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歷史上有哪些哲學家評價過中國

歷史上有哪些哲學家評價過中國

發布時間:2023-05-21 13:34:22

Ⅰ 黑格爾對中國的評價

黑格爾對中國的評價是:中國沒有哲學,中國甚至沒有歷史,中國的文明還處在人類文明的幼年期。

黑格爾的這些評價出自他的代表作《歷史哲學》一書。在他的眼中,歷史是需要進步的,而當時的中國則完全是一種落後愚昧的狀態。雖然黑格爾的學說後來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但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絕不能忘記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歷史教訓。

對於一些批評和不同的聲音,我們不能再有鴕鳥心態,而是要秉持理性,對其有所甄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和發展自己。

黑格爾簡介

黑格爾,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者、辯證法大師。出生於今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於柏林,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任內。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象徵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 賴特提到了中國哪位哲學家的論述

賴特提到了中國哪位哲學家的論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侍瞎,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楚國或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洞拿人之一。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老顫空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主要成就
創立道家學派學說,傳播道家思想理論、提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辯證法思想

Ⅲ 到底有多少哲學家推崇中國文化

伏爾泰椎推崇孔子。作為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和導師。被稱為巧譽「法蘭西思想之父」。「非宗教的中國倫理學孔孟之道引起了伏爾如寬冊泰等啟蒙學者的極渣宏大興趣。與此同時中國儒學的人本主義及平等思想成為西方啟蒙運動的第一藍本

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孫子是中或肢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墨子是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韓非子是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

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13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4)歷史上有哪些哲學家評價過中國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出自這里。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Ⅳ 如何評價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評價

