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通史秦國是怎麼來的

中國通史秦國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2023-05-20 03:08:58

⑴ 秦為何稱為大秦!

1.經濟繁榮,軍力強大。

商鞅變法使秦國成襪宏為當時先進的富強國家。由於新法鼓勵農耕,使秦國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出現了「家給人足」的局面。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秦國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同時,由於推崇戰功,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統一度量衡,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推動了商品交換。縣制、爵制以及什伍連坐制等的推行,雖有壓制人民的一面,但給民眾帶來某種安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富國強梁好團兵。

2.天下人才匯集於秦。

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強大,經濟繁榮,天下濟世之才廣集到秦。秦出現了吸收和使用外國人才的高潮,高級官員多由外國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兩代先後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秦國還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國人才的橡橘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況對此描寫說,「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怡然如無治者」。

3.軍事勝利,領土擴張,國力增強。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對外戰爭也取得了重大勝利,領土擴張,國力進一步增加,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落後被動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長期「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國在諸侯國之間的地位。

⑵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第18集 秦始皇統一中國 音頻(解說詞)

第18集:秦始皇統一中國

在西安臨潼區東面五公里的驪山北麓,高隆著一座土山丘,這是一座聞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園佔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封土現在周長仍有1700餘米,雄偉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在這里,沉睡著一位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巨人,他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是他,結束了中華大地列國紛爭數百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他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青史,又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而他所主持設計的皇帝制度,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家喻戶曉的秦始皇,不僅他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如今,就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重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空前絕後的兵馬俑,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參觀。穿越兩千多年的歷史煙雲,感受這位偉大帝王的豐功偉績。

公元前三世紀中葉的邯鄲,趙國的首都,秦國公子異人正在這里充當人質,公元前259年,異人的長子出生,他就是後來彪炳史冊的秦始皇,公元前250年,異人繼承秦國王位,稱秦莊襄王,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薨,13歲的嬴政繼位,因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國呂不韋手中。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儀式,戴冠、配劍,這不僅意味著他已經正式成人,而且將親理朝政。此前秦國內,形勢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朝政大權已經從相國呂不韋轉移到了長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呂不韋送入宮,與趙太後私通,嫪毐仗著太後的勢力日益囂張,自稱秦王繼父,嬴政親政,讓嫪毐感覺莫名恐懼,他盜用秦王玉璽及太後璽發動指汪叛亂,率兵進攻蘄年宮。面對這一突發事件,這位年輕的國王向世人展示了超凡的魄力和領袖才能,他迅速組織兵力,平定叛亂,將嫪毐車裂,隨後罷免舉薦嫪毐的相國呂不韋,將其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畏罪自殺,嬴政順利鏟除了兩大權力集團,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戰爭不斷,經濟破壞,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渴望和平,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戰國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經過商鞅變法洗禮的秦國,實力逐漸超邁關東六國。這是收藏與咸陽博物館的秦國青銅劍,長度均在81至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坦皮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劍的表面多呈青白色,有八個的棱面,結構緻密,劍身近鋒部束腰,鋒利無比,可以洞穿鎧甲,秦劍是青銅鑄造致工藝的頂峰。秦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工廠,與軍事裝備的先進相呼應,在軍隊建設方面,秦國繼續大力推行軍功爵制,士兵們為了立功封爵,授田而奮勇作戰,極大地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實力;在內政方面,秦國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對外政策方面,則採取各種軍事和外交活動,不斷兼並周圍弱小國家,擴張領土,秦軍在長平大敗強敵趙國,活埋趙國四十萬士卒,此時,秦國統一天下的趨勢已經十分明朗。

鄭國渠,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流經今天陝讓逗差西省的涇陽、三原、高陵、富平等地,綿延300餘里。兩千多年前新建的這項大型水利工程,卻源起於一樁著名的間諜案,秦國所在的關中平原,原本土地貧瘠,降雨量稀少,糧食產量不高,這極大地影響了秦國國力。公元前246年,一個名叫鄭國的韓國人來到秦國,游說秦王在關中平原上開鑿水渠,引涇水東注洛水,灌溉涇水沿岸的乾旱土地。秦王聞之大喜,採納了他的意見,開始征調大量人力修建水渠。今天,在涇河中有許多巨大的石頭,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石頭就是當年鄭國攔河築壩時留下來的,如果這個推測屬實,那麼這些巨大的石頭,就是當年鄭國企圖用來阻礙秦國進攻腳步的歷史證據。

徐衛民:韓國當是應該是比較弱勢的一個,在七雄裡面比較弱勢的一個國家,它又和秦是一個相鄰的國家,秦可能滅的第一個就是韓國。這樣的情況下,韓國就想出了一個疲秦的一個辦法,就派他的水利工程師鄭國游說秦國,然後在秦國渭河以北,修建一個引涇水到洛水的一個人工的水渠,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要修建這么一個人工的河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在,修到半中間的時候,秦王政就發現了,韓國這個陰謀。

鄭國事件在大臣中引起激烈反應,他們認為外國客到秦國來大多是為了本國利益,企圖削弱秦國,因此要求驅逐所有外國來客,嬴政接受大臣進言,下《逐客令》,驅逐六國客。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時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他憤然上《諫逐客書》,力陳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秦王欲成大業,必須不拘國別,唯才是用。嬴政看後深為所動,廢逐客令,允許各國人才繼續留在秦國,為秦國效力。

徐衛民:秦王政這個時候他還是,對人才還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他就沒有讓鄭國回去(殺鄭國),也沒有讓其他的政治家離開秦國,鄭國渠的修建完成了,修建完成以後對秦國後來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這個史書裡面的記載,鄭國渠的修建是秦國統一的一個很好物質基礎,也是關中後來成為,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此後,秦王嬴政開始重用尉繚、李斯等六國客卿,不久,提拔李斯為廷尉,成為自己的重要謀臣,受到器重的李斯竭誠效忠,他建議,對六國採取離間、暗殺與戰爭相結合的策略,派遣雄辯之士暗中出使六國,以黃金、珠寶拉攏諸侯名士、大臣,離間君臣關系,如遭拒絕,就派刺客進行暗殺,秦軍緊隨其後進行武裝佔領。這一計策果然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國更加混亂不堪,公元前230年,秦軍發動強大攻勢,一舉滅韓國;揭開統一六國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率兵攻破趙國國都邯鄲,俘虜趙王,趙國滅亡;秦軍勢如破竹,前225年秦滅魏國,公元前223年滅楚國,公元前222年滅燕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最後一個堡壘—齊國,將六國的疆土全部納入秦的版圖。這一年,嬴政三十八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秦先後消滅東方六國,結束了數百年來諸侯分立、割據混戰、生民塗炭的局面,統一了中國。相傳周文王時,國有萬邦,春秋時期見有記載的還有一百七十餘國,至戰國中期孟子生活的時代,只剩下十二個了,大國只有七雄而已。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這塊神州大地由萬邦到統一是歷史大勢所趨。然而,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由秦始皇來完成,卻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

楊振紅:其實秦從孝公開始,然後一直在發展,然後不斷地向東擴張,然後一直不斷地在向統一邁進,到了秦始皇的時候,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他就完成了這樣一個統一的大業,這和他的能力、個性以及他的雄心都是密不可分的。

周時周天子稱為王,戰國後期,各諸侯國君紛紛僭越稱王,秦王嬴政在橫掃六國一統中原後,認為自己建立的功業亘古未有,五帝所不及,繼續沿用王的稱號,無法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於是從泰皇(即人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皇帝稱號,以往君王死後,後世根據他生前的品行功過論定謚號,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大不敬行為,於是廢除謚號制度,改以數字為序,自稱始皇帝,希望秦的統治可以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水土養人,秦人世居關中沃野,身材魁梧彪悍,他們的聲音敞闊洪亮,直接影響到當地最著名的地方戲曲,秦腔的品質與特色,每到天色漸晚,陝西禮泉縣的文廟里都會上演弦板皮影戲,老藝人們唱著秦腔,十指熟練地挑動著皮影,台下觀眾凝神聚目,台上戰馬嘶鳴、鼓聲雷動。秦腔起源於周,形成於秦,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秦腔那粗獷雄渾的特色,充分凸顯了秦人驃悍雄勁的個性,由秦人組成的秦國軍隊,正如這盪氣回腸的秦腔,激揚高昂壯烈,成為當時華夏大地上最強大的一支軍事力量。在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秦人並未止步,嬴政繼續開疆拓土,他心裡的目標是統一他目光所及的天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平定南方之後,嬴政的目光轉向了帝國的北方,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將軍蒙恬率30萬秦軍北擊匈奴,蒙恬大軍取得大捷,一舉收復河套地區。次年秋,蒙恬率軍北渡黃河,將匈奴趕出陰山,漢朝賈誼稱其,去匈奴7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上不敢彎弓而抱怨。嬴政對東南、嶺南、西南以及北方等邊遠地區的持續開拓,建立起一個西起今甘肅東部、東至東海朝鮮、北起陰山及遼東、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這不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具有極其巨大而深遠的意義。

