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和家庭是一對教育者散螞。」教師與家長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至關重要。
那麼,該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呢?
一、端正與家長溝通態度,勤與家長溝通。
在和家長說話時注意斟酌語言,措詞要有分寸,千萬不可因失言導致失禮。
二、與家長溝通要及時。
學生如出現不良現象或問題,就要及時與家長溝通,與家長共同教育好學生,把不良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不要等問題累積成堆後才匆忙去找家長解決,如我班有個學生成績很好,有一次他欺負一年級的同學,並向一年級的同學索要財物,得知此事後,我馬上向該生父母反映,共同了解事件的起因,分析過程及後果,引導其思考,指出他所犯錯誤,幫助他提出改正錯誤的措施。
三、講究交流技巧。
與家長溝通前,要對學生的在校表現、各科學習、興趣愛好、習慣、優缺點等了如指掌,以便與家長溝通時能信手拈來,提高與家長溝通的實效。我們的學生性格各異,家長們的性格也各有不同。有的家長性格隨和,知情達理,你就可以想什麼說什麼,家長是不會怪你的。有的家長性格直爽,你就不必賣什麼關子。而有的家長脾氣暴躁,點火就著,你就得講究一點談話的技巧。
四、表揚與批評相結合。
一般來說,要先肯定學生的優點,得到家長的認同,然後再適時提出學生的不足,這樣家長就易於接受。不能把與家長溝通當作告狀的機會,特別不能當著學生的面向家長數落學生,要告訴學生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學生。
五、成為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是融洽教師與家長關系靈丹妙葯。
當我們成為孩子們愛戴的好老師,孩子們就會幫我們回家宣傳,家長就會很快認可我們。這對於我們處理與家長的關系來說是如魚消悄得水,是一副靈丹妙葯。
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師生關系的延伸,作為教師,一定要像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學生,同時真誠平等地對待家長。這需要教師從家長的角色出發,把握好家長的心理,對症下葯,因人而異,那麼磨擦就會沖橋埋少一點兒,關系就會比較融洽些,家長工作會更有成效一些。
② 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與家長溝通需要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一、尊重家長、理解家長是前提一方面要尊重家長。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並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我們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長接觸的短短時間內讓家長喜歡自己,但我們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談方式,使家長產生一種願意跟你溝通的的慾望。
因此再跟家長溝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備好學生的材料,諸如學生的各科考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及老師近段時間的評語等。同時在腦海里預想一下家長可能遇到的問題,力求自己在回應家長的問題時做到准確無誤,以增強家長對自己的信任感。
而對於少數文化程度較高或教育孩子經驗豐富的家長我們本著虛心求教的態度,跟她們交流和請教管理孩子的方法,這樣既便利我們工作,同時也讓家長覺得我們比較民主隨和、誠實可信,從而更願意跟班主任聯系溝通。另一方面理解家長。
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家長對孩子造成的一些過失或者為了孩子與老師發生的矛盾等問題。事實上,我們從家長那裡會得到學生的各種信息,同時老師還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反饋給家長。
如果教師與家長結成和諧融洽、互相信賴、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會把孩子引向好的發展。二、善於與不同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復雜的,其知識結構、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待不同層次的家長,班主任可採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對於知識型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學生情況,在充分肯定家長的合理化建議的同時,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於溺愛型的家長,班主任一般在交談時先肯定孩子的長處,然後用懇切委婉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及溺愛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使得這類家長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並主動積極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對於那些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強調家長在孩子成長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活動中來,班主任要及時將學生的點滴進步反映給家長,激發他們對孩子的信心;對因離異而不管孩子的家長,要勸他們不要因個人恩怨而影響孩子,幫助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上盡到自己的粗派義務。其實無論與何種類型的家長溝通,最關鍵的還是要以誠待人,將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建立家校聯系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家訪。通過家訪,班主任能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家長的文化素質、家庭教育狀況等基本情況,從而對學生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家訪中,班主任宜與家長卜野共同商洽教育學生的方法,樹立家長教育子女的信心。不宜過多地指出學生的錯誤,削弱家長對子女的信任。
由於通訊事業的迅猛發展以及移動通訊具有的便捷、快速、方便等優點,使得電話或簡訊溝通成為一種新的方式。班主任通過給家長打電話、發簡訊的方式,既便捷,又宜於與家長的情感維系。
