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年間中國居民收入累計實際增長78.0%,為什麼人們還是覺得很窮
10年之間中國居民收入累計實際增長78%,那麼為什麼人們還是覺得很窮呢?那麼之所以人們還是覺得很窮的原因,是因為那麼隨著經濟的發展,雖然說人民群眾的這個收入也是高了,那麼導致這些人們的一個消費也是提高了那麼物價的增長也是增長了起來,所以人們還是覺得非自己非常的強,以前的話,那麼可能幾千塊錢就能夠購買一棟非常好的房子,現在的話幾千塊錢那麼,甚至連一個衛生間可能都買不了,所以說啊,隨著經濟的發展,那麼人民群眾的收入是高了,但是物價也上漲了
總的來說那麼經濟方面增長這么多的話,那麼依然是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經濟和這個收入還有物價的上漲不成正比,所以才會讓大家覺得這么窮的原伍蠢正因 檔亂
㈡ 為什麼中國很多人都很窮
因為人口太多,資源十分有限,不夠分配。衡量窮富的標准不是GDP,也不是可支配的收入,而是能夠享受到的資源,即使手中的錢財再多,不能獲取需要的資源,恐怕仍舊不能稱得上富裕。更遑論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形。然而咱們中國人確實是無憂無慮,日子寬裕沒幾天,就以為不得了,要求改變計劃生育政策,自以為生多幾個孩子也養得起,吵吵著要解禁計劃生育政策,開放所謂「二胎」,根本不去看就業、就學資源越來越緊張的現實,不看看大學生畢業後越來越難找工作,幼兒園的學位越來越緊張,簡直可以說是在醉生夢死之中。不用說那些尚未擺脫貧窮的人,即使現在那些富裕起來的人,如果仍然沒有一點憂患意識,不去珍惜已有的生活,恐怕遲早還會回到貧窮中去。
㈢ 造成我國貧窮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哦資本帝歲喚國主義是近代中國最大的敵人,是造成中國貧窮落後的最根本原因(1)中國的主權被破壞殆盡,逐步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如領土完整遭破壞,使中國長期不能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海關行政權的喪失,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被宰割的地位,無法保護本國的民族工商業,也不能增加國家收入,僅僅有利於列強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允許鴉片(毒品)進口,僅作為商品征稅,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貿易主權,而且加劇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外國公使駐京和在中國駐軍,使中央政府處於列強外交和刺刀的監視之下。
(2)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使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是造成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長期落後的根源。如巨額賠款,使中國喪失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機遇,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缺少必要的資金,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嚴重的依賴性。自1842年英孝漏國通過《南京條約》向中國勒索賠款之後,其後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款數額步步升高。截止1901年,中國對外八次主要賠款達19�53億銀元,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6倍。伴隨著巨額賠款而來的是,清政府無力償還時,不得不向外國銀行團借款,忍受其高利貸盤剝。在償還賠款時,又要以白銀摺合金幣(美元、英鎊)償付,隨著金漲銀跌,列強從中撈取到更多好處,從財政和金融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而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卻越來越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人民也巧雀爛因此越來越貧困化。總之,列強的經濟侵略使近代中國成為「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 祝你天天開心O(∩_∩)O~~
㈣ 中國人勤勞勇敢智慧,為什麼還這么窮
因為沒有一個特別好的帶動,並且經濟發展沒有特別的好,所以才會變得很窮。生活中也會有很多農民。沒有讓很多人過上小康生活。
㈤ 導致我國中國境內人民貧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為主導的綜合轉型時期,導致中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亦非常復雜,它既包含了計劃經濟時代致貧的因素,亦有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因素的影響,盡管各因素對中國貧困問題的影響度還在發生著相應變化,但中國現階段乃至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所面臨的貧困問題,都將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通過文獻資料和實 1.歷史原因。中外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大多贊成這樣的觀點,即發達國家的貧困往往是現實原因導致的貧困,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卻通常是歷史積淀下來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說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是導致新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那麼,現階段的貧困顯然有著改革開放數十年的影響,包括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和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戶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數農村居民長期處於赤貧狀態而不能自拔,城鎮居民亦因長期以來只領取低工資而處於低水平生活狀態。