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攻守兼備的冷兵器大全
幾種很有特色的冷兵器,第三種可謂是攻守兼備,攻擊和防禦都很強
軍隊些個事
百家號17-12-2014:39
1.腕刀,大部分的刀和劍都是拿在手中的,而這種刀卻是戴在手腕上的。它的形狀是圓形的,中間位置有一個洞,手可以抻進去戴上它,四周是鋒利的刀刃。腕刀在使用的時候要把它戴在手腕上,在打鬥時有很好的防禦能力,當然也可以它砍殺對方,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兵器。
2.袖裡錘,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用錘子做兵器的人物有很多,就是形狀和大小都有所不相同。這種錘子的形狀有一點燈籠,中間有一根鐵桿子不算太長,它的握把比較長,在握把的前面有一個方形的鐵塊,而在後面卻是一個圓形的鐵球。在使用的時候,一般都是兩只手各拿一個,殺傷力也是很大的。
3.環刃劍,這是歐洲古代很常見的兵器,上面有多個利器,外觀看上去不像是劍。主要利器就是一根尖尖的槍頭,在槍頭的中間位置兩邊各有一個齒狀的小刀刃,槍頭的下方兩邊各有兩個有一點彎度的刀刃。手柄比較短,這種設計攻擊和防禦能力都很強。
4.雁翎刀,是我國明朝士兵在戰場上的主力兵器之一,做工是很精細,外觀看起來很漂亮。長度只有一米左右,配備了一個很精美的刀套,握把處有一點彎度。刀身非常的鋒利,有一條血槽,在刀尖位置是雙刃的。在打鬥的時候,不僅具有很好的砍殺光功能,還有很好的刺殺功能。
5.流星錘,該兵器相信不少的朋友在影視劇中看到過了,它就是由兩個鐵球和一根長長的鐵鏈組成的。那兩個鐵球外觀看上去很是燈籠,上面還雕刻了花紋。流星錘有多種使用方法,一種是把一鐵球所出去砸向對手,還能用手握在鐵鏈的中間位置,不斷的揮動兩個鐵球去打對手。
望採納謝謝
❷ 歷史上有哪些冷兵器很有名各有什麼特點如大馬士革彎刀之類的刀具.
分類: 社會/文化
解析:
劍: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矛:中國古代用於直刺,扎挑格鬥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採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戟: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閉褲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刀: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後期已絕跡。
弓箭:中國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亂侍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盾: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
鎧甲:中國古代軍隊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製造,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鎧甲,可以用效地防禦青銅和鐵制兵器的攻擊。
火銃:中國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由前膛、葯室和尾[上「鞏」下「金」]組成。使用時點燃由葯室引出的葯線,引燃葯室內的火葯,藉助火葯燃氣的爆發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人。火銃是中國元古代第一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以銅和鐵鑄造,至遲出現於元代(約公元14世紀初),後普遍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三眼銃、五排銃、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佛朗機:中國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嘩態吵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5至9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葯備用,戰斗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佛朗機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鳥銃:中國明朝後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葯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葯池內壓實的火葯,藉助火葯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人。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由魯密(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傳入中國,明廷遂仿製。最初仿製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千克。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❸ 明朝有那些武器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大茄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塵亮兵書中都有記載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滾兄察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42年南京出現遂發火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