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文字以什麼居多

中國文字以什麼居多

發布時間:2023-05-24 22:01:35

Ⅰ 中國文字演變中各文字特點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特點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返螞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其主要特點:
(1)在字的構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實物的特徵,而筆畫多少、正反向背卻不統一。
(2)甲骨文的一些會意字,只要求偏旁會合起來含義明確,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異體字非常多,有的一個字可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寫法。
(3)甲骨文的形體,往往是以所表示實物的繁簡決定大小,有的一個字可以占上幾個字的位置,也可有長、有短。
(4)因為字是用刀刻在較硬的獸骨上,所以筆畫較細,方筆居多。

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金文
金漏嘩埋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特點:
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蘆高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最早的甲骨文隨著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為周代書體的主流,因鑄刻於鍾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鍾鼎文。據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後繼續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致。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為主流。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於是提出「書同文」,文字統一,書體統一。秦始皇命令擅長書法的李斯去做這項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另有一個原因是為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劃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
小篆的制定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的將文字的書體標准化。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 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楷書

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體。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准,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楷書是有模楷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在漢代也是「正體字」的別稱,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都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這些概念不弄清楚,勢必至於把各方面的其他問題也永遠混淆不清,一無是處了。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歐陽詢(歐體) 唐顏真卿(顏體) 唐柳公權(柳體) 元趙孟頫(趙體)

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我們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

用筆特點
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松、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

Ⅱ pop正體字有什麼特點寫法上有什麼要求謝謝!

POP字體的架構必須把握幾個原則:

(1)筆劃是豎的、橫的、斜的,幾乎沒有圓滑的筆劃。

(2)盡量把格子寫滿。

(3)由於中國文字可以直書也可以橫書,所以行距要大於字距,甚至不要有字距,以便他人閱讀。不過,海報以橫書居多。

如何把格子寫滿?

我習慣把格子框起來的線叫做「網格線」,依照其位置就可以分成「上網格線」、「下網格線」、「左網格線」、「右網格線」。每個字要下筆前先分析看看,橫的哪個筆劃最長,就要碰到左右網格線;豎的哪個筆劃最長,就要碰到上下網格線。其它比較短的筆劃,只要短一些、可以分辨出來就行了。例如「土」和「士」,長的那一橫劃碰到網格線,另外一劃短一些就可以了。

如何讓字形飽滿?

為了把格子填滿,所以筆劃都要盡量拉長,讓空白的地方越少越好。例如「書」有很多橫劃,在中間最長的一劃碰左右網格線,其它的只要比它短一點點就可以了。例如「到」的刀部,長的豎勾碰到上下網格線,另一劃只要比它短一點點就可以了。例如「宏」的最後一點,我們平常寫得很小,但會顯得右邊很空洞,所以要把點的筆劃拉長。

如何分析文字?

中國字尤以形聲字居多,所以大多有偏旁,通常部首是分配較少的空間。有的字是上下分,有些則是左右分,盡量分析切割到最小單位,然後用鉛筆分配位置,有把握之後再寫上去。例如「暗」這個字,可以先分成左「日」右「音」,「日」的部分較小,「音」的部分較大;「音」又可以分成上「立」下「日」,「立」較大,「日」較小。

哪些字不能寫滿?

大部分的字都可以依照上述的規則來寫,但是碰到「國」、宏孝「團」、「園」等囗部的字就不能去碰上下左右網格線,否則就會顯得該字特別大。

書寫說明性文字的變化?

(1)可以把「點」的筆劃改成圓形、或加上圓形的反光。

(2)可以把封閉式的部分誇張的加大,例如「口」、「日」、「目」等。

(3)可以把最下面的筆劃翹起來。

書寫說明性文字的注意事項?

顏色要清晰、筆劃要清楚,不要逐字換顏色,頂多一行文字換一色,如果文字有五行以上,最好一個顏色用到底,以免讓人眼花撩亂,增加閱讀的困擾。

方頭筆要如何握筆?

拿方頭筆時如同普通書寫文字的握筆法,輕松握住筆桿。書寫較大文字時,可以把小指平貼在紙上,幫助平衡。

方頭筆要如何運筆?