這些歷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貧窮後果均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觀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後更是一個長期制約因素。如據有關資料,1998年在湖北農村貧困家庭中,有84.1%的勞動力仍以傳統農業即種植業為謀生手段,貧困地區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僅佔全部勞動力的12.5%。(註:張在全、婁策貴:《湖北跨世紀扶貧戰略研究》,載《統計與決策》,1999(6),11頁。)再如以往水利建設中對移民生活的考慮就較少,據世界銀行調查統計,中國目前有300—600萬庫區移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註:世界銀行:《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中文版,44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因此,中國目前面臨的貧困問題雖然有現實諸多因素的影響,但過去數十年中城鄉貧困的積累卻促使了貧困問題更加突出,部分貧困人口仍然生活在歷史的貧困之中。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政府反貧困政策的實施,歷史貧困作為導致中國現實貧困問題的一個影響因素,在經歷近20年來的改革開放後,其重要性正在減退,再過10—20年,歷史貧困是應當從中國貧困問題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揭示過好地與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異。對城鄉居民而言,自然環境及相應條件的好壞,亦是制約其收入與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據「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貧縣名單,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山區、 高原等自然環境較差甚至惡劣的地區,其中有307個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的大山區,貧困人口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國中部的湘、鄂兩省的貧困地區;迄今仍未脫掉貧困縣帽子的幾乎均是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地區尤其如此,這使得佔全國總人口不到10%的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卻要佔全國鄉村貧困人口的40%。(註:唐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34、5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貧困強度指數而言,1994年的寧夏為2.77%,河南為0.66%,廣東為0.03%,(註:段慶林:《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差異的基本特徵》,載《統計與決策》1999(6),22頁。)寧夏是廣東的92.33倍, 這種差距因為發達地區發展速度愈快還在日益拉大。洪澇、地震、台風、火災、病蟲害等各種天災是導致貧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全國每年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擊的人數為2億多人,無論採取多麼有效的救災措施,都會有一部分人口因災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災民生活困難計,每年也有200多萬人因天災陷入貧困。因此,自然條件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天災更是無法避免,它們使貧者愈貧、脫貧者返貧,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較高的人口陷入貧困境地,從而是中國貧困問題的長期致貧原因。 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徵,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向來呈遞形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因國家施行的是重點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政策,使得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區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迅速擴大,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這是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比重高、程度深、數量大的重要原因。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顯示,1996年全國城市貧困率為4.2%,貧困人口為1176萬人。其中,東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188.16萬人,佔16%;中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658.56萬人,佔56%,西部地區城鎮貧困人口為329.28萬人,佔28%;東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廣東省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為1429元;中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1545.93元,其中最高者安徽省1911.82元,最低者為內蒙古1259.46元;西部地區城鎮困難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費收入為1714.85元,最高者為雲南省2017.99元,最低者為寧夏1175.82元;由此可窺貧困人口的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密切相關。