李開元:秦統一中國,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他不只是統一了中原,統一了六國,他更重要,他在秦始皇和當時人的眼裡,他是統一了世界,統一了天下。

秦統一中國之後,疆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為了加強對廣闊領土的有效管理,對邊疆地區的守護,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在今天內蒙古固原境內有一段長度為一百多公里的秦長城遺址,依山就險,就地取材,由褐色的板岩石片堆砌而成,將北方草原和戈壁沙漠隔絕在外,每隔一段都設有烽火和障城。春秋戰國時期,為了抵禦匈奴入侵,北方的秦、趙、燕三國都曾在邊界上修築長城個。深切體會到長城戰略價值的秦始皇,從內地征發上百萬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綿延5000餘公里,號稱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國北方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千多年來,長城有效地防範了北方游牧民族對內地居民的侵擾,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到了明代,進一步對長城進行了全面的整修重建,萬里長城僅僅是秦國龐大軍事工程的一部分,還有一項偉大的工程,至今鮮為人知。在陝西省富縣的崇山峻嶺中隱藏著的一些泥石夯就的道路,每天都有車輛駛過,仔細觀察這些道路,當年修築的遺跡依然清晰可見,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直道從都城咸陽開始,向北直達內蒙古九原,長約700餘公里,路面平均寬20米,最寬處達60米,直道是秦始皇為攻防匈奴,令大將蒙率數十萬士兵、百姓修築而成,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道路。

陳蘭:我們現在所在這個位置,就是秦直道的富縣車路兩端,秦直道往南起咸陽淳化,北到內蒙古的包頭,就是史書上對秦直道的建造的方式,只有這么四個字,就是塹山堙谷,遇到山,他就把山劈開,遇到溝的話他就把溝填上,所以呢,在這個秦直道上我們能看到他開山的地方,也能看到他夯土的地方。

秦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米的子午嶺一路北上,所經之處,地勢險惡,人跡罕至,遇到大山也不繞開,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路面依舊保存完好,有些道路至今仍可使用。秦直道是用黃土夯築的,由於夯築的十分結實,至今在直道上種樹也無法成活。為了證實史書上對秦直道的描寫,考古學家對道理遺跡進行了勘測。

陳蘭:車路兩端,挖過四條文物考古的探溝,這個探溝挖出來以後,它路面的結構是中間高兩邊低,靠溝的這邊有夯土,最高的夯土層有8米高,有4米多寬,。所以,就是說它夯土,當時的這種技術跟排水,還有這個路面中間兩邊低的這個結構,跟現代的高速公路的建設結構是一模一樣的。

然而,直道只是秦帝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中的一環,為了有效控制廣闊的疆域,秦始皇下令修建從首都咸陽通往各地的道路,稱為馳道,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四方道等,秦始皇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建立起那個時代世界上最發達的交通網路。據統計,秦修建道路的總長度約6800公里,大約四個世紀後羅馬道路的總長度才達到5984公里。四通八達的交通,即促進了各地物資的交流和商業的發展,更為軍隊及人員的快速運輸提供了便利,提高了秦朝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管轄和統治能力。

卜憲群:秦統一以後,他為了實行文書管理,他要建立龐大的道路、交通,還有郵驛系統,還是為了加強統治,因為秦統一以後,他面臨的形勢是非常復雜的。比如說東方的這些國家,對秦並不服從,而時刻准備著東山再起。所以秦,包括漢初很長的歷史時期,對這些六國的勢力都是非常防範,他只有建立這些道路,才能夠快速的對這些可能出現的反抗勢力進行鎮壓。

作為皇帝,秦始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秦始皇以執政勤勉著稱,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文書章奏上呈到中央,秦始皇都要逐一審閱,親自批示。當時的文書,是在竹簡木牘上書寫的,秦始皇為了給自己定每天閱覽的數量,以衡石量書,即用120斤的衡器石稱量,不完成定額絕不休息。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權體制,秦始皇一方面不斷強化個人專制,一方面大力加強國家政權建設。在中央,秦始皇著手建立了一套以公卿為首的龐大的百官體制,通稱公卿制,在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下設掌管具體政務的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諸卿,分掌司法、財政、京師戍衛等政務。國家軍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做出裁決,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

楊振紅: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建立的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官僚制,確實使皇帝的統治,可以直接貫徹到每一個人,廢除了貴族的世襲制,選擇、選拔官吏來管理這些百姓。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龍山縣的古城的一口古井裡,發現了36000餘枚秦代竹簡。

譚富:整個一號古井,就是(發現)36000餘枚簡牘的一號古井,它的井口四周全部都是大小均等的楠木,以榫卯的結構鑲嵌而成,出土的簡牘文字總計在20萬字左右,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秦代歷史發現文字總數的十倍有餘。

考古人員在對秦簡進行整理時,發現了大量寫有洞庭地名的簡,《史記》明確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但是其中並沒有洞庭郡,洞庭郡名的新發現,反映出秦始皇時設置郡縣的實際情況遠比文獻記載的要復雜得多。

楊振紅:秦始皇二十五年,或者應該叫秦王政二十五年的時候,在湘西建立了洞庭郡,它(里耶秦簡)主要反映的,還是秦的地方行政是如何運作的,郡縣制是如何展開、發展的,中央與郡縣之間的是如何進行統治,如何進行聯系的。

里耶古城地處武陵山脈腹臨酉水河而建,城牆、城壕、水井、道路、官署等結構和布局完整,里耶秦簡表明,兩千多年前,里耶是洞庭郡下轄遷陵縣的縣治,秦在全國推行的郡縣制分為兩級行政體制,分社主管行政、軍事和監察的長官,郡行政長官稱郡守,軍事長官稱郡尉,監察官稱郡監,郡下設縣,萬戶以上為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為行政長官,同時設縣尉主管軍事,縣丞為行政副長官,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襲。縣下設鄉、亭,鄉下設里,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皇帝和中央通過嚴格的文書制度,將中央的政策、法規推向全國,並及時掌握地方的治政情況和動向。

徐衛民:從中央到地方就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這種制度後來影響了中國歷史2000年,我們知道一直到清代,仍然實行皇帝制度,而且這個郡縣制度不但影響了我們中國,到現在在實行,而且很多的國家也在實行郡縣制度。

然而,秦始皇廢除西周實行800餘年的分封制,在全國全面推行郡縣制,並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公元前213年,一次朝宴上,博士淳於越抨擊郡縣制,主張重新分封,說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認為,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禍亂百姓,建議除醫葯、卜筮、農書外,將民間所藏諸子百家書全部焚毀,有敢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這一建議正合秦始皇的心意,全國各地燃起焚書的熊熊火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焚書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許多珍貴的先秦文獻典籍因此失傳。焚書次年,盧生等人因求不到長生不老葯害怕秦始皇怪罪,偷偷商議:秦始皇剛愎自用,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不可能求到仙葯,相約逃走。秦始皇聞知大怒,讓人徹查諸生,是否有製造謠言迷惑百姓者,共查出460餘人,下令將他們全部活埋,史稱坑儒事件。

卜憲群:焚書坑儒,當然後來也被一些思想家,也把它放大了,過於放大,當然它本身是一個文化政策,體現了秦始皇這個人的極端的殘暴的這一方面,這樣一種政策應當說是對文化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當然,也從意識形態上進行一個控制的這樣一種反應。所以,他這樣的一種文化政策,是與他的這樣一種集權體制是相伴相隨的。

為了便於全國各地的交往和經濟商貿往來,加強對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鞏固大一統的意識形態,秦始皇推行書同文,統一全國文字。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雖然基本機構大致相同,但繁簡程度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秦始皇命李斯以戰國時秦人通用的小篆為基礎,加以規范,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在全國推廣,同時廢除其他各異體字,在當時民間更為通用的是秦隸,隸書書寫簡易,相傳為程邈所作。