黑格爾論中國文化(轉)
文/趙敦華
黑格爾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黑格爾哲學雖然在中國廣泛流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黑格爾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蔑視和攻擊。黑格爾接受了啟蒙學者關於人類歷史起源於中國的歷史觀。他承認,中國所處的東方是人類歷史的開端。但是,「開端」對於黑格爾來說沒有任何優越性,相反,它象徵著思想的貧乏和蒙昧。他用了比喻說:「歷史是有一個決定性的『東方』,就是亞細亞,那個外界的物質的太陽便在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沒,那個自覺的太陽也是在這里升起,散播一種更為高貴的光明。」 「東方 / 西方」在這里象徵著「物質 / 精神」、「外在 / 內在」、「黯淡 / 光明」。
「中國」在黑格爾哲學體系中起著反襯西方文明的作用,沒有中國的落後,也就顯現不出黑格爾所處的西方文明的先進;反過來說,沒有黑格爾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立場和觀點,中國也不至於那樣落後不堪。黑格爾按照他的評判模式,在他所了解的關於中國的材料中,解讀出他所要看到的、一切低級、落後和愚昧的東西。如此解讀是系統的,全方位的,舉凡哲學、思維方式、語言、道德、政治、宗教等等方面,凡是他認為人類精神有進步的領域,都有「中國」陰影的反襯。
黑格爾認為,包括中國之內的東方「不屬於哲學史」。但黑格爾不時用「中國哲學」這樣的術語,那都是在否定的意義上使用的,並不表明黑格爾真的承認中國哲學的存在。在他的視野里,「哲學應從希臘開始」。通過希臘哲學與中國哲學的比較,黑格爾否定中國哲學的存在。愛利亞派首先提出了「純有」的范疇,是哲學史的開端;與此相反,中國哲學以「無」為開端,「那就連手都不用轉了,因為在轉手之前,無已經轉為有了」。在黑格爾的體系中,「無」是繼「有」之後的一個范疇,是通過對「有」的否定而來的,如果認為「無」 在「有」之前,那就變成「表面的抽象游戲」。
在黑格爾之前,有人通過中西哲學的相似之處肯定中國哲學的存在和價值。黑格爾指責這種比較方式「純屬形式上觀點」。比如,中國哲學以「一」為基礎,與愛利亞派和斯賓諾莎以「一」為基礎根本不同;中國哲學的象數與畢達哥拉斯以「數」為本源根本不同,不能把兩者之間的差別看成是不重要,非本質的。
黑格爾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哲學都持貶低態度。他說,孔子是「中國人的主要哲學家,但他的哲學也是抽象的」,「沒有能力給思想創造一個范疇王國」,當這種抽象的思想走向具體時,就成為「道德、治國之術、歷史等,但這類的具體者本身並不是哲學性的」。至於道家,「『道』只是普遍的抽象,恍惚不定」,是「原始的理性」;道家的「無」是「單純的、自身同一的、無規定性的、抽象的統一」,沒有超出抽象的開始階段。
黑格爾認為,中國哲學反映了中國人 「普遍性抽象」的思維方式,「中國是停留在抽象里的」。按照黑格爾的哲學,「抽象」有「普遍」和「具體」兩種,從「普遍的抽象」到「具體的抽象」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中國人的思維處於最初的「普遍性抽象」,這是把握外界事物的初級階段的思想。陰陽的觀念是「絕對的一元和二元的抽象思想」,是十分「膚淺」 的;「八卦」「從最抽象的范疇一下就過渡到最感性的范疇」,「沒有人會有興趣把這些東西當作思想觀察來看待」;「五行」「只是符合一種外在的次序,並沒有包含任何有意義的東西」,還比如古希臘恩培多克勒的氣、火、水、土的「四根說」。
在黑格爾看來,中國語言的落後反映了中國人缺乏精神、思想貧乏。他認為語言是「精神的特定存在」,「語言好像是思想的軀體」。一個民族的語言與它的精神和思想是一致的。他把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區別看成是先進和落後的精神的區別。按照他的說法,在拼音文字中,一個名詞由連續的語音表達出來,能夠完整地表達一個獨立概念,這是理智固有的最有價值的表現思想的方式。象形文字把名詞分解成不同的圖形,從而切斷了名賜概念、語言和思想之間的連續性,把思想限制在圖形的空間形式中,使精神喪失活力。他因此說,象形文字只適用於像中國這樣精神處於停滯狀態的民族。
18世紀的一些啟蒙學者在中國文化中最推崇的是中國倫理精神,黑格爾最著力反對的也是中國倫理精神。在他的眼裡,中國的倫理道德甚至還沒有被提升到「精神 」的層次。「倫理」在黑格爾哲學中范圍很廣,不但包括道德,家庭、社會、國家、法律等,也屬於「倫理」范疇。他對中國倫理的評價是:「凡屬於『精神』的一切——在實際上和理論上,絕對沒有束縛的倫常、道德、情緒,內在的『宗教』、『科學』和真正的『藝術』,一概都離他們很遠。」 黑格爾如是說的依據是,中國的倫理沒有「主體性」因素,沒有自由的精神。
「主體」和「自由」是黑格爾規定「精神」的兩個核心概念。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辯證的運動,而「主體」就是運動的主體。主體在運動中逐步地完善自身,同時實現精神的價值。主體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精神的價值,它就獲得了多大程度的自由。主體首先轉向自身,在自我意識中獲得思想的自由;這種自由的自我意識即主體性。其次,主體在創造文化的歷史中獲得政治上、生活上的自由。最後,主體在認識絕對精神的藝術、宗教和哲學活動中獲得完全的自由。黑格爾肯定西方文化的不同形態,如希臘哲學和藝術、希臘羅馬宗教和猶太教、基督教和近代哲學都有不同程度的主體性和自由,它們構成了人類精神進步的環節。他否定中國倫理具有主體性和自由,無異於把中國倫理排斥在人類精神之外。
對於啟蒙學者尊重的孔子及其學說,黑格爾投以鄙薄的態度。他說:「孔子的教訓在萊布尼茲的時代曾轟動一時」,但實際上,在孔子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孔子所講的只是道德常識,「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儒家經典《論語》也沒有多大價值。從內容上看,孔子要求臣對君、子對父以及兄弟之間盡義務,「這種義務的實際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內心的情感,不是主觀的自由」。從表達形式上看,《論語》充滿警句箴言,反復申述,「毫無出色之點」。黑格爾甚至說:「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黑格爾又說:「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中國的道德學說是為專制的政治服務的。在中國,只有皇帝一個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沒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臣民都被看作還處在幼稚的狀態」。君臣關系是家庭的放大。「在家庭之內,他們不是有人格的個人,因為他們在裡面生活的那個團結的單位,乃是血統關系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少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的關系最為顯著,皇帝猶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
黑格爾還把中國的宗教與專制政治聯系在一起考察。他說:「在中國,個人沒有獨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也是依賴的的,是依賴自然界的各種對象,其中最崇高的便是物質的上天。」 黑格爾把中國宗教當作自然宗教,即崇拜自然物的宗教,「天」是物質性的。他顯然接受了龍華民的解釋,而不同意萊布尼茲對中國宗教的理神論解釋。黑格爾把中國的自然宗教稱為「國家的宗教」,並說「這就是皇帝的宗教,士大夫的宗教」,因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舉凡一切與自然力量有關聯的事物,都是從他出發。」孔子的道德學說「與這種自然宗教相結合」。
黑格爾的體系有不少牽強附會、削足適履、生搬硬湊,甚至荒謬錯亂之處,現在很少有人相信黑格爾的體系。但無論贊成他,還是反對他,人們都不能忽視黑格爾的辯證法。人們之所以不得不重視他的辯證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辯證法是用來論證歷史進步觀的,與「進步 / 落後」的二元對立密不可分。西方人看待文化歷史現象,只要擺脫不了「進步 / 落後」兩大陣營的對立,就無法擺脫論證歷史進步觀的辯證法。

