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哪顆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的第一顆氣象衛星是風雲一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准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
擴展液野謹資料: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於1977年形成總體初步方案,並全面開展研製工作。1985年10月,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間衛星型號發展的重點項目。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脊塌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鬧基,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探測晝夜的雲圖、地表圖像、海洋水色圖像、水體邊界、海洋面溫度、冰雪覆蓋和植被生長,用以獲取全球性氣象信息,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站發送氣象資料,並具有探測空中粒子成分的功能。
⑵ 中國已經發射了幾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截至目前,中國已成功發射19顆氣象衛星。
據介紹,風雲三號E星作為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是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也是第19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將與在軌的風雲三號C星和D星歲畝組網運行,我國也因此成為國際上唯一同時擁有上午、下午、晨昏三條軌道氣象衛星組網觀測能力的國家。
三星組網後,每6小時可為數值預報提供一次完整全球覆蓋的資料,有效弊晌提高和改進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精度和時效,對完善全球對地觀測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風雲三號E星搭載了11台儀器,其中3台儀器為全新研製,7台升級改進,1台業務繼承。E星可實現對三維大氣、洋面風場、夜間微光、太陽和電離層等多種要素的監測,將增強天氣氣候、大氣環境和空間天氣監測分析能力。
極軌氣象衛星交出厚厚的一摞「成績單」:
據中國氣象局介紹,從風雲一號A星到風雲三號E星,極軌氣象衛星升級換代,技術指標與世界先進水平相當,我國氣象衛星技術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風雲一租雀鋒號A星標志著我國結束了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風雲一號C、D業務星在軌運行壽命達到6年5個月和10年;
在2008年和2010年成功發射的風雲三號A星、B星是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其衛星主要載荷數量從風雲一號的1個增加到11個,解析度達到百米量級,實現紫外、可見光、紅外和微波的全譜段觀測,代表著我國氣象衛星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風雲三號E星則是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將填補我國第二代極軌衛星的觀測空白。
極軌氣象衛星交出了厚厚的一摞「成績單」,贏得廣泛好評。它可開展台風、暴雨等災害性或高影響天氣以及森林草原火災、積雪等地表環境的監測服務,為各級氣象部門開展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風雲三號「黎明星」成功發射!中國氣象局:系全球首顆民用晨昏軌道氣象衛星
⑶ 衛星種類繁多,中國現已發射的衛星有哪些系列呢
我國已發射並投入使用的衛星有:「東方紅」系列通訊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中國遙感系列衛星、「實踐」系列科學試驗衛星等。
中國遙感系列衛星:
遙感衛星是指利用遙感技術和遙感設備,對地表覆蓋和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的人造衛星,而我國的遙感系列衛星也就用「遙感」命名。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防災減災、城市規劃等方面,截至2015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7顆「遙感」系列衛星,建立了一個穩定的衛星對地觀測系統以及相應的應用體系。
⑷ 我國目前主要的氣象衛星是什麼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FY-1A,1B是試驗型氣象衛星,分別於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長征四號火箭發射,衛星本體是1.4×1.4× 1.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六塊太陽帆板,衛星總長度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軸定向穩定,衛星高900公里,傾角99°,周期102?86分鍾,每天衛星繞地球為14圈。首顆 FY-1A衛星入軌後獲取了大量高質量雲圖資料。由於姿態失控,衛星工作了39天;FY- 1B衛星的姿態控制系統比FY─1A有明顯改善,但系統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改進。。這兩顆衛星上裝載的遙感器,成像性
能良好,獲取的試驗數據和運行經驗為後續衛星的研製和管理提供了有意義的數據。FY-1A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標志著中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有能力自己研製、發射和運行氣象衛星國家的行列。
FY-1C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運行於901千米的太陽同步極軌道,塵掘衛星設計壽命3年。衛星的主要遙感器是甚高解析度可見光-紅外掃描儀,通道數由FY-1A/B的5個增加吵頌到10個,解析度為1100米。衛星獲取的遙感數據主要用於天氣預報和植被、冰雪覆蓋、洪水、森林火災等環境監測,FY-1C衛星因其在軌運行的穩定性和獲取數據的准確性,而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業務極軌氣象衛星序列,成為中國第一顆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的衛星。
FY-1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傳輸型極軌遙感衛星。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數據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
風雲二號
FY-2A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試驗衛星,FY-2A衛星於1997年6月10日發射成功,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戶進行業務使用。衛星雲圖資料在監測台風和海洋天氣、暴雨預報、為防汛服務、進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氣系統分析、航空氣象保障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已發揮出重要作用。