但實際上,是戰國以來不斷演變而來,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統一和簡化文字,即有助於文化普及國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中華民族長期保持文化認同和凝聚力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統一全國經濟方面,秦始皇只要採取了兩項措施,第一,統一度量衡,將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推廣到全國,第二,改革幣制,廢止六國貨幣,全面推行秦的半兩錢,實行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的復本位貨幣制。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嚴禁私鑄,如果說,版圖疆域的空前拓展與統一是秦始皇完成中華統一大業的第一步,那麼,統一文化和經濟則是他為統一大業邁出的第二步,只有邁出這一步,才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統一,才能建立起一個有穩定根基的統一的中華帝國。

在當時人們所描繪的大一統的盛世景象中,聖明的君主要定期在疆域內進行視察,稱作巡狩,還要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的秦始皇顯然不能缺少這樣的儀式,從統一中國的第二年開始,秦始皇便開始舉行聲勢浩大的巡遊活動,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遊選擇東方,他登上泰山,刻石立碑,舉行封禪儀式,銘刻下自己的豐功偉業。秦始皇更追求現實的享樂,統一戰爭開始後,秦每滅一個國家,便在在咸陽仿製該國的宮殿,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開始在渭南上林苑營造規模更大的明宮,規恢三百餘里,先建前殿阿房宮,佔地八萬多平方米,上可容納萬人,下可豎五丈旗,周圍修建閣道,直抵終南山。自繼任王位起,秦始皇便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他希望自己死後,也能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

1974年,陝西臨潼幾個農民的意外發現,震驚了世界,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規模浩大,陣列整齊的秦始皇兵馬俑身上,這些高大魁梧、氣宇軒昂的兵馬俑,顯然是以秦軍官兵為模特經過陶工精心燒制而成。臨潼是兵馬俑的故鄉,至今,在秦始皇陵附近的村子裡,當地人仍仿照古法製作兵馬俑,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然後先燒後結。在這個龐大的兵馬俑坑中,矗立著幾千個秦俑,每個秦俑栩栩如生、富有生氣,幾十輛戰車,幾百匹戰馬,幾千名戰士整齊的排成軍陣,前三排是前鋒弓弩手,隨後是步兵和戰車,排成三十三列縱隊,這是軍陣的主體,最後三列為後衛,軍隊兩側為側翼,軍士皆面向外,護衛中軍,6000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組成了強大軍陣,生動在現了當年秦軍的魏武雄姿。而離兵馬俑坑僅一公里左右的地方,秦軍最高統帥秦始皇就安葬在這巨大的土堆下,繼續指揮著他這支龐大的地下軍隊。

田靜:秦始皇帝陵墓的修造工作,從秦始皇13歲繼承王位開始,一直到他死的時候,經過了38年時間的修建,方圓56.25平方公里,非常龐大,就是從秦始皇的陵墓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擴展7.5公里,在這56.2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600多座陪葬的墓和渠。

秦始皇同時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耗費巨大,修建工匠,刑徒多達70萬人,秦始皇在短短數十年間,一面對外大肆興兵,一面對內改革制度,大興土木,它使得剛剛建立的帝國很快便危機四伏。公元前211年,一塊隕石落到東郡,有人在隕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預言秦帝國在秦始皇死後,就會分崩離析,秦始皇大為光火,下令官吏迅速破案,但一無所獲。秦始皇於是下令,將住在周圍的人全部殺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隨行。行至今山東平原縣南時,一向身體強健的秦始皇病倒了,病情來勢兇猛,秦始皇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寫信給在上郡監軍的長子扶蘇,讓他速歸咸陽送葬,繼嗣帝位。一這封信被掌管璽印的趙高扣了下來,趙高曾任胡亥師傅,並深得其寵幸,野心勃勃的趙高想利用自己的職權,立胡亥為帝,以此改變自己的命運。七月,秦始皇捱到沙區時,終於一命嗚呼,享年49歲。

卜憲群: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的時候,病死在沙丘,那麼他病死以後,當時所知道的人是很少,他為了防止事情敗露,就拉了一車鮑魚與秦始皇的車同行,以此掩蓋秦始皇的屍體所發出的腐臭,後來他們是嚴著河北到內蒙、到包頭,從包頭再南下到咸陽,就是走秦直道這條線回到咸陽。

叱吒風雲的秦始皇生前恐怕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竟會以如此不堪的方式告別人世。秦始皇死後,趙高脅迫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賜死扶蘇,將軍蒙恬,胡亥回到咸陽後即皇位,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大雨滂沱。陳勝吳廣為首的九百名戍邊壯丁,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秦法,誤期當斬,於是他們揭竿而起,各地民眾紛紛響應,反秦起義迅速遍及全國。公元前207年,趙高逼迫秦二世自殺,去二世侄子子嬰,去皇帝號,改稱秦王,子嬰殺死趙高。次年十月,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陷武關,秦王子嬰投降。秦始皇一手締造、盛極一時的大秦帝國,僅僅經歷了15個春秋便轟然傾覆。

李開元:秦的統一它是結束了周以來的長期的戰亂,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那麼這個歷史過程是歷史的一個發展的趨勢,但是我們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各當時秦的統一,它是用的是軍事征服,就是暴力征服,那這樣它並沒有考慮到各國各地的具體的名意。

徐衛民:他把大量的人力不是用在發展經濟上,而是用在了大興土木。比如說說他修長城,修直道、修馳道,修大型宮殿,像阿房宮,這些工程實際上是把全國人口、有效勞動力的10%到15%,都用到這個上。

歷史上很少有偉人像秦始皇這樣在其身後備受爭議,有人譽之為千古一帝,有人稱之為暴君,對於這一點,西方人似乎難以理解,在他們看來,秦始皇時東方世界的凱撒大帝或拿破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之一,他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秦始皇創立的豐功偉業,很少有人能夠企及,他為實現中國統一所採取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不僅給中國、也給世界留下了難以估量的豐厚遺產。

李開元:對秦始皇,我自己覺得他是一個強君,強大的強,非常強勢的一個君王,而不是一個暴君。他在歷史功績,我們講統一了中國,秦統一以後建立一個整套的制度,我們2000年都動不了,這個統一國家、這個制度,包括中國需要一個統一國家這個觀念,就因此以後就固定下來。

秦始皇花費半生精力完成統一大業,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然而,長年累月的戰爭也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和痛苦,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舉辦各種盛大典禮,也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這一切不可避免地促成了秦的速亡,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不僅從疆域上、更是從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鑄就了中華民族這個東方大國的不可撼動的牢固根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⑶ 秦國是怎麼從弱小國變為強大的

秦國在戰國初期本是比較弱小落後的國家

直到秦孝公時期,秦國力圖改變自身的落後,向列國或指招賢

衛國人衛鞅入秦,深得秦孝公賞識並加以重用

衛鞅就開始了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是衛鞅後來的官名,衛鞅在變法強秦後,秦孝公賜爵商君,後來就叫商鞅了

戰國初期,秦國是弱小之國

旁邊是魏國,南邊是楚國,和兩大國接壤

當時秦國實力較弱,隨時有被滅國的危險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政治,商業,農業,軍事制度等被商鞅改

秦國發展開始蒸蒸日上,步入正軌

而魏國有心滅秦國,但因為中原戰事騰不出手

中原地區大概在今河南省一帶,是當時古代戰國必爭之地

中原富庶,人丁興旺,各國都想獨占

而當時其他很多地區都尚未開發,像關中,江南等都還沒有得到開發

中原成了當時的香餑餑

而魏國在戰國前期是很強的,國力軍力皆是戰國第一

但那時的魏國君臣窮兵黷武,自認為不可一世,大肆派兵震懾列國,並想一統三晉(三晉指的是魏國,趙國,韓國,當時它們三國在以前是一個國家,後來分裂成三國,歷史稱三晉)