黑格爾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情況下,武斷地大肆批評中國,錯誤百出,不堪一駁,現在的嚴肅學者不會在意他的這些觀點。我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用他的批評意見,不是因為它們有任何學術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潛在影響。黑格爾的「中國落後論」和「歷史進步論」是同一理論的反面和正面,「中國」是構成「先進 / 落後」對立陣營的一極。西方人看待中國的文化歷史,只要擺脫不了「進步 / 落後」兩大陣營的對立,就無法擺脫黑格爾的「中國落後論」的陰影。

Ⅵ 中國古代的一流哲學家有哪些,他們是什麼樣的

哲學含義簡單說就是智慧之說,它是指導人類和諧發展的一種產物。它可以是道德、可以是仁義,也可以是思想。只要是能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就是好的,也是大家願意學習的。

歷史上比較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多如牛毛,留存後代經常提起的,伏消沖義,文王,老子,孔子,墨子,旬子,王陽明等。

3、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知行理論。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也比較大,他的學說對明代影響深遠。他推崇知行理論,在知與行的關繫上,我們要知道,也要行動,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游散,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歷史上的哲學家還是有很多的,他們促進了社會發展進步。

Ⅶ 論述中國歷史上一個哲學家的觀點和事跡

試論《莊子》里的「道」
——讀《莊子》

內容摘要:
「道」是莊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莊子的「道」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價值評價標准,是一種人格修養方式;莊子之「道」是高遠廣大無窮的一種境界,是包蘊天地的一種大聰明。

關鍵詞 莊子 道

莊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強調個性自由、順應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賢。在莊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貫穿於整部《莊子》。莊子用「道」的概念解釋自然、解釋天人關系。本文作為《莊子》一書的讀書報告,打算就莊子「道」的概念本身和莊子的自然之道、為政之道、為人之道作一些探討。

