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族劃分的依據
法律分析:民族識別認歲物定的理論依據: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理由: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開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識別的過程。按照上述理論依據截至到1979年,國家正式確立了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並且不再新增加。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羨雀差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兄皮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B. 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分類: 社會/文化 >> 民族
解析:
「什麼是民族」的問題,首先遇到的是語言學問題。
「民族」一詞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出現在中國的社會文本中
。英語nation(民族)與中文的「民族」在語義上有很大不同。在許多場
合,中文的「民族」常與種族、國家概念相混淆。種族(ethnicity)以人
的體質形態上所具有的某些共同遺傳特徵(膚色、眼色、發色、血型、骨
骼等)為標志,屬於人類學和生物學范疇。寬寬舉如傣族,壯族,彝族,漢族,
藏族等,都是人類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種族。中文「民族」的用法,在很
多場合,可以指種族,如「漢民族」,「少數民族」等。在英語環境里,
民族和種族的區別非常清楚,ethnicity是在嚴格的人類學和生物學意義上
使用的,如「黑人」、「白人」、「亞洲族裔」等。而「民族」是屬於社
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范疇。
「民族」是以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傳統文化和心理素質為特徵的
,如中華民族、美國民族、印度民族、伊朗民族、 *** 民族、日本民族
、德意志民族等。民族顯然與「種族」完全不同。一個民族可以包括若干
不同的種族,如中華民族有幾十個種族。而同一種族的人,也可以分別屬
於不同的民族,如漢族,在中國屬於中華民族,移民到美國的屬於美國民
族。
在中文裡,「民族」和「國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
然而,英語的nation一詞,同時包含有「國家」和「民族」兩個涵義
,而且更強調政治特點。如The Nations of the Western Europe(西歐諸
國),The United Nations(聯合國)。
再如nationwide,指遍及全國的,而不是遍及全民族的。
national hymn是指國歌,不是民族贊美詩。
national park是國家公園而不是民族公園。
英語nation一詞中,「國家」的含義要高於、多於「民族」。
中文和英文在語義上的差異,使得在使用「民族」(nation)時出現很
大偏差。中文傾向於理解為種族,人類學和生物學意義較強;而英文更多
地在「國家」的意義上使用,突出了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涵義。這個歧義在
「民族主義」(nationali *** )概念上將更為明顯。
民族屬於一定的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和
組合方式。今天談到「民族」並定義民族時,其實是給民族主義這樣的思
潮或理論提供理論基礎或解釋。把「民族」概念化的需要,在於歷史上現
代國家的產生。換言之,是國家需要「民族」這樣一種概念,用它來確定
疆土、人口和 *** 。任何社會組織都要有定義域,說明該組織的界限,包
括什麼樣慎碧的人,以及權力和權力運作的范圍。所以,「民族」和「國家」
在概念上緊密相關。脫離了關於「國家」的概念,民族這一概念就喪失了
歷史的起源而無法定義。現代國家要求有民族這一概念。民族國家是政治
單位,通過共同的價值、歷史和象徵性行為表達集體的自我意識。在這個
意義上說,民族國家是某種特殊的集體身份。
這里,我們就有了兩個中文的「民族」概念:一個是人類學和生物學
意義上的「傳統民族概念」;另一個是社會學和政治學意義上的「現代民
族概念」。「民族主義」只能是與「現代民族概念」相聯系的,否則就會
陷入極大的混亂。如「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
非常近代的社會話語中才出現的。中華民族也並不是指漢族或任何一個特
定的民族,而是包括中華人民共巧悔和國政治統一體中所有的民族。用血源、
語言、宗教、文化傳統和民俗來定義「中華民族」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更為明顯的例子是作為現代民族的「美國民族」。美國民族的
形成與上述任何一個民族構成的要素都沒有關系,它是由美利堅合眾國直
接分娩出來的,只有二百年的歷史。在這樣短的時間里,是沒有可能形成
自己的獨特的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的。而且,美國作為移民國家,其種
族來源幾平遍及世界,包括歐洲的主要民族,根本沒有從氏族、部族、部
落到民族的形成歷史。
「中華民族」和「美國民族」都是確實存在的,只不過其定義的具體
內容要比其他民族繁復。盡管我們很難用「傳統民族概念」來定義他們,
然而,我們卻可以輕易地用「現代民族概念」來方便地加以定義。
作為「民族主義」中的「民族」,只能是「現代民族概念」,作為一
個近現代出現的概念,它只能是社會學和政治學意義上的。「種族主義」
(raciali *** )中的「種族」才是與「傳統民族概念」相關聯的。「種族主
義」與「民族主義」在英文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詞,它們之間是沒有什麼
「血緣」關系的。那種將民族主義劃分成「種族的」、「文化的」、「政
治的」民族主義的人,表現出的是對「民族主義」的絕對無知。「民族主
義」只可能是「政治的」,而不可能是其他,不論其「成熟」與否。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是遵循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同我國民族的
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進行的,將民族的各個特徵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研究的。
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基礎,但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
