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經濟怎麼健康

中國經濟怎麼健康

發布時間:2023-05-19 15:05:04

A. 論怎樣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加快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醫療保健體系和防疫體系,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提高城鄉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拓展就業渠道,廣開就業門路。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引導下崗職工轉變觀念,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B. 為什麼我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恩,在下來說一下吧。

首先磨物明,我國的經濟是能夠持續發展,但是不是健康的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一直建立在環境污染,高耗能,高損耗的基礎上開展的。所以我螞鎮國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是不健康的

其次我來回答我國經濟為什麼能夠持續發展:
1、上面網友回答的很對,我國經濟能夠持續的發展是和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有很大關系的。
2、我國的人力成本低,所及產品的成本也很低,商品走低成本路線能贏得市場。
3、正確並且堅定的實施了改革開放的戰略,適合了經濟全球化的需要。
4、越來越完瞎告善的市場經濟政策催生了一大批的民營企業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5、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使企業能夠更好的取得發展戰略。

C. 當今中國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控制力、

影響力。

毫不動搖鼓勵、

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深化金融

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

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

)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

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以市場為導向,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

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

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

)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

展一體化是解決

三農

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

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加快發

展現代農業,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深入推進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

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保持農民收入持

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

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

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

)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

開放戰略,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

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

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

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

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

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

)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

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加快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

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面對國際市場

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

立足國內需求,

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

餘地,

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

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

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

)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

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

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

健體系和防疫體系,

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提高城鄉

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

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

鞏固扶貧成果,

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

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

)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

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

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拓展就業渠道,

開就業門路。

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

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

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

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

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引導下

崗職工轉變觀念,

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

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

)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D. 思考當代中國怎樣才能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快速健康的發展

(1)①深入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方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
②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全現代市場體系,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輔以適當的宏觀調控。強化市場、放鬆管制、改善供給。
④深化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有企業、金融財稅、價格等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
⑤發揮財政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使民生進一步得到改善。

E. 在當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要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摘要與2021年回顧

2021年全球經濟正在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中逐漸修復。我國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經濟也在全球率先實現復甦,不但去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整體也保持了持續復甦的趨勢。

回顧2021年中國經濟,外貿保持強勁,但內需表現偏弱。 一方面,在防疫物資、居家經濟、機電產品等出口的相繼拉動下,以及由於一些新興市場疫情再次暴發而對我國形成的替代性出口需求,2021年我國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帶動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穩步復甦。但另一方面,受疫情反彈防控措施收緊、房地產市場下行、 供應鏈受阻導致缺「芯」 等因素影響, 消費復甦相對緩慢。在宏觀政策上,隨著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持續改善,我國宏觀政策也回歸常態化,較疫情期間有明顯收緊,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教培、互聯網平台、房地產、高耗能等領域的監管。下半年我國經濟復甦步伐有所放緩。

展望2022年,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宏觀政策更加靈活精準,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將繼續復甦,復甦動能也將逐步由外需拉動向更多內需驅動轉換。我們預期中國經濟今年增長8.0%,2022年增長5.2%。我們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在保持增長的同時,有十個宏觀趨勢值得關注。了解這些宏觀趨勢有助於幫助企業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更好地發現機遇。這十大宏觀趨勢包括:

1. 疫情和防疫政策依然是決定經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2. CPI和PPI差距收攏,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3. 消費繼續回暖,新國貨加速崛起

4. 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

5. 房地產調控將持續,穩市場穩預期是核心政策目標

6.出口增速放慢,貿易順差縮小

7.外商投資保持高位,對外投資企穩增長

8. ESG關注度不斷提高,減碳措施系統性、制度性加強

9. 供應鏈布局更加註重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10. 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不同經濟體出現分化

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巨大沖擊後,2021年世界經濟正在從疫情的影響中不斷修復。我國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傳播,宏觀經濟也在全球率先實現復甦,不但在去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賀汪今年也保持了持續復甦的整體趨勢。回顧2021年中國經濟,外貿整體保持強勁,但內需表現偏弱。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在防疫物資、居家經濟、機電產品等出口的相繼拉動下,以及今年由於一些新興市場疫情再次暴發從而對我國形成的替代性出口,2021年我國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3%。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出口和進口碧褲的增速也顯著高於疫情前的平均水平(表1)。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將近20%,同樣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在出口的帶動下,我國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也保持了穩步復甦態勢。

(註:2021年增速為2019-2021兩年平均增速。國內生產總值、 工業增加值、 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實際增速, 其餘為名義增速。)