(1)運筆時筆桿朝著筆劃前進的方向,筆桿和紙張成傾斜60º角。

(2)運筆不要施太大力,以免拖不動,墨水會暈開來。

(3)筆的整個寬面都要接觸到紙,才開始運筆,運筆的力量和速度要一致,筆劃才會平順好看。

(4)不要重復運筆,擾絕含否則顏色會較深、筆劃會較粗。

◎方頭筆基本橫劃練習?

(1)書寫橫劃時,筆尖較尖的一端在食指的位緩笑置,由左網格線寫至右網格線,必須和上下網格線平行。(2)筆劃練習得平順後,在寫至接近右網格線時,將筆尖朝右前方帶,多出一個小尾巴,使筆劃更靈活。
方頭筆基本豎劃練習?

(1)書寫豎劃時,筆尖較尖的一端在大拇指位置,由上網格線寫至下網格線,必須和左右網格線平行。(2)筆劃練習得平順後,在寫至接近下網格線時,將筆尖朝左方或右方帶,就成為「豎勾」或「豎挑」的筆劃。

方頭筆寫豎折和橫折時怎麼辦?

在平常書寫文字時,豎折和橫折是只能寫一劃的,較高竿的POP海報製作者也可以用一筆劃完成。但是初學者可能會寫的不漂亮,或是在轉折處停留太久,使墨水暈開,抑或是轉折的角度不自然。因此,我會建議初學者將豎折和橫折的筆劃分成兩筆來寫。
頭筆基本豎折或橫折筆劃練習?
(1)先寫豎劃,斬釘截鐵的將筆拿離開紙面;將筆轉向,再寫橫劃。這種寫法,在轉折處會成90º的直角,看起來較方正。

(2)先寫豎劃,在要轉折處拖個尾巴才將筆拿離開紙面;將筆轉向,接上尾巴後再寫橫劃。這種寫法,在轉折處呈現四分之一圓,看起來較圓潤。

(3)橫折筆劃則順序相反。

標題性文字重要嗎?

標題性文字是很重要的視覺傳達,如果標題性文字吸引不了顧客,顧客也絕不會再看說明性文字了,所以標題的內容要勁爆,或者必須提綱挈領。

標題性文字如何寫?

有別於說明性文字,標題性文字可以不必「排列得太整齊」,可以呈波浪形、V字形、弧形、左右傾斜……等,不過彼此的距離不要太遠。網格線畫好後,就依照基本筆劃來書寫。書寫標題性文字可以用鮮艷的顏色來寫,也可以像說明性文字一樣加以變化。

◎標題性文字如何修飾?

文字修飾的方法非常多,例如加陰影、加框、加芯、重迭……等,可以選擇一至二種,不要做得太復雜,干凈的畫面會讓人覺得較舒服。

畫海報要打格子嗎?

(1)對初學者來說,畫海報一定要打格子,而且,應該在另外一張紙上打草稿,如此才能知道要寫多少

東西、版面如何安排才好看。

(2)說明性文字盡量一句一行,至少,換行的斷句不要斷得很奇怪。內容簡潔就好,不是在寫文章。以最長的句子的字數來計算,每個字可以寫多大,其它較短的句子的字要寫一樣大,多出來的空間就可以做插圖。

(3)做海報時,要留天地及左右邊框,視覺效果較好。

打格子要畫多大?

我們無法拿大筆去寫小格子的字,而拿小筆寫太大格子的字也顯得單薄,雖然好寫,但是卻不好看。所以要以筆的size來決定格子大小。通常是以筆的粗細乘以12~15倍為最恰當。

如果格子較小,字可能寫不下,怎麼辦?