一、莊子「道」的概念

莊子認為,宇宙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體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發的萬物的生命。莊子說:「大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這就是說「道」是真實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無形,不可見,不可摸,也無法用語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來的。在《天地》篇里,莊子進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萬物,浩瀚廣大。道是淵深幽隱,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莊子借幾位寓言人物之口,議論什麼是「道」罩亂。泰清問無窮:「你知道什麼是道嗎?」無窮說不知。又問無為,無為說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貴,可以賤,可以聚合,可以離散,就這么一點。旁邊一位名叫無始的說:「道是聽不見的,聽見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見的,能見物燃檔的就不是道了。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莊子》一書中,「道」是萬物生成的根源,也是萬物興衰的主宰,它無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種實體。這一點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處,因為「道」如果是具有時空意義的某一實體,那麼它必然可見、可聞、可觸、可傳,那麼它必然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從而成為有限的東西。

莊子正是以這種磅礴大氣,創造出一種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觀照自然、社會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莊子略早和與莊子同時代的許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語言描述、解釋自然,但是莊子的描述和解釋是最生動、最明智、最順乎自然之性的。

《莊子�6�1天運》第一段文字用15個問句對天地日月及其萬物的生成運轉提出種種疑問:「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這些問題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動力從何而來?凡人憂食,智者憂天。莊子不但提出了這些問題,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這些問題。「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也還不得不佩服莊子超凡的智慧。莊子在兩千多年前對宇宙天地的認識和今天科學家的解釋有一些相近之處。「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 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顯明的東西是從冥暗中生出來的,有形的東西是從無形中生出來的,精神是從大道中生出來的,形質是從精氣中生出來的,萬物都是依各別的類形互相產生的。至於天高地廣,日月運行,萬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段並理自生自成的。莊子還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觀點。他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知北游》)莊子認為,氣彌漫於宇宙,它以虛無的方式存在:「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氣又分陰陽,陰陽相對的兩種氣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狀態就發生變化,萬物就產生出來。「陰陽錯行,則天地大,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這是說,陰陽錯亂,則天地大震,於是雷電交加,大槐樹被雷電燒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節,有孔子問道於老聃的寓言。莊子借老聃的口說:「至陰寒冷,至陽炎熱,寒冷出於天,炎熱出於地,兩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萬物及其萬物運行的規律,卻看不見陰陽的形象如何。在《則陽》篇,莊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調兩個寓言人物的對話,講陰陽相生之理:少知問大公調說:「四方之內,六合之中,萬物是從那裡產生出來的?」大公調回答說:「陰陽相互作用,相消相長,四時循環,相生相殺……雌雄交合,所以萬儀不絕。」這就是莊子氣聚物生,實生於虛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節中,舜問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獲得並擁有嗎?」丞說:「連你的身體都不屬於你,你怎麼可能擁有道呢?」舜不解地說:「我的身體不是我的,那是誰的呢?」丞說: 「你的身體不過是天地委付給你的形體;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陰陽之氣交合在你身上;子孫也不是你所擁有的,那是受天地委託延續人世的。」這里又表現出莊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產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賦予的。基於這種認識,莊子提出人的思想行為應順應自然,這就和人定勝天的觀念相對立了。

從以上論述可見莊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於無,實生於虛,氣為萬物的基始,宇宙萬物自生自存,萬物運行自有成理。這和現代科學探測、考證、推測得出的宇宙知識相比,確有接近之處。

三、為政之道

莊子在《應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說:「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覺於於,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你現在知道了嗎?有虞氏這個帝王不如泰氏這個帝王。有虞氏還標榜仁義拉攏人心,這樣做雖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還沒有超脫外物的牽累。泰氏睡覺安適舒緩,醒著的時候逍遙自得,任人把自己稱為馬稱為牛,他的智慧見識讓人可信,他的德性修養讓人覺得真實,他從不受外物的牽累。這就是莊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統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質朴純真,沒有權謀智巧,也不假借仁義去籠絡人心。接著,莊子往下編故事說: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輿,狂接輿聽說肩吾向日中始學習了帝王之術,於是問:「日中始對你講了些什麼?」肩吾說:「日中始對我說,統治百姓的人,只要憑自己的好惡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聽從的。」狂接輿聽了後說:「這完全是自我欺騙的德性,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鑿出一條河,要讓蚊子負起一座大山。真正的聖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約束他們的行動。應該讓他們憑著自己的天性去行動,讓他們干自己能乾的事和想乾的事。