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與家長電話交流時,語氣要和藹,要親切。對學生的近期表現,要多肯定,多鼓勵;對於不足,要委婉表述。
隨著現代網路事業的發展,網路平台也日益成為交流的重要方式。班主任可通過Email、網路博客等方式與家長在網上進行交流。
另一方面的聯系途徑是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是家校聯系中佔主導、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家長會的定義是由學校或教師發起的,面向學生、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交流、互動,介紹性的會議或活動。通俗講,就是「學校同家長聯系的一種方式」。
召開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長與老師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家長會卻存在形式單調、內容雷同、方法陳舊等現象。
這就需要我們建立新型的家長會模式。首先,班主任在召開家長會時應學會換位思考,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體會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的感覺。
其次,家長會的內容應具有豐富性。家長會上除了傳統上的匯報學生的考試成績外,還應包括孩子品德言行的進步、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從而提醒家長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等。
最後,家長會的形式應多元化,且要具有研討性。改變教師一言堂式的傳統形式,變為研討交流型凳喊式,使它成為老師與家長和老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家長與家長之間的討論會和交流會。
四、要正確地評價學生教師與家長接觸,往往離不開評價學生。在家長面前評價學生,可以先請家長談學生在校外的表現,而後班主任談學生在校內的表現。
對學生的評價有以下幾點:一是進行發展性評價學生,即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表現是否進步,是否一天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向上發展。以此來評價學生,使學生在遷移默化中走出分數的怪圈,從而全面提高整體素質。
二是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使家長聽後,覺得這是教師的肺腑之言,感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是與家長的願望相一致的,從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學生。
三是講究方式。在共同語言上多交流,注意語言技巧,。
怎樣與父母溝通?怎樣與父母溝通?要原題
和你的政治書是同步的!1、青春期我們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是什麼?(1)進入青春期 ,我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獨立,渴望重視,甚至挑戰父母權威; (2)父母還把我們當小孩,不放心、嘮叨、責怪,於是矛盾產生了.2、如何正確認識我們與父母之間的矛盾?P21 3、代溝、逆反心理 (1)我們與父母的年齡差距,是產生代溝的直接原因,代溝的實質是反映在年齡差異背後的多重代際差異.(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P21 (2)怎樣正確認識我們的逆反心理?P21 4、我們怎樣正確對待與父母的代溝和矛盾?(1)要走進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2)學會與父母溝通商量.通過商量,弄清分歧,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通過溝通,我們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變家長的意見.(3)把握與父母溝通的要領: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關鍵.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溝通的結果是求同存異.5、與父母交往的藝術:(1)贊賞父母,交往起來無煩惱; (2)認真聆聽,交往起來免誤會; (3)幫助父母,交往起來無障礙; (4)在家庭交往中,與父母不必太計較.即使父母錯了,也要原諒,不必爭個高下輸贏不可.。
如何與父母更好的溝通
「我要走進你的世界,你不讓,我想讓你走進我的世界,你又不來」,一位母親發出的與孩子溝通的困惑,表達了母親的難言與無奈。
中學生與父母的溝通問題,已經成為普遍的校園困惑。 現在,大部分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甚至從未有過,有的中學生朋友因此自我封閉,成績直線退步……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
海倫凱勒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如何學會溝通呢? 我們小組對此產生了興趣,決定通過調查、訪問和查找資料來研究。
首先,我們決定調查一下同學們對他們父母的看法。 我們對學校同學做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如下: 1、你是獨生子女嗎? 2、你的性格如何? 你現在的性格多半由於什麼因素形成的? 3、當你的成績不理想時,你父母對你怎樣 4、你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 5、如果你父母處處為你安排生活程式,你會厭煩嗎? 6、你曾主動找你父母談心嗎? 如果你們常談心過你會徹底說出自已心中最想說出的話嗎? 7、如果有一天父母離異,你會恨他們嗎? 8、對於你的理想,你父母知道嗎? 9、有一天和父母上街,遇見一個極可憐的乞討者,你想施捨卻被他們阻攔,你的心情怎樣? 10、你父母在意你的感受嗎? 通過調查,我們覺得當前現象——中學生和父母之間不常溝通,正如我們之前所預料,它已蔓延在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一個漏洞,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溝通,可喜的是,每個人都想溝通,溝通使人喜悅,心中的落寞將隨風而散。
通過查找資料及相互討論,我們歸納了以下八條中學生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1、 主動交流 放學回家主動談談學校的事情:老師、同學、校園里的新鮮事……時間么,飯前飯後都可以。天氣好的話,只要學習不太忙,和老爸老媽散散步,聊會兒天,那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刻。