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出口和工業生產,今年消費的復甦相對較弱。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3.9%,低於同期整體經濟增長,也明顯弱於歷史平均增長速度(2017-2019年平均增速9.0%)。受零星疫情反彈,防控措施收緊等因素影響,服務類消費復甦偏弱;房地產市場放慢也影響了傢具家電以及建築裝潢材料等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同時,缺「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汽車類消費。

隨著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持續改善,2021年我國宏觀政策也回歸常態化,較疫情期間相對寬松的政策有所收緊。前三季度財政支出兩年平均增速降至0.2%,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同期公共財政赤字為1.5萬億禪慧仔元,亦較前兩年有顯著回落,顯示財政政策處於偏緊的狀態。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也較去年明顯放慢。 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房地產、教培、互聯網平台、高耗能等領域的監管力度,基建、房地產類投資增速回落。 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

展望2022年,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宏觀政策更加靈活精準,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復甦動能也將逐步由外需拉動向更多內需驅動轉換。我們預期中國經濟今年增長8.0%,2022年增長5.2%。我們認為 2022年宏觀經濟在整體保持復甦的同時,將呈現十個主要特徵。了解這些宏觀趨勢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發現市場機會,在競爭中獲得先機。

01

疫情和防疫政策依然是決定經

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今年春季以來,隨著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毒株的出現,本已出現一定緩和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抬頭,4月底全球每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80萬例,再創新高(圖1)。但同時,全球疫苗的加速推廣也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率。盡管4月底每日新增病例超過年初水平,但是死亡人數卻低於同期,顯示了疫苗的保護作用。

面對持續的疫情,各國防疫政策也出現一些變化。夏季開始,一些國家逐漸放鬆了疫情防控,採取了「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這些措施對短期拉動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其防疫政策的放鬆,歐洲多國新增病例近期再次飆升,荷蘭、愛爾蘭等國家已經在考慮重新開始新一輪隔離政策 。疫情反復也使得一些國家經濟再次受到沖擊。例如,越南之前被認為是此次疫情初期防控效果很好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放鬆防控、疫苗普及率不足等原因,越南每日新增病例從5月初的不到100人激增到 9月初的超過1.3萬,導致其三季度GDP下滑6.2%,創歷史最大跌幅。

另一方面, 中國堅持了嚴格的防疫政策, 繼續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雖然今年1月、8月、 9月、11月初先後出現了幾次疫情傳播,但每日新增確診(7日移動平均) 從未超過130例,不但遠遠低於全球依然約50萬的每日新增,每輪周期的高點也呈整體下降趨勢, 中國保持了優異的防疫成績。 但是也要看到, 即便這些較小規模的疫情反復也使得中國經濟復甦的節奏受到影響, 特別是對零售等行業沖擊尤其明顯(圖2)。疫情依然是決定經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我國明年將承接一系列重要國際賽事,北京冬奧會即將於2022年2月4日至20日舉行,亞運會也將於2022年9月10日至25日在杭州召開。此外明年3月的「兩會」 、以及下半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也都需要保持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預期我國在近期內仍將維持較嚴格的防疫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堅持「動態清零」 的目標下,各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制定也應更加科學,執行更加規范和精準,加強跨部門、 跨地區之間的協調,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合理平衡。

11月底,南非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Omicron) ,其擁有的突變位點數量明顯多於之前發現的所有新冠毒株,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德爾塔之後第五個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Variant of Concern) 。截至12月3日,已有至少38個國家或地區發現奧密克戎病例。病毒的不斷變異再次顯示了全球攜手抗疫、 加快疫苗普及的重要性。

02

CPI和PPI差距收攏

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今年我國通脹走勢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和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走勢出現明顯分離。CPI保持溫和, 但是PPI卻不斷上漲(圖3) 。從深層次看, CPI和PPI走勢的分化和我國經濟生產端恢復相對較快, 但消費端恢復較慢的現象是一致的。CPI和PPI價格剪刀差的加大, 對中下游企業盈利造成擠壓。

具體來看,在消費者價格端、 食品價格、 特別是豬肉價格的下跌拉低了CPI整體增速。前10個月, CPI累計上漲0.7%,遠低於今年「3%左右」 的政策目標。1-10月豬肉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0%, 拉低了CPI整體增速將近一個百分點,是CPI保持溫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今年已經開始緩慢上升。近期生豬存欄量已經觸頂回落,預期將帶動豬肉價格企穩回升。展望2022年消費品價格走勢,由於今年基數較低、消費持續恢復、 以及部分上游價格上漲向下游的傳導,我們預期明年消費價格指數將有所回升,從今年的0.9%上升至2.3%。