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交錯居住的狀況。無論在經濟、政治、文
化生活方面,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都密切地聯結在一起。因此,在民族識別中
,既重視待識別民族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等特徵,又密切結合中國的實際
,對待識別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在地域方面的關系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
中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語言,但由於歷史原因和民族分布地區的
不同,有的民族有不同的方言,有的方言差別很大。還有些民族甚至使用兩種或
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因此,民族識別中既不能撇開語言的分析,也不能單純依
據語言系屬來確定族別。
中國少數民族在物質生活、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
而具有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質。有些少數民族盡管其它特徵不很明顯,但仍保持著
自己的民族意識。這也是進行民族識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在綜合研究各種現實特徵的基礎上,同時研究族源,以便弄清該人們共同體
的形成過程及分合淵源關系,然後確認該人們共同體的屬性。這也可以說是中國
民族識別工作的一大特色。
在民族識別中,充分尊重民族集團的意願,在民族稱謂上「名從主人」。對
具體屬於哪個民族和確定族稱問題,盡可能尊重少數民族的意願。當然,這也要
以科學為依據。
C. 中國公民的民族成分是怎樣確定的
中國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確定。
根據「中國公民民族成份登記管理辦法」
第五條 公民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據其父親或者母親的民族成份確認、登記。
本辦法所稱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與繼子女有撫養教育關系的繼父母。
第六條公安部門在辦理新增人口戶口登記時,應當根據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確認其民族成份。
新增人口的父母民族成份不相同碧螞帆的,應當根據其父母共同簽署的民族成份填報申請書予以確認並登記。
第七條 公民民族成份經確認登記後,一般不得變更。
(3)中國民族如何劃分成份擴展閱讀:
中國公民的民族成分規定的注意事項:
1、加入中國籍的中國人,其民族成份如與我國現有某一民族成份相同或特徵相近的,可以申請填報為與我國相同或特徵相近的某一民族,但須在入籍後的兩年內申請辦理。
2、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自願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持所在單位出具物碰的證明,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族工作部門批准。
3、父母一方為中國人,或父母一方加入中國籍悔雹後已申請填報為我國某一民族成份的,其具有中國國籍的子女應填報中國一方的民族成份。
凡按照本規定填報為我國某一少數民族成份的,按少數民族對待。
4、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民族工作部門可根據本規定製定具體實施辦法,但要報上級民族工作部門備案。
5、過去有關確定、更改民族成份的文件、規定與本規定有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D. 中國是怎麼區分民族的(劃分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照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定義方法,官方劃分為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斯大林在給民族下定義時,概括出民族的四大特徵也就是劃分標准: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心理。
斯大林認為,這四個特徵是一個民族所共同擁有的,任何民族都應同時具備這四個特徵,缺一不可。因此,四個特徵永遠構成一個綜合整體,表現出民族的特色。斯大林說:「乎蠢卜只有一切特徵都具備時才算一個民族。」
除了漢族,主要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檔行族(1692萬)、回族(1058萬)、滿族(1038萬)、維吾爾族(1006萬)、苗族(942萬)、彝族(871萬)、土家族(835萬)藏族(628萬)、蒙古族(598萬)、侗族(287萬)、布依族(287萬)、瑤族(276萬)、白族(193萬)、朝鮮族(233萬)、哈尼族(166萬)、黎族(146萬)、哈薩克族(146萬)和傣族(126萬)。
另有一些少數民族可能由於人數過少、有獨有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或因被歲穗其他族群所同化導致尚難鑒別等原因,尚未被官方確認,稱為未識別民族。此類族群人口共有64萬人。
拓展資料
中國民族政策
在跨入新世紀的時候,我們展望中華民族的未來,中華各民族的發展將會呈現新的特點:
第一,各民族在祖國大家庭中將取得更快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民族地區將進一步融入全國的發展大潮之中,民族地區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廣大少數民族將以嶄新的面貌走向市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和支援將不斷增加,將進一步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第二,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將日益增多,民族間的雜居現象將更為普遍。隨著各民族之間聯系、交往日益頻繁,規模日益擴大,各民族之間人口流動數量也將日益增多,從而引起在民族分布特點上的變化:一是人口的雙向流動,即內地人口因工作、經商等需要流向民族地區,同樣,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將更多地流向內地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城市化進程將加快,使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個城市擴散,這些少數民族仍將保持自己的民族特點、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