中國文字大部分是橫劃較多,所以格子可以畫瘦長形,但是像「畫」、「實」等橫劃實在很多,則在寫橫劃時,筆桿不要轉向,寫出來的字是豎劃為寬面、橫劃為窄面的字型。不過也有例外,像「珊」、「刪」有「冊」旁的字是豎劃很多,如果有用到這些字,就要考慮將格子畫寬一些。

Ⅲ 請問這是什麼字體(如圖)

這是花式廣告字體。超市聘請的美工,專門寫畫商品優惠促銷活動的廣告海報體。

Ⅳ POP海報字體有什麼特點怎麼練

POP海報字體特點:靈活多變的版式布局,易認易讀的字體,幽默誇張的插圖,圖文並茂的、表達促銷之意的POP海報、製作成本較低,可大大縮短製作時間,具有較強的機動性、靈活性、快捷性。

練習POP海報字體的架構必須把握的幾個原則:

(1)筆劃是豎的、橫的、斜的,沒有圓滑的筆劃。

(2)盡量把格子寫滿。

(3)由於中國文字可以直書也可以橫書,所以行距要大於字距,甚至不要有字距,以便他人閱讀。不過,海報以橫書居多。

(4)中國文字以什麼居多擴展閱讀:

練POP海報字體技巧:

(1)運筆時筆桿朝著筆劃前進的方向,筆桿和紙張成傾斜60角。

(2)運筆不要施太大力歷賣,以免拖不動,墨水會暈開來。

(3)筆的整個寬面都要接觸到紙,才開始運筆,運筆的力量和速度要一致,筆劃才會平順好看。

(4)不要重復運筆,否則顏色會較深、筆劃會較粗。

(5)書寫橫劃時,筆尖較尖的一端在食指的位置,由左網格線寫至右網格線,必須和上下網格線平行。

(6)筆劃練習得平順後,在寫至接近右網格線時,將筆尖朝右前方帶,多出一個小尾巴,使筆劃更靈活。

(7)書寫豎劃時,筆尖較尖的一端在大慶爛唯拇指位置,由上網格線寫至下網格線,必須和左右網格線平行。

(8)筆劃練習譽培得平順後,在寫至接近下網格線時,將筆尖朝左方或右方帶,就成為「豎勾」或「豎挑」的筆劃。

Ⅳ 宋體字從何而來為何現在所有的出版物正文都是宋體字居多

中國文字有正、草、隸、篆、行五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詢)體、嚴(真卿)體、柳(公權)體等等。真是體中有體,令人目不暇接呀! 有一種字體,卻不是創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來命名,這就是宋體字。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這個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於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爭中,是投降裂漏派的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父子,成為千古罪人,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可是卻把字體命名為宋體。 是源於宋代的,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 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宋體是起源於宋代雕版印刷時通行的一種印刷字體。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有極強的筆畫規律性,從而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在現代印刷中主要用於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 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了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刻書中心發展較快,活字印刷發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在明代確立.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成為宋代文化造極的見證者. 中國書法和雕版印刷的結合產生了宋體字,因此,宋體字不但有中國書法的魅力,還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韻味。 1、宋體字承傳了中國書法的審美韻味 中國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獨特的象形性、圖畫性特點外,獨特的書寫工具毛筆,是形成中國書法的最重要的原因。毛筆它柔軟而富有彈性,能意地彎曲扭動,張馳有度,能瀟灑自如地表現出各種粗細、大小、曲直,剛柔的線條變化。更能把書者的情感賦予其中,這種「軟筆」可橫、可豎、可點、可撇、可捺,形成了中國書法特有的形式特徵。書者的技藝到一種高度時,毛筆在手,字已非字,點畫線條隨心書寫,千變萬化,以至所書之字似有生命的境界。 宋體字在筆畫上,仍然保持了中國書法的本質特徵。在與唐楷顏體比較時,我們看得更清楚,如點、捺、撇及轉折處的頓挫處理,就是對書法運筆進行了高度的藝術化概括。 從漢字書寫的發展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是中國書法程式化的顛峰。楷,模範也。因此,也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在品味和設計宋體時,追求中國書法和木版刀味、雕版印刷痕跡的韻味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這種感覺,那隻是美術字而已。如現在的圓體,綜藝體,根本沒有傳統書法的味道。 另外,盯源跡從宋體字的角度來看,唐代三大家的楷書因追求方正和程式化,從而失去了書法藝術所需要的隨心自由的激情和靈動。唐楷太程式化了,使凱並人極易想到宋體字,實際上唐楷也就是今天的宋體字的範本,它們像個成熟而正襟危坐的長者,不愈矩,缺乏變化的勇氣,因而失去了自由的偶然性。 唐三大家的楷書,雖然給後來的習字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說是人學人像,個個都是柳公、顏公,但卻毫無個性可言,很難習得此法而成為書法家。倒是能成為入門習字和寫好字的範本,但不能作想成為書法家的始終範本。學書者應直追秦、漢、魏、晉,特別是漢代書法,隨心抒寫、大氣豪邁,如《漢簡》、《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等等。 唐楷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頂峰面臨的是什麼?是下坡,是重新開始,唐楷也就是宋體字的起始點。 2.傳統印刷與木版刀刻的痕跡韻味 今天版本學家對於宋體字下的定義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起落筆有稜有角,字形方正,筆畫硬挺。」起落筆的稜角,應是宋體字的最大的特徵,它是雕版刻工們在長期的刻寫過程中對唐楷的筆畫進行歸納化處理,形成的特有的裝飾化特徵,是刻刀留下的韻味,它既保留了唐楷的本質特點,卻又比唐楷更加方正,正刀口挺刮有力。這種刀刻的痕跡在傳統印刷的過程中,因為印墨和中國紙張的特徵,再加上壓力,使得最後印製的的成員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宋體字的稜角又稍稍圓潤渾厚起來,十分耐看,這無意之中,把楷書的書法味和雕版的刀刻味揉和在一起,形成了宋體字的典型特徵。因此,學書法要上溯秦漢,而設計宋體字卻要直追唐楷和宋明的雕版刻刀味,因為,那才是宋體字的源頭,唯有源頭活水來。

