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除了日本外,我國也有2個地方正在下沉在未來這些國家會逐漸消失
除了日本外,我國也有2個地方正在下沉,它們是山東的長島縣和羅斗沙島,未來日本會消失。
羅斗沙島隸屬廣東省湛江市,羅斗沙島是鳥類的樂園,這里有各種奇形怪狀的海鳥,每到夏季,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海鳥下蛋,給這座島嶼增加了一種獨特的景觀。
但因為各種原因,羅斗沙島已經開始慢慢的消亡。羅斗沙島的海灘面積很大,植被不夠茂盛,而且是一條重要的航道,船隻的停泊會加快土地的流失。羅斗沙島的土地,在狂風和水流的沖擊下,不斷的下降鋒鏈是不可避免的銀銀孫。
❷ 在當今世界,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中國哪些地方也在下沉
日本每年會發生很多次自蔽源然災害,而且日本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隨著海平面的上升,他們的國家也會因此而沉沒。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除了日本之外,中國也有兩個地方正在下沉,其中一個已經快要消失了,那麼這兩個地方到底是哪裡呢?
要知道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可就算是這樣,我國也有很多島嶼,比如在中國的長島縣就有32個島嶼,每個島嶼上居住的人數非常少。再加上島上的經濟發展非常的緩慢,所以在專家看來,這里很有可能會變成無人島,同時因為海平面的上升而在不斷下沉。
然後還有一個地方就是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的羅斗沙島,這個島在康熙年間的時候就已此早經存在了,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島嶼。在這座島上有豐富的烏色礦物質,可是因宏扒態為它四面淮海,所以快要消失了。
雖然說羅斗沙島環境十分優美,但是因為實在是太偏僻了,所以根本沒有人願意去那裡旅遊。這座島嶼由於被海水和海風長期洗禮,島嶼的面積也是越來越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沉沒。
❸ 中國下沉城市名單
題主是否想詢問「中國逗蠢兆下沉城市名單有那些」?
1、中國下沉城市有上海,天津,浙江的寧波、嘉興,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
2、河北的滄州、唐山、衡水、保定、任丘、山租南宮,山東的菏澤、濟寧、德州,安徽的阜陽,山西的臨汾、太原、大同,河南的安陽、開封、洛陽、許昌、鄭州檔悉,台灣的台北、彰化、屏東等8個縣市,陝西的西安,北京和松遼平原等。
3、在這些地區中最為突出的是以上海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以天津為代表的環渤海區和西安等地。
❹ 我國地面沉降及其防治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8.1.1 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其中約80%的地面沉降分布在東部地區。從南方的海口到東北的哈爾濱均出現了地面沉降現象,地面累計沉降量在460~2780mm之間,地面沉降速度為10~56mm/a。據長期監測和研究表明,地面沉降主要由不合理開采地下水所致,而地殼活動、地表動(靜)荷載、工程建設、自然作用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地面沉降只佔總沉降量的5%~20%。目前,處於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大多數城市,地面沉降正在大面積的發生和發展之中。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和華北平原地區地面沉降的發生發展速度令世界關注,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1)長江三角洲地區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具典型意義的地區之一。其中,上海是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現象最早、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城市,沖隱江蘇的蘇錫常與浙江的杭嘉湖及寧紹地區也相繼產生了地面沉降災害。20世紀90年代末,蘇錫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積沉降超200mm的范圍已達該區面積的1/3,面積近1萬km2,並在區域上有連成一片的趨勢。以上海的市中心、江蘇的蘇錫常、浙江的嘉興為代表的沉降中心區的最大累積沉降量分別已達2.63m,2.80m和0.82m。
1990年後蘇錫常地區還發生了特有的地質災害——地裂縫,目前已發現20餘處地裂縫災害,發育規模較大的地區已形成長數千米,寬數十米不等的地裂縫帶,且均與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不均勻地面沉降有關。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面沉降主要是開發利用地下水引起的。20世紀70年代以前,城市地區的紡織業發達,但能源緊缺,故大量集中開采地下水用於紡織廠的空調降液談溫,導致城市地區嚴重的地面沉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城市周邊地區鄉鎮企業的興起,不僅其本身大量開采利用地下水,而且向地表河道不斷排放污水,導致水資源極為豐富的三角洲水網地區地表水質量普遍下降,使整個區域成為水質型缺水地區,加劇了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用水緊張,促使地下水開采量的急劇增加,產生了區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故由此誘發的地面沉降目前已成為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性地質災害。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開展地面沉降勘察、監測、研究最早的地區。自1961年以來,為進行上海市地面沉降調查,開始系統地建立區域地下水動態監測網,興建或利用已有地面水準點進行市區地面沉降監測,逐步建立基岩標、分層標監測不同土層的變形特徵。蘇錫常和杭嘉湖平原地區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並隨著各類水工環調查評價工作的展開,得到了不斷補充。同時,在城市地區如嘉興、常州、蘇州等採用水準測量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地面沉降監測,並通過收集水利、城建、交通等部門根據各自目的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進行的水準測量資料,以及開展實地踏勘來進一步進行地面沉降調查。