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社會主義階段是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時期。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在相互學習、交流中,各民族問的共同因素在不斷增多。在社會主義時期,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愈來愈多,但並不會因此失去民族的特點。民族之間在擴大交往的時候,各民族將繼續保持著本民族特徵。民族特點、民族差異將繼續存在。各民族帶著自身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共性進入了新世紀。
參考鏈接網路 中國民族
E.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民族是怎樣劃分的
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民族的劃分是以人種、語言、生活習慣、文化藝術等為依據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按照官方劃分的標准,中國共有包括漢族、藏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在內的56個民族。
一、中國有56個民族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包括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同時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廣的民族。而其他的55個民族被稱為少數民族,包括滿族、苗族、蒙古族、錫伯族、高山族、羌族、土家族等。根據分布來看,漢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中原地區,遍布全國各地,而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
從此,56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繁榮局面。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
F. 中國的56個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56個民族分別是:
1、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
2、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
3、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4、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
5、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6)中國民族如何劃分成份擴展閱讀
漢、回、滿三個民族通用漢文,回族最早使用阿拉伯文,後使用漢文,但加入了一些阿拉伯語、波斯語成分;滿族原使用滿語。蒙古、藏、滿、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壯、布依、水、傈僳、白等17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數都有較長的歷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拼音文字,通用於蒙古族地區。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而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
上述15個民族共使用17種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僳僳語的文字,還有少數人使用當地農民創制的僳僳音節文字「竹書」。
雲南省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雲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群眾使用拉丁字母爛禪形式的佤文。壯族、白族和瑤族中還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制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布依族人在解放前的使用的古文字大致有三種:慶歷鏈一種是方塊布依字,一種是在宗教典籍中發現的符號型文譽孫字,一種是拼音型文字(包括CV型文字和傳教士創制的主要用於翻譯聖經的拉丁字母文字等)。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種類有24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為壯、布依、苗、侗、哈尼、僳僳、佤、黎、納西、白、土、瑤共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新創制了拼音文字。
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別大,分別給其黔東、湘西和川黔滇三個方言創制了文字,給滇東北次方言也設計了一種文字方案。因此,共有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還有一些在歷史上使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即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於闐文、焉耆龜茲文、窣利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東巴圖畫文字、沙巴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書、滿文等17種文字。這17種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文字,加上使用的40種文字,共有57種文字。
參考資料:網路—56個民族
G. 中國的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的民族是怎麼劃分的
民族識別是從解放初到1979年才結束的.