FY-2A衛星運行了3個月左右就開始出現一些故障,只能間歇性工作,每天工作6到8小時之後就要休息。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
B星編輯
FY-2B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二顆試驗衛星,FY-2B衛星於2000年6月25日「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於7月6日成功獲取第一張原始雲圖。姿態均為自旋穩定,只有一個三通道掃描輻射計,設計壽命3年。
FY-2B星發射上去之後,運行了不到8個月,星上有一個部件開始出毛病,衛星轉發下來的信號比正常情況下衰減很多,接收起來非常困難。在氣象業務應用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沒有實現業務化。這顆衛星的運行給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後續衛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C星編輯
FY-2C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的第一顆業務衛星。2004年10月19日,FY-2C衛星發射升空後,24日定位於東經105度赤道上空,定點距地面36000千米,占據了FY-2B衛星位置,以對亞太地區氣象情況進行觀測。衛星定位後4天,地面應用系統進行了適應性調試,與衛星進行了技術對接,打通了業務測控、數據傳輸與轉發信道,開通了掃描輻射計。
D星編輯
2006年12月8日風雲二號(FY-2D)靜止業務氣象衛星發射成功,實現了「在軌備份」。風雲二號D星運行穩定,技術狀態良好。
E星編輯
2008年12月23日08時54分04秒,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業務靜止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風雲二號E星的成功發射,為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增添了新的一員,對於確保我國靜止派碰核氣象衛星觀測業務的連續穩定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F星編輯
2012年1月13日8時56分,風雲二號07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風雲二號F星是風雲二號
風雲二號F星
風雲二號F星 (3張)
03批3顆衛星中的首發星,星載兩個主要載荷:掃描輻射計和空間環境監測器。
掃描輻射計包括1個可見光和4個紅外通道,可以實現非汛期每小時,汛期每半小時獲取覆蓋地球表面約1/3的全圓盤圖像。同時,風雲二號F星還具備更加靈活的、高時間解析度的特定區域掃描能力,能夠針對台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進行重點觀測,將在我國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空間環境監測器實現對太陽X射線、高能質子、高能電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監測,用於開展空間天氣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
首顆發射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中國自行研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顆裝載10餘種先進探測儀器的衛星升空後,將使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第二顆
2010年11月5日,中國「風雲三號」第二顆氣象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極軌氣象衛星下午星,它將和「風雲三號」A星組成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運行的格局。
發射成功
2010年11月5日凌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把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與第一顆「風雲三號」組網運行,由原來的一天全球掃描2次變為4次,從而提高對台風、雷暴等災害性天氣的的觀測能力。據悉,「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均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總研製。據了解,除了天氣預報外,「風雲三號」B星還有監測乾旱、水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全球冰雪覆蓋和臭氧分布以及區域空氣質量的能力,甚至還能對全球糧食產量進行預估。
根據計劃,中國將在未來10年發射14顆氣象衛星。
第三顆
北京時間2013年9月23日11時許,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將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中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將與正在軌運行的兩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組網運行,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在全球范圍內實施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主要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參數,並監測大范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同時為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氣象信息。
中國第一顆和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為試驗應用星,分別於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發射,仍在軌穩定運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實現三星組網後,其觀測數據更新時效將由12小時縮短為6小時,從而大幅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
⑸ 氣象衛星都有哪幾顆啊中國的
我國新一代氣象衛星的發展計劃和任務要求
風雲一號01批發射信頃兩顆試驗星,02批按計劃研製兩顆業務星,已發射C星,第二顆 D星預定於 2001年夏季發射。
風雲二號01批已發射兩顆試驗星,第二顆星於2000年6月發射,已完成在軌測試拆蔽,衛星運行正常。02批按計劃研製3顆業務星,工作到2010年,由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銜接。我國氣象衛星發展的目標,是建立新一代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最終建成長期穩定運行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
1.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發展
(l)風雲三號的任務要求