莊子苦口婆心地告誡帝王們:「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游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是:放棄求名的心思,放棄智謀的策劃,放棄專斷的行為,放棄智巧的作為,去息心體會無窮的大道,游心於寂靜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誇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鏡子,物來物去從不迎送,如實反映無所隱藏,所以能夠勝物而不被物損傷。莊子心目中的聖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天地》)

莊子的理想國稱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在《馬蹄》篇中,莊子又反復描繪他的理想國:至德之世,人民行為穩重,拙樸無心,山中沒有路徑通道,水中沒有船隻橋梁,萬物眾生,比鄰而居,禽獸眾多,草木滋長。禽獸可以牽著遊玩,鵲鳥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窺望。……至德之世,人和鳥獸同居,和萬物並聚,何從區分君子與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於離失,大家都不貪欲,所以都純真朴實,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聖人出來後急急地去求仁、求義、求樂,天下才混亂了。莊子用伯樂治馬的故事猛烈尖銳地抨擊政治權力對社會造成的災害:伯樂說我善治馬,於是用烙鐵燒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籠頭使絆腳把它拴起來,編在馬廄里,這樣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這還不算,伯樂又讓馬餓著渴著,還對它野蠻訓練,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緊勒籠頭的禍患,後邊有凌厲皮鞭相威協,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這個故事無情地揭露了苛政擾民害民的實質。

四、為人之道

得,因此他們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熱。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覺的時候不做夢,醒來之後不憂愁,他吃飯感覺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眾人用喉嚨呼吸,真人的氣能貫穿到腳後根。因為他虛靜內斂,引氣貫脈,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歡活著,不害怕死掉,靜悄悄來到人世,靜悄悄離開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卻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終。真人,內心未一,舉止嫻靜,其額頭寬廣,他發怒就象秋天的風雨,他喜悅就象春天的陽光,他的喜怒哀樂就如四時季節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莊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莊子稱呼他心目中人格修養達到理想境界的人為:至人、神人、真人、聖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聖人。稱謂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莊子�6�1逍遙游》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對神人的描繪,後來道家對天仙、地仙的描寫,民間對神仙的描繪幾乎莫不如此。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游》)至人、神人、聖人都是人格修養最高的人,他們根本就沒有自我、功利、名聲的概念和意識。在《大宗師》篇中,莊子寫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橫暴,在成功面前不張狂,做了錯事不後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點下修練成的。在《大宗師》第九章中,莊子借孔子和顏回之名編了個寓言,說顏回在孔子的指點下修道,不斷進步,最後達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顏回經過修練,高興地向孔子說:我進步了,已經忘了禮樂。孔子說還不行。又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練。顏回又高興地對孔子說:我又進步了,已經忘記仁義了。孔子說不錯,不過還不行。再過了一段時間,顏回經過了極為嚴格的修練之後找到孔子說:我已經有了更大的進步,已經做到了遺忘了自己的肢體,拋開了自己的聰明,離棄了自身的肉體,已經完全沒有了自我意識,和大道相通相融為一,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聽後驚嘆不已,感嘆到:和萬物一體就沒有偏私,參與萬物的變化就不會偏執,你果真是賢人啊!我願意追隨在你的後邊。

莊子認為人世間之所以災難不斷,根源就在於人不順於自然之性,互相爭執,作為太多,都覺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認人本身只不過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萬物中的一類,更不願承認單個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過是蒼海一粟,是那樣渺小不起眼。可人們對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卻渾然不知,爭相違抗自然之道,於是鬧出很多煩惱與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於啟發人消除種種心機雜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