在生產者價格端,過去幾個月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PPI的大幅上升。10月份PPI同比增長13.5%,創歷史最高。一方面,發達經濟體防疫措施放鬆後,對能源商品的需求集中釋放,以及今年「寒冬」 供暖需求上升等因素,都造成了階段性供需缺口,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同時,前一段時間對煤炭等高耗能行業的限產,也影響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給,造成價格上漲。展望未來走勢, 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原材料產品供給不斷恢復, 供需緊張的局面將有所緩解,疊加今年的高基數效應,我們預計明年PPI將穩步回落。

綜合來看,2022年中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但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全球通脹走勢, 警惕輸入性通脹對我國經濟的潛在影響。今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迅速抬升。美國10月CPI同比飆升6.2%,創1990年底以來歷史最高,核心CPI也創30餘年來最高值;與之相似,10月歐元區CPI上漲 4.1%,也創1997年該數據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圖4)。11月30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最新的講話中已經去掉了通脹是「暫時性」

(transitory)的說法。我們認為,疫情後美國勞動力市場出現新的特徵,可能對通脹走勢帶來一定壓力。例如,一方面美國失業率明顯好轉,相比去年4月疫情高峰期時達到的14.8%,今年10月份失業率降至4.6%,已經恢復到歷史上較好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勞動參與率在疫情後大幅下降,至今恢復緩慢。和疫情前相比,美國目前勞動力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較去年2月份減少了近300萬人。同時

9月美國離職人數超過443萬人,創該數據歷史新高,被媒體稱形容為新的「大離職」(the Great Resignation)現象 。勞動力市場的緊張推升了工資上漲,2021年10月美國私人非農企業員工平均時薪將近31美元,較去年2月份上漲了8.6%,增速遠快於歷史平均水平,可能會形成工資-物價的相互推升。全球通脹走勢值得密切關注。

03

消費繼續回暖,新國貨加速崛起

受疫情及防疫政策影響,消費特別是線下接觸性的服務消費,復甦較為緩慢,居民消費意願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短期來看,消費復甦的節奏依然會受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但我國消費的基礎仍然穩健,特別是就業市場不斷改善,為消費回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1-10月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的預期目標。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不斷回落(圖5),居民收入也在穩步回升,這些都為明年消費繼續回暖提供了保障。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高、共同富裕政策的推進、以及養老醫保等社會福利的普及,將對我國消費增長提供支撐,使其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消費繼續回暖的大趨勢下,消費市場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新國貨快速崛起是其中一個亮點。伴隨著中國消費市場的增質擴容、文化自信和吸引力的增強、Z世代消費群體的迅速崛起,以及科技創新帶來新消費場景等特徵的涌現,兼具高品質、高顏值、個性化、性價比的新國貨品牌迅速發展,2019年成為「國潮崛起年」,為消費市場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隨著國貨品牌的全面崛起,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關注度不斷上升,調查顯示,2021年國貨關注度為國外品牌的三倍(圖6)。今年雙十一,中國品牌成交額集中爆發,在服裝、美妝、母嬰等多個領域脫穎而出,國潮正在成為消費最新的風向標,是拉動國內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04

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製造業

投資快速增長

2021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快速增長,推動了製造業投資的改善。今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2.2%,明顯高於疫情前水平(圖7)。

同時,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也處於較高的水平,增加了企業投資意願。製造業在我國經濟未來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依然具有核心作用。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 32%下降至2020年的26%左右。「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並推動製造業向綠色、智能、高端升級。在政策的推動下,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例如提高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加大對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投放、支持傳統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等。近年來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明顯高於製造業整體投資增速(圖8)。新設立的北交所也明確表示將重點為「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我們預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製造業投資將繼續快速增長。

同時,和綠色發展相關的投資也是另外一個關注熱點。例如,央行在11月推出新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向相關企業發放碳減排貸款,助力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大重點領域的發展;並且在此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我國主要發電企業加大了包括水電、核電和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力度,佔全部電源工程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63%上升至目前的將近80%,明顯快於火電投資增速。我們預期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綠色低碳領域的投入,並推動相關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

05

房地產調控將持續

穩市場穩預期是核心政策目標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對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斷收緊,「三道紅線」資產負債率要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兩集中」供地等一系列監管機制相繼出台,從資金 來源到土地供給展開了全面調控。例如,以往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貸款增速通常快於全部貸款增速,2013-2019年間房地產貸款平均增速更是高於整體貸款增速7個百分點。但是從去年二季度開始,隨著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的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低於整體貸款增速(圖9)。同時,債券市場上房地產企業債券違約也出現上升。2021年1-10月有43隻房地產企業信用債出現違約,是2020年全年違約數量(17隻) 的2.5倍。在調控政策的影響下,2021年下半年商品房新開工、銷售等指標明顯回落。10月當月商品房新開工和銷售同比下降分別超過30%和20%。我們預計明年房地產新開工和銷售仍將持續走弱,但施工和竣工有望保持穩定,房地產投資整體穩步回落。