高興的事、煩心的事,和父母說說,聽聽他們的意見。 2、尋找機會 也許你會說,時間緊任務重,哪兒有心思扯閑天。
但是,你沒聽說過——時間是海綿里的水嗎?擠時間,和父母多溝通。打球、逛街、看電視……這時候總能說話吧?再不行,每周和父母一起共同做一件事,這總可以吧!機會總是有的,你要主動尋找! 3、認真傾聽 「父母說的什麼呀!」這話我聽少年朋友說得多了!你也說過吧?滿心的不服氣,眼睛裡是厭倦的目光,對不對?這可不行。
父母批評你,甚至責罵你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反駁,試著聽聽父母的說法,說不定你會很快體會父母的苦心。 4、學會道歉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也在增強,你會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也開始顧及自己的面子了。
這沒有錯。但是如果明知是自己錯了,就是不肯「服軟」,這會讓父母很惱火的。
很多時候家庭「戰爭」就「烽火連天」了。如果你錯了,就不要逃避,更不能對父母「沉默是金」。
只要主動道歉,你很快就會得到父母的諒解,一家人和和美美,那有多好! 5、控制情緒 父母發脾氣,自己躲著點;自己情緒不好,找點高興的事做……學會控制情緒,避免頂嘴、發脾氣的最好方法是:多做幾個深呼吸、離開一會兒、甚至用冷水洗洗臉……要知道在發怒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無法圓滿解決,我們不要這樣的結果,不是嗎? 6、善於體諒 老爸老媽一定有錯怪你的時候,就像你有時也會誤解他們一樣。可能錯不在你,你特別委屈,可爭辯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也許父母勞累過度,也許父母有他們無法承受的壓力,或許他們遇到了很大麻煩……多多體諒為上。換個時間、選擇好的方法,再與父母溝通,別忘了要給他們一些安慰。
7、學會負責 要想讓父母知道自己長大了,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負責任。大事可能還做不好,小事總可以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著洗碗、擦窗、打掃衛生。
要是和父母一起做這些事,溝通就在共同勞動之中實現了。還有,學習不用父母擔心,盡量體諒父母的難處……你若能作到哲學,你和父母的關系還能不好嗎? 8、討論問題 遇事多和父母探討,共同討論、達成協議,會讓許多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比如家裡買了電腦,父母擔心你玩物喪志,影響學習,你卻要堅持每天上網。對這樣的問題如能加以討論,問題會很好解決。
其實,所有的所有都源於溝通,除外,溝通的前提,你要主動、樂意、適當和你父母說說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你必須隨時隨地打心底地去體諒父母的苦衷;多坦白,多想著他們。
關於如何提高教師和家長溝通的技巧
一個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長,僅靠學校或僅靠家庭都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觀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也很難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需要的是兩者之間的合力,教育才會有針對性和連貫性。
應該說,這是校園人際關系中難度較大的一種關系。因為家長的職業不同、層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同,要讓他們都能與學校「步調一致」,真的很不容易。
為培養創造性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大教育環境。教師與家長必須做到互相配合,和諧施教,共育新人。
首先「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
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長的教育。
我們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
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教師絕對不能因為自己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就以為自己才懂教育,只有自己才對如何教育學生具有發言權,從而覺得高人一等,與家長談話的時候居高臨下,盛氣凌人。
尤其是不能在孩子出了差錯時,輕率地對家長採取訓斥的態度,把孩子的錯都怪罪到家長的頭上。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孩子沒完成家庭作業,有些教師會把家長請到學校大批一通,家長只能一味地賠不是,然後,灰溜溜地逃出學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就算家長勉強承認自己沒管好孩子,面對這樣的指責,心裡也會覺得別扭,從此對老師敬而遠之,盡量不與教師發生聯系。
這樣,反而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不應該有的隔閡甚至對立,於學生的教育工作有百害而無一利。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尤其是對學習基礎比較差、表現不夠好的學生的家長,這一點更加顯得重要。有的學生家長,由於經常聽到對自己孩子在學校表現的負面的評價,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葯,從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敗了,也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教師必須避免告狀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一味地數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確實因為孩子犯了差錯需要與家長聯系,也應該與家長坐下來,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的根源,積極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尤其是對後進生的家長,更要體諒他們的難處。孩子學習越差,家長與教師一樣對他的教育付出的就越多,孩子顯得不爭氣,做家長的比誰都痛苦。
對於這些家長,教師更應該對家長給予安慰,並盡可能肯定孩子的優點,哪怕這優點只是一剎那的極不明顯的閃光,以重新激發起他們對教育孩子的信心。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再優秀的學生都會有缺點,同樣,學校里不可能存在一無是處的學生,再調皮搗蛋的孩子,他的身上也會有閃光點,關鍵在於老師要善於發現其閃光點並及時對其進行必要的引導,強化其優點,逐步轉化。