民族識別認定的理論依據:民族是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開展了3次民族工作高潮,其中首先就是民族識別的過程.按照上述理論依據截至到1979年,國家正式確立了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並且不再新增加。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中國有55個民族之外的民族存在的說法。這種說法主要是由於下列情況所導致:
1.民族觀念、民族只是淡薄。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由於生活的地域不同,同一個民族又分為很多支系,有些人可能把支系當作一個民族了。例如,我們都知道的阿詩馬屬於撒尼人,但很少有人知道撒尼人屬於彝族的一個支系.
2。在我國,少數民族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發展相對落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制定了很多相關的優惠政策,一些人可能會提出自己歷史上曾是某個民族。但是這種情況國家已經明確規定,中國不再增加少數民族,從里論上看,這些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和漢族非常相似,所以布局北少數民族認定的理論基礎。這可能是現在有人認為中國有57個少數民族的情況.
3.一些民族由於地域或歷史原因,同一民族長期在不同地域生活,他們會認為不同地域的應該是2個民族,這種說法現在存在,但從科學角度將,這種說法不成立。
4。由於第2種情況,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還有大概70多萬多人屬於未識別民族,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屬於現在有的任何一個民族,但是他們又不具備民族獨立劃分的4個標准,所以按照未識別民族對待.
民族識別是從解放初到1979年基諾族認定才結束的。
民族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國有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的情況,但是這是極少數的情況,關於民族的劃分情況,世界通用的是指「世居民族」不是加入國際就解決的問題。
二,漢族的來歷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范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H. 中國的少數民族都叫什麼,如何區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的家庭,它不單單只有漢族,它還由其他55個少數民族組成,除了漢族佔主體地位,其餘的民族也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56個民族共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很多的名字,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民族名稱。像居住在西藏地區的大多數是藏族人,居住在新疆地區的大多是維吾爾族。中國的少數民族區分可以根據他們居住的位置,大致有一個分類。還可以依據他們的不同民族文化,做出不同的判斷。
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很多種,每一個民族的稱呼都不同,有壯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傣族,蒙古族等等。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名字,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民族特徵,我們就可以將不同民族人區分開來。尊重每一個不同的民族,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各民族攜手並進,共同向前。
I. 民族劃分標准
不同民族的劃分標準是什麼呢? 那就是(血緣+民族意識)
首先,要具備一定的血緣,這是劃分不同民族的基礎。但並不是所有具備血緣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某一個民族,因為在現實中的情況十分復雜(例如通婚等),如果說一個人的祖先虛銀中曾經有某一民族的血統,而後若干代均非相同,那麼,此人民族不能與其擁有某一民族血統的那位祖先相同。
其次,要具備差敬宴民族意識,這是劃分不同民族的關鍵。所謂民族意識,即認同自己是此族而非他族,在同一民族之間有民族認同感。
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50年到1954年,經過識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其間,除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朝鮮、滿、瑤、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確認稿族外,其他被確認的少數民族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僳僳、侗、東鄉、納西、拉古、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27個民族 。民族學家黃現璠對壯族的確認,方國瑜對納西族的確認,都曾做出過重要貢獻;
第二階段是從1954年到1978年年底,確認了土家、畲、達斡爾、么佬、布朗、訖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後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後改為毛南)、哈巴等16個少數民族;
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到1987年。1979年確認了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至此,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識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領導的一次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它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標准,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構成,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的成功範例。在民族識別三個階段的工作里,費孝通、黃現璠、夏康農、秋浦、翁獨健、李有義、李安宅、吳澤霖、方國瑜、楊成志、楊堃、吳文藻、江應梁、劉咸、林耀華等等20世紀中國人類學界和民族學界的名家,及大批學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一、民族識別工作的理論依據