近期部分地區房地產政策出現一些微調,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10月末, 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增速有所提升,同比增長8.2%,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中90%以上 被用於首套房購買,投向住房租賃市場的貸款同比增長61.5%。不過,在進行邊際調 整的同時,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房地產調控整體上仍將維持較緊的局面,出現大 規模放鬆的可能性較小。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中,也再次強調「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 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

同時也應看到,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並不是要打壓房地產市場,而是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房地產對中國經濟依然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房地產投資14萬億元, 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27%;2020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超過8萬億元,疊加 近2萬億元的房地產相關稅收,房地產相關收入佔地方政府本級收入的一半以上(圖10)。同時,更好的居住條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之一。過去幾十年,我國住房建設取得了的巨大發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6.7 平方米上升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從長期看,我國政策目標是建立健全房地產長效機制,實現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10月,人大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為期5年。預期國務院不久將發布房地產稅試點的具體辦法,各試點地區政府也將據此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06

出口增速放慢,貿易順差縮小

2021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周年。2000年到2020年世界貨物貿易總額增長了不到兩倍,而同期中國貨物出口則增長了9倍多,中國佔世界貨物貿易出 口總額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4%增長到了2020年的近15%。2021年我國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長,1-10月我國貨物出口達到2.7萬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圖11)。我國出口主要由電機、電氣和音像設備,以及機械器具等拉 動,這兩類產品對今年前10個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4.4%和13.6%(圖12)。展望明年,世界經濟的持續復甦將提升企業資本開支意願,帶動我國機械設備、電 工器材、電子和汽車零部件等機電產品的出口。此外,新興市場經濟體疫苗接種率 依然較低,產能修復較慢,對我國製造業出口也形成一定替代需求。需要關注的是, 受集裝箱數量不足、港口貨物擁擠、航運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航運效率的下降也 給我國出口帶來壓力。同時,隨著發達經濟體消費復甦由商品轉向服務業,疊加高基數的影響,我們預計2022年我國出口增速將放慢,但整體依然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進口方面,受秋冬季節能源需求加大、以及「雙碳」目標下環保限產等因素影響, 預計我國煤炭和天然氣的進口有所提升。此外,全球疫情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的執行造成影響。截至10月末,我們的計算顯示中國完成了兩年協議中大約56%的 貨物進口目標。近期中美兩國對話有所加強,11月16日兩國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晤, 就中美關系和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將有助於改善中美經貿關系。 預計我國進口貿易在明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總體貿易順差將有所減小。

07

外商投資保持高位, 對外投資企穩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跨境投資造成了顯著影響。2020年全球外商投資額(FDI)大幅下滑35%,創2005年以來最低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逆勢增長6%,展現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圖13)。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漸修復,全球 FDI出現反彈,今年我國外商投資也繼續保持了高位增長,前10個月非金融類實際使 用外資金額達到1,420億美元,同比增長23.4%。近年我國不斷推出擴大對外開放的 政策,放寬市場准入條件、優化投資環境(表2)。中國持續向好的經濟基本面,以及在市場規模、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對外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特別是在財富管理、新能源、高技術產業等領域,外資尤為關注。預計明年我國外商投資仍將維持高位。

在對外投資方面(ODI),隨著我國加強監管,遏制非理性投資,2016年後ODI有所放慢。根據聯合國貿發會(UNCTAD)數據,中國對外投資在2016年達到高點後出 現回落。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世界經濟逐漸恢復,我國對外投資也開始出現企穩增長。2020年我國對外投資流量首次躍居世界首位,佔世界比重超過20%。今年前9個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持續增長,流向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增速也快於總體增速。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快區域經貿協定談判,包括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完成《中歐 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等。有利於我國更積極地參與全球貿易、投資和新規則體系的構建,推動我國對外投資開展。2022年我國對外投資有望繼續企穩回升。

08

ESG關注度不斷提高,

減碳措施系統性、制度性加強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的重視迅速提升。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僅追求利潤增長而忽略企業環境、社會影響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對ESG的 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畢馬威一個針對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調查也顯示,相比疫情前,監管者和投資者對企業ESG信息的披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ESG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降低合規風險、增強員工認同感、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從而為企業帶來長期價值。

