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特點
答:我國經濟特點
一、經濟總量再創新高,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5年來,面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國內結構調整陣痛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復雜局面,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
我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
二、第二產業規模穩步擴張,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5年來,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開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第二產業總量不斷擴大,工業結構調整優化。
1、第二產業總量繼續做大。
2018年,修訂後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835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7%。
2、先進製造業保持快速增長。
2018年末,全國共有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企業法人單位33573個,比2013年末增長24.8%;占規模以上製造業的比重為9.5%,提高1.7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撐起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5年來,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引領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圍繞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同時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帶動第三產業持續較快發展。
四、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新市場主體迅猛增長
5年來,我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不斷推進負面清單制度,切實放寬市場准入,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五、創新發展深入推進,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
5年來,全國上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優化創新生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蓬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六、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地區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5年來推動區域間優勢互補,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區域發展協調性趨於增強,有效拓展了我國經濟發展優勢空間和迴旋餘地。
2. 我國經濟的特點
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體制,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在宏觀調控上,由於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經濟體制:指在一定區域內(通常為一個國家)制定並執行經濟決策的各種機制的總和。通常是一國國民經濟的管理制度及運行方式。經濟體制除了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管理體制外,還包括各行各業如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等等各自的管理體制,此外各個不同企業的企業管理體制也屬於經濟體制的范圍。
3. 中國經濟的特點
中國經濟的新特點是穩中求進。"穩」_喬疤帷⑹腔礎,"進」_悄康;沒有「穩」的「進」是空中樓閣,沒有」進」的"穩」相當於原地踏步;穩中求進方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穩」和「進」在不同階段要求不同。就當前來說,中國經濟新常態賦予了穩中有進更加深遠的意義。
新常態下的"穩」,重點不是速度,而是平衡和協調,要促進"三駕馬車」更均衡地拉動增長;新常態下的"進」,核心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提升,著力點是轉方式調結構。
拓展資料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8年10月份,中國經濟增長在前三季度取得6.7%的好成績,繼續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為全年實現6.5%左右的增長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