1999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以南)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項目所做的調整和進一步建設,基本構成了本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的格局。
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動態監測網路已覆蓋全區,由地面精密水準監測網以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基岩標、分層標在部分重要城市及地面沉降嚴重地區構成的立體監測系統已經粗具雛形。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GPS、自動化監測以及信息技術已經開始在該地區地面沉降監測中得到了應用。
(2)華北平原地區
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河南等省(市)的平原區,面積14萬km2。地面沉降發生在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等地。引起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原因可分為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自然因素中,包括構造活動、軟弱土層的自重壓密固結、海平面上升等;人為因素包括過量開采地下水、地下熱水及油氣資源和大規模工程建設等。據地震資料,本區由於構造活動引起的地面沉降速率僅為1~2mm/a。因此,就本區而言,人為因素尤其是深層地下水超量開采是導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與地下水的開采過程基本保持同步或略為滯後。地面沉降量與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呈正相關。其分布范圍與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基本一致。
由於地下水開采,北京地區早在1935年就已經發生了地面沉降。當時其范散埋廳圍僅在西單到東單一帶,1935~1952年,局部地面沉降量的最大值僅為58mm。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北京地區地下水的開采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以東郊工業區為中心的區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到1983年5月,北京市東郊地面沉降區面積已達600km2,其中累計地面沉降量大於100mm的地區面積達190km2;沉降量大於200mm的地區面積約為42km2。從1966~1983年,北部的來廣營地面沉降中心區沉降量約為277mm;南部的大郊亭地面沉降中心區沉降量累計約532mm。1987年以後,北京市地面沉降面積快速增加,擴展至1800多km2,其中沉降量大於200mm的地區達到350km2。
天津市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始於1923年,據歷史水準點資料,伴隨著地下水的開發,地面沉降相應發生。由於當時開采量少,年沉降量僅幾個毫米。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地面沉降越來越嚴重。1950~1957年沉降速率為7~12.0mm/a,1958~1966年沉降速率為30~46mm/a,並逐步形成了沉降中心。1967~1985年沉降速率達80~100mm/a,沉降急劇發展。1986年後進入沉降治理階段,大部分地區沉降明顯減緩,市區沉降速率降低到10~15mm/a。
目前,寶坻城關以南的廣大平原區均已不同程度地產生了地面沉降,面積達8800km2。其中,累計沉降量超過1000mm的面積達4080km2。該區南部及濱海地區地面沉降尤為明顯,並與河北省的沉降區連成一片。在這一范圍中,現已形成了市區、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及海河下游工業區等沉降中心(表8.1)。
表8.1 天津市地面沉降現狀表
由於地下水的長期超量開采,華北平原現已成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積最大,地面沉降面積最大、類型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其中又以京津冀魯地區最為突出。大面積的地面沉降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並成為制約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地面沉降直接導致華北平原濱海低平原區地面標高資源損失,造成鐵路路基下沉、風暴潮災害加重。由於影響泄洪,致使地面長期積水、廠房被淹,經濟損失嚴重。由於地面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築物受損,大規模市政基礎設施破壞;由於地面沉降,還引發了多處地面坍塌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並且隨著使該地區經濟的發展,災害損失便愈大,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百餘年的世界工業化進程導致全球氣溫上升,海平面的變化再疊加上地面沉降,時刻威脅著河口濱海地區包括華北平原低海拔地區人類的生存。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調查監測的工作程度相對較低,除天津外,還沒有專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點及監測系統,沒有全面系統的地面沉降研究成果。區域上的地面沉降數據,主要來自國家地震局布設的京津唐大地形變區域網,但其測量密度較小,測量頻率低,在面積上遠遠不能控制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的范圍。而且華北平原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受條件所限與行政分割,缺乏統一的調查與監測技術標准,缺乏統一的規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調查與監測布局不盡合理,得出的調查監測數據缺乏可比性,遠不能滿足國家防災減災的需要,因此開展華北平原地面沉降調查與監測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意義。