綠色低碳是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大方向。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不僅是我國庄嚴的承諾,更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實現 「雙碳」目標需要海量投資,很多相關研究測算的投資規模都在百萬億元以上,這也為很多領域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同時也要看到,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我國目前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仍在推進,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因此減碳 工作也要和國家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相結合。今年9月,受煤炭價格上漲、電力供應 緊張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對企業和居民造成一定影響 。在10月9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上,政府再次強調要科學有序推進實現「雙碳」 目標,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個別地方「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 。近期我國連續發布《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搭建碳達峰碳中和「1+N」的政策體系。其中,《意見》設立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個發展階段的具體工作目標,並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圖14)。《行動方案》則從能源、工業、 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制定了轉型目標和路線圖(表3)。《意見》和《行 動方案》的發布一方面將有助於統籌協調各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工作安排和推進,制 定更加合理的行動方案和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做好規劃,構建綠色低碳、 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我們認為明年減碳工作將進一步深入推進,並且系統性、 制度性進一步加強。

09

供應鏈布局更加註重韌性和

抗風險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深,跨國公司供應鏈不斷加強精益化管理,以實現降本增效、提高及時性(Just in Time,JIT)。例如,選取相對少量的供應商,通過規模效應降低采購成本並提高管理效率;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以及通過高效的物流運輸降低庫存等。這種供應鏈模式提高了企業效率和盈利水平,但是一旦關鍵環節供應商因為自然災害、流行病、社會因素等外部沖擊而無法如期供貨,整條供應鏈將面臨中斷的風險。此次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防控措施不僅限制了人口流動,對生產和物流也造成了干擾,加大了全球產業鏈壓力。特別是對於消費零售、製造業以及汽車等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行業來說,全球供應鏈的高度分工放大了疫情的沖擊。例如,隨著今年春夏季疫情在東南亞多國再次暴發,導致汽車晶元短缺,影響了汽車產能,我國汽車銷量5月後連續同比下滑(圖15)。

在疫情蔓延、供應鏈受阻、地緣政治多變的背景下,企業也在對當前供應鏈模式的不足展開反思。企業在關注低成本、低庫存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強調在未知風險發生之前做好事前應急准備(Just in Case,JIC)。JIT和JIC兩種模式各有特點(圖16),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進行布局,但是疫情無疑使得企業對後者的關注大幅提升。畢馬威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企業管理者們將通過更深層次的供應鏈監測、更加多元化的供應商布局以及採取對沖或簽訂長期合同以穩定成本價格等措施,應對供應鏈對企業造成的壓力。

同時,除了提升抗風險能力之外,供應鏈也正在成為企業推動ESG管理落地的重要領域。企業不僅加強自身的ESG管理,也在努力推動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治理,實 現全產業鏈供應鏈ESG的整體合規和能力提升。此外,為響應國家加快數字化轉型 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供應鏈數字化作為前哨站,利用大數據、智能演算法等技術打通供應鏈各個環節信息交流的壁壘,合理制定生產計劃以及自動化管理,為企業智慧決策提供依據。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中國企業也正在持續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的「卡脖子」問題。

10

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

不同經濟體出現分化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沖擊。和之前的2007-2009年次貸危機相比,本次疫情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次貸危機起源於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通過金融體系迅速蔓延到其他經濟部門,並通過密切連接的全

F. 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應該採取哪些重大舉措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這是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路徑創新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轉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
在未來的發展中,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製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趨於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落,環境容量不足,已成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經濟社會的發展難以持續。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提高質量和效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鞏固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b3d3330101vbto.html

G. 國家應該怎樣克服改革困難,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抓住關鍵,扎實工作,加快推動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二、要抓住機遇、主動作為,推動協同發展;
三、要調整結構、創新驅動,努力提高各個產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
四、要積極穩妥、有力有序,化解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五、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六、要改進作風、關注民生,認真解決群眾的困難問題;
七、要把握市場、加強管理,做經濟轉型發展的推動者,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H. 如何調控中國經濟使其健康穩定地發展(用宏觀經濟學理論)

一、目前我國宏觀調控仍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獨家證券內參,披哪納露更多內幕……)

1.經濟開放度進一步提高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發展,這是當今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現在我國已經成為WTO的正式成員,和世界經濟的聯系和交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對我國宏觀調控的有效性構成較為嚴峻的挑戰。當前我們正處於加入WTO後最為關鍵的「過渡期」,一方面,我國經濟開放速度將進一步加快,開放程度將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國必須充分利用時間有限的「過渡期」,提高駕馭宏觀經濟全局的能力,以適應日益加速的開放步伐。由於時間表的限制,與過去20年的「自主開放」相比,其緊迫性將更為突出,剛性將會更強,將會更加「不由自主」,對於這種開放型經濟深化過程中出現的這種質的變化,宏觀調控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目前,我國選擇的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而對資本流動進行了管制。這意味著,一旦資本流動得不到完全的管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就會大打折扣。而實際情況是,雖然目前中國的資本項目尚不能自由流動,然而巨額的「錯誤與遺漏」數額的存在表明,資本項目一直在變相地實現著國際間的流動。這說明,貨幣政策獨立性的條件不充分,也為決策層如何處理好開放經濟條件下對內平衡的政攜緩磨策限度提出了挑戰。