再次.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較低,又無教育學方面的修養,或者由於工作繁忙,從而對老師表示對教育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個別家長甚至認為只有打罵才是讓孩子屈服的唯一辦法。
此時,要幫助學生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真誠地幫助學生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而不能對家長違反學生心理特點的的教育方法熟視無睹,無論家長是溺愛孩子、打罵孩子、還是放任孩子或對孩子要求不一致等,都必須加以幫助,促其糾正,使家長的教育學修養水平得到提高。
只要學生家長真正地認識到老師對他們的孩子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愛,他們自然也會想方設法對孩子多加督促與關心,把孩子教育好。 1、「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催化劑。
盡管在教師與家長關系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
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症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不要動輒就向家長「告狀」,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子女。
作為教師,更不能訓斥、指責家長,不說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話,不做侮辱學生家長人格的事。否則會造成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還可能引起學生對家長或教師的不滿,損害教師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
尊重別人是自尊的表現,也是得到別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2、「家訪」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手段。
教師的家訪。每次家訪最好事先與。
如何與家長有效溝通?
其實無法與家長溝通是現在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與中國人的含蓄是密不可分的。
許多時候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短路都是由於有些難以啟齒的話無法和家長一起分享。我們完全可以打開自己的心扉,和家長進行坦誠的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如同木乃伊一般。
但和家長交流很需要技巧,不能動轍硬碰硬,因為家長都是很需要面子的,你不能隨意踐踏。在與家長溝通時你應該心平氣和,努力說服他們理解你的想法,在惹家長生氣又不好意思道歉的時候,可以選擇間接道歉的方式,這樣既避免了你在面子上掛不住的為難,又能使你的父母感到一種舒心。
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磕磕碰碰,這種要求我們把人生演繹成一段藝術了,爬在尖端,你會活得很輕松。
跟父母溝通的技巧
你有這份關愛、體貼爸爸媽媽的孝心很難得。
怎樣讓他們開心呢?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想著令父母歡喜。比方說,耐心高興地聽母親聊天,陪她說話,你媽媽一定會開心。
回家後幫母親分擔點家務,哪怕幹得毛毛糙糙也沒關系,你母親看到你這么懂事,會很欣慰。平時把自己照顧好,把自己的學業情況中好的一面告知父母,讓父母放心。
父母遇到煩惱了,你也可以嘗試分擔,多寬慰父母找好處,不抱怨、不生氣。一個有孝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如果把我們的人生比成一棵大樹,父母就是我們的樹根,我們的學業、工作、家庭、財富等等一切就是我們的枝葉,要想枝葉繁茂,一定得根好。這個根就是我們對父母和長輩的孝敬心。
所以真正孝順的人,上天一定會護佑他的。你就努力去真正做吧,通過行動去落實你的真誠心和孝心。
你真正去做了,你以後自然會明白,對父母的愛與溝通不在語言的修飾與華美,不在任何錶面,而在實際行動,一顆真誠而恭敬的心最重要。
如何與父母溝通?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父母是愛自己的兒女的。
大多數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值很高,可能他們有些事情做得讓人不舒服,只要我們用心地去發現,就一定可以從父母啰嗦、嚴格、不近人情的表面發現他們愛我們的內心。 1、用恰當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如果你認為父母確實做得不對。
可以試著將你的想法表達出來,千萬不要壓抑心中的不滿。比如當父母偷看你的日記或在旁聽你的電話時,如果你對父母大吵:「為什麼不尊重我?」反而會使父母覺得你將他們看成外人,會很傷心,你可以用一種較為輕松的方式表達「我的不滿是有道理的」。
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記,你可以先裝作不知,在他們下次聽電話時湊過去裝著聽的樣子,或者裝著想看父母日記的樣子,當他責備你的時候,你便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講出來,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當你們發生沖突或誤會之後,在母親節或父親節時送上一張小卡片,在為他們祝福的時候同時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為他們點一首歌,並附帶講出自己的心裡話,那麼大部分家長都可以接受。
2、多向父母了解他們的過去。多問問父母:「你以前是怎樣的?」了解他們的趣事,有利於雙方溝通。
雖然年代不同,但仍有許多感受是相同的,比如貪玩、頑皮、惡作劇、叛逆等等。父母有時會忘了他們以前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們自認為很對的方式要求我們,這樣一談,會使他們想起自己的過去,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感受:「原來我們當時不也是這樣的嗎?」很多時候,當父母講起「想當年,我。
。」時,不少同學都會感到厭煩甚至反感,其實,我們並沒有努力從中找出與父母相類似的感受,而是一下子就樹立了對抗情緒,阻礙了繼續更好地溝通,如果我們注意傾聽的話,我們與父母一定會產生共鳴,把心拉得更近的。
3、贊美父母並虛心請父母提意見。父母也是人,也喜歡贊美。
並且人都有一點逆反心理,多些贊揚父母反而會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樣多些請父母對自己提出批評,並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也會使他們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使雙方更為了解。