(3)關中平原地區
關中平原的地下水過量開采已引起大面積地面沉降,尤其是在西安市最為嚴重。西安市城郊區承壓含水層為細砂,砂礫石層和粘土層不等厚互層,並有自西往東、由北往南含水層厚度逐漸減少,粘土層厚度逐漸增加的特徵,這種結構在大量開采承壓水,造成承壓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有利於黏性土層中結合水的排出。
西安地下水開采初期,承壓水位埋深僅25~35m。20世紀70~80年代,由於大量開采承壓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到90年代初期,西安城區承壓水開采井增至530餘眼,年開采量達1.4億多m3,承壓水位累計下降60~100m,降落漏斗面積為200km2。東南郊一帶有大面積的承壓水位降至含水層頂板之下,水位埋深降至90~130m。承壓水位的大幅度下降,意味著孔隙水壓力降低,黏性土層中的水向含水層釋放,進而產生黏性土層釋水壓密,引發地面沉降。
西安市地面沉降現象發現於1959年。1972~1983年,西安城區地面最大累計沉降量為777mm,年平均沉降量在30~70mm之間的沉降中心有5處。截至1988年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1.34m,沉降量為100mm的面積達200km2,沉降最超過500mm的面積達48km2。20世紀90年代,地面沉降范圍又有所擴大,累計沉降量超過200mm的面積約150km2,東南郊一帶累計沉降量超過600mm,超過1000mm的面積為42km2,沉降中心增加為7個,累計沉降量超過2000mm,最大累計沉降量達2600mm,沉降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建於明代的西安鍾樓現已下沉了395mm,具有1300餘年歷史的大雁塔也下沉了1198mm。
西安市地面沉降具有如下特徵:①沉降量與承壓水開采量密切相關;②地面沉降具有不均勻性和差異性。
西安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足加劇了地裂縫的活動,造成地裂縫垂向活動量大大增加。由於市區內各個區域沉降發展不均衡,已經出現了11條明顯的地裂縫,總長度達76.68km,並且還以每年垂直方向移動在5~30mm之間,水平方向移動在3~4mm之間的速度發展。東南郊一帶地裂縫的垂向活動速率則為30~50mm/a。
地裂縫造成了附近建築物地基不均勻沉降,形成建築物開裂和地下管道錯斷,城市道路破壞。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因地裂縫毀壞的建築物有樓房170餘棟,廠房、車間57座,民房近2000間,破壞道路74條,累計錯斷供水、供氣管道40餘次,另有數十口深井因井管上升而報廢,危及多處文物古跡的安全,2004年末大雁塔向西北傾斜達1064mm。據統計,由於地裂縫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已達1億元。
(4)淮北平原地區
淮北平原的阜陽市屬於水資源緊缺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城市飲用水是泉河的地表水。但在8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增長,泉河變成了排污溝,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不得不改用地下水。據勘查,阜陽城地下水,尤其是埋深250m左右的中深層地下水水質好、水量豐富。這使中深層地下水成為阜陽自來水廠、單位自備井和工業企業爭先開採的對象,且取水量逐年增加。現在阜陽市建成區近40km2的范圍內有200多m的深井200多眼,密度在5眼/km2以上。雖然中深層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每天6.8萬m3,但實際開采量已達每天14萬m3,超過開采量1倍多。由此造成中深層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年平均降幅達1.62m,形成了1200km2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由於上述情況,阜陽城區地面最大沉降量目前已達1.4m,居全國第五位,且仍以每年40~50mm速度繼續下沉。由此,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發生了,如汛期公路橋梁和大型建築都產生了不均勻沉降,排水管道斷裂、深井報廢等現象時有發生。位於沉降中心的作為調節潁河水流的阜陽閘,閘底板也已多處開裂,造成閘墩錯位,影響了防洪能力。
(5)松嫩平原地區
松嫩平原除大規模開采地下水外,以大慶地區為主的油氣開發已引發地面沉降。
松嫩平原的大慶油氣開采區位於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小興安嶺-松嫩地塊,松嫩拗(斷)陷帶的中西部斷陷區,即松嫩盆地(平原)的中西部,地貌類型單一。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一般地面標高在130m以上,自然坡降在0.14‰左右。受地質構造的控制,自侏羅紀以來沉積了厚度約6000m的含油建造。發育有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白堊系為內陸湖盆沉積的泥岸岩、砂岩,厚度近3000m,是石油和地下熱水的主要儲存構造和開采層位,開采深度一般在1000~3000m之間。新近系砂岩和砂礫岩以及第四系沖積層,是大慶地區主要供水層位,地下水可開采量為2.3億m3/a,但現狀開采量為3.9億m3/a,超采嚴重。其中用於採油工藝的地下水年開采量為3.0億m3,幾乎佔地下水開采總量的80%。地下水已形成巨大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降深已達50m,漏斗面積5560km2,幾近覆蓋大慶市,並波及了與大慶相鄰的周邊縣(市),每年都有許多水井因地下水開采量下降而產生抽氣、掉泵現象,繼而報廢。據不完全統計,因多年採油和不合理開發地下水已使大慶市及其周邊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了16~19m。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是誘發地面變形的主要原因,但由於目前尚未進行油氣開發區地面沉降監測,具體沉降數據仍屬空白。
8.1.2 存在的問題