(註:尹世洪:《當前中國城市貧困問題》,34~36、196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因此,國家還應當將地區經濟政策作適度調整,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就被看成是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 4.家庭與個人原因。一方面,從家庭結構來看,單親家庭,有殘疾人、重疾患者、無養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經濟負擔較重,容易陷入貧困(在發達國家,單親家庭往往成為政府救濟或援助的主要對象);另一方面,從個人因素來看,孤寡老人和孤兒,殘疾人,重症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無依無靠或因無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極低,通常是貧困人口的基本成員。據統計,需要幫助的殘疾人群體約佔全國總人口的5%,全國有6000多萬殘疾人;(註:鄭功成、張奇林、許飛瓊:《中華慈善事業》,13頁,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民政部門1997年傳統的社會救濟對象(包括社會困難戶,無勞動能力、無固定收入、無直系供養親屬的人員和60年代精簡退職老職工等)為5856萬人。(註:民政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8》,193、179頁,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編輯部,1998。)在鄉村,僅五保戶在1997年就達300萬人,其中,得到集體供給的有200.3萬人。(註:民政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8》,193、179頁,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編輯部,1998。)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1995年家庭戶主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貧困家庭佔全部貧困家庭的80.3%,與1990年相比,初中和小學文化程度的貧困比重增長了14.1和11.3個百分點,從而表明了個人文化程度的差異對生活水平的影響。(註: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載《城市管理》,1997(2)。)家庭結構的差異與個人情況的差異是任何時候都無法統一的,從而亦意味並因上述情況而導致的貧困現象不可避免,而政府在實施緩貧與濟貧政策時,不僅需要考慮以家庭為單位,而且亦應當考慮個人因素。 5.失業原因。勞動者在就業競爭中失敗而被迫失業,意味著喪失了收入來源,失業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近幾年來,隨著國有經濟的調整,中國正處於失業、下崗高峰時期。以武漢市為例,由於職工失業、下崗原因而產生的貧困人口已經成為該市貧困人口中的主體部分,在該市1998年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中,失業及下崗職工家庭成員佔領取者總數的63%,其中7 個城區中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下崗職工人數為13653人次(國有企業6007人次、集體企業為7646人次),佔14.6%。(註:武漢市民政局:《關於市政協九屆二次會議第569號提案的回復》,2頁,1999年7月7日。)可見,政府對城鎮貧困群體的救助重點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即由傳統的救濟對象轉移到失業、下崗職工家庭。值得指出的是,導致就業失敗的原因並非只是失敗者自身素質低,也有的是人際關系不良,有的是整個經濟不景氣導致裁員,有的則是受國家產業政策影響,有的是因企業經營的失敗(如破產、被兼並)等。因此,國家的反貧困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城鎮貧困人口群體的這種變化,將就業政策的調整納入反貧困對策中,盡可能多地提供就業機會將成為城鎮最好的反貧措施。 6.收入分配原因。收入分配對貧困問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行業分配不公與分配要素發生變化兩個方面。行業分配不公既體現在工資收入上,也體現在工資外收入上,金融保險等行業不僅工資收入高,工資外收入也高;涉外單位與部分股份制企業則可以為員工提供高工資待遇;而農、林、牧、漁、水利行業等則收入較低,導致部分職工及其家庭成員淪為低收入階層,生活陷入貧困境地。二是財產所有權或資本、技術等作為新的要素進入分配領域,必然進一步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雖然資本與技術作為進入分配領域是時代要求和競爭、發展的需要,但一定時期內創造的財富總是一定的,擁有資本與技術者由此而出現收入急劇擴張效應,而只能憑勞動賺取收入者所分享的份額自然減少,貧富差距的擴大化將直接影響著未來中國貧困問題的基本走勢,這是應當引起政府重視並需要採取有效措施來加以調控的。 導致貧困人口產生的原因還有許多,如企業因效益不良而發不出工資或拖欠工資,一些虧損、倒閉企業的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公報,1997年年底全國共拖欠養老金30億元(註:《中國勞動保障報》,1999—06—17。),家庭或個人投資失敗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如賭博、吸毒等淪為貧困,等等
㈥ 為什麼中國會窮呢 請詳細說明
因為中國人很會吃,而且很自私,大魚大肉,不關是否有利於健康,是能吃的多少錢都有人吃。與其吃那麼好的,不如拿吃的錢、享受的錢多資助一個槐梁清窮苦孩子上學,也算是為人類為中渣並國造福。並不是說不能有物質上精神上的享受,可以換鉛前一種方式去享受人生,發揚一下中國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讓別人和你一起富有起來。另外,有很多窮人,人窮志不窮,應該多看到中國富有的一面!