再逐步挑戰周邊的大國,比如齊國和楚國

齊國和楚國是當時的大國,實力也不用說,但不是魏國對手

後來齊國利用計策幫助趙國和韓國,當魏國派兵攻打它們時

齊國就派大軍直接去攻打魏國都城,魏國不得不調回軍隊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救韓

齊國在魏軍回師的時候,設伏兵,襲擊魏軍

魏軍被齊軍重創,魏國軍力大損,也因此從戰國第一的位置隕落

魏國再也沒有崛起了

秦國也因此得到了時機發展,沒有其他國家攻打,得以全力變法改革

戰國中期,秦國崛起變強,列國開始將目光轉移到秦國身上

此時秦國秦孝公去世,秦國貴族開始反對變法

因為商鞅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衫搭配益,秦孝公在世時它們不敢反對

後來秦國繼位的新君王是秦孝公之子,贏駟,歷史稱秦惠文王

不過贏駟繼位初,為了穩定各方勢力,他把商鞅給犧牲出去了

商鞅被車裂,不過贏駟卻堅持商鞅之法,不允許廢除

在贏駟這一代,秦國以商鞅之法為根基,繼續發展實力

吞並了很多土地,擴大了人口,秦國不斷強大,成了戰國強國之一

戰國中期,則形成了秦齊楚魏韓趙燕七國並立的局面,稱戰國七雄

秦國雖然崛起變強,但還沒有到後來一統六國時的強大實力

目睹秦國強大帶來的威脅,六國計劃聯合攻秦,甚至是滅秦

以戰國中期的六國來看,六國實力遠高於秦國,秦國一國不是對手

六國當時雖然是聯合,但彼此都有心機城府,並不是團結一致牢不可破

秦國利用了六國之間的不信任,採用賄賂,威脅的手段,離間六國的關系

六國中的一部分國家便中途撤軍回國,給其他國家造成了影響

各國便不再攻秦,各國都撤軍回國,六國聯盟宣告失敗

因此,也說明了秦國的發展是一路從危機中度過的

秦國長期以來的發展過程中,並未被其他國家重創

基本保留了國力軍力,得以繼續發展強大

戰國後期,秦國人才井噴,出現了白起,范雎等一批歷史人物

秦國因長期的發展,國力達到巔峰,開始頻繁的對外征戰

秦國依靠其自身強大國力和人才

對外積極征戰

范雎提出遠交近攻,交好遠處的齊,燕,攻近處的魏韓趙楚

軍事上,由白起率軍作戰

秦國在此時期,重創了魏國,趙國,韓國,楚國

四國國力,軍力大損

齊國和燕國,保持中立,對四國沒有伸出援助之手

秦國在戰國後期,嚴重削弱其他國家的力量

佔領了它們的土地城池,擴充了財產人口等等

秦國在戰國後期,一躍成為一霸,名副其實變成了戰國第一

到了嬴政(即秦始皇)繼位時,秦國國力空前強大,軍隊驍勇善戰

而其他六國,無論是國力,軍力,都遠遠比不上秦國

形成了秦國獨強,一國打六國的格局

因此,秦始皇嬴政派出大軍逐一攻伐六國

六國被逐一滅亡,秦國則一統六國,統一天下

因此,秦國變強的過程大致如此


簡單說,秦國的強大離不枝凱開以下幾點

  1. 秦國君臣團結,君強臣賢

  2. 秦國重視人才,無論是何出身,是哪國人,只要有才即可重用

  3. 秦國制度優越,秦國藉助商鞅之法,改革徹底,國家人民凝聚力高,發展快

秦國以商鞅變法徹底改革制度,秦國變法開創了戰國時超前的法治理念,對於戰國時期的那個年代背景,秦國的制度對比六國來說優越明顯,商鞅之法簡單講就是說要凝聚一切秦國力量,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一視同仁,賞罰一致,有功的就賞,有過的就罰,比如種田豐收多繳糧的地方或者個人,還有打仗殺敵取其頭顱者,皆可封爵賞金,大大激發了國內人民的積極性,秦國人無不嚮往賞金爵位,人人都遵紀守法,秦國怎能不強

秦國從弱小到一統天下時,秦國代代君王皆是強盛,無一代昏君,並且重視人才,秦國發展史上,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相當於丞相,宰相),十有八九全是六國的人才,六國看出身,看家世,條件不合適的便不重視不待見他們,他們的才能被秦國賞識,秦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他們賜以高官重權為秦國效力,比如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等,哪一個是秦國人呢?

⑷ 王朝的引證解釋王朝的引證解釋是什麼

王朝的引證解釋是:⒈謂天子視朝。引《周禮·地官·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鄭玄註:「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_師氏_察王之視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則當前以_王。」⒉猶朝廷。引《漢書·韋賢傳》:「王朝肅清,唯俊之庭。」宋陸游《董逃行》:「危難繼作如崩濤,王朝荒穢誰_薅。」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而此史者,記事與言之憑藉;異夫三代屬於王朝公廷,一氏一人之典要。」⒊猶朝代。歷史上指一個國家由某一家族統治的時代。引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扒讓編第一章第一節:「此後歷代統一王朝訂立的制度,基本上是沿襲秦制。」。
王朝的引證解釋是:⒈謂天子視朝。引《周禮·地官·師氏》:「居虎門之左,司王朝。」鄭玄註:「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_師氏_察王之視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則當前以_王。」⒉猶朝廷。引《漢書·韋賢傳》:「王朝肅清,唯俊之庭。」宋陸游《董逃行》:「危難繼作如崩濤,王朝荒穢誰_薅。」田北湖《論文章源流》:「而此史者,記事與言之憑藉;異夫三代屬於王朝公廷,一氏一人之典要。」⒊猶朝代。歷史上指一個國家由某一家族統治的時代。引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此後歷代統一王朝訂立的制度,基本上是沿襲秦制。」。拼音是:wángcháo。結構是:王(獨體結構)朝(左右結構)。注音是:ㄨㄤ_ㄔㄠ_。詞性是:名詞。
王朝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仔猜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王朝wángcháo。(1)朝代。(2)朝廷。
二、國語詞典
朝廷、朝代。詞語翻譯英語dynasty德語Dynastie(S)_,Herrscherhaus(S)_,Kaiserhof(S)_,K_nigshof(S)_法語dynastie
三、網路解釋
王朝(漢語詞語)王朝(wángcháo):指朝代、朝廷。與皇朝有區別。(能統一區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統治者擁有皇帝稱號的政權宜用皇朝;區域小國、分封諸侯國、藩屬國或割據政權且無論統治者稱帝稱王宜用王朝。)兩種用法:1、「王」名稱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權,例如先秦時代的周王朝,周天子亦稱大王。2、「皇帝」名稱為最高統治者,同時分封了一些諸侯王或有藩屬國,皇朝就高於區域性的王朝。例如漢皇朝下面,諸侯淮南國就有淮南王朝。秦朝(皇朝)的前身秦國(王朝)只是周朝治下諸侯級的政權,秦朝統一中國則是統治全中國的朝代,秦王稱始皇帝。英國女王與英國女皇的區別:後者在大英帝國時期有,現在英國國王也是英聯邦元首,此聯邦性質特殊,稱王或稱皇帝都有某種道理。錯誤說法——「朝鮮皇朝」。歷史上,朝鮮只有王朝,沒有皇朝且朝鮮的封建統治者只稱王,不稱帝。朝鮮王國對中央皇朝稱臣,是中華的附屬國(元朝)或藩屬國(明朝和清朝)。東亞歷史上,皇帝穿黃色冕服,諸侯王或藩屬國王只能穿其它顏色的,例如朝鮮國王只能用紅色,泰國國王在清亡後服色才用黃色;皇朝的龍旗是五爪龍,王朝的龍旗是四爪龍,至今不丹國旗還是四爪龍。區別:國名加「朝」與年號加「朝」,「唐宋元明清」指整個朝代歷史;而「萬曆朝」或「乾隆朝」只指使用該年號的皇帝當政的那一代。歐洲的「王國」概念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概念有出入,翻譯後所表達的語義需甄別。
關於王朝的近義詞
朝代皇朝帝國霸業
關於王朝的詩詞
《贈致政王朝奉》《落成王朝奉廟以薄恙不獲預謝謝劉宰並諸鄉丈》《題王朝英修念此型竹齋》
關於王朝的詩句
共助成王朝太室而況立王朝只合是端坐王朝
關於王朝的單詞

關於王朝的成語
王孫貴戚盆朝天,碗朝地稱王稱伯南面王樂王祥卧冰暮暮朝朝王侯將相王尊叱馭霸王別姬富埒王侯
關於王朝的詞語
霸王別姬天王下界王侯將相南面王樂王祥卧冰王孫貴戚王尊叱馭富埒王侯
關於王朝的造句
1、李白雖有八斗之才,在唐王朝也很難一展抱負。
2、晚清時期,西方列強乘人之危,逼迫清王朝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3、三大戰役結束後,蔣家王朝的統治已是岌岌可危,不可終日。
4、農民起義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封建王朝席捲而來。
5、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興衰史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王朝的詳細信息

⑸ 《CCTV中國通史紀錄片》第17集 秦國崛起 音頻(解說詞)