③ 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1、 前期准備
在與家長溝通前,老師做好以下三個工作通常可以在溝通中胸有成足,把握整個溝通過程的敏核主動權,達到良碼顫好的溝通效果:
一是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優點和缺點,並能針對學生的特點給出相應的發展指導或者改進建議,能為家長的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引導;
二是分析家長,畢竟家長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和個性特點各不相同,交流的方式方法也是迥異的;
三是要了解學生家庭的基本情況,但是不能涉及家庭隱私,為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做好充足的准備。
2、調整心態
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之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長、學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家長心裡沒有距離感,不產生戒備心理,這樣即使是劈頭蓋臉地批評學生和家長,家長一般也是可以接受的。
3、尊重與真誠是前提
在溝通中,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遲拿敗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很重要,對學生問題的描述要客觀有度,做到「假話不全說,真話不全說」。
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症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4、善於傾聽,並能給予積極的反饋
教師要做一個認真的傾聽者,注意從家長的談話中吸取有效的信息,為教學工作、評價孩子積累客觀依據。同時,還要對家長的說話內容給予相應的反饋,讓家長感覺你是在耐心傾聽的。
5、 注意談話的形式與方式
與家長談話,態度要溫和,語勢要平穩,語境要清楚,讓家長能快速把握要旨,切忌用教訓式語氣。盡量不用「不能」、「不要」、「不行」等消極性語言,多從積極的角度來評論或建議,這樣提出的評論或建議更容易接受,更易於工作的開展。
談到學生的問題時,教師要冷靜下來,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針對自己的個人問題,從個人的感覺中超脫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不要盲目、武斷地評判家長的對與錯,要求達成教育共識,而不爭一時高下。
④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在學校里,身為老師的我們是需要與家長進行一定的溝通的,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的相關內容。
首先「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含首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模老轎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長的教育。我們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
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尤其是對學習基礎比較差、表現不夠好的學生的家長,這一點更加顯得重要。有的學生家長,由於經常聽到對自己孩子在學校表現的負面的評價,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葯,從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敗了,也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教師必須避免告狀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一味地數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確實因為孩子犯了差錯需要與家長聯系,也應該與家長坐下來,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的根源,積極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再次,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較低,又無教育學方面的修養,或者由於工作繁忙,從而對老師表示對教育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個別家長甚至認為只有打罵才是讓孩子屈服的唯一辦法。
此時,要幫助學生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真誠地幫助學生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而不能對家長違反學生心理特點的的教育方法熟視無睹,無論家長是溺愛孩子、打罵孩子、還是放任孩子或對孩子要求不一致等,都必須加以幫助,促其糾正,使家長的教育學修養水平得到提高。
只要學生家長真正地認識到老師對他們的孩子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愛,他們自然也會想方設法對孩子多加督促與關心,把孩子教育好。
教師怎麼和家長有效交流
第一,我認為必須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基本信息。因為家長的職業、性格、認知水平的不同,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你可以通過走訪、電訪或和學生的聊天中,了解家裡父母的立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覺出家庭是否和睦,什麼是他們忌諱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等等。這樣,在和家長的溝通時,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對不同的家長,一定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於那些對孩子相對寵愛的家長,交流時,首先應該肯定他孩子的優點,在充分、客觀的贊揚中,家長會對你的尊重回報尊重,之後,你再委婉指出他的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讓他接受你的觀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又比如對於那些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不管的家長,我們要不斷激發家長的責任感,積極主動讓他們參與到對孩子的各項教育活動中來,也必須對他們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危害。