希望採納

Ⅵ 中國文字什麼字用最多

最常用的一千個漢字,都是按使用頻率由高向低排列

所以前十嫌鍵或行就是最常用的100個 全都給你貼出來哈

最常用的一千漢字列表: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
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
時來用們生到作地於出
就分對成會可主發年動
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產種
面而方後多定行學法所
民得經十三之進著等部
度家電力里如水化高自
二理起小物現實加量都
兩體制機當使點從業本
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
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
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
樣與關各重新線內數正
心反你明看原又麼利比
或但質氣第向道命此變
條只沒結解問意建月公
無系軍很情者最立代想
已通並提直題黨程展五
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
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
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
圖山統接知較長將組見
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
指幾九區強放決西被乾
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
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
造百規熱領七海地口東
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
油思術極交受聯什認六
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
轉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
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
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
斗完類八離華名確才科
張信馬節話米整空元況
今集溫亮團傳土許步群廣石
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
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
眾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
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
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
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
歷市克何除消構府稱太
准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
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
江型眼王按格養易置派
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
適屬圓包火住調滿縣局
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首底液官德調隨病蘇失
爾死講配女黃推顯談罪
神藝呢席含企望密批營
項防舉球英氧勢告李台
落木幫輪破亞師圍注遠
字材排供河態封另施減
樹溶怎止案言士均武固
葉魚波視僅費緊愛左章
早朝害續輕服試食充兵
源判護司足某練差致板
田降黑犯負擊范繼興似
余堅曲輸修的故城夫夠
送笑船占右財吃富春職
覺漢畫功巴跟雖雜飛檢
吸助升陽互初創抗考投
壞策古徑換未跑留鋼曾
端責站簡述錢副盡帝射
草沖承獨令限阿宣環雙
請超微讓控州良軸找否
紀益依優頂礎載倒房突
坐粉敵略客袁冷勝絕析
塊劑測絲協重訴念陳仍
羅鹽友洋錯苦夜刑移頻
逐靠混母短皮終聚汽村
雲哪既距衛停烈央察燒
迅行境若印洲刻括激孔
搞甚室待核校散侵吧甲
游久菜味芹伍舊模湖貨損預
阻毫普穩乙媽植息擴銀
語揮酒守拿序紙醫缺雨
嗎針劉啊急唱誤訓願審
附獲茶鮮糧斤孩脫硫肥
善龍演父漸血歡械掌歌
沙著剛攻謂盾討晚粒亂
燃矛乎殺葯寧魯貴鍾煤
讀班伯香介迫句豐培握
蘭擔弦蛋沉假穿執答樂
誰順煙縮征臉喜松腳困
異免背星福買染井概慢
怕磁倍祖皇促靜補評翻
肉踐尼衣寬揚棉希傷操
垂秋宜氫套筆督振架亮
末憲慶編牛觸映雷銷詩
座居抓裂胞呼娘景威綠
晶厚盟衡雞孫延危膠還
屋鄉臨陸顧掉呀燈歲措
束耐劇玉趙跳哥季課凱
胡額款紹卷齊偉蒸殖永
宗苗川妒岩弱零楊奏沿
露桿探滑鎮飯濃航懷趕