第17集:秦國崛起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戰國是一個天崩地坼的時代,東周瓦解,群雄逐鹿,戰事不斷,諸侯兼並,弱肉強食,異常險惡的局勢,使各諸侯國常常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強者並非總是強者,弱者也可以通過有效的變法來成為強者。而秦國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這是一個國家由弱變強的奇跡,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是結束了數百年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大國得以建立。自此,中國以一個長期整合的政治體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對於秦國的崛起充滿了好奇。究竟是什麼使它實現了由蠻荒小國到無敵強國的驚天逆轉。

公元前九世紀末,嬴姓族長非子因擅長養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為附庸。在今甘肅東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從此稱作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從鎬京遷都洛邑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予今陝西岐山至豐水之間的土地,秦國從此正式躋身於東周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實只給秦襄公一張空頭支票,此時的秦國封地實際上處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經過幾代人的浴血奮戰,才奪回這塊土地。以後,在西戎的包圍下,秦國艱難地尋求著生存與發展,也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個性。秦國獨特的發展史和封閉落後的狀態,使一向以文明開化自居的中原各國,長期以來一直不把秦視為同類,而看成蠻夷之國。

曾振宇:因為當時秦國的地處西陲、落後,立國時間比中原國家晚了大概有兩個多世紀,和西戎雜居在一塊,所以中原這個國家盟會的時候,往往是不會邀請秦國參加的,認為秦國這個是野蠻落後的國家。

在秦國的歷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於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稱,在百里奚、騫叔等賢臣的輔佐下,秦國在對東部強大的鄰國晉國的外交與軍事上取得一系列勝利,第一次將疆域東擴至黃河以西,秦穆公還成功的將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敗西戎。然而,一個國家的真正強盛緩帶不能僅靠一個強勢的君主,要想徹底擺脫落後的局面,秦國更需要先進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後的三百年裡,秦國曾一度陷入了一系列混亂之中,經歷了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代亂政,國力衰弱。而此時,而此時,中國社會正經歷了一場劇烈的大變革,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從早期宗法分封制國家向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轉型。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被分為三個國家,其中,魏國率先由李悝推行變法,發展農業生產,並在各國法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經》,使魏國迅速躍遷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內部卻千瘡百孔,長期內亂和落後的體制,導致農業凋敝,經濟蕭條,王權斗爭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亂,拖沓成風,嚴重損害了國家的威信。秦國民風雖然彪悍,但百姓熱衷於私鬥,而不願為國作戰。

公元前五世紀初,魏國從秦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這對於秦人來說,不僅是莫大的恥辱,更加劇了強烈的危機感,然而,危機也可能變成最大的動力,公元前362年,志向遠大的年輕君主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復穆公之故地,奪回河西之地,改變諸侯卑秦的局面。要達到這些目的,秦孝公意識到,必須要改變秦國混亂落陪兄後的局面,否則將沒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遠大、能夠通盤考慮並執行有力的賢才,能夠對秦國實施全面的改革。於是,秦孝公頒布了一道求賢令,開出了最優厚的待遇,賓客群臣能有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一位身在魏國的青年,聞聽此令,怦然心動,他就是商鞅。

商鞅,原名公孫鞅,出身衛國公族,所以也被稱為衛鞅,後來因秦孝公將商邑封給他,才被稱為商鞅或商君,商鞅自幼喜好刑名之學,他來到最早實行變法的魏國,學習《法經》,希望能大展宏圖,但是事與願違,他並沒有得到魏王的青睞。當商鞅聽到秦孝公的求賢令後,依然攜帶《法經》來到秦國。史載,商鞅見到秦孝公後,先說以帝道、王道,即實行仁政,以德化民,這樣的治國措施,需要很好的基礎,需要數代人的努力。而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帝道、王道,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務實的孝公,迫切地希望自己在位時,就能夠實現強國理想。所以,對帝道、王道並不敢興趣,商鞅最後講述以蘆哪襲霸道為核心的強國之術,頓時深深吸引了孝公,不由自主地膝蓋前移,離開了坐席,語數日不厭。商鞅所說的強國之術就是變法,即通過改革法令制度,迅速走上強國之路。對秦孝公而言,商鞅為他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變法藍圖,孝公為此深深折服。正是這種世間難得的君臣之間的相知和默契,成就了這項奠定秦統一大業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會遭到傳統觀念和保守勢力的質疑與阻撓,早在商鞅之前,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盡管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最終都因無法徹底貫徹而以失敗告終,商鞅雖然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在秦國推行全面變法,同樣困難重重,變法還未開始,商鞅就面臨著秦國各種保守勢力的反對和質疑。

楊振紅:當時舊貴族兩個最重要代表就是甘龍和杜摯,他們就是堅決的反對變法,他們的主張,就是說你如果進行變法的話,那一定會講了引起天下大亂,商鞅進行了那個堅決的駁斥,他認為就是三代的聖王,都是不拘於過去的禮節,而達到了一個王的境界。所以他認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拘泥於過去的法制,而只有聖明的人,才是一個開啟一個時代,創造一個制度的狀態。

在現在的三秦大地,一出關於商鞅變法的戲劇即將登上舞台,作為經典保留劇目,《商鞅變法》曾多次獲得秦腔戲曲界大獎,如今,這個劇目最後一次演出距今已經五年,似乎已經和商鞅變法一樣,成為了歷史。然而,編劇王軍武和主演劉志政卻想要改編劇本,把這出戲重新搬上舞台。

王軍武:咱們提倡這個以史為鑒,歷史上發生的這些有名的事件,或在這個現實生活中,有很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以把這種精神呀,以秦代的那一種的歷史故事反映出來,對咱們這個現實的來說,有一個啟迪作用,有一個推動作用。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源於西周,成熟於秦,如今這種以唱腔高昂激越、曲風剛勁急促著稱的藝術,仍在陝西各地盛行。然而,重新把《商鞅變法》搬上舞台,仍所面臨著不小的困難,最大的問題是,三秦大地沒有多少人看好《商鞅變法》這出戲。現實歷史中,商鞅所面臨的困難更加巨大,在制定好變法之策後,商鞅並沒有立即公布,他希望以一種巧妙的方式精彩亮相,以便將他的立法精神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

這是一件微小但卻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事件,商鞅讓官吏在市場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誰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賜十斤黃金,對於這樣的好事,百姓實在難以置信,商鞅將賞金加到50斤,一時間,全城轟動,百姓紛紛圍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走了過去,將木頭搬到為了北門,商鞅當即兌現承諾,以此向國民宣示變法的決心和信用。它向一根細小的杠桿一樣撬動起強大的變法機器,一幕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戲就此拉開大幕。

商鞅變法歷時十餘年,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這是流傳久遠的《商君書》,它記載著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商鞅強調以法治國,將獎懲機制貫徹到法令的各個方面,為了使秦國迅速強大,商鞅將舉國之力集中到農業和軍事上,實行強有力的農戰結合的戰略。然而,由於《商君書》內容蕪雜等原因,一般認為此書不是出自商鞅之手,而是商鞅信徒和法家的綜合之作,更有學者將《商君書》視為偽書。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盪滌之後,除了這本《商君書》,商鞅時代的典籍完全消失。長期以來,後人對於商鞅變法的研究,因物證的缺失難以取得進展。這里是陝西歷史博物館,作為秦國故地,這里收藏著大量秦國時期的文物,然而,卻無法找到直接記錄商鞅變法的只言片語。不只這里,整個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關於商鞅變法的原始文字記錄都盪然無存。

這些古老的器皿,盡管形態、時代、材質各異,卻都做工精巧,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爵,爵是古代的一種飲酒器,形狀像雀,古代貴族祭祀宗廟時,要向先祖獻上美酒。爵因此成為貴族專用之物,也成為身份的象徵,用以排列貴族、士人地位的高下。商鞅將秦國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整齊為二十等級,重新制定爵位的獲取、升降、繼承等原則,其基本精神是:有功這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以軍功作為賞爵的惟一根據,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者,不管其出身是貴族、士人還是農民,都可以根據斬首的數量賜予爵位。戰敗時,則要削奪爵級,男子成丁時只是降若乾等級,繼承父親的爵位,若想得到父親同樣的爵位,他們必須憑借軍功。

楊振紅:變法的一個最核心的內容,實際上是一個爵制改革,它是以這個爵制改革為軸心,來鋪開他的變法的,把這個爵,從貴族專有物變成了一個庶民也能獲得這樣的一個身份,這個就打破了原來非常嚴格的貴族社會。