由於地面沉降在各地發育過程不同、程度不同、造成的危害不同,各地採取的監測防治措施也不同,而大部分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還沒有採取監測防治措施。存在的普遍問題是缺乏區域統一規劃及信息溝通,採用的主要儀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很不適應區域地面沉降的發展趨勢和國內外監測技術不斷更新的形勢。
(1)長江三角洲
1)以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是根據地面沉降最早發生於城市等局部地區這一狀況進行布設的,未建立統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隨著地面沉降在整個區域上呈擴展之勢,監測工作卻未能及時跟上,其局限性日顯突出。
2)因行政轄區限制,地面沉降監測網路缺乏區域統一規劃,各地監測極不平衡。尤其在長江以北、杭州灣南岸地區(除寧波以外)監測工作是空白,地面沉降情況不明,很可能會走上出現嚴重災害後再治理的老路,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3)各地包括布網密度和頻率等監測方法及標准目前仍然不統一。例如,上海市區一般按1∶5萬、局部達到1∶1萬精度布網,進行Ⅰ,Ⅱ等水準測量,其頻率有每月3次、1次,也有每年4次、2次、1次的;江蘇省僅在常州市布設了地面沉降監測Ⅱ等水準測線2條,每月監測1次;杭嘉湖現有的專門用於監測地面沉降的水準網路沿主要公路分布,近年來控制范圍可達3500km2,每年監測1次,但受經費影響監測頻率尚不能保證。除此之外,上海郊區主要是收集測繪部門、蘇錫常三市主要是收集城建和水利等部門的不同時期Ⅲ,Ⅳ等水準測量資料進行地面沉降調查。因此,地面水準測量資料隸屬於不同的部門,來源復雜,分布不均,數據參照系的一致性無法保障,且重合點偏少,可靠性差,測量時間不一,因而難以系統、全面、適時、可靠地掌握區域地面沉降的分布和發展規律。
4)基岩標、分層標除在上海市區比較健全,杭嘉湖地區有一座,蘇錫常地區初步建成外,蘇北幾乎空白,故地面沉降的垂向分布及其成因研究顯得薄弱,難以提出針對性控沉建議。
5)區域上雖已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網,但各地監測井分布疏密不均,精度不一,且近年來監測點屢遭破壞,個別含水層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包括工作區周邊地區缺乏控制性監測設施。
6)目前地面沉降監測採用的技術手段總體上比較落後,效率低、工期長的問題依然存在,難以適時、客觀反映日益擴大的監測網的需要。雖然已經引進了一些新技術、新方法,但仍不夠成熟、完善,在面上尚未鋪開,且在實施過程中亦未有可執行的技術標准或規程。
7)差異性地面沉降所產生的地裂縫是本地區一種新的地質災害,但現有監測網路密度明顯不足。尚需進行加密布設,以便精確記錄其發展變化過程,提高數據監測和分析質量。
(2)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的問題具體如表8.3所示。
由於華北平原內的各省(市)受行政區劃所限,分別在各自的區域內開展工作並提交有關地面沉降等值線圖件,在合成有關圖件後得出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等值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各地由於監測標准和監測手段不同,提交的沉降等值線年份不一,很多地方的沉降量只是推測出來的,在同一個地方得出不同的地面沉降量,這顯然不能完全反映現實,因此目前華北平原各地的地面沉降量只能作為參考。
(3)關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
這三大平原均為河流沖洪積平原,地下水的過量開采和油氣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對生態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到目前為止這些地區還都沒有開展系統的地面沉降專項調查和監測工作。
表8.3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監測設施存在的問題
鑒於存在的上述問題,未來地面沉降監測網路需要在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技術標准、統一數據平台的基礎上,建立空間上分布合理、技術上先進可行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在開展傳統測量的基礎上,應用先進的GPS,InSAR和LIDAR等技術進行監測並進行相互校正,得出精確的地面沉降量,為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劃提供可靠的地面沉降資料依據。
❺ 抗日期間中國哪些地方沒有淪陷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1.台灣省
台灣省在日本佔領之前由於沒有正式的行政劃區,因此台灣省行政劃區按照日本政府在1920年規定的行政劃區計算,這一行政劃區沿用到了1945年12月6日。台灣省共轄5個州、3個廳,全省面積35961平方公里(包括澎湖列島及周邊島嶼)。1895年4月17日,根據〔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讓台灣本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台灣諸島以及澎湖列島共359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被日本侵佔。
2.遼寧省
遼寧省全省共轄59個縣。全省面積288518平方公里。遼寧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金縣。遼東半島的金縣(包括旅順和大連)土地面積1412平方公里,1895年4月17日根據〔馬關條約〕,金縣被日本侵佔。遼寧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義縣(1933年1月3日淪陷)。截止到1933年1月3日,遼寧省全省淪陷。
3.吉林省
吉林省全省共轄41個縣。全省面積329662平方公里。吉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永吉縣(1931年9月20日淪陷)。吉林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扶遠縣(1934年2月13日淪陷)。截止到1934年2月13日,吉林省全省淪陷。
4.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全省共轄43個縣。全省面積572502平方公里。黑龍江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龍江縣(1931年11月19日淪陷)。黑龍江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呼倫貝爾地區的奇乾縣(1932年12月6日淪陷)。截止到1932年12月6日,黑龍江省全省淪陷。