Ⅶ 中國有哪些字體

從文字的發展規律和書法角度來說,屬答指悉於文字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書法家因個人風格而形成的書體),有如下字體: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簡書
隸書
章草
行書
今草
魏碑
楷書
狂草
行草
以上字體大致是按出現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但是書法史上歸納起來,總分為五種字體,稱五體書,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隸——包括簡帛書
真(楷)——包括魏碑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後,因活字印刷的發明,產生了用於印刷的專用字體——宋體
像現在的很多美術字體都是近現代人逗源逐漸發明的。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由於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銳有鈍,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粗細不一,甚至有的纖細如發,筆畫的連接處又有剝落,渾厚粗重。結構上,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或是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故能顯出古樸多姿的無限情趣。
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2.金文
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清乎、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范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范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漢字按自己內部結構規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學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較之六國文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漢字的直系血親,而六國文字則是旁系分支,雖然它們之間也相互影響、相互吸收。

3.大篆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寧波的范氏天一閣藏宋拓本。
石鼓文的字體,大致介於周金文與秦小篆之間。可知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應當是屬於籀書的系統。相對小篆而言,可稱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其字體類小篆而較繁復,似宗周彝器而較端整,堪稱為典重嚴整。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一中稱石鼓文為:「金細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氣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可謂贊賞之至。石鼓文向為藝林所寶,但北宋以後,帖學大興,少人臨之,直至清代中葉以後,考古尊碑之風復熾,石鼓文字,尤為書家推重。吳大,能得其典重嚴整韻致。吳昌碩則發其遒古為雄拔之氣。兩人書法,皆雄視當代 為後世所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小篆產生年代雖然不早,數量卻很大,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橋梁。
小篆的風格
秦代時的小篆風貌,可由現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權量銘文等遺物中得見之。小篆的筆劃較細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稱;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
在激盪著戰國諸子奔肆思想和飄散著魏晉儒士藻雪風骨的翰墨中,簡書無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5.簡書
什麽是簡書?簡單說,簡書就是寫在「簡」上的文字。戰國至魏晉時代有種書法,是寫在形狀狹而長的竹、木書寫材料上的。竹製的稱簡;木製的稱牘,或札,二者統稱為「簡」。簡書一般用漢隸或漢隸的變體書寫;又由於簡書盛行於秦漢和魏晉時期,因此,簡書也稱漢簡。李商隱《籌筆驛》有「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的句子。可見簡書高古不群、神聖凜然,是一種不輕易使用和很講究的古老書寫形式。

前人說,簡書是征役時,臨行告誡的文書;又說,簡書是國家有急難,用以求救的文書。其實,前人的這兩種解釋都不大准確,他們說的都是簡書的用途,及書寫內容上的區別,與書寫形式無關。實際,所謂簡書,就是書法藝術形式中的一種,只是比較古老罷了。

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有清先生以擅簡書著稱當今書壇。他的簡書,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敦實,又有現代文化的開張、爽快;既有秦鍾漢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詩經楚辭的飄逸、靈動。欣賞他的簡書,真得能讀出「縮將百尺蒼鱗鬣,石破濤飛紙上來」(郭風惠《題秦仲文畫松》)的雋永韻味。

6.隸書
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關於隸書的定義,近人吳伯陶先生一篇《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的文章中說道:「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其次究竟什麼樣子才叫隸,隸與篆又有什麼樣的嚴格區別,吳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訂定,這里再節錄吳文中值得考慮的幾小段。吳雲∶
「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畫其成物隨體詰屈;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腹,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舉例,可參閱原文)。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後,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
古隸
今隸
秦隸
漢隸