民族識別在世界上是一個創舉,沒有借鑒可言。因此,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首先要解決的是關於「民族」的概念或定義的理論問題,換句話說,就是如何科學地界定一個族類共同體。
有關民族的界定問題,我國學術界歷來有爭議,但也有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斯大林的民族定義仍是對民族概念最簡明的科學概括。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書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共同體。(註:《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第286頁。 )斯大林對民族的這一論斷,無疑對我國民族識別工作有極大的啟示。雖然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是針對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民族,即現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個歷史范疇,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斯大林現代民族的四個特徵不可能憑空產生,而是早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就已經開始萌芽並逐漸形成了。只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民族的四個特徵才由一種潛在的因素變成了現實,並得到完善和發展。現代民族與前資本主義民族相比,在民族四個特徵上,只有發展程度的不同,而沒有有無的差別。可見,斯大林的民族定義,既適用於現代民族,也適用於人類歷史上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一切民族,具有普遍意義。所以,在識別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人們共同體時,不能不以上述四個特徵作為遵循的原則。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實際,即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極不平衡,除少數幾個民族已經初步具有資本主義因素之外,絕大多數民族尚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上述所指的民族四個特徵正在形成之中。為此,在民族識別的具體工作中,我們又不能簡單地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義,而應該密切結合我國各民族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力求體現馬列主義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科學結合。
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在民族識別過程中,對斯大林的民族定義進行了唯物和辯證的科學運用。
1、民族共同語言
它是民族特徵之一,指不同民族各自使用的語言,是民族內部相互聯系的主要工具,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穩定的、最顯著的特徵。它隨著民族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發展。一方面,民族語言的發展變化受民族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凝聚著人們長期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各民族共同語言因受不同民族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具有不同的特點。另一方面,民族語言的發展狀況對民族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沒有民族共同語言,人們就不能形成統一的民族。因此,具有單獨的共同語言,自然應該看作形成為單一民族的重要依據。
然而,具體到我國,情況頗為復雜。以現代語言為例(不包括兼通某種語言),既有一個民族使用自己固有的或其他民族的某種語言,也有同一民族內部分別使用不同語支、語族乃至不同語系的語言,或通用的某一種語言又存在差別很大的多種方言。這是由我國很久以來形成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所決定的,也與同一民族因種種歷史原因遷徙分居、長期地域隔絕密切相關。例如,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都使用壯語,但有南、北壯語方言之分;廣布於南方各省的瑤族,使用的語言更為復雜,有講苗瑤語族瑤語支的勉語,有講瑤語族苗語支的布努語,有講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拉珈語,還有講漢語和侗語的,如此紛繁的語言差別,致使各地瑤胞聚會時,不得不以漢語為交際工具。這些例子表明,在民族識別工作中,我們既不能撇開語言分析,又不能把語言作為孤立的識別標准,就是說,我們在參照語言特徵的同時,還要把民族的其他特徵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才能作出准確的民族認定。
2、民族共同地域
它是民族特徵之一,指一個民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域,在地理上聯成一片,沒有被巨大的自然界線(如高山、海洋等)所分割,在政治上基本統一,沒有長期被國家或者其它政治區劃所分割,它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一個民族的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都依此而形成和發展。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自己共同的地域,長時期地被分割,已經具備的語言、經濟生活和心理素質等民族特徵,久而久之,必將導致彼此之間的嚴重差別,最終導致統一民族的解體。當然,一個民族的成員並不是永遠固定在一個共同的地域,因謀生、經商、遷移和戰爭等原因,會出現民族雜居或散居的現象。可以說,某個民族共同體一旦形成以後,其民族特徵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爾後即便這個共同體的人們各居異處,失去了原先的共同地域,他們在當初共同地域上形成的民族特徵卻未必就隨之消失。