風雲三號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90年代初期,國家氣象局便開始研究與該衛星建造有關的工作。該項旅坦州目1993年3月列入國家航天計劃;1994年7月評審並確認了01批使用要求和上星探測儀器,開始進行總體方案可行性研究;1996年8月通過總體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確認關鍵技術;1998年10月基本完成衛星關鍵技術預研攻關,確認具備條件進入工程研製;2000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立項研製。
風雲三號衛星將提供全球溫、濕、壓、雲和輻射等參數,實現中期數值預報;監測大范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探測地球物理參數,支持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變化規律研究;為航空、航海和軍事等提供全球任意區域的氣象信息。
風雲三號是我國氣象衛星工程建設中一種重要的業務應用衛星,將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和三維定量遙感。它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縮短與國外的差距,能較好地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2)主要遙感器和衛星技術
風雲三號採用太陽電池陣定向跟蹤控制和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等技術,裝載可見光與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輻射計、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微波成像儀、紫外臭氧探測器、地球輻射收支探測器、空間環境監測器以及數據收集系統等9種儀器。它可實現大氣垂直探測,獲取全球大氣垂直探測資料;進行全球輻射收支和臭氧含量觀測;攜帶微波遙感器,首次進行軌道試驗,通過微波資料的應用,滿足獲取大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需求。紅外分光計和微波輻射計等儀器的性能,相當於當前諾阿衛星的同類儀器。
2.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發展
風雲四號是中國氣象局和總參氣象局為軍民用戶共用的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將按照「軍民綜合應用」的原則進行設計,還要充分考慮海洋和農、林、水利以及環境、空間科學等領域的需求,實現綜合利用。1999年11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召開了第二次風雲四號使用要求專家研討會,提出了風雲四號的初步使用要求。它採用三軸穩定姿控方案,主要探測儀器為10通道二維掃描成像儀、干涉型大氣垂直探測器、閃電成像儀、CCD相機和地球輻射收支儀,地球圓盤圖成像時間為15分鍾。
從國外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發展的趨勢看,重點是擴展探測譜段,加強三維探測,提高時間、地域和光譜解析度,並增加新穎的探測儀器,以獲取更多的信息。
靜止氣象衛星採用三軸穩定控制方案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可大大提高衛星的觀測效率,對有效載荷的發展也是有利的。由於對地觀測有較長的駐留時間,可提高遙感器的探測靈敏度,改善地面解析度,有利於增加觀測通道,實現大氣垂直探測。由於衛星始終對地定向,具有對地凝視功能,可實現小區域快速觀測,增加觀測的靈活性,為採用CCD相機和閃電成像儀提供條件,增強衛星的觀測能力,也為裝載微波輻射成像儀等儀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靜止氣象衛星採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技術難度大,研製周期也長。美國從1975年就開始研究研製和試驗三軸穩定靜止氣象衛星的問題,但直到1994年4月,才發射成功第一顆三軸穩定靜止氣象衛星GOES-8(即GOES-I),在研製和在軌運行中遇到不少問題,諸如遙感器掃描對衛星姿態的影響和圖像畸變;圖像的導航配准、運動補償技術;由於衛星一面始終對著太陽,另一面始終背著太陽,衛星溫度不均勻,引起掃描鏡溫度梯度過大以及光學遙感器光軸熱變形對圖像的影響等。特別是掃描鏡溫度梯度過大,是GOES-I衛星推遲發射的直接原因。
根據我國衛星技術的發展狀況,風雲四號衛星如採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GOES-I衛星研製和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將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大尺寸小質量太陽帆的伸展、高穩定度姿態控制和柔性動力學等關鍵技術。二維掃描成像儀和大氣垂直探測器的研製,同樣要解決相應的技術關鍵。衛星構型要滿足遙感器的安裝與精度要求,圖像的運動補償和像元的配准補償等也都應予以解決。
根據我國衛星研製周期一般比較長的現實狀況,如果風雲四號採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其研製周期可能較長。按照風雲二號02批3顆業務星工作到2010年的計劃安排,風雲四號有可能趕不上與風雲二號在軌銜接。因此,必須加快風雲四號的預先研究和立項工作。美國研製GOES-I衛星用了15年時間。究其原因,美國專家認為是步子跨得過大。根據我國衛星發展的技術能力,可以逐步增加遙感器的種類和衛星的功能,最終使風雲四號衛星達到或接近國外靜止氣象衛星的先進水平。外國同行專家也建議,星載儀器可以逐步發展,先搞三軸穩定加成像儀,取得成功後再增加垂直探測器。
歐空局發展第二代歐洲氣象衛星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工作。歐空局從1987年開始制訂新一代歐洲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和綜合分析,鑒於垂直大氣探測的應用還很不成熟,決定繼續採用自旋穩定控制方案,只裝一台高性能成像儀,擴展成像儀的功能。成像儀的時間解析度和地面解析度均優於GOES-8,共12個通道,其中2個通道用作垂直探測試驗,據認為可以滿足歐洲各國氣象部門的需求。由於分析充分,縮短了衛星的研製周期,降低了成本,衛星的業務管理也相應簡化。
我國氣象衛星歷經20多年的建設,已經建立了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系列,包括相應的地面應用系統,並已取得初步成效,未來10年將迎來新的發展。由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和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組成的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的建立和投入運營,不僅將為我國天氣預報、氣象科學和環境遙感科學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也將為國際氣象衛星觀測網提供一種重要的衛星系統,受到世界氣象組織和世界各國的關注,在國際氣象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氣象衛星將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以及全球氣象觀測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我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顯著的對地觀測衛星系列之一。
⑹ 中國比較有名的衛星
一、東方紅系列:
作為我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蘇、法、日等國家之後第五個能製造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88年3月7日發射的「東方紅」二號衛星是我國首次研製成功的實用通信廣播衛星,可以傳輸4路彩色電視信號和3000路的電話傳輸能力。通過「東方紅」二號衛星,全國有幾億人通過數千個地面接收站收看電視節目,大大改善了我國的通信和廣播電視傳輸條件。
東方紅四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通信衛星技術水平由原來的國際八十年代初水平已提升到國際九十年代末期水平,其公用平台進入了世界通信衛星一流平台行列。
二、風雲系列:
風雲系列衛星是我國於1977年開始研製的氣象衛星,我國分別於90年代發射了3顆風雲一號衛星和2顆風雲二號衛星,它們組成了中國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同時擁有兩種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是中國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地奮斗和自主創新的結晶。隨著2016年12月11日風雲四號衛星的發射成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利用地球同步衛星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區域性的衛星定位系統。它能快速確定目標或者用戶所處地理位置,向用戶及主管部門提供導航信息。是可以媲美美國GPS系統的國產衛星定位系統。
四、嫦娥衛星,是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技術先導星,沿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目前已經發展到嫦娥二號。其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與科學目標,獲得了解析度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布圖等資料,為我國探月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張衡一號: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中國全新研製的國家民用航天科研試驗衛星,也是中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該星利用覆蓋范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無地域限制等優勢,開展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的監測,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同時,該星探測數據也能為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隨著2018年2月2日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⑺ 中國有哪些氣象衛星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氣象衛星的研製。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成為少數同時擁有極軌氣象衛星和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其中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包括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則由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組成。
而靜止氣象衛星軌道高度約36000公里,由於它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因此在地面上的人看來衛星是靜止不動的。它可以對所覆蓋的固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也就是看實時的天氣。我國在2016年已經發射了第一顆風雲四號衛星。作為第二代靜止軌道衛星,風雲四號的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在天氣預報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而這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則是第一代靜止軌道風雲二號系列衛星中的最後一顆,它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喚核野的更新換代全面開始。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⑻ 氣象衛星有哪些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信號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參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岩旦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氣象衛星有捕風家族、風雲家族、風雲一號、風雲二號、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等。
1、捕風家族:隨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成熟,利用衛星導航反射信號(GNSS-R技術)對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參數進行反演,成為各國研究熱點,捕風一號正是瞄準這一方向進行研製和建設。
2、風雲家族:中國「風雲家族」早已聲名在外,風雲系列衛星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氣象業務衛星序列,是東半球氣象預報的主力。
3、風雲一號:中國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但由於星上元器件發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
4、風雲二號:風雲二號系列靜止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氣象衛星,計劃發射7顆,即風雲二號A、B、C、D、E、F、G。
5、風雲三號:風雲三號亂森可從二維遙感成像到三維綜合大氣探測,從單一光學探測到全譜嘩棗畝段寬波譜探測,從公里級觀測提高到百米級觀測,從國內組網接收到全球組網接收。
6、風雲四號: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⑼ 中國有哪些衛星,有氣象衛星,人造衛星,還有什麼衛星
中國的人造地球衛星包括通信衛星、導航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 、海洋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天文衛星和空間探測衛星等15類。
一、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
「東方紅一號」(NSSDC ID: 1970-034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同時也是東方紅人造衛星系列的首顆衛星。主要任務是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
東方紅二號衛星是中國二十世紀末用於遠距電視傳輸的主要衛星,該衛星採用地球同步軌道,分別定位於東經87.5度、東經110.5度和東徑98度等處,能覆蓋中國全境及周圍一些地區。