7.章草
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
行書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8.行書
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准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稱「小草」。草書的一種。始於漢末。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回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便。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偽略之理,極草蹤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更加縱放的「狂草」為「今草」的發展。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誌銘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11.楷書
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
狂草,書法中的表現主義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在中國古代書論中,不論是對篆、隸、行、楷,還是對草書的論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觀或某些現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讀者要靠一種生活感受、生活經驗去領悟,才能欣賞和理解。書法實在是一種很玄奧的藝術,尤其狂草,書寫者往往是充滿激情,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下完成的,讀者從墨跡中隱隱地感受到某種情緒。

13.行草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Ⅷ 秦始皇以小篆統一六國文字,為何出土秦朝文物上文字以隸書居多

我們知道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以後,統一了度量衡,也以小篆統一了六國的文字。按理來說秦朝出土的文物應該以小篆居多,但為什麼是以隸書居多呢?

隸書和其他文字相比最大的特點雹肢就是隸書好寫,隸書可以寫的很快。就像在今天,人們用的是同一種文字,但大都數人會選擇寫行書或者是行楷,因為行書和行楷有連筆,能寫很快。在一些場合比如開會,上課的時候是需要我們能夠快速地記下一些筆記來的。秦朝的百姓官吏在某些場合也源鬧世需要一種能夠快速書寫的文字,隸書就能適應這種需求。

所以相對於其他文字來說,隸書要被更多人所使用,秦朝出土的文物上文字才會以隸書居多。

Ⅸ 中國字體都有什麼

中國字體有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等。書法字體,傳統講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也就是五個大類。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干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篆書、隸書、燕體、楷書、草書、宋體、仿宋體、黑體等分別是某類相似風格(也稱「書體」)的許多個字體的集合,而不是一種字體。兩位書法家寫出來的楷書就可稱為兩種字體;宋體在電腦上就有中易宋體和新細明體等字體。



(9)中國文字以什麼居多擴展閱讀

宋體字源於宋代,但是宋體字在明代確立,所以至今在日本,宋體字仍被稱作「明朝體」。宋體字是印刷行業應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根據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為書宋和報宋。

燕書,燕體,燕書體,是中國書法的一種新書體。書法燕書入筆露鋒,收筆出鋒,中鋒用筆,右下取勢,既繼承了傳統書法,又和傳統書法有區別,呈現一種鮮明的新的書體個性風格。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

Ⅹ 漢字是以什麼為主的文字

中國的漢字最大特點是它的內涵深厚和外形方正。世界上唯一還大規模使用的表意文字 。

漢字的特點

漢字有六個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有的是優點,有的是缺點。

(一)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系。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音節,一個語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音節,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不過,漢字同語素對應,並不是說漢字與語素相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漢字和語素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復雜的,畢竟漢字是文字單位,而語素是語言單位。漢字和語素間的復雜關系表現在,一個漢字可能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長度單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車站」的意義;也可能是幾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像外來詞「沙發、吉它、馬來西亞」等是受外來詞讀音的影響用漢字轉寫,其中的漢字沒有獨立的意義,這樣的詞語可以不考慮,漢語傳統中還有一些聯綿字,都是幾個漢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如「窈窕、鞦韆、琵琶、蜘蛛、猶豫、躊躇」等。當然,大部分漢字是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山、河、燈、人、看」等。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比如英語的動詞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態變化,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詞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配岩輪不一樣的,其音素要發生變化,這樣的語言用音素文字記錄比較培信合適,而動詞類似的含義,漢語是用一個個獨立的語素(詞)「正在、曾經、已經」等表示的,這種變化用寫法固定的漢字記錄就比較合適。又如英語的復數要在名詞後加詞尾s表示,這個語素也是在詞內部增加音素(即內部屈折)顯示出來的,而漢語,復數是增加一個語素「們」表示,非表人名詞主要在前面加數量詞體現,不是在詞內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用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漢字用來表示類似英語那樣的形態變化,就會困難重重。

