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門打開之後,國家怎樣面對外資沖擊
自1992年我國政府決定進行外商投資零售企業的試點起,中國便開始了商業領域對外開放的步伐,目前國務院已正式批准了20餘家中外合資經營的零售商場(其中包括2家中外合資連鎖企業)。加之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批準的近300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中國商業的對外開放已初具規模。
商業領域對外開放利大於弊
我國商業的對外開放雖只短短幾年,但對我國商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首先。外商帶來了國內商業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短缺的資金。目前,國有商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很高,債務包袱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同外商合資不僅可以帶來資金,而且還沒有債務負擔。據統計,國務院批準的20家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外商出資總額達到7億美元以上,有效地緩解了國內商業企業資金嚴重匱乏的局面。
其次,外商帶來了國際上先進的現代化營銷方式和管理經驗。目前已經開業的試點合資零售企業,在商場設施、購物環境、商品質量以及營銷觀念、管理模式、服務文化上,都處於領先水平。這些合資商場銷售的商品,80%以上產自中國(包括「三資」企業)。這說明,其較高的銷售額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來自先進的營銷方式和科學的管理。
再次,外商利用其自營進出口經營權。從中國采購商品,在本公司的國外零售網路中銷售,擴大了中國商品的出口。據統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中美合資深圳「沃爾瑪購物廣場」及其母公司,直接和間接從中國采購商品出口的數量,每年達到100億美元左右,大大高於該公司進口商品到中國國內銷售的數量。
此外,適度引進外資還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十五大以後,國有經濟將要逐步從商業領域收縮,而其他經濟成分的流通企業目前還難以承擔穩定市場的職能。通過引進外資,成立由國有商品分銷企業控股或佔主導地位的大型合資企業,利用國外資金和管理技術,優化、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有利於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
誠然,與進入國內商品市場的外商相比,我國的商業企業在資金實力、營銷方式、流通技術、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內零售企業在銷售額、利潤等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隨著中國將加入WTO,這一液芹察影響可能更趨激烈。但瑕不掩瑜,綜觀全局,商業領域對外開放利大於弊當為定論。
外資進入對我國商業有哪些影響
具體分析外資商業對我國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國內商品零售企業所受到的沖擊將是有限的,大體上可以在能夠承受的范圍以內。
首先,從目前外商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現狀看,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很低,尚不會對國內市場構成大的影響。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9年全部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的零售額,只佔當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加上各地變通成立的外商投資零售企業鬧茄,只佔全國消費品市場份額的2.6%左右,這對整個中國消費品市場的影響是很小的。
其次,從目前中國政府開放國內市場的政策看,商品流通領域改革如在外資零售企業開放的地域和數量方面的步子很快,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同其他一些原來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行業相比,商品流通企業受到外商投資企業的沖擊肯定會小一些。
再有,目前國內商業領域的競爭己相當激烈,新的流通企業包括外商流通企業己很難進入。不可逆轉的買方市場狀態,眾多流通企業的激烈競爭,持續兩年多的零售價格負增長局面,不斷下降的流通平均利潤率,不僅給中國的流通企業造成巨大的經營困難,對外商投資流通企業同樣是難以逾越的障礙。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商投資流通企業 ,不少仍然處於虧損經營的狀態,從近兩年實際情況看,外商在中國開設零售企業的勢頭已經明顯不如前些年。
——國內商品批發行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生存和發展面臨一定的危機。
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從批發和零售企業的現狀來看,國有商業批發企業自80年代中期日用工業品市場放開以後,一直處於困難的境地,國有商業批發企業全行業虧損已有多年,近4年的虧損額超過了國有商業零售、餐飲、商辦工業企業的盈利額,造成國有商業企業全行業虧損。國有物資企業在1994年生產資料市場發生變化以後,已經連續6年全行業虧損。相比之下,國有零售企業盡管也遇到各種困難,但總體經營狀況仍然較好,大型商業零售企業一直首槐保持經營盈利,在大中城市中仍然處於市場銷售的「龍頭」地位。實力不同,與外商在國內市場中的競爭能力自然不同。