2.宏觀調控的基本環境進一步復雜化

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國目前還只是處於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宏觀調控面臨的是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在經濟快速發展中,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開始更為凸顯,使得宏觀調控的基本環境相對復雜化,可變性大,從而對宏觀調控的運作構成了較為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不夠高。宏觀調控生效有一個隱辯斗含的前提條件——經濟市場化程度必須很好,以便於任何宏觀調控措施的實施都能夠迅速、無偏地通過政策中介傳遞到基本的經濟單元,使其根據自身利益的受影響程度作出反應,間接地實現預定的宏觀調控目標。企業和個人作為宏觀調控的個體,其行為直接關繫到宏觀調控目標能否落實,調控信號能否生效。從現實經濟生活中可以看到,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的行為都還不盡合理,還沒有成為規范的市場經濟主體。從企業的經濟行為來看,無論是公有產權還是私有產權,都存在著不清晰或不甚清晰的問題,還沒有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起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生產經營行為短期化、產品缺乏競爭力、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益不高等現象十分突出。就個人經濟行為而言,作為勞動力,難以完全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公平自由流動;作為消費者,尚未完全以貨幣所有者身份進入市場;作為投資者,尚不具備獨立的資格自由從事多種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經濟秩序混亂,市場信號扭曲,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諸如,價格扭曲現象較為突出,資金、資源、技術、價格不合理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生產要素市場尚處於發育階段,既不健全也不規范;經濟行為的利益驅動更加明顯,嚴重的地區貿易封鎖和地方保護主義不僅妨礙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且造成局部利益剛化。這些扭曲現象不糾正,宏觀調控措施就很難到位。

3.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進一步突出

首先,在出口下降和進口增加的雙重壓力下,需求不足和通貨緊縮壓力仍很突出,需求的內在自主增長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基本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多數工業消費品和生產資料仍處於供給過剩狀態。嚴峻的出口形勢又進一步加劇著國內市場供大於求的矛盾。從供求總量來看,加入WTO初期,由於擴大開放國內市場和降低關稅稅率,進口剛性增長,總供給超過總需求的矛盾還有可能加劇,通貨緊縮的趨勢仍是宏觀調控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其次,城鄉居民就業壓力持續增長。「十五」期間,城鄉每年新增勞動力人數將升到峰值,加上現有的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每年勞動力供給量在2000萬人以上,而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在800萬個左右,缺口很大。另一方面,我國現正處在深化改革和調整的關鍵時期,現有企業和今後新增企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等量資本投入所需的勞動力將會減少。

再次,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趨突出,存量資產結構重組、增量資產結構高效要求更加迫切,地區結構、產業結構優化的任務更加繁重。如何既提高效益又優化結構,如何既調控總量又調控結構,都在挑戰著現行的宏觀調控。

4.宏觀調控的難度進一步增加

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必須擔負起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目標所賦予的艱巨任務,另一方面必須在為實現目標服務的同時,盡快地彌補自身的缺陷。事實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已經對宏觀調控形成了一種「硬約束」,即宏觀調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而且越是隨著體制改革的深化,越是需要提高調控的質量。再加上前面述及的問題,使得我國的宏觀調控更具有特殊性。比如,我國已經確定「十五」期間將從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主要目標的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追求經濟增長質量為主要目標的適度增長階段。這種轉變必然伴隨著結構調整,因而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波動的可能性也會增大。但既然以追求經濟增長質量為主要目標,就意味著即使經濟速度下滑,也不應犧牲經濟增長質量。然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調整也會受到限制。又如,我國宏觀調控目標不僅要追求效益,還要兼顧公平。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政府還需要增加完善社會保障、支持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支出,這使得政府負擔加重,宏觀調控空間縮小,難度加大。另外,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其行為仍不盡合理,不盡規范,如何在重構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過程中,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進程中,建立起公平合理、有機配合、相互制約的宏觀調控體系亦非易事。

二、宏觀調控需要注意把握的幾個基本原則

1.廓清宏觀調控的界限

准確而完整地理解宏觀調控是正確實施宏觀調控的先決條件。在現實經濟中,宏觀調控異化和濫用的現象並不鮮見。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還宏觀調控以本來面目。

首先,要明確政府的經濟職能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具有三重身份:

一是國有資產的管理者,其基本職能是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二是社會經濟秩序的維護者,其基本職能是保持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三是宏觀調控者,其基本職能是保持國民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引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同的身份必須履行不同的職能,否則就會造成「越位」。所以,在轉軌時期,尤其是在目前政府機構進行重大改革,進一步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界定清宏觀調控的職能,這是我國建立成熟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體系的基本出發點。

其次,要把宏觀調控與政府管制嚴格區別開來。政府管制屬於微觀經濟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其管制對象往往是個體經濟單位;而宏觀調控屬於宏觀經濟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宏觀經濟的干預,其調控對象是經濟總量和結構。雖然微觀基礎是宏觀調控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現實前提,但是宏觀調控和政府管制畢竟不是一碼事。

再次,要把宏觀調控與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格區分開來。雖然宏觀調控的順利實施離不開規范的市場經濟秩序,但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卻不是宏觀調控者身份下的份內之事。

最後,要把宏觀經濟調控與帶有全局性質的管理和縱向管理嚴格區別開來。雖然宏觀調控所要解決的都是就業、經濟增長等重大經濟問題,但並不是所有重大經濟問題都是宏觀調控的對象。

2.正確確定宏觀調控政策取向,把握好調控力度、時機和手段

宏觀調控要成功,首先要立足現實,准確把握現實,正確判斷形勢,選擇正確的調控方向。西方發達國家「逆經濟風向行事」的原則對我們也是適用的。筆者在此強調兩點:一是為和國際慣例和通行做法接軌,也為了清晰地界定出宏觀調控政策的方向,宜將積極的政策更名為擴張性的或膨脹性的政策。因為積極僅表明一種態度,並不能清楚地刻劃出方向。當經濟偏冷時,擴張是積極的,而當經濟過熱時,從緊也是積極的,故不能把積極與擴張劃等號,把緊縮和消極劃等號。二是決策層要見微知著,審時度勢,准確地找出經濟走勢的「拐點」,及時調整政策方向。政策方向一旦確定,力度的把握便至關重要。力度適度關鍵在於「微調」,微調這個詞是美國前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沃爾特·海勃創造的用來指導政府精確地調控宏觀經濟的專業術語。要搞好微調,一是要把它當作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來開展;二是要及時掌握信息,科學作出判斷;三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微觀主體的政策反應。調控時機的把握一方面應考慮時滯因素,加強預調。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或停止都要留出餘地,以便和實際經濟走勢同步發生;另一方面應考慮政策的及時性,要在問題發展過程中及時採取措施,而不是等到問題嚴重到不可收拾時才採取行動。為了能夠准確地把握調控力度和時機,就需要加強對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的監測和預警,不斷完善宏觀調控統計指標體系。在調控手段運用方面,筆者認為主要應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除計劃手段外均應淡化,甚至有時可以把它們作為一種緊急救援手段看待。

3.應該更加註重調控手段的協調與配合,努力搞好「五個結合」雖然我國經濟出現了轉機,但是穩定增長的基礎並不十分牢靠。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必須研究新形勢下的新問題,繼續增加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協調渠道,提高配合水平,努力搞好「五個結合」。

第一,把總量調節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與經濟結構高度相關。經濟結構優化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反之則是經濟過熱或有效需求不足。

第二,把擴大內需政策和增加有效供給政策結合起來。姑且不論現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空間及影響,僅就政策本身而言,它們都是短期政策,是外生力量,而經濟的長期增長是內生力量的結果。因此,應該在繼續擴大內需的同時,對有效供給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調整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

第三,把宏觀調控與微觀搞活結合起來。這一結合需要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職能的配合。主要是通過創造公平環境,強化競爭,激發微觀活力,提高企業競爭力,以促進經濟發展。

第四,把治標與治本結合起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是多年積累起來的,是多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的結果,畢其功於一役不現實,但又不能懸而不決。所以,在治標的同時也要考慮治本。治標就是先消除「盛火」,而治本則注重「調理」,不僅考慮消除「盛火」,而且考慮「盛火」的根源。

第五,把宏觀調控政策的穩定與調整結合起來。宏觀調控政策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並非意味著不可調整。但是這種調整是「穩中求變」、「穩中微調」,以避免政策大起大落給經濟帶來的震動。