東方紅三號衛星是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主要用於電視傳輸、廣播、通信及數據傳輸等業務。衛星上有24路C頻段轉發器,服務范圍有中國大陸、海南、台灣及近海島嶼。
東方紅四號(DJS-2/DFH-4)是一種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通訊衛星平台,用於替代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的中國第三代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除了供中國使用外還出口到了奈及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
二、北斗系列導航衛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致力於向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能向有更高要求的授權用戶提供進一步服務,軍用與民用目的兼具。
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又稱為北斗一號,是中國的第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即有源區域衛星定位系統,在衛星的壽命到期後(設計值8年),系統已停止工作。
正式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被稱為北斗二號,是中國的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英文簡稱BDS,曾用名COMPAS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一詞一般用來特指第二代系統。此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目標是對全球提供無源定位,與全球定位系統相似。在計劃中,整個系統將由35顆衛星組成,其中5顆是靜止軌道衛星,以與使用靜止軌道衛星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兼容。
三、風雲系列氣象衛星
中國的氣象衛星為風雲系列衛星,目前有風雲一號D星,風雲二號C、D、E、F星,風雲三號A、B、C星8顆氣象衛星在軌運行。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可以向世界各地雲圖接收站發送實時的衛星雲圖,還可以對海洋水色進行探測和對海溫進行遙感研究;衛星上攜帶有空間粒子成分監測器,可對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其主要任務是對地觀測,每小時獲取一次對地觀測的可見光、紅外線和水汽的雲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新一代極地軌道氣象衛星,主要用於有關大霧、冰凌、積雪覆蓋、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監測服務。
四、"資源"系列資源衛星
資源1號為傳輸型遙感衛星,運行在圓形太陽同步軌道,與赤道平面傾角為98.5度。這一代衛星綜合了美國"陸地衛星"5和法國斯波特3的優點,並且比它們具有更大的應用范圍,能適應多用途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具有較高的自主能力、高精度的姿態控制系統和適應變軌能力要求的軌道控制系統。資源1號為中國的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國土資源綜合調查等重要研究項目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資源2號傳輸型遙感衛星,主要用於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作物估產、災害監測和空間科學試驗。
五、"海洋"系列海洋衛星
海洋一號衛星,運行在高798千米的太陽同步近圓軌道,設計壽命2年。發射這顆衛星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觀測海水光學特徵、葉綠素濃度、海表溫度、懸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機物和海洋污染物質,並兼顧觀測海水、淺海地形、海流特徵和海面上大氣氣溶膠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級生產力分布、海洋漁業及養殖業資源狀況和環境質量,了解重點河口港灣的懸浮泥沙分布規律,為海洋生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灣治理、海洋環境監測、環境保護和執法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基礎數據。
海洋二號衛星用於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首制星「海洋二號A」於2011年8月16日在太原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主要搭載微波遙感器,完成對海洋水動力環境的監測。「海洋二號A」上具有四種有效載荷: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掃描微波輻射計、校正微波輻射計。衛星可完成對星下點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風速風向、海表面溫度、大氣水汽含量、雲中液態水含量以及海面降水、海冰的觀測。
⑽ 氣象衛星有那幾種
由於軌道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即: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和地球同步氣象衛星。
前者由於衛星是逆地球自轉方向與太陽同步,稱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者是與地球保持同步運行,相對地球是不動的,稱作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又稱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1、極軌氣象衛星。飛行高度約為600~1500千米,衛星的軌道平橋差禪面和太陽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交角,這樣的衛星每天在固定時間內經過同一地區2次,因而每隔12小時就可獲得一份全球的氣象資料。
2、同步氣象衛星。運行高度約35800千米,其軌道平面與地球的赤道平面相重合。從地球上看,衛星靜止在赤道某個經度的上空。一顆同步衛星的觀測范圍為100個經度敏塵跨距,從南緯50°到北緯50°,100個緯度跨距,因而5顆這樣的衛星就可形成覆蓋全球中、低緯度地區的觀測網。
(10)中國的氣象衛星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是1959年2月17日發慶畢射的先鋒2號衛星,它本來是打算被用來觀察雲的,但因為它的自轉軸不穩定,因此它的數據無法被利用。
世界上第一顆成功的氣象衛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1960年4月1日發射的TIROS—1號衛星。TIROS一共運行了78天,它的成功為以後的氣象衛星鋪平了道路。1988年9月6日,中國首次發射氣象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象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象衛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