第二,從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來看,隨著信息和交通條件的進步,批發企業的商品輻射半徑,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如新的電子商務浪潮,將主要在企業對企業(B2B)的領域發揮優勢,使得一個大型批發企業的產品可以銷往全國,甚至全世界。因此,外商只要在國內設立少數規模宏大的批發企業,就可以充分利用規模效益取得競爭優勢,在中
② 中國引進外資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從外資管理看 1.權威的、科學的項目可行性論證機構和制度還未真正建立起來。 ——重復引進、盲目引進、無效引進 2.多頭管理 ——「四重四輕」:重引進輕管理,重簽約輕監督,重出國聯系輕風險防前鍵范,重短期表現輕償還保證。 從投資環境看 1.法律制度: 時滯性、歧義性、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 2.基礎設施: 實物性基礎設施:港口、水電供給、基礎工業等 社會結構性基礎設施:銀行、保險、咨詢機構等措施:1)從行政引資到市場引資的轉變。 v相當多的地方已不再把引進外資的數量目標作為政府官員重要的考核指標,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市場引資的機制,一些地方成立了專門的招商局,進行市場化運作,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引資。 v(2)從「招商引資」到伍悔鄭「招商選資」的轉變。 v六部委制定《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2006年8月8日實施;《反壟斷法》2008年8月1日實施。 v3)從外資「超國民待遇」到國民待遇的轉變。 v2008年實施的「兩稅合並」,指內資企業適用的「企業所得稅」和外資企業適用的「外國企業和外國腔頌投資企業所得稅」要合二為一。 v(4)從相對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到中西部地區轉變。 v國家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中部崛起戰略過程中,均對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給予特別優惠的政策,中西部省份的引進外資政策將會明顯優於東部沿海地區。
③ 我國將如何改善外商投資環境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表示,國家發改委將採取更大力度的措施。一是加快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在資質許可、政府采購、標准制定、「中國製造2025」政策、科技計劃項目、企業上市、注冊登記等方面,給予內外資企業同等待遇。
三是不斷加強法治化環境建設。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保護外商投資各類合法權益。加快制定外資基礎性法律,以法律形式確定投資保護、投資促進、公平競爭、投資管此碼激理等基本制度。內容來源於中國經濟網
④ 根據日本金融危機為背景,結合美國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闡述中國應怎樣對待外資投資
引導鼓勵長期的可持續的有用外資,包括資金,先進的核心技彎燃笑術,成功且符合本地水土的商業戰略戰術,培植跨國或本土具備良性競爭力的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讓他們的投資為中國GDP的可持續環比正增長做貢獻。
對試圖壟斷國內某些行業的外資或有損節能環保只把中國看成其廉價加工廠和轉移有嚴重污染的工業企業的目的地的外資,段舉即對中國可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的埋含外資封鎖其投資渠道。
對投機的游資可採取適當的抑制政策。
⑤ 中國政府要想避免外商投資逃避稅還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工作
為了避免外商投資逃避稅,中國政府還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1.加強稅收監管。政府應加強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稅務監管,加大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防止企業以各種方式逃避稅收責任。
2.建立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以稅收法律法規為依據,完善外商投資相關政策法規,確保稅收政策能夠明確、具體,並能夠執行到位。
3.加強信息互通和合作。加強與國際稅務機構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提升信息獲取和識別的能力,更好地防止和打擊各類跨國避稅行為。
4.倡導企業「合法避稅」。避免企業將逃稅融入到日扒侍常運營中,應積極倡導企業採取合法的避稅行為方式,保障外商投資企業的合配坦法權益。
5.加大稅收依法治理的宣傳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稅收意春賣吵識,樹立合理遵紀避稅思想,完善稅收法規服務機制等,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更加貼心、全面的稅收服務。
⑥ 如何處理我國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的關系
一、我國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關系的現狀及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沿襲前蘇聯的模式,政府與企業基本是「父子」關系。1978年以來,國家對原有的企業管理體制不斷的進行市場化改革,產生了很多新的經濟成分,形成多種政企關系並存局面。我國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傾向於交警與司機之間的關系,這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這正符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但現實中的政企關系是變動且錯綜復雜的,我國地方政府對外資企業大體是「交警與司機」的關系,但「交警」受過去傳統習慣的影響,不是為創建合理的交通秩序服務,而總是試圖對「司機」進行超越自身許可權的管轄,而「司機」為了得到方便,也對「交警」進行公關和賄賂。