三、宏觀調控領域值得深思的幾個理論問題

1.關於西方宏觀調控理論

對西方宏觀調控理論,一方面要具體分析,尤其是要考慮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應用條件。即使是西方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政策工具,也要看它是否適合我國國情。由於國情的差異,對西方適用的政策未必在我國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其原因在於:有用的東西能否產生應有的效果,除了本身的原因之外,還取決於它所在的環境條件。由於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環境條件的差異性,就註定我們不可對號入座、照抄照搬,以防食「洋」不化。比如,在市場經濟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率與通脹率同方向變化,而與失業率反方向變動。而在我國,現實的情況·是:在經濟增長回升的同時,物價持續下降;在經濟增長保持較高速度的同時,下崗失業率上升。針對這種特殊情況,需要進一步具體分析政策工具及其組合,方能奏效。另一方面,對西方宏觀調控理論中的合理成分要予以高度重視,大膽吸收借鑒。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我認為兩種觀點值得特別關注。一個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穩定化政策,其基本觀點是由於價格和工資粘性,經濟從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回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有必要採取刺激性政策使經濟迅速恢復。這一點對我國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政府作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應主動採取相應的政策,充分發揮出政策導向對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就這一點而言,宏觀調控不是市場機製作用後的二次調節,而是完全可以和市場機制同步運作,對經濟因勢利導,共同促進增長。另一個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的觀點。雖然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從總體上否定一切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對預期在經濟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卻給予了相當的重視,這對於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主體會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主權,越來越多地作出自己的預期,預期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地位會日益重要。所以,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應充分考慮預期這個因素,並把以預期為基礎的博弈理論自覺地應用其中,盡可能克服宏觀調控政策的博弈選擇對宏觀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功效。

2.關於宏觀調控的路徑依賴

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制度變遷一旦在自我增強機制下選擇了一條路徑,它就會沿其路徑走下去。路徑依賴原本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筆者在此提出宏觀調控的路徑依賴無意故弄玄虛,也不避牽強附會之嫌,只是想藉此概念說明宏觀調控有可能出現的一種危險。如果初始選擇的路徑是正確的,則在自我增強機制的作用下,制度變遷會進入良性循環,這自然求之不得。但是,我們正處於體制轉軌、制度變遷的過程中,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才初步建立,如何在自我增強機制的作用下選擇正確的變遷路徑,還存在著多種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選擇路徑出現差異,同樣會在自我增強機制的作用下進入惡性循環。一旦這樣,則與宏觀調控的初衷南轅北轍。從實際情況看,原有體制的慣性和原有體制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在一定時期仍會存在並產生影響,有使新體制下宏觀調控走偏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對制度變遷中宏觀調控的每一次選擇都要慎之又慎,實施後還要與既定目標經常進行對比分析,一旦偏離,立即採取措施,使之回歸正確路徑。

3.關於宏觀調控的可持續性

從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宏觀調控作為國家一種特定的經濟職能,會成為市場經濟體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必須把宏觀調控的可持續性提上議事日程。不能是不惜一切代價單純追求近期目標的實現,而是應適當著眼於今後長期目標和調控的可持續性。按可持續的觀點,當前宏觀調控既要滿足現行目標的需求,又不能對今後實現調控目標的能力構成危害。而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在實踐中艱辛探索。

I. 中國靠什麼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1.國家宏觀調控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由於單純的市場機制調節存在著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明顯的缺陷,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指消須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國家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有利於防止和克服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嚴重失衡,避免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有利於解決特余逗答殊領域內的資源配置問題,為政府承擔社會公共職能提供必要條件,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懸殊,實現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堅持並不斷優化國家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實現我國經濟戰略目標的可靠保證,也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2.宏觀調控的手段包括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當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社會總供給大大超出總需求時,國家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財政支出。3.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促進國際收支平衡。4.法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把市場主體行為、市場經濟運行秩序、國家對豎慧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等納入法制軌道。5.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中代表國家進行金融控制和管理的特殊金融機構,是政府的銀行,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6.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對一部分社會產品所進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物質保證。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是國家按照法律規定,向經濟單位和個人無償徵收財物的一種形式。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怎麼健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嚴繁體字怎麼寫 瀏覽:305
義大利哪裡潘多拉便宜嗎 瀏覽:684
義大利左派和右派哪個好 瀏覽:308
中國5g科技有哪些 瀏覽:37
越南提款機能取多少錢 瀏覽:149
印度砸椰子是什麼習俗 瀏覽:932
曼谷離越南哪個機場近 瀏覽:869
印度洋的板塊邊界類型是什麼 瀏覽:678
二戰中的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德國 瀏覽:103
中國紅皮海蟄在哪裡 瀏覽:893
中國人在外國犯罪怎麼處理 瀏覽:710
濟州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831
印尼最大島嶼是多少 瀏覽:150
印尼為什麼為穆斯林化 瀏覽:308
印度大腦為什麼發達 瀏覽:49
美國對中國核武器有多少枚 瀏覽:433
阿聯酋和越南哪個強 瀏覽:742
印尼莫羅瓦利什麼手機信號最好 瀏覽:400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文學作品 瀏覽:831
印度的有錢人是怎麼富起來的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