爵,雖然給了我們直觀印象,但他畢竟不是商鞅變法的直接證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無比盼望的能找到有關商鞅變法的原始文字記載,它們應該被記錄在當時使用的簡牘上,然而,在當年秦國的故土上,至今沒有找到這些承載著秦國崛起的密檔。但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遠離秦國的土地,現在的兩湖地區,卻有著幾項震驚世人的考古大發現,間接佐證了《商君書》的真實性。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市張家山荊州博物館,在整理三個西漢初年的墓葬時,發現了大量竹簡,張家山漢簡中發現的西漢初年呂後時期的法律文書《二年律令》,其中有完整的名田宅律文,雖然它是漢初的法律,但由於漢承秦制,可以確定其基本精神承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以前,秦國和其他國家一樣,實行貴族土地等級佔有制,采邑地主將土地按戶分配給農民耕種,定期輪換,農民對土地沒有任何權利,極大地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商鞅以二十等爵制為基礎,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實行名田制。名:意味把土地登記在自己的名下以示佔有,新法規定。庶民以上者均可以根據身份佔有數量不等的土地,土地可以繼承,從而將土地佔有權擴展至普通的農民。允許通過開荒、轉讓、買賣等方式,自行獲得限額內的土地,以解決授田不足的問題。律文規定,沒有爵位的公卒、士伍、庶人,可佔有一頃田一宅,二十等爵位第一級爵公士,可佔有1.5田1.5宅,爵位越高,田地的數量就越高,至十九級的關內侯,可占田95頃宅95宅,是普通庶人的95倍。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的迅速發展,使秦國的富強不再是紙上談兵,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商鞅開始徵收戶口稅,強制實行小家庭制,規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餘兒子結婚後必須分家,單獨立戶,否則加倍增收戶稅。至此,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成為中國家庭的基本模式。

楊振紅:《漢書食貨志》里頭就記載了一段當時西漢中期,大儒董仲舒的一段記載,說:至秦則不然,商鞅改帝王之制,然後,廢井田開阡陌民,民得賣買。確實反映了,說商鞅變法確實是一個具有非常劃時代意義的這樣的一個變化,因為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允許土地買賣,這是在更古未有的。

如果說富國之本集中體現在農業上,那麼,商鞅的強國之道,則體現在軍事上,他採取了最嚴厲的獎罰機制,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如果沒有軍功,宗室也將被剝奪爵位屬籍。為促使秦人勤於耕作,用於作戰,商鞅制定了殘酷的刑罰,民眾逃避農戰受到的處罰,比農戰還要痛苦,而在獎勵方面,商鞅抑制百業,使秦人只能在農業和戰斗中獲得進爵之路。變法措施,嚴重的削弱了秦國貴族的既有利益,頓時引來強烈的反彈,他們紛紛用各種方法,來阻撓變法,並鼓動百姓鬧事。在秦孝公強有力的支持下,商鞅堅持依法治國的信念,通過嚴格的法律和違法必罰的鐵腕手段向敢於挑戰法制權威的各方勢力宣戰。秦人因長期與戎人雜處,個性好勇鬥狠,私鬥成風,私鬥破壞了社會的穩定,造成嚴重的內耗,商鞅下令嚴禁私鬥,違者根據情節予以處罰,然而秦人幾百年來,野蠻粗鄙的陋習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商鞅面對的是整個秦國社會的強大阻力。

據載,商鞅一天之中在渭河邊行刑的囚犯就多達700餘人,渭水被染成紅色,嚎哭之聲震天動地,這樣的法律令國民難以接受,新法推行一年間,前來國都上書反對者數以千年,一時間形成一股強大的反變法風潮,商鞅對孝公說:這些人都是擾亂教化之民,將他們全部流放到邊疆。接著,又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件,這個事件成為考驗商鞅和秦孝公變法決心的試金石,秦孝公的兒子,太子駟觸犯了新法,根據新法,太子應處以在面頰上刺字的珡黥刑,以往有刑不上大夫的規定,對貴族豁免肉刑。但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此,一定要依法處置,秦孝公再一次給予了支持,由於太子是君嗣,不能對他本人施刑,就將太子的兩位師傅分別實行了黥刑和割鼻的劓刑,以懲戒他們教導不力,幾次事件後,再也沒有人敢輕易議論,觸犯新法,新法在全國順利推行開來。三年後,變法的成效初步顯現,史載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曾振宇:輕罪重罰,嚴刑峻法,以法治國只是商鞅思想的第一個層次的內涵,第二個層次的內涵,我稱之為商鞅所說的道德理想主義,用商鞅自己的話來講,就是以刑去刑,真正的社會高度文明化,是在這個社會長期的法制之後才能夠實現,到這個境界,到了這個程度呢,甚至,老百姓都不需要官員的存在,不需要這個法制機構的存在,是非對錯,大家都能夠自裁於心。

咸陽位於豐水和謂水交匯之處,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東西交通的重要通衢,孝公十二年,將國都從渭水上游的櫟陽遷到咸陽,並以遷都為契機,啟動了第二次變法。此時,商鞅已被封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良造,他將更加徹底地推行變法,進行全面的制度改革,傳統的分封制正迅速向郡縣制轉變,商鞅將原本分散的小鄉、邑、聚等自然部落,按照大致相當的規模編制在一起,設置地方行政組織:縣,全國共設31個縣,縣設縣令,掌管一縣行政,縣尉掌管軍事,縣制使分封制下分散的全力高度集中於秦國中央,有利於秦國將全部力量匯聚在一起,從而在戰國爭雄中脫穎而出,這種政治制度即使放在當時的世界上,也堪稱一項創舉。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高度評價商鞅,推廣縣制建立官僚制的政策,將其稱為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認為,這是秦國國力日強,最終打敗群雄,建立中華統一帝國的根本原因。

臧知非:從歷史影響這個角度來看,它奠定了,以後歷朝歷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格局和歷史基礎,它不僅是行政區劃上奠定了郡縣,包括後來行省,包括我們現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基礎,同時在人口管理的模式上,在土地管理模式上,也奠定以後歷朝歷代的基礎,所謂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

此後兩年中,商鞅進行了一系列的建立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所必備的標准化工作。第一,為田開阡陌,即擴大畝積,將原來長100步,寬1步的小畝制改為長240步的大畝制,以適應日益增長的農業生產率。第二,初為賦開徵人頭稅,另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統一度量衡。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正在被非常鄭重地取出來,這是一件自兩千多年前量器,這件量器左側刻秦孝公十八年銘文,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詔書,一件看似普通的量器,竟刻有兩位秦國重要君主的手跡,表明了它與秦國崛起有著巨大的關聯。

周亞:這就是商鞅方升,他是秦孝王十八年時候,商鞅做的一個量器,主要是這個測量容積的一個器皿,特別重要的就是記載了,這個容積的一個計算方法,16寸又五分之一寸,這個立方寸的一個的容積,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他用的這個度量衡的制度,就是商鞅的時候確定下來的制度。

就在這里發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奇跡,這里是湖南省龍山縣,一座偏僻的土家族小鎮里耶,千百年來,這個大山深處的小鎮居民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2002年,就在這里,發現了一個震驚世界的考古奇跡,在古城江邊的一口水井中,出土的秦始皇時期多達三萬余枚的簡牘,其內容主要是秦統一前後的行政管理文書。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小城的政府機關是如何依照秦國的標准化制度嚴密而有效運轉的。如今,這些記載著秦代地方行政文書的簡牘,靜靜的擺放在湖南里耶秦簡博物館內。彭成剛館長每天都和這些展品打交道,在他看來,這些竹簡並不只是枯燥乏味的官府文書,它是秦國基層政府和百姓,嚴格按照國家制度工作和生活的典範,它真實而生動的揭示了秦國從中央到地方,如何高效運行的秘密。

彭成剛:這一枚簡,關於對官員進行一種考核,非常的詳細,因為我們現在,也在實行績效考核,在秦朝就已經對官員有一種考核制度了,對官員考核在行使過程之中,如果對你的工作業績考核不合格的話,然後到了年底,對你的俸祿都會降級的,如果考核評優,所有的待遇,包括俸祿,包括飲食,包括家庭的待遇都會相應提高。這枚簡也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坐飛機有時候要手持身份證,要對你的相貌進行核對。但是兩千多年前,秦朝他也有這方面的記載,這枚簡就是通關憑證,這個簡上面關於你的膚色,你的身高,你的性別,還有你的爵位,它都有記載。