(一)我國的外資企業的現狀
首先,外資企業已在一些重要產業領域處於主導地位。①2005年8月31日,中科院院士、科技部副部長程津培在第四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光纖製造設備100%、集成電路85%、紡織製造設備70%、石化設備80%和高端醫療設備差不多 90%至100%都依賴進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發表的一項報告中指出,到2005年底,在中國已開放的28個重要產業中,外資企業已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中國8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吞並;4家大型洗衣粉企業已有3家被外資企業吃掉;年產量超過500萬噸的啤酒企業的合資率已超過70%。
其次,兩稅合一標志著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經濟環境有所變化。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正在日益成熟;中國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法制環境也更為深入和完善,並逐漸與國際接軌。完全的兩稅合一、嚴格的環保政策、完善的質量標准、規范的人力資源管理、合法的勞資關系以及「以市場換技術」引進政策的重新定位等,都預示著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緩漏,對於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享有「旅銀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而言,他們的身份將逐漸與中國的民企、國企等趨於一致,擁有同樣的權力和承擔同樣的義務,實現公平競爭。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以及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外資企業在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有專家稱,兩稅合並,標志市場換技術的時代終結,外資企業在「超國民待遇」劃上句號的同時面臨新的選擇。兩稅合並的發展趨勢和環境保護的嚴格約束,使得跨國公司在投資中國之前,需要更多地權衡利弊,那些試圖將夕陽產業中『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資本密集型製造業全面移植到中國的公司,隨著成本的提高而可能變成『損人損己』的不當商業選擇,而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也進一步擾鎮爛擠兌了這些落後投資企業的生存空間。
最後,改革開放30年了,我國進入對外資企業政策調整的關鍵期,我們應該總結前一階段對外資企業政策的經驗,正視現階段外資企業存在的問題,理順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的關系,使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 我國地方政府在處理與外資企業關系的問題
首先,外資企業工會組織不健全,員工無利益代言人。一是在招商中有些地方政府的偏袒遷就。一些基層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心切,一味地強調招商引資的指標,在協商考慮各方面利益關系時,過分偏袒和遷就投資方,甚至以不建工會、犧牲工人利益為代價來招商引資。由於地方政府的位置沒有「擺正」,不能合理有效地整合勞資關系,個別地區出現了由勞資矛盾糾紛。雖然工會法賦予了各級工會組織相應的權利,但工會等與工人群體權益保護相關的職能部門,在地方政府中一般處於非核心的位置,獨立行使職權的效率不高,其執法行為容易受到各種各樣的行政干預,從而出現了「底氣」不足的問題。
其次,外資企業代表處問題很多。②很多外資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涉及違規或違法行為,據工商部門調查,外資企業駐華代表處最普遍的違法問題是從事經營活動。1983年頒布實施的《關於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登記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外資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應當是從事非直接經營活動的代表機構」。現實生活中,很多外資企業代表處都在從事著經營活動。某正在接受工商局調查的外資企業的高管就表示,外資企業代表處不具備營業功能,但是各家外資企業的代表處差不多都在營業。「代表處不能營業,就有一個很好的便宜可撿,那就是可以不交稅,還可以迴避國內很多麻煩的事。一旦變成一個銷售公司的話,就要交很多稅」,一名外資企業高管一語道出了眾多外資企業代表處違法經營的原因。現行稅收法規規定,凡沒有營業收入、服務收入的代表機構,不徵收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上述工商總局外資局人士表示,很難統計外資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每年給中國造成了多少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