再比如對那些後進生的家長,我們不能總是橫向比較,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旦肆和成長,家長對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主動跟我們班主任交流,配合我們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發達的當今,我們可以用多種先進科學、便捷有效的的方式提高交流的實效性。像筆者所在學校,交流形式就是豐富多彩。比如家校聯系通,每周一次的反饋,包括學生的近況,家庭作業,要交的費用,家長要注意的事項等等。
比如班級QQ群,一般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群,有必要時家長(或兄弟姐妹等)都加入進來,可以聊下當天的作業,學生的表現,教育的心得等。比如電訪,學生有任何特殊表現或要請假出校門,班主任都要告知家長,當然不是隨意把學生的缺點放大,更不是打小報告。
比如走訪,這是最有效的家校聯系手段。像我們學校,每個學期期末都會組織全校教職工,自上而下,大面積的對學生家庭進行走訪。
1、在和女性家長溝通時要多進行情感溝通,讓其知道自己對學生家長和孩子的關心,之後再溝通學生的.優缺點就會順暢很多。
2、在和男性家長溝通時,只要實事求是、簡潔明了就好,過多的啰嗦和寒暄反而會消磨男性家長的耐心產生反效果。
3、對於溺愛孩子的家長,情感共鳴是法寶,如果是已經做了父母的老師可以以一個普通父親或母親的身份跟家長聊孩子的教養經驗和困惑,如果是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可以以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家長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環境。
4、對於難搞的家長要先積累證據。一件小事不足以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問題,可以將這些小問題做詳細記錄,在一定的時間跨度里持續的問題更有可能引起家長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可能會強勢、自信,溝通時先求同後存異,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可能會教育觀念落後,打罵孩子或是不管不顧是多數,溝通時要喚醒家長的重視同時適當指導。
與家長溝通的幾個必殺技巧
一、要尊重家長。尊重家長,打好與家長溝通的基礎。尊重學生家長是老師與家長取得有下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鮑特(J·W·Whibaut)和凱利(H·kelley)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為「相倚」,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應當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凸現雙方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了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屬於被動方,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就為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
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從教師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教育知識,及時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克服互相埋怨情緒。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教師與家長間易互相埋怨,一方怨老師不會教,一方怨家長不會養。這樣,導致雙方產生對立情緒。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具體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防止只「揭短」「告狀」的現象。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且採取合理有效溝通方式。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們學校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C班同學,被打,及時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可,事情化解。)。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校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校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首先先揚後抑,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其次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
七、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校溝通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麼愛得過火,要麼不到位。例如,當孩子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會教育孩子:"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有的家長怕孩子受批評,竟主動替孩子開脫責任:"是我不好,我沒有提醒他。"從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認為"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沒有多大關系。"而有的家長則是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你看別人怎麼都完成了?你為什麼忘了?"從而使孩子羞愧難當,自信心大受傷害。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