5.熱河省
熱河省全省共轄16個縣和2個盟旗。全省面積179982平方公里。熱河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綏東縣(1933年1月3日淪陷)。熱河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阜新縣(1933年4月8日淪陷)。截止到1933年4月8日,熱河省全省淪陷。
6.察哈爾省
察哈爾省全省共轄16個縣和3個盟旗。全省面積283675平方公里。察哈爾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多倫縣(1933年4月29日淪陷)。察哈爾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讓指大是蔚縣(1937年9月逗隱11日淪陷)。截止到1937年9月11日,察哈爾省全省淪陷。
7.河北省
河北省全省共轄130個縣。全省面積140253平方公里。河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榆縣(1933年1月1日淪陷)。河北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東明縣(1939年11月27日淪陷)。截止到1939年11月27日,河北省全省淪陷。
8.山東省
山東省全省共轄107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46736平方公里。山東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濟南市(1937年9月24日淪陷)。山東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榮成縣(1940年2月22日淪陷)。截止到1940年2月22日,山東省全省淪陷。
9.江蘇省
江蘇省全省共轄61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08314平方公里。江蘇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川沙縣(1937年9月7日淪陷)。江蘇省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贛榆縣(1938年2月27日淪陷)。截止到1938年2月27日,江蘇省全省淪陷,成為了中國南方地區唯一的一個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河南省全省共轄111個縣。全省面積16514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全省淪陷面積162608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98.5%。河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漳縣
(1937年10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淅川縣(1945年4月2日淪陷)。
2.山西省(98.2%淪陷)
山西省全省共轄105個縣。全省面積156419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全省淪陷面積
15365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98.2%。山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陽高縣(1937年9月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沁源縣(1942年10月21日淪陷)。
3.安徵省(81.9%淪陷)
安徵省全省共轄62個縣。全省面積146303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坦豎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全省淪陷面積11978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81.9%。安徵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廣德縣(1937年11月2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阜陽縣(1944年4月23日淪陷)。
4.浙江省(78.6%淪陷)
浙江省全省共轄75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02646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全省淪陷面積80648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8.6%。浙江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嘉善縣(1937年11月1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天台縣(1945年6月29日淪陷)。
5.綏遠省(71%淪陷)
綏遠省全省共轄16個縣、1個省轄市和3個盟旗。全省面積329397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淪陷面積為23388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1%。綏遠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豐鎮縣(1937年9月20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河縣(1940年2月3日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廣東省全省共轄97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21851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市、大埔縣、信宜縣、化州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淪陷面積為153505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70.3%。廣東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南澳縣(1938年6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新豐縣(1945年6月1日淪陷)。