最後,外資企業員工權益受到損害 。③一是某些國內代理企業看到外資企業勞務派遣業務的快速發展勢頭,未經批准擅自開展勞務派遣業務,並違反有關規定不為被派遣員工辦理社會保險。一些外資企業為逃避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非法代理企業聘用員工,致使有的被派遣到外資企業員工不能與其正式職工同工同酬,發生工傷後往往得不到賠償,在這些被派遣的員工權益受損後,非法代理企業不能依法保護員工的權益,還會與外商合夥,欺騙蒙蔽外企員工。二是一些外國投機者進入中國市場淘金時,以低成本聘用中方員工打黑工,不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社會保險手續。
面對以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地方政府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依據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現狀,不斷調整、修正我國對外資企業的政策、法規。
二、 面對新的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我國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如何才能實現互惠共贏
我國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歷史機遇期,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我們是獨立發展,還是集成全人類的智慧來解決,需要我們來決擇。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開放的水平」,我的理解,這就是在 「集成全人類的智慧,解決中國發展問題」這一層次上關於開放的戰略方針。這一方針是我們今後處理與外資企業的關系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這樣的方針,外資企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只有和諧的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的關系,才能實現雙方互惠共贏。
(一)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開放水平,為外資企業在我國營造一個平等、互利、合作、和諧的環境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政府是宏觀調節的主體,二者有共同的目標,又有各自無法替代的分工。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二手合一,相得益彰,是奠定和諧的政企關系的重要基石。在當前條件下,政企和諧的主動方在政府,著力點是依法行政,關鍵點是地方政府營造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同時需要企業依法經營、規范發展、創新創造,並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從地方政府層面講,重點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把握:
1、准確定位是第一前提
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和諧的政企關系,首先需要樹立一個前提,就是在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條件下,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各自扮演的角色應當有一個准確的認識。地方政府的職能非常明確,就是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大職責。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社會的細胞、財富的創造者,追求利潤、規避風險是它的天職,遵守規則、奉獻社會是它的義務。兩者在增加社會財富總量、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地方政府為此要制定規劃、明確導向,為企業提供服務和保障,督促企業遵守法律法規,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協調發展;企業要在遵守法律法規、不損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盡一切努力追求利潤最大化,並盡可能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
建立在上述定位基礎上的公平、有序、和諧的政企關系,平等,就是地方政府和企業是一對法律地位相平衡的活動主體。互利,就是地方政府和企業有著天然的榮辱與共的聯系。合作,就是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具體行為需要相互配合、形成默契。
2、依法行政是第一責任
在目前形勢下,主要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推動經濟發展仍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中心任務。由此就帶來一個眾所關注的問題,就是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發展中該如何作為,是依照法律規定正當作為,還是超越法律范圍亂作為。隨著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多數地方已經解決了政企不分的問題,或者至少已經從法律認識層面解決了這一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在經濟領域是否依法行政,對法律界、經濟界、企業界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深刻,也更具現實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依法行政是打造新型和諧政企關系的第一責任,是核心,是關鍵。正因為這樣,就提高經濟社會法制化水平、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而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顯得極其重要和尤為緊迫。