標准化的制度,使秦國的官僚機制高效地運轉,一個高度集權的大國正在形成,依靠商鞅制定的制度法令,秦國從地方官員到普通百姓,如同一個個齒輪般嚴密而又精確運行在整個國家機器中,引領著這架戰車隆隆啟動。此時的秦國已經是全民皆兵,迅速成為戰國中最有戰鬥力的虎狼之師,孝公八年,商鞅親率秦軍攻打魏國,大獲全勝,斬首七千。孝公十年,商鞅再次率兵攻打魏國,獲得勝利。孝公二十一年,齊國、魏國在馬陵交戰,魏十萬大軍覆滅,將軍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這是商鞅等待了二十多年的最佳時機,更是秦國被魏國奪去河西之地四十餘年後洗刷恥辱,爭雄天下的最佳機會,商鞅馬上向秦孝公建議,秦魏兩國勢不兩立,非魏並秦,即秦並魏,此時攻打魏國,魏國必然無力抵抗,向東遷徙,秦國就可以占據黃河天險,東向以制諸侯。秦孝公立即聽從建議,派商鞅率軍出擊,一舉擊潰魏軍。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魏惠王擔心秦國再次來襲,被迫將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約一百年後,著名思想家荀子評價齊、魏、秦三國軍隊的戰鬥力說,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造就這樣一支驍勇善戰、銳不可當的軍隊的正是賞厚而信、刑重而必商鞅新法。

李開元:秦軍是百戰百勝,六國根本沒有辦法抵抗,因為秦軍有非常先進的軍事制度,徵兵制度,包括它的武器系統。商鞅變革,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它實際上是一個以軍事改革為中心的全面改革,基本上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圍繞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但這個軍事實力也需要經濟實力的支撐,但它的注目點還是在於提高,在戰國當中的競爭能力。

在經歷了二十年的艱難歷程之後,孝公終於如願以償的再現了秦穆公的輝煌,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封秦孝公為伯(霸),第二年,諸侯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派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見周天子,大會諸侯。秦孝公也兌現了當初的諾言,將於,商十五邑封給商鞅,當年在魏國未能施展抱負的商鞅在秦國登上了人生輝煌的頂點。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充滿殺機的巨大陰影,正在向商鞅不斷靠近。

這里是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1975年,幾位農民在挖排水溝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墓葬坑,這個古墓重見天日,填補了中國考古的巨大空白,墓葬坑中發現了大量寫有文字的竹簡,內容以法律文書為主,它不僅證明了傳世文獻關於商鞅以《法經》為藍本為秦國制定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的記載,表明商鞅在六篇之外,還制定了許多關於行政、民法方面的法律,商鞅通過立法的形式,為秦國建立了新型中央集權官僚制國家的基本框架。商鞅建立的法律制度中,最具特色,也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告詰連坐制,一人犯法,其親屬、鄰里、上下級必須檢舉揭發,否則要被一同治罪。為此,他們編制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什伍制。

盡管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但他的鐵血統治也使得秦國充滿了恐怖氣息,被剝奪權利並被施以酷刑的舊貴族,更是對商鞅恨之入骨,時刻等待著復仇的機會。

公元前338年,孝公年老病逝,太子駟繼位,號惠文王,惠文王一登基,身邊迅速聚集了一批倒商勢力,為首的就是被割去鼻子的太子師傅公子虔,他們誓與商鞅不共戴天,聯名告商鞅謀反,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

楊振紅:當時商鞅就開始逃,逃到關下的時候,他想要留宿,結果店主讓他拿出他的符篆來,就是能表明他的身份的,這樣的一個證件來,他沒有,店主就不敢收留他,說商君有令,如果,你要留宿客人的話,一定要用符篆(證件),如果你沒有我,我不敢留你,否則我一定會被判處刑罰,而且我的家人會連坐的,所以商君當時非常地感慨,說我沒有想到我自己制定的法律,居然把我自己陷於這樣的一個境地。

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軍殺死,惠文王命人將商鞅的屍體運至咸陽,施行了最殘酷的刑罰—車裂,相當於後人所說的五馬分屍。然而,盡管惠文王痛恨商鞅,置於死地而後快,但作為秦國的新國君,他清醒地認識到,商鞅可死,其法不可廢,新法不僅使秦國擺脫了落後的面貌,走向富強,成為一個高效運轉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而且,新法已經成為秦國穩定發展、成就萬世基業的基本保障。商鞅變法措施,大多不是商鞅首創,而是大量借鑒東方各國,特別是魏國變法的經驗。例如,李悝在魏國率先推行在美國率先推行盡地力之教,發展農業,建立法制;吳起在楚國推行新政之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廢除世卿世祿制。韓、趙、魏早在春秋末年還是晉大夫時,就開始擴大畝積。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商業變法,在戰國變法中脫穎而出,獲得巨大成功呢。

李開元:秦本身比較落後,落後的時候,它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非常的不健全,這個時候商鞅帶來一個比較文明的新的制度,他也願意接受。孝公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君主,而且有很強烈的改革願望,他在位時間也很長,所以能夠一直支持商鞅,把兩次變革推行到底。

楊振紅:商鞅很多人評價他,說他是刻薄人,但是如果這樣一個人,他進行治理國家的話,實際上他是奮不顧身的。所以,即使商鞅本人受到詬病,受到一些不好的評價。但是,他對這套制度本身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從國家制度建設來講,從法律制度建設來講,這應該說是兩千年制度的一個根本,一個奠基。

公元前221年,在商鞅變法138年之後,憑借商鞅所創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強大進軍,秦始皇完成了盪平諸侯,統一中國的偉業,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t

⑹ 誰能介紹下商鞅變法後的秦國

【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富國強兵
作用: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全國百姓以私下斗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廢除了舊的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是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商鞅變法】

1原因、背景:
(1)發展封建經濟,確立地主階級統治(主因);各國為實現富強的願望。
(2)戰國時期.
2開始時間:公元前356年
3在位國君:秦孝公
4變法內容:
(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 (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2)鼓勵發展農業,獎勵生產(有利於秦國經濟的發展)
(3)獎勵軍功,取消世卿世祿制(有利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同時,觸犯了舊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4)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確立地主階級統治最為關鍵的一項)
(5)推行縣制
(6)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
(7) 整頓秦國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並規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還不分局的,加倍徵收戶口稅
(8)實行二十等爵制度
5影響:
(1)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2)哪隱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但是商鞅實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商鞅變法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
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
國力很李雀廳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
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
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
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
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
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
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歲帆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
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
「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准量器,
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
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斗爭中進行的。
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
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
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
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桿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
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
人把木桿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布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斗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
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
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
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
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
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
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
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
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
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 諸侯 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商鞅變法的進行】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商鞅與舊貴族勢力的斗爭】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師 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⑺ 誰有東周秦國的歷史



(公元前221---前206年,共15年)

秦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來分裂的局面,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朝共有三帝,其中病死的一帝,內亂中被逼殺的一帝,國亡投降後被殺的一帝。所附的秦莊襄王為病死。

秦莊襄王(異人)
秦莊襄王,名異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後繼位。在位3年,病死。葬於葚。

嬴異人,曾在年輕時作為人質居住於趙國都城邯鄲,因為秦國屢次攻趙,他的處境很困難。這時,有個衛國大商人呂不韋知道了他的情況,認為他是「奇貨可居」,決定進行一次政治賭博,於是,設法結識了他,成為密友。呂不韋用重金買通了秦孝文王寵愛的華陽夫人,使她勸說秦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為了博得出生於楚國的華陽夫人的歡心,異人在呂不韋的授意下,改名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繼位三天後突然中毒而死,異人繼位。

異人繼位後,尊華陽夫人為太後;拜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洛陽10萬戶,執掌朝政大權。當時,東周王朝境內的小封國西周已經於公元前256年被秦軍所滅,赧王病死,西周公被遷於但狐聚 (今河南省臨汝縣西北),小封國東周還存在。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聯絡諸侯,謀劃伐秦。異人獲悉,立即派呂不韋統領10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於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東周王朝的最斗穗後殘余被鏟除。接著,秦軍繼續蠶食三晉,又攻佔了大片土地。

公元前247年5月,異人病死。異人死後的廟號為庄襄王。

帆旅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名贏政(前259~前210),秦莊襄王之子空轎卜,庄襄王死後繼秦王位,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終年49歲。葬於酈邑(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北25里處)。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於趙國,又稱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另一說為呂不韋之子)。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嬴政繼承秦王位由丞相呂不韋和宣太後的男寵毒專權。公元前238年親政,毒乘他外出之機,舉兵叛亂,他一舉粉碎叛亂,誅殺毒,幽禁太後。第二年免除呂不韋的相職,後逼殺呂不韋,任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此後,嬴政繼承了自秦孝公以來變法革新、獎勵耕戰的一系列政策。接著,嬴政採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買關東六國權臣,離間其君臣關系,遠交近攻,從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間,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

