款:外國商人可以在中國販賣鴉片,傳教士可以在中國各地傳教。傳教士和商人、士兵一起成了歐洲列強擴張的有機部分,同時也利用教堂、學校、醫院帶來了西方文明的傳播。據孔漢思的統計,20世紀30年代時,35%的中國知識精英受的是教會教育,90%的護士是基督徒,70%的醫院是教會醫院。
『伍』 大陸與梵蒂岡傳了什麼突破性進展
近日有消息稱,在牽動中梵的主教任命問題上,梵蒂岡向中國(大陸)作出讓步,此舉可能意味著,梵蒂岡與大陸的關系升溫,與台灣的「邦交」或將生變。
梵隱歷蒂岡高層人士今天透露,教廷與中國(大陸)間有關主教任命問題的架構協議已經准備就緒,幾個月內就可以簽署,將是大陸與梵蒂岡關系的重大突破,甚至可能促成建交。
即使只能部分解決中國大陸主教由何者任命的棘手問題,也可能開啟中梵建立外交關系之路。中梵若建立全面關系,羅馬天主教兆攜亂會將有合法依據與中國大陸約1200萬天主教徒建立聯系,並在大陸族檔新教教會快速成長之際致力推廣天主教。
『陸』 中梵何時建交
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表示,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
在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中,分量最重的恐怕就是梵蒂岡了,因為它不僅是歐洲惟一與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國家,更是在全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一直以來,由於宗教認同方面的原因,「台梵關系」被台灣當局視為「牢不可破」。不過,最近不斷從梵蒂岡教廷傳出的聲音卻是:梵蒂岡期盼盡快與中國建交。
與中國建交「只爭朝夕」
3月25日,梵蒂岡外交部長拉約洛在接受香港有線寬頻電視台專訪時表示,教廷與中國建交「時機已成熟」,呼籲中梵雙方克服歧見展開對話,並表示對話最終可導致雙方全面建交。
事實上,這已不是梵蒂岡第一次主動表示願與中國建交。近年來,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表示,希望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而只保留與台灣的非官方關系。去年10月25日,梵蒂岡國務卿蘇達諾樞機曾以「只爭朝夕」的姿態表示,梵希望盡早與中國建交,一旦中國同意,梵蒂岡准備當晚或翌晨就把大使館遷到北京,因為畢竟「中國數百萬天主教教徒的精神需求顯然比30萬台灣天主教教徒的需求更加迫切」。去年新教皇本篤十六世上台以來,更把與中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願意和中國建行臘纖交。3月28日,本篤十六世甚至表示,已故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把沒能踏上中國大地視為最大遺憾,希望自己能在合適的時機訪問中國。
據台灣媒體報道,梵蒂岡甚至已經為中梵建交後如何安置台灣制定了詳細計劃,包括由教皇出面「安撫」台灣教眾以及通過加強梵台在宗教事務及宗教團體等方面的互動和交流,以一種「恰當的方式」維系教廷在台影響力。
中國堅持建交原則不變
梵蒂岡方面不斷的高調表態引起了各方關注,有消息因此「大膽猜測」中梵將在2007年5月前建交,教皇甚至可能於2008年北京召開奧運會前訪華。
針對這些傳聞,4月2日,國家宗教事務局長葉小文表示,中方與梵蒂岡一直都有接觸,但雙方未設定建交時間表。他認為,中國政府處理中梵關系問題的兩條原則是明確的、一貫的,即梵蒂岡必須斷絕同台灣的所謂「外交關系」,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梵蒂岡不得干涉中國內政,包括不得以宗教事務為名干涉中國的內部事務。如果梵方能夠接受中方提出的兩大原則,相信雙方很快就可以建交;如果梵方不能接受這兩大原則,建交就會很困難。
中梵關系能否進一步發展,梵蒂岡的誠意自然很重要,不過比誠意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中梵建交利在雙方
建交對於中梵雙方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利益。對中國來說,梵蒂岡是中國外交棋盤上一顆重要的棋子。作為台灣在歐洲進行外交角力的惟一立足點,梵蒂岡的轉向將極大地壓縮台在歐洲的外交活動空間;同時,梵蒂岡放棄台灣的決定還將促使和台灣有「外交」關系的少數國家尤其是拉美的那些親台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發生轉變。此外,作為天主教徒世界的「共主」,梵蒂岡對西方國家的巨大影響力不容忽視,因此中梵建交將極大地改變西方對中國的看法,因此有輿論甚至將中梵建交稱為「東方與西方的和解」。
而對於梵蒂岡來說,與中國建交無疑是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捷徑」。有媒體就認為,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天主教不能進入中國,「其代表性就減少了一半」。
梵局蠢蒂岡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城國,面積0.44平方千米,人口1000人,其中多數為義大利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1929年,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教皇自稱「基督在世代表」,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檔仿神領袖。
『柒』 中國和梵蒂岡何時建交
3月8日上午的記者會上,王毅外長就熱點事件回答了中外記者的22個問題,金句頻頻,會後面對記者的「圍追堵截」,也幽默作答。
記者會結束後,王毅外長走過通道時,很多記者守在旁邊仍不停發問,王毅外長也把腳步放慢,耐心地進行讓信巧解答。
據香港官方微博報道,大公報記者抓住機會大聲問道:「外長,北京和梵蒂岡什麼時候建交啊?」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國際關系副博士原泉此前對觀察者網指出,梵蒂岡方面主動「勸說」地下主教讓位,的確反映了中梵博弈當中的力量對比的變化和梵蒂岡方面改善中梵關系的急切心情。但是,越是在我們取得勝利的情況下,我們越不能大意,越是在梵方著急的情況下,我們越要保持冷靜。
『捌』 中國和梵蒂岡建交了嗎
沒有,毀鋒猜中國和梵蒂岡的關系並不算友好,這也是有一段歷史原因的,中國有一段時間並不承認梵蒂岡的存在。至今有纖型人認為中梵可以建交,但目前仍無任何跡象基伏表明中梵即將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