依法行政,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地方政府應該做什麼,即地方政府的法定職能是什麼;二是地方政府應該怎麼做,即地方政府行政的程序是什麼。只有將內容和程序有機統一起來,依法而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依法行政」。在經濟領域,相對於企業,地方政府必須認真研究自身哪些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屬於越位、缺位和錯位,哪些行為在法治社會條件下屬於程序失當、職權濫用。所有這些行為,都將妨礙政企之間正常的法律關系,最終損害企業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阻礙法治社會建設進程,因此,必須加以有效克服和解決。
3、服務至上是第一理念
如果說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自然法則的話,那麼,地方政府追求服務至上也應當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在西方發展史上,人們曾經認為最好的地方政府就是管得最少的地方政府,但當發現市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人們開始普遍認為提供最好的服務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以及各級地方政府自身對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和願望也是與日俱增。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地方政府在自覺主動打造新型和諧政企關系的過程中,服務至上應當是必須樹立的第一理念,特別是針對經濟領域需要地方政府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必須首先考慮和維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在法律許可和不損害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從最大程度上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4、營造環境是落腳點
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和諧的政企關系,地方政府除了在相對微觀的層面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外,更長遠、最根本的是地方政府要為企業創造優越的發展環境。嚴格意義上說,提供服務與營造環境是相互交叉、互為依託的,但從更廣義的層面理解,地方政府的四項基本職能歸根到底都是「營造環境」。因此,營造環境是地方政府在打造新型和諧政企關系中的落腳點。我國地方政府與國內企業的關系理順了,勢必有利於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發展。
5、改革創新是第一動力
唯有改革才能催生活力,只有創新才會締造靈魂。平等、互利、合作、和諧的政企關系的打造,同樣有賴於改革創新。
(二)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管,加強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的平等溝通,實現互惠共贏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引進外資企業,給其許多優惠政策,外資企業在中國實際享受著超國民待遇,許多時候地方政府對外資企業的監管存在底氣不足的現象。外資企業在我國事件不斷,例如:肯德雞遭遇「蘇丹紅」、高露潔「含致癌成份」、朗訊「商業賄賂事件」、索尼的「問題相機」、「肯德基勞務派遣之爭」等等。為什麼會這樣?也許疑問很多,答案也還不能確定,但一個現實卻是無法迴避的,這和地方政府監管的缺失和事後的懲罰不到位有關。如何監管,我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國企和外資企業監管要一視同仁
一直以來,我們執法部門都把對企業監管的力度主要放在國營企業上,逐漸建立並完善各種機構、規章制度和監察機制,取得了成績,但卻忽略了對外資企業。因為跨國企業都在「國際標准」運營的光環籠罩下,有著良好的企業形象和聲譽,人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企業都是守法的企業,但事實表明,即便在機制相對完善和規范的環境下,跨國企業依然有出現經濟犯罪的可能。資本的本性是要實現價值增值,要追逐利潤,跨國企業也常被詬病為水草,逐利而棲。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投資,在冠冕堂皇的口號之下,往往還伴隨著諸多的社會公益活動,但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對他們誘惑是顯而易見的,在某種程度上,跨國企業出現行賄等經濟犯罪的情況,其危害比本土企業更大。且不論這種遵守「潛規則」的行為給社會觀念和風氣所帶來的沖擊,僅因為跨國企業在全球活動的便利,將使得相關的經濟犯罪更具隱蔽性。
這一切,都應該使我們的執法部門改變觀念,把外資企業納入監管視野,引入諸如加強教育、鼓勵舉報等機制,規定相應的獎懲手段。
有人可能會擔心加強對外資企業的監管會嚇跑投資者,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沒有企業願意自己內部出現問題,跨國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它們自己也很清楚,一旦出現經濟犯罪自身也將是受害者,問題一旦揭露出來,不但會極大影響公司的公眾形象,客戶也往往會因為避嫌而不願與其交易,地方政府對外資企業加強監管、預防經濟犯罪,對它們自身也是一種幫助。