贏政統一天下後,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幻想秦王朝的統治能延續千秋萬代;國家的一切政務都由皇帝裁決,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隨後,秦始皇廢除了自商、周以來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兩」錢為流通貨幣,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公元前213年,嬴政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葯、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禁止私學。第二年,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贏政聞知後派人追緝,侯生、盧生逃亡,贏政大怒,將有牽連的460多個儒生全部坑殺於咸陽。這兩件事. 史稱「焚書坑儒」,它鉗制了思想,嚴重地摧殘了文化。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廣西崇左縣)四郡。同年又派大將蒙恬率兵北擊匈奴,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遷來內地人民,建築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贏政在位時期徭役繁重,刑罰苛嚴。人民除了將收獲物的三分之二繳作賦稅外,還得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發70多萬人,在渭水南邊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他又征發農民將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接起來,向東向西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到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的城防,這就是偉大的萬里長城。它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當時,全國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達150多萬人,男丁不夠,連婦女也被抓去運糧餉。許多人被折磨而死。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繳、銷毀民間兵器外,還規定一人犯死罪,親族—起處死,叫作「族誅」;一家犯法,鄰里同罪,叫作「連坐」。人民隨時都會被指控犯法,被罰做苦役,或者斬腳、割鼻、處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滿路都是。

贏政又好大喜功、浪費無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沿途刻石頌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嬴政實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階級矛盾就開始激化,出現了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前210年,贏政進行最後一次巡遊,隨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車府令(掌管皇帝文書的宦官)趙高和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他渡過錢塘江,一直到達會稽郡的吳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東省平原縣東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病勢轉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趙高起草詔書,並將詔書和國璽遞送給長子扶蘇,催扶蘇立即趕回咸陽,主持喪禮。當李斯草擬好詔書呈交嬴政審閱時,嬴政已經死去了。

扶蘇因為勸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貶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軍中任監軍。趙高歷來與蒙恬一家有仇,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殺。蒙恬懷疑,不肯自殺。扶蘇忠厚,相信詔書是真的,便自殺而死。

趙高秘不發喪,將嬴政屍體放在車中,關上車門,拉上車簾,讓百官以為秦始皇仍然活著,每天在車外奏本;一面帶領大隊擁著屍車匆忙趕回咸陽。因為天氣炎熱,屍體腐爛發臭。趙高派人弄來夭批鮑魚,命令每輛車上裝鮑魚一石,以混淆屍臭。接著發喪,並擁立胡亥為帝。秦始皇為歷史上對始皇帝嬴政的通稱。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功績不可泯滅。

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趙高等偽造遺詔繼位。在位3年,又被趙高逼迫自刎而死,終年24歲。葬於杜南宜春苑(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曲江池南岸)。

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夏巡遊途中病死,屍體運回咸陽後,趙高、李斯才將死訊宣告天下,並假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於同年7月襲位,為秦「二世皇帝」,史稱「秦二世」。

胡亥即位後,在趙高唆使下,殺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將蒙恬、蒙毅兄弟和許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謀反的罪名腰斬李斯,滅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

胡亥在位期間,由趙高專權,繼續推行秦始皇時的暴政,征調二、三百萬民夫,續修阿房宮,馳道,驪山陵和服兵役,其賦稅的繁重,刑罰的苛暴,比秦始皇統治時有過之而無不及,致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終於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項羽、劉邦領導起義軍繼續反秦。

公元前207年,秦主力軍在鉅鹿(今河北省巨鹿縣) 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投降,咸陽城內人心惶惶。時大權全部由趙高壟斷,趙高對胡亥封鎖消息,只讓他在宮中花天灑地。

有一天,趙高為了考驗朝中誰服他,誰不服他,牽了一隻鹿上朝,對胡亥說:「我弄到一匹馬,特來進獻陛下。」胡亥說:「這明明是頭鹿,怎麼是馬呢?丞相在開玩笑吧!」趙高板著臉,一本正經地說:「是馬,請大家認吧。」許多大臣懼怕趙高,就附和著說是馬,只有幾個忠厚的大臣如實地指出這是鹿。幾天後,這幾個大臣就被趙高處死了。這就是歷史上「指鹿為馬」的故事。 自此,更沒有人敢向胡亥奏告真實的情況。

不久,劉邦軍攻破武關(今陝西省丹鳳縣東南),逼近 咸陽。胡亥終於知道了這消息,驚恐萬狀,慌忙派人催趙 高發兵抵禦。趙高見形勢危急,難以為繼,決定殺死昏憒無能的胡亥,和劉邦談判。

8月的一天夜間,趙高派女婿、咸陽令閻樂,率領黨羽1千餘人,假稱皇宮內將有變亂,殺入胡亥所在的望夷 宮。趙高弟、郎中令趙盛則作為內應,將閻樂引進內殿。閻樂為了示威,向殿內射箭,箭矢射入了胡亥的坐帳,嚇得胡亥大聲呼叫侍衛。但侍衛見有兵變,都紛紛逃散了。胡亥只好轉身逃入卧室。他回頭見有一個太監跟隨在身後,就厲聲責問他說:「你為什麼不將臣下要謀反的先兆早些奏告。」太監回答說:「如果我早奏告陛下的話,我就活不到今天了。」

這時,閻樂追進卧室,指著胡亥大聲斥責說:「你驕恣 無道,濫殺無辜,天下人都背棄你了,你趕快自尋歸宿吧!」 胡亥問道:「誰派你來的?」閻樂回答說:「丞相。」胡亥要求面見趙高,閻樂不許。胡亥嘆了口氣說:「看來,丞相是要我退位。我願意退位作一郡之王,不再稱皇帝。」閻樂也不準。 胡亥央求說:「那麼,就讓我做個萬民侯吧!」閻樂還是不準。胡亥這才著了慌, 哭著哀求說:「願丞相放我一條生路,我只要和妻子同做平民就行了。」閻樂不耐煩,瞪眼呵斥說:「我奉丞相之命,來殺你這昏君。你再求也沒用,我不敢回報。」說完喝令兵士動手。胡亥只好拔劍門刎而死。

秦三世(子嬰)
子嬰(公元前?~前206年),秦始皇孫,胡亥侄。胡亥自刎後繼位。在位46日。劉邦兵到灞上 (今陝西省西安市東),他出降。後為項羽殺死於咸陽,葬處不明

趙高逼迫胡亥於公元前207年8月自刎後,原想自己稱帝,但見人心不服,只得於同月立秦始皇長子扶蘇的 兒子子嬰為王,取消帝號。同時,派人去劉邦軍中談判,策劃再次大殺秦宗室。

子嬰得知趙高要大殺宗室,決定先下手除去趙高。即位那天,一切禮儀都准備就緒,子嬰卻推說有病不去。趙高急了,親自前去催促。子嬰乘機捕住趙高,將他處死。然後派兵5萬去駐守蟯關(今陝西省商縣北),阻擋 劉邦大軍。劉邦軍用疑兵之汁繞過蟯關,從東南側殺入,殲滅守軍,進駐灞上。

子嬰見大勢已去,於公元前206年10月,率領群臣,手捧國璽、兵符、節仗.俯身站在咸陽城門外,投降劉邦。秦朝滅亡。劉邦將子嬰監管在咸陽城內。

同年12月,子嬰於項羽率大軍進入咸陽後被殺。
http://35520.net/dwjj/q.htm

閱讀全文

與中國通史秦國是怎麼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50萬人民幣等於多少印度錢 瀏覽:885
中國女足該如何守護最後的後防線 瀏覽:871
越南為什麼關閉廠 瀏覽:158
中國農業銀行怎麼寫 瀏覽:620
越南盾對克朗匯率多少 瀏覽:814
印度恆河平原為什麼人口這么多 瀏覽:705
印尼黑酸枝沙發多少錢 瀏覽:4
中國優質小麥生產地是哪裡 瀏覽:1002
英國女王有多少只天鵝 瀏覽:50
印度flag是什麼 瀏覽:148
伊朗石油儲量最大的是哪個國家 瀏覽:795
中國gpu公司有哪些 瀏覽:579
中國從印尼進口產品關稅多少 瀏覽:927
印度人怎麼稱呼茶葉 瀏覽:452
外交部怎麼回應美國中國病毒 瀏覽:648
伊朗人在中國哪個城市生活 瀏覽:411
為什麼英國丹麥瑞典不加入歐元區 瀏覽:822
伊朗為什麼向美軍基地發射導彈 瀏覽:672
madudan印尼民歌什麼意思 瀏覽:779
義大利語最高等級叫什麼 瀏覽: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