漢字與漢語相適用,我們可以通過漢字借用來記錄朝鮮語、日語的情況反證。日本、朝鮮曾經先後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但是由於這兩種語言與漢語在語法規則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漢字只能記錄它們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對於有形態變化的部分,寫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漢字簡直一籌莫展,所以日語、朝鮮語用漢字記錄不完全合適,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態變化的部分,正因為如此,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諺文,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假名。而且歷史上,漢字曾經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借用,但是並沒有被直接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而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造,使之適合自己民族語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漢字記錄漢語可以非常有效地區別同音詞。漢語音節結構簡單,聲韻母配合只有400來個音節,聲韻調配合只有1200多個音節,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詞為主,單音節詞依然十分活躍棗埋,可以說是漢語語匯的基礎,這樣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態各異的漢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詞的作用,所以漢語同音詞雖然很多,但用漢字記錄,在書面上就把同音詞巧妙地區別開了,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勢-宮室-工事」、「形式-形勢-行事」、 「國是-國事-國勢」、「期中-期終」等同音詞,口頭上說出來,語音完全一樣,很容易混同,可是書面上用漢字記錄下來,形體各異的漢字很自然就把它們區別開來,根本就沒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們看幾組讀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異的漢字,對漢字的這種區分同音詞的作用就一目瞭然了:

ju(陰平):居、鞠、拘、狙、疽、駒、苴、掬、琚、趄
shi(去聲):是、市、式、事、示、視、世、勢、適、試、室、蝕、誓、逝、柿
li(去聲):力、立、瀝、嚦、例、利、里、粒、勵、笠、歷、莉、荔、栗、麗、隸
yi(去聲):意、義、藝、易、翼、異、奕、翳、億、抑、屹、役、逸、肄、臆、誼

上面4組漢字,每組聲韻調完全相同,可是漢字字形差別非常大,這樣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語素區別開來了。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經利用漢字的這個區別功能,用聲韻完全相同的漢字編寫了一個《施氏食獅史》的故事,抄錄在這里供大家欣賞: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假如用拼音文字記錄這些語素,按拼音文字的規則,讀音相同的語素,其字形也應該相同,那這些語素就根本無法從字形上區別開來。漢字從古代的表意字發展到形聲字,為什麼沒有再進一步跨進拼音文字的行列,這同漢字的這個有效區別同音詞的功能不無關系,而且這也是不少人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一個重要的理由。的確,拼音文字從目前看是無法解決漢語同音詞問題的。

第四,現代漢語方言眾多,語音上的差別很大,但是由於各個方言的語法系統和詞彙系統一致性比較突出,用漢字記錄漢語,書面上起到了溝通方言的作用,同樣的詞語,雖然各地發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個漢字記錄,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漢字具有很好的溝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難以適應漢語方言分歧的特點。漢字在維護漢語的統一,避免漢語分裂成不同語言方面,可以說功勞赫赫。在歐洲,許多不同的語言,互相之間的差別比漢語方言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但它們是不同的語言,而漢語各地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是用統一的漢字記錄,才沒有進一步分裂,而且也因為漢字的維系作用,誰也不會認為漢語的方言是不同的語言,雖然西方一些語言學家把漢語的一些方言看作是不同語言(參見哈特曼、斯托克《語言學與語言學詞典》),但這種觀點不可能得到我們的認同。

(二)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

因為漢字所記錄的是語素,而語素是音義的統一體,每個語素既有聲音又有意義,加上漢字的形體,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它可能代表好幾個語素,可能表示好幾個音節,但是獨立地看,每個漢字必定是表示一個音節的,必定是表示一個語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三者之間密不可分。這一點與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あ、い、う、え、お等,它們有形體,有自己的讀音,但是沒有意義,因此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因為它們記錄的是語言中的音素、音節,沒有獨立地和語素對應,因此單獨看都是沒有意義的。