長期以來,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這就要求我們在民族識別過程中,在考慮共同地域這個特徵時,既不能漠然視之,又不能刻板拘泥。例如,我國回族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其餘約三分之二的回族人口分布在甘肅、新疆、雲南等省區,就其星散分布而言,幾乎全國的縣市都有回族分布;蒙古族以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為最大聚居地,而新疆、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又有規模不等的蒙古族分布。這些民族盡管由於社會歷史、地理環境的原因,在生產生活方式、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但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特別是民族感情,或者說民族認同感,並未因居住地不完全連在一起而消失。因此,像我國這樣一個長期處於統一的國家,不能把共同地域這個特徵理解成一個民族自古至今只有固定在某一個地域內,認為地域上的分散就意味著某個民族共同體的分解。否則,我們就會犯絕對化的錯誤。
3、民族共同經濟生活
它是民族特徵之一,指一個民族內部隨著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換日益頻繁,商品流通逐漸增長,各個不大的地方市場集中成為全民族市場,從而使各地區相互依存,把人們結合成一個整體的經濟聯系。民族內部的這種經濟聯系在各個民族中,由於社會發展水平高低不齊,必然會有差異。但是,如果沒有這種經濟聯系和共同的經濟生活,民族的形成和存在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一個民族的各個部分在經濟聯繫上長期地割斷聯系,它們就會被同化於其他民族,或者與其他民族一起形成新的民族。這是斯大林考察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歐美許多民族後,得出的科學結論。
我國民族的歷史和經濟生活的具體情況卻不相同。一是我國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間,政治上的統一也好,短暫的分裂、對峙也好,各族人民相互依賴的經濟聯系(如官方貢賜、民間互市等)始終不斷。二是我國各民族嚴格說來都尚未進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階段,特別是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生產力發展水平很落後,勞動分工和商品交換極不發達,本民族內部的經濟聯系微弱,很難形成單一的民族市場和經濟中心。三是基於我國長期的政治統一和各民族的交錯雜居,某一少數民族和周邊其他民族特別是一直比較先進的漢族建立和維持著不可分割的經濟聯系,從而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的經濟市場和經濟中心。諸如東北狩獵民族與漢族「安達」(「朋友」之意)的物物交換,新疆「巴札」的聚會,內蒙古「那達慕」的舉行,西南各省的趕「圩場」,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枚不勝舉的節慶,都屬於或包含了不同的經濟活動。正是通過這些活動把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的各民族聯系在一起。這就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固有的特殊性,也是中國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民族識別工作中,共同經濟生活這一特徵並非對於任何一個民族都很顯著,而只能根據實際作為參考。
4、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它是民族特徵之一,指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它是一個民族社會經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並通過語言、文化藝術、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人民的熱愛和對鄉土的眷戀等形式,表現本民族的愛好、興趣、氣質、性格、情操和自豪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經濟生活及其歷史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一定的人們逐漸意識到他們屬於一個民族。這種民族自我意識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很大的穩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語言等特徵都已發生了變化,但他們的民族自我意識仍明顯存在,成為個別特徵中最不易變化的一個特徵,因而成為民族識別中必須加倍重視的標准。
例如我國的滿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已失去了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大部分人已不會講本民族的語言,生活習俗也大都受漢族的深刻影響或基本上和漢族相同了,但是,他們在心理情感上依然認為自己是滿族而不是漢族。也如廣泛分散在南嶺山區的瑤族,東西相距上千里,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分屬不同語族、語支,衣飾喜好等習俗並不一樣,然而他們仍認同於一個民族,關鍵在於民族心理素質的作用。
由上可知,中國的實際情況是,無論歷來公認的少數民族還是有待識別的族體,幾乎都未典型地同時具備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四個特徵。因此,在民族識別工作中,我們不能孤立地、機械地看待民族的每一個特徵,而應該把諸特徵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總之,既要遵照馬列主義有關民族問題的理論,又要緊密聯系中國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准確地辨明不同的族體。
二、民族識別的實踐標准
黨和政府在領導具體的民族識別工作時,堅持科學理論和現實基礎相結合的原則,制定出了符合我國民族問題實際的民族識別標准。
1、民族特徵