㈦ 為什麼近代中國這么貧窮落後呢
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勢力對人民的壓迫,是宏鬧近代中國落後、貧困的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入侵之前,中國人民仍在愚昧和落後中度日,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前提。
(7)為什麼中國那麼窮擴展閱讀:
國家最大的災難不吵知是失去主權和領土而是受到文化和精神的侵略。民族精神被同化是最不幸的。帝國主義的入侵使的中國民族精神得以覺醒。
並且讓中國人意識到了社會的落後從而總結失敗教訓。鴉片戰爭至中日甲午戰爭期間,西方列強通過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和其的攫取的侵華特蔽碰罩權。
㈧ 我國貧困的原因是什麼
問題一:中國貧困的原因 10分 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為主導的綜合轉型時期,導致中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亦非常復雜,它既包含了計劃經濟時代致貧的因素,亦有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因素的影響,盡管各因素對中國貧困問題的影響度還在發生著相應變化,但中國現階段乃至今後凳洞罩相當長的時期內所面臨的貧困問題,都將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通過文獻資料和實
1.歷史原因。中外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大多贊成這樣的觀點,即發達國家的貧困往往是現實原因導致的貧困,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卻通常是歷史積淀下來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說舊中國的貧窮落後是導致新中國貧窮的主要原因,那麼,現階段的貧困顯然有著改革開放數十年的影響,包括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和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戶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數農村居民長期處於赤貧狀態而不能自拔,城鎮居民亦因長期以來只領取低工資而處於低水平生活狀態。這些歷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貧窮後果均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觀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後更是一個長期制約因素。如據有關資料,1998年在湖北農村貧顫嫌困家庭中,有84.1%的勞動力仍以傳統農業即種植業為謀生手段,貧困地區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僅佔全部勞動力的12.5%。(註:張在全、婁策貴:《湖北跨世紀扶貧戰略研究》,載《統計與決策》,1999(6),11頁。)再如以往水利建設中對移民生活的考慮就較少,據世界銀行調查統計,中國目前有300―600萬庫區移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註:世界銀行:《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中文版,44頁,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因此,中國目前面臨的貧困問題雖然有現實諸多因素的影響,但過去數十年中城鄉貧困的積累卻促使了貧困問題更加突出,部分貧困人口仍然生活在歷史的貧困之中。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 *** 反貧困政策的實施,歷史貧困作為導致中國現實貧困問題的一個影響因素,在經歷近20年來的改革開放後,其重要性正在減退,再過10―20年,歷史貧困是應當從中國貧困問題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馬克思的級差地租理論,揭示過好地與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異。對城鄉居民而言,自然環境及相應條件的好壞,亦是制約其收入與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據「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扶貧縣名單,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山區、 高原等自然環境較差甚至惡劣的地區,其中有307個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的大山區,貧困人口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國中部的湘、鄂兩省的貧困地區;迄今仍未脫掉貧困縣帽子的幾乎均是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其中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地區尤其如此,這使得佔全國總人口不到10%的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卻要佔全國鄉村貧困人口的40%。(註:唐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34、5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貧困強度指數而言,1994年的寧夏為2.77%,河南為0.66%,廣東為0.03%,(註:棗鬧段慶林:《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差異的基本特徵》,載《統計與決策》1999(6),22頁。)寧夏是廣東的92.33倍, 這種差距因為發達地區發展速度愈快還在日益拉大。洪澇、地震、台風、火災、病蟲害等各種天災是導致貧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全國每年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擊的人數為2億多人,無論採取多麼有效的救災措施,都會有一部分人口因災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災民生活困難計,每年也有200多萬人因天災陷入貧困。因此,自然條件不是輕易可以改變的,天災更是無法避免,它們使貧者愈貧、脫貧者返貧,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較高的人口陷入貧困境地,從而是中國貧困問題......>>
問題二:造成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人口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條件惡劣 ,大多數地區自然條件差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類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3)電力供應不足 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 *** 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貴州、滇桂、川青、 *** 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4)--交通不便 貧困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