正因為漢字的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初學漢字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進而學習詞就不困難了,例如我們學習了「電」字,可以和別的有意義的漢字組成「電話、電燈、電線、電視、電影、電流、電機、電表、電動」,而對這些個新詞,我們基本上不用重新學習記憶,很容易理解掌握,因為我們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漢字,實際上就等於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構成詞的語素,掌握了這些構詞成分的形、音、義,再來學習理解這些個詞語,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觀音素文字,人們在學習字的時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只有26個字母,幾節課就可以學會,日文有50音圖,初學也很容易,但到了學習詞的階段,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每個詞都有不同的拼寫形體,記憶起來也並非易事。

(三)漢字有較強超時空性。

漢字的超時空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較強,二是具有溝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漢字的超時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獻中的漢字,今天我們照樣認識,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漢字本身,而是古今語素意義的變化。雖然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古今漢字結構方式、結構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對應關系相同,即都是記錄語素(在古代同時又是詞),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貫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國歷史上宋、元、明、清時代的小說,我們今天閱讀起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同時代的用拼音文字記錄的文獻,今天一般人就很難看懂了,只有專家才能看懂,因為拼音文字要隨詞語讀音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拼寫(當然不是絕對一致,比如英語單詞know中的k今天就不發音了,但拼寫沒有調整)。

漢字的超空間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溝通方言的作用。漢語方言復雜,有七大方言,如果細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間的差別特別大。口頭上,不同方言區的人根本不能進行交談,如果談話,就好像是在同外國人說話,互相不知所雲,除非用雙方共通的中介語(如普通話),否則就不能進行溝通。可是書面上用漢字筆談,就出現了非常奇妙的情況:無論你是上海人、廣東人,還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間毫無障礙。假如沒有漢字,不同方言間的交往怎樣進行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當然,漢字的這種溝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處在於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雖然漢語方言眾多,但各個方言的語法結構特點(詞的特點、句子的特點)是一致的,語素意義差別小,不然,同樣也是看不懂的。用漢字記錄的日語,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卻不能看懂其內容,有人誇張地說學習日語的人往往「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就是這個道理,而學習漢語方言,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學習漢字,需要我們認識漢字的超時空作用,也要注意到,漢字這個特點的根源還是漢語的語法、詞彙系統古今、方圓方面的共通性,漢字的這個溝通古今和溝通方言的作用,其實仍然是漢字基本上適應漢語這個特點的反映。

(四)漢字字數繁多,結構復雜,缺少完備的表音系統。

漢字系統的字數,數量之多是非常驚人的。從古到今,漢字的總字數已達到8萬多個,據資料統計,現代漢語用字在1萬左右,國家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漢字7千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漢字3千5百個。

漢字字數眾多的根源在於漢語的特點。由於漢語的音節結構比較簡單,音節數量比較少,和語言中的語素的數量相比較,簡直不成比例。比如現代漢語聲母和韻母拼合組成的基本音節只有4百來個,再配上四個聲調也只有1千2百多個,而現代漢語語匯系統中的語素,多達數千個,在這種情況下,讀音相同的語素就非常多,加之含此詞形簡短,以雙音節此為主,但因藉此也非常多,而且往往是常用詞,假如書面上不用形體各異的漢字把這些同音的語素和詞區別開來,就會造成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亂,影響交際使用,影響人際溝通,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早引起誤會,造成損失。漢字字形分化字義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一些漢字的分化過程看出來。比如「雲」,本意就是雲彩的雲,後來增加「說話」的意義,為了區別,便另外造了一個「雲」來區別;「其」本來就是簸箕的意思,後來產生了表示第三人稱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在院子基礎上增加一個竹字頭,構成「箕」;「莫」,從構形上看是太陽淹沒在草叢中,就是傍晚黃昏的意思,後來引申出否定的意義,表示沒有人,為了區別,於是在原字形的基礎上另加一個「日」來區別,這就是「暮」字。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昏-婚」、「然-燃」、「止-趾」、「采-采」、「益-溢」等等。可見,漢字字數繁雜,有其不便於學習掌握的一面,但也有其便於區別意義的一面。

漢字的結構復雜,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漢字筆畫很多,以7千個通用漢字為例,筆畫在7畫至15畫的多達5千以上,最多的一個漢字筆畫多達36畫;另一方面,漢字的結構單位筆畫和部件,在組合