7.湖北省(69.3%淪陷)
湖北省全省共轄70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86229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峰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2911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9.3%。湖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鄂城縣(1938年6月8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長陽縣(1943年5月24日淪陷)。
8.廣西省(68.6%淪陷)
廣西省全省共轄99個縣。全省面積218923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淪陷面積為150145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8.6%。廣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龍津縣(1938年12月21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百壽縣(1945年2月15日淪陷)。
9.湖南省(68.4%淪陷)
湖南省全省共轄75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204771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會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4006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8.4%。湖南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臨湘縣(1938年11月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資興縣(1945年6月27日淪陷)。
10.江西省(63.5%淪陷)
江西省全省共轄8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65258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全省淪陷面積為104981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63.5%。江西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彭澤縣(1938年6月29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清江縣(1945年8月7日淪陷)。
11.福建省(18.5%淪陷)
福建省全省共轄6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20114方公里。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4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淪陷面積為22277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18.5%。福建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金門縣(1937年10月27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雲霄縣(1945年7月13日淪陷)。
12.貴州省(4.8%淪陷)
貴州省全省共轄78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170196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縣。淪陷面積為8194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4.8%。貴州省第一個淪陷的縣城是三都縣(1944年11月30日淪陷),最後一個淪陷的縣城是荔波縣(1944年12月3日淪陷)。
13.雲南省(3.3%淪陷)
雲南省全省共轄112個縣和一個省轄市。全省面積420465平方公里。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1942年5月3日淪陷)、保山縣(1942年5月5日淪陷)和滕沖縣(1942年5月10日淪陷)。淪陷面積為13740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3.3%。
14.直轄市(90.5%淪陷)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總面積為3170平方公里。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淪陷面積為287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0.5%。
❻ 我國地面沉降重災區有哪些
我國地面沉降重災區有:
1、華北平原的沉降區
華北平原佔比最大,達到6.2萬平方千米。其中天津和滄州地區的地面沉降中心最大累計沉降量超過2500毫米,此外,在滄州、衡水和保定等地區不同程度地發生地裂縫。
2、長三角的沉降區
長三江地區地面沉降累計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面積已經接近1萬平方千米,其中上海中心城區和江蘇無錫等沉降中心的最大累計沉降量超過2500毫米,蘇錫常地區因差異性沉降出現地面裂縫。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毀壞建築物和生產設施。
(2)不利於建設事業和資源開發。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屬於地層不穩定的地帶,在進行城市建設和資源開發時,需要更多的建設投資,而且生產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區多出現在沿海地帶。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時,會發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鹽鹼化。對地面沉降的預防主要是針對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