2、監管過程中要著重解決當前最突出的矛盾
首先,要定期對外資企業社保辦理情況進行檢查監管。監管工作涉及外資企業是否全員參保;外資企業是否按時為外資企業員工繳納社會保險;外資企業員工的社會保險繳納基數、比例是否符合社保政策規定;外資企業員工是否可以享受到相關的社會保險待遇等。要加強對外商離境或撤資時的社保監管工作。包括外資企業是否按照中國政策法律辦理完成終止外資企業員工勞動關系及社會保險手續;外資企業員工是否存在社會保險補繳、欠繳問題;外資企業員工是否還在享受相關的社會保險待遇(如工傷、醫療期)等。要加大對違反中國外企員工社會保險政策法規的外資企業的處罰力度。有法必依,違法必糾,才可能有效地約束外資企業的行為,使之重視中國外企員工社會保險政策法規,不逃避繳納員工社會保險的法律義務。
其次,外資非正常撤離現象抬頭 應建立有效機制應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繼續蔓延,在華外資撤離的可能性增加,其中非正常撤資現象有所抬頭。我們除了要調整利用外資的政策外,還應建立起相關機制有效緩解外資非正常撤離帶來的影響。③如2008年1月,103家韓資企業「半夜逃離」山東,利用這種方式撤資的外商在前期偷偷將資產全面轉移,然後選擇「一夜消失」,遺留下勞資糾紛、建設工程以及買賣合同糾紛等大量問題。韓國經濟對外部依存度高,「半夜逃離」是對當時中國經濟發展判斷不確定的反應,但另一方面,非正常撤資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對引進外資的態度和監管存在問題。對於外資的過度偏愛,使外資來去自如,對外資企業的監管形同虛設。
最後,加強對外資企業用工的監管。自實施改革開放伊始,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和地方都對外企給予較多優惠措施。這些優惠所涵蓋的范圍和內容相當廣泛,期中包括用工。鑒於洋品牌以此前的高質量積累下來的知名度,加上招商引資的壓力,地方對於外資企業的監管較為寬松。實事求是地講,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實施這種策略具有合法性,而且,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市場拓展也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成為外資企業可以逃脫監管的理由。企業本身的牟利沖動,意味著不管它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本質上具有同質性,都試圖以盡可能小的投入換取盡可能大的收益,某些國內代理企業非法從事外資企業勞務派遣業務,肯德基等外企搞「勞動用工搞雙重標准」呼喚政府應加強外企用工的監管。
3、加強監管的同時,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要平等溝通,實現互惠共贏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外資企業的參於,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雙方應持互利互惠雙贏的原則,墨子曾說「交相利」,地方政府有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在處理外資企業關系的時候,不單要想外資企業答應你什麼,你也要想一想你能為外資企業做什麼,調研一下你的地方政府和外企之間有哪些共同利益的話題,圍繞這些利益共同點去平等溝通,實現互惠共贏 。首先要依法建立平等、高效的溝通渠道,不斷完善溝通機制。其次要引導外資企業積極參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使外資企業的利益和中國的產業政策相一致,這樣才能實現互惠共贏。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貨物監管和征稅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鼓游純碰勵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來中國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以下簡稱外商投資企業),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發展國民經濟,方便合法進出,加強海關監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外商投資企業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履行各項義務,其進出口貨物應如實向海關申報,接受海關監管並可享有關優惠。第三條對遵守海關規定好的外商投資企業,經審核後,褲薯由海關授予「信譽良好企業」稱號並在辦理海關手續方面給予相應的便利。第四條對符合海關監管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可以批准其建立保稅倉庫、保稅工廠。海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外商投資企業中派駐關員進行監管,辦理海關手續。有關企業應提供必要的便利。第五條外商投資企業進口的貨物凡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規定的海關監管貨物,未經海關許可,不得擅自出售、轉讓、抵押或移作他用。第二章備案手續與驗放依據第六條外商投資企業應當持憑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管理部門或其授權機構簽發的批准證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其授權機構簽發的營業執照等文件的副本或復印件以及企業章程、合同,向主管地海關辦理企業登記備案手續。第七條外商投資企業投資各方應當根據合同、章程的規定,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繳付出資額,並在驗資後的一個月內向海關遞交驗資報告。第八條外商投資企業辦理進出口貨物報關手續時,應當填寫外商投資企業專用的進口或出口貨物報關單向海關申報,並交驗貨物發票、集箱單等有關單據;屬於國家規定須申領許可證的商品,還應當向海關遞交進(出)口許可證;不屬於國家規定申領許可證的商品,海關憑批准成立企業的文件或者進出口合同驗放。