莊子認為,世間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於人的以我為中心,起於人的種種偏執和陳見;只要進入忘我境界,這些矛盾就會自然化解。莊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莊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識的無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會弄得人非常疲睏,但莊子並沒有叫人毫無作為。莊子的觀點是要人「緣督以為經」。莊子曾說過,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杯水只能芥舟;風之積也不厚,其負大翼也無力。還說過只到郊野,帶三餐干糧就足夠,當天回來肚子還飽飽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須准備一宿的糧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須用三個月的時間來准備盤纏。莊子還用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說明社會的極端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同時用庖丁的嫻熟表明牛可順解,世事可以認知並處理遂順。

莊子反對的是對任何事物過分的人為因素,過分地汲汲以求。莊子是不願看到過分地人為損傷物性,損害人的身心。在莊子的哲學思想里,宇宙的運動是長流不息的,萬物也在無聲無息地變化,人是萬物中的一類,自然也無可逃避地要參與變化。順應天理、自然的這種變化,該生即生,該長即長,該老即老,該死即死,這是最快樂的。基於這種認識,莊子特別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而不在意外在形體是標致還是殘缺。在《德充符》篇中,莊子著意描繪了一批形殘而德全的德人,這些形殘之人有的斷足,有的無趾,有的跛腳,有的腳傴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於他們都有過人的德性,因此形體上的殘缺倒被人遺忘或忽略了,都成了莊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見完全不同。

結語

總之,莊子之「道」,無形無跡,千變萬化而沒有常規。它失天地生,是造化萬物之源,萬物自然的生死變化無不體現它的存在。對這個存在,人可用內心去體驗參悟,但卻無法描繪和言傳。故得道之人,首得高遠廣大無窮之境界,表現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萬物相合的人格修養。這種人,治世則無為,無為則不擾民;處人則無爭,無爭則不傷人;養生則無執,無執則心靜。當今之世,紛爭四起,物慾橫流,人或有為又偏執太甚,得先賢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爭,或可有益。

參考文獻
《莊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 中華書局 2001.8
《莊子道論發微》 陶君 《道教論壇》2004.1
《試論莊子道的意象》 楊國強 韶關大學學報 1998.8
《莊子「道」的哲學意義》 徐桂紅 陝西教育學院學報 1997.2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史記》用寥寥幾行字介紹了莊子,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攻擊孔子的學說,從而辨明老子的主張的。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質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污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兩忘的,所以他有著通達的生死觀;莊子認為是道給了我們的形貌,天給予了我們形體,我們要做的是不要因為好惡而損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也具有終極的意義。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志,「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是最為適應創造力的需要,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慾嚴峻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而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
莊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既是一位有著鮮明特色的偉大哲學家,又富於詩人的氣質,在他的著作中,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像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盪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志著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後人在思想、文學風格、文章體制、寫作技巧上受《莊子》影響的,可以開出很長的名單,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論,就有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為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724)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Ⅷ 論述中國歷史上一個哲學家的觀點和事跡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哲學家應該是老子,
他的<<道德經>>中外聞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今河南鹿邑,另說安徽渦陽)人。 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亮蘆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敬孫帶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凱悄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Ⅸ 中國歷史上,有過真正討論過客觀世界是否存在的哲學家