民族特徵是識別民族的科學依據。任何一個人們共同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徵。我國民族識別就是對自報的那些在歷史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體的分布地域、族稱、歷史來源、語言經濟生活、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質等族體特徵進行廣泛的調查,充分利用參照相關學科資料,並靈活運用斯大林關於現代民族定義的四個特徵作綜合的科學研究,來認定待識別族體的族屬。
由於我國少數民族的發展極不平衡,發育程度也有差異。在把各個民族特徵作比較的時候,顯得比較突出的有時是這個特徵,有時是那個特徵,有時又是另一個特徵。所以在民族識別中,不是孤立地去看民族的每一個特徵,而是把民族諸特徵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辯證地進行分析,把民族的形成及其特徵的具體表現結合起來考察,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進行,以認定一個人們共同體的屬性。
2、民族意願
我們進行民族識別,並不能代替各個族體的人們決定自己的族別問題。民族成份和民族名稱是不能強加於人或由別人來任意確定的。因此,黨和國家把「名從主人」作為民族識別的原則之一。
這里說的「名從主人」,實際上就是指民族意願。民族意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僅指人們是否認同於某個民族的一種主觀願望,也指人們對某個人們共同體本身的歷史和特徵的認識、理解與綜合,並形成為民族的自覺意識,亦即對長期以來本民族的興趣、發展歷史過程等客觀事實的自我表達。況且,民族意願具有相對的長期性、穩定性和獨立性,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固有的內容之一。民族意願這種族屬意識不是憑空臆造的,是建立在具備有一定的民族特徵的科學依據的基礎上的,是民族特徵的一種總的反映。
同時,我們又必須看到,由於歷史上的民族壓迫和歧視造成了各民族之間和一個民族中各部分之間的隔閡,加上一些民族的廣大群眾文化程度有限,尚未掌握對本民族歷史、語言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因而個別族體還缺乏正確表達自己民族意願的條件。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工作者應本著熱烈、虔誠的說服精神,幫助他們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和民族特點,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使之對自己的族別問題做出實事求是的正確判斷和抉擇。這樣,既尊重了民族意願,又具備了符合科學的客觀依據。
3、歷史依據
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封建王朝的分合更替、各民族的交往遷移、還有民族的同化融合等社會歷史因素,使得一些民族之間,無論是在經濟生活、語言習俗、神話傳說等方面都有相似甚至相同之處。因此,在民族識別中,在對該族體的現實生活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文獻資料,並參考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動力學、經濟學等學科有關該族體的研究成果和有關資料,對待識別族體的社會歷史發展,各該民族地區的歷史和社會政治制度,各該族體的來源和與周圍民族的關系等進行綜合的科學分析。中國大量、豐富的漢文典籍,都有各個歷史時期許多民族的記載,特別是一些地方誌,都比較詳細地記錄了各民族的名稱、族源、經濟生活、習俗信仰、語言文字等情況。各少數民族自己的文化遺產、譜諜、碑碣以及敘事詩、傳說等口碑文學,也都記載了各個族體的活動及其演變。這些既為民族識別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依據,同時也是各族體人民意願的歷史表達。
4、就近認同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在它自身的發展、發育過程中,伴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族體特徵也在變化,使得它具有穩定性、變動性和交融性。有些民族一經形成,其民族特徵就相當完備,民族發展演變過程相對穩定;一些民族在其形成期發育就不充分,還保留有種種氏族、部落的殘余;有些民族形成後,又與其他民族發生了交融,互相吸收而具有了較多的共同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民族識別中,應該本著有利於民族團結和民族自身發展出發,對於相互近似的民族集團,即其語言基本相同,民族特點相近,地域相連,而且形成密切經濟聯系,且有民族認同意識的,盡可能相互合為一體,認定為同一民族。
由於有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際標準的指導,使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有了成功的保障。實踐證明,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不僅確定了我國人口的民族構成和民族稱謂,為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提供了前提條件,同時為我國民族學科的發展和民族學科隊伍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J. 民族是按照什麼劃分的
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或宗教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由於歷史的原因,一個國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個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國家裡。一個國家也可以有多個民族
註:民族的概念,是近代根據人類進化史及種族研究所得來的。是近代詞語
但現代的民族概念,也可是以國度為區分的人群瞎罩,也可以是單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沒有共同的語言、歷史判神叢、宗教來源的人群。現代同一個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個民族也可有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後期融合成新民族。
民族: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語言,文字掘櫻,強烈的身份認同為紐帶形成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