外資企業進口本企業自用的、合理數量的貨物免予報批,免神談領進口許可證。第九條外商投資企業為解決外匯收支平衡購買非本企業產品出口的,海關應當驗憑經貿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其中屬於國家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商品,憑批准文件申領出口許可證,海關憑以驗放。第十條外商投資企業應於貨物進口前持憑證批準的合同設備清單等單證向主管海關辦理征免稅審批手續。經海關核准後發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貨物征免稅證明》(以下簡稱《征免稅證明》)[見附件一(1)]。貨物進口時,企業持《征免稅證明》辦理報關手續。
由海關簽發的《征免稅證明》的有效期為三個月。如遇特殊情況,經主管海關核准,可以延期。延長期限最長為三個月。
上述征免稅貨物,由主管海關辦理驗放手續,也可由進境地海關辦理驗放手續。《征免稅證明》第三聯應當於貨物驗放後一個月內退回主管海關備核。第十一條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的外商投資企業,由海關核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外商投資企業履行產品出口合同所需進口料件加工復出口登記手冊》(以下簡稱《登記手冊》)。
外商投資企業為履行產品出口合同所需進口的原材料、燃料、散件、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輔料和包裝物料,由海關按保稅貨物進行監管,進口時,免領進口許可證,海關憑企業合同或進出口合同驗放。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出口的產品,凡屬於國家實行出口許可證管理的,出口時,海關憑出口許可證驗放。第三章進出口貨物的稅收規定第十二條外商投資企業按規定在投資總額以及經批准追加的投資額內進口的貨物,可以享受海關給予的減免稅優惠,對超出投資額進口的貨物,應當照章征稅。第十三條中外合資經營企業進口下列貨物,免徵關稅和工商統一稅:
(一)按照合同規定作為外國合營者出資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其他物料指建廠[場]以及安裝、加固機器所需材料,下同);
(二)以投資總額內的資金進口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三)以增加資本進口的國內不能保證生產供應的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其他物料。第十四條外資企業進口第十三第規定的貨物以及生產管理設備,免徵進口關稅和工商統一稅。第十五條中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進口直接用於勘探、開發作業的機器、設備、備件和材料;為製造開采作業用的機器、設備所需進口的零部件和材料以及利用外資進口屬於能源開發,鐵路、公路、港口的基本建設,工業、農業、林業、牧業和養殖業,深海漁業捕撈,科學研究,教育及醫療衛生方面的項目,按照合同規定進口的機器設備以及建廠(場)和安裝、加固機器設備所需材料,免徵進口關稅和工商統一稅。
⑧ 請從目前中國的實踐出發,談談中國人民銀行應如何對外資金融機構實行監管。
【答案】:在對外資銀行的管理上,我國於199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根據《管理條例》及其細則,我國目前對外資銀行的管理主要體現在業務范圍的限制和進入程序的管理上。其中,業務范圍的限制方面,外資銀行必須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業務范圍進行經營;在進入程序管理方面,一是對外資銀行的攜入資金有一定要求;二是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銀行的進入,附有對等設行的條件;三是目前只有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有審批權,地方分行只慎薯陸能提供建設性意見並協助總行對外資金融進行監管。此外,還要求申請者所在國有完善的金融監管制度,凡申請設分行後,還必須提交其總行對該分行承擔稅務、債務的責任擔保書等等。
中國人民銀行依法對外資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管理,主要包括:
(1)對外資金融機構的存放款利率及各種手續費率由外資金寬頃融機構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確定。
(2)外資金融機構經營存款業務,應當向所在地區的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機構繳存准備金,其比例由中國人手汪民銀行制定,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3)外資金融機構應按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有關分支機構報送財務報表和有關資料。
(4)中國人民銀行及其有關分支機構有權檢查、稽核外資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和財務狀況。
事實上,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范圍和程度的加深,金融業對外開放也將不斷擴大,必將會不斷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的限制,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放開人民幣經營業務,逐步引進國外的投資銀行機制,進一步開辟利用外資的新渠道。
⑨ 中國如何管制外匯流出
1、嚴控境外投資開廠建企業
2、暫停國人出境旅遊,取消港澳台自由行,旅遊團。
3、停止移民,出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