看此文
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真正的哲學,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一個不易有結論的問題,更是一個有結論但不一定服人的問題。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從來沒有哲學家,只有哲學家學家。」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近代研究哲學的學者缺乏原創,僅僅會研究休謨、康德和黑格爾,而沒有原創的哲學思想。另一層含義則有些「大逆不道」,意即孔、老、程、朱、陸、王根本不算哲學家,他們的治學也算不上哲學。
錢鍾書先生的道德文章素來令人敬仰,但對他關於中國哲學的觀點卻值得商榷。「哲學」一詞本為舶來品,是中文從日文中假借的詞彙。在德文語境中,「哲學」寫作「Philosophie」。詞根「Philo-」意為「愛」,-sophie來源於希臘語,意為「智慧」。因此,「哲學」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愛智之學」。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所做「物理之後」(Metaphysics)被中文翻譯為「形而上學」,在西方語境下也與哲學類同,意味對超驗的本體的追問。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哲學即「追求本體智慧的學問」。
那麼,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哲學家,實際上就是問「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對本體的發問者」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老子《道德經》雖五千言,但微言大義、字字珠璣,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在老神態子看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東西就被稱之為「道」。萬物皆由道而生,它是萬始之始,獨立不變,運行不息。這就是中國先哲對宇宙本體的認知,怎可不算哲學。若老子不算哲學家,古希臘米利都城邦的泰勒斯(Thales)更難言「哲人」。
唐末儒學復興後,北宋關學創始人張載認為「氣聚則萬物生成」,「氣」是客觀世界的物質承擔者,解釋得是物質世界為什麼能夠存在。北宋理學家程頤和南宋閩學代表朱熹在張載的基礎上由提出了「氣」之外的「理」的存在,解釋了客觀世界為什麼能夠豐富多彩。
因為按照張載的理論,萬物的本質都是「氣」,但既然萬物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卻能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如花、草、樹、山川等不同的物質形態等。程朱認為,這是因為不同的事物要遵循不同的「理」,這個「理」就是萬物的「性」。換言之,客觀事物需要具足「氣」與「理」,才能存在,這就是著名的程朱理學。
我們可以發現,這里的「氣」是存在的依據,「理」是分類的依據,這似乎就是亞里士多德在《解釋篇》中所說得「種屬關系」。其中「氣」是「種」,「理」是「屬」。因此,若說亞里士歷老多德是哲學家,程朱豈能不算?
然而,程頤的哥哥程顥的後學陸九淵、王陽明對「理」有不同的解釋。程朱理學認為「理」是「游爛源性」,即萬物特有的性質,但陸、王則認為「心即理」,這一學派後來發展稱為「心學」。
陸、王認為,我們看見的客觀事物實際上都是客觀事物在人們主觀中的映像,所謂的「花」「草」「樹」只不過是我們看到植物後主觀給他們的分類,就植物本身來說並不存在什麼分類,實際上就是「物由心造」。王陽明後來將其發展為通過「修心」而「致良知」的學問。
「物由心造」實際上與西方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異曲同工,雖然陸、王與康德在人類理性的認知上最終南轅北轍,但是其基本哲學思考仍然有較強的一致性。如果我們習慣將康德視為德國古典哲學巔峰,那麼為什麼不承認陸、王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呢?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哪些哲學家評價過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嚴繁體字怎麼寫 瀏覽:303
義大利哪裡潘多拉便宜嗎 瀏覽:682
義大利左派和右派哪個好 瀏覽:306
中國5g科技有哪些 瀏覽:37
越南提款機能取多少錢 瀏覽:147
印度砸椰子是什麼習俗 瀏覽:930
曼谷離越南哪個機場近 瀏覽:867
印度洋的板塊邊界類型是什麼 瀏覽:676
二戰中的義大利為什麼打不過德國 瀏覽:101
中國紅皮海蟄在哪裡 瀏覽:891
中國人在外國犯罪怎麼處理 瀏覽:708
濟州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829
印尼最大島嶼是多少 瀏覽:148
印尼為什麼為穆斯林化 瀏覽:306
印度大腦為什麼發達 瀏覽:47
美國對中國核武器有多少枚 瀏覽:431
阿聯酋和越南哪個強 瀏覽:739
印尼莫羅瓦利什麼手機信號最好 瀏覽:398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的文學作品 瀏覽:830
印度的有錢人是怎麼富起來的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