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龍是怎麼來的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一個較為一致的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志。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像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蛇沒有腳 2012龍年郵票
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虯[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晌攜孫一見解的是聞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一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一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12生肖的來歷如何呢?我國古籍中記載,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干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符號(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來紀年。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游牧民族則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以後,在中原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觸合形成現在12生肖。正像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 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谷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丑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 》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齒、牛無牙、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 筋、人則無不足」。 其它的說法還有種種。諸如:黃帝要選拔12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通過宴鏈競賽而選中了鼠 、牛、虎等12種動物;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一些氏族的圖騰崇拜,按某次集會時各部落的強弱劃分;12生肖可能是從天竺引 進的;或28個星宿分布周天,以值12個時隱畝辰。每個星宿都以一種動物命名。從每個時辰值班的動物中挑選某種常見的作某一年的代稱等等,不一而足。 盡管人們不能確定12生肖的確切來歷,但因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
② 中國龍的來歷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
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2)龍是怎麼形成中國的擴展閱讀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③ 關於中國龍的起源
龍的雅號是神龍、黃龍、天龍;別稱是角龍、應龍、火龍、蛟、蟠龍、青龍、虺(huǐ)、蟠螭(pán chī)、雲蟠。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龍就是華夏先民在遠古 ,科學知識有限的情況下, 關於生命的來源的最樸素的認識,繼而產生的生殖崇拜。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之後的歷朝歷代。
龍的文化介紹:
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國龍文化,上下數千年,源遠而流長。
④ 中國的龍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古人是根據什麼創造了龍
作為中華民族,我們大家都自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當中也有很多關於龍的傳說。在古代時候很多人都相信世上真有龍的存在,但是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更加相信科學,即使還有一部分人相信龍的存在,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並沒有什麼真憑實據,龍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想罷了。而且在我國歷史之上,人們對於龍的形象物碧也是有所改變的,在西漢時期龍長得非常像蛇,而在東漢時期龍則變得更加的粗壯,並且首尾分明,更加像我們現在的龍形。但是我國都講究一個沒有空穴來風的事情,既然有龍的傳說,那麼龍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就有了它,根據我們查找的典籍,其實比較可信的說法有以孝枝下兩種。
不管是何種說法,都是人們根據一些資料進行推演分析的。現在人們對於龍的存在沒有人能過證明,既然沒有證據,就只能說其是一種虛構的生物了。
⑤ 龍是什麼形成的
中國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龍的模糊集合過程,起自原始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時期,即採拾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神物崇拜普遍產生的新石器時代前期,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
中國龍的形成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闢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舉拿瞎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鑒於神話傳說與民族起源難以割離的關系,可以說,所有的炎黃子孫、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稱為「龍的傳人」。
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發開拓的精神。
喜水、好飛、通天、善變、征瑞敏伏、兆禍、示威,是龍的基本神性。進入階級社會後,龍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時代的變遷,文明的嬗遞,現代化的沖擊,已使龍身上象徵帝王皇權的神性及兆禍、示威的神性呈現弱化的趨勢,相應的,其他的正空與吉祥物身分相關的神性,卻有強化和發揚光大之勢。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
龍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一個圖章,一個徽記。
⑥ 龍是怎麼形成的
龍的形成:龍空並起源於伏羲氏的八卦圖中的太極,有說是雙魚圖,也有說是雙蛇圖。雙蛇頭銜尾代表著陰陽相生相剋,萬物周而復始。後來經過歷代演變斗則跡,蛇逐漸演變成了龍。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龍是漢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盯空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亦有受中華龍文化影響。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⑦ 中國古代的龍是怎麼來的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7)龍是怎麼形成中國的擴展閱讀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最後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後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
⑧ 中國龍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麼?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⑨ 中國的龍是怎麼來的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鱷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9)龍是怎麼形成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遠古人們認為應當有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⑩ 龍是怎麼形成的~!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紜,有從鱷、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涌,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像、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