(5)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6)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問題三:造成我國中西部地區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條件惡劣 導致中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近海大陸多台風,內陸多寒潮,西北、華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國災害氣候多,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不斷。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乾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唬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大多數地區降自然條件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婁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3)電力供應不足
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 *** 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貴州、滇桂、川青、 *** 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4)--交通不便
貧困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
(5)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6)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問題四:我們國家(中國)始終拜託不了貧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人口過多。2.缺少自主創新型企業。3.人口素質低下。4.多為加工國外商品,缺少核心技術。5.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上只是個人觀點
問題五:我國貧困問題的內涵成因和解決的途徑 B
試題分析:發展是硬道理,在我國,解決一切問題最根本的途徑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因而C選項是正確答案。其他三個選項均不符合題乾的要求,因而應排除。
點評:本題考查的內容為高頻考點,學生在審題中需重點把握關鍵詞――「最根本的途經」,在准確審題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相關知識的理解不難作出正確選擇。
問題六:中國貧困問題現狀、原因及解決方案 5分 中國問題實質上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是中國問題。在「13億人口,9億農民」的國度里,無論怎樣強調農民問題都不為之過分。相反,對農民問題視而不見或漠然處之,那就是貽誤了中國最大的問題。正視農民問題、分析農民問題、解決農民問題,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都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農民貧困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結果、責任和解決方法都來自於社會、依賴於社會。論文研究是以分析農民貧困為核心,以農民貧困的外在表現――經濟上的貧困群體,文化上的落後群體,政治上的弱勢群體為基礎,以自組織方法論為理論依據,以自組織的耗散結構環境條件方法論、協同學的動力方法論和超循環結合方法論為視角,分別從農民貧困問題產生的環境條件因素――「城鄉分治,一國兩策」和「戶籍制度」及自然條件等方面,從農民追求發展的動力機制――競爭與合作方面,從超循環結合――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我們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減少,競爭與合作不足,資源低效利用是農民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源。我們找到的對策是:1、改善環境資源條件――結束城鄉分治,廢除戶籍制度;減輕農民負擔,改善農民就業政策,真正落實農民的「國民待遇」;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策略,向農業投資,優化農村自然環境。2、完善動力機制――優化競爭與合作,創建農民合作組織,走科技興農的發展戰略。3、超循環利用資源――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超循環利用農村人力資源,必須減少農民,走城市化發展的道路。 論文的突出之處,是運用了二十世紀最前沿科學技術方法論――自組織方法論對當前我國農民貧困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和論證,為解決我國農民貧困問題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論依據。
問題七: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是什麼 明恩溥《中國人的素質》一書中描述: 「中國人有能力毫無怨言地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苦難。」但「正是這種無限的忍耐力,使中國出現了最悲慘的景象……中國人見怪不怪,以至於心腸變硬……災難一旦來臨,便只有承受了。
在國權淪喪的近代,魯迅曾經痛苦地發現,在忍耐中麻木,在等待中絕望,彷彿就是那一代中國人的宿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成了他對民族性深刻反思的基調。
黑格爾認為,造成中國的落後的原因是中國人內在精神的黑暗, 中國是一片還沒有被人類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裡,理性與自由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人還沒有擺脫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狀態。「凡是屬於精神的東西……都離它 很遠」。
問題八:政治 我國目前還存在貧困人口的客觀原因是什麼 主要是三農問題。農民的收入除了打工,別無出路。收入的渠道不多是主要問題。
直接原因就是孩子念書、生病看病。
問題九:我國貧困人口的標準是什麼??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絕大部分按此標准確定的極端貧困人口觸溫飽問題已解決,今後扶貧的重點自然應轉到重視窮人非食品消費需求和強調培養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方面來。我國現行的貧困標准只相當於人均0.7美元左右。這就導致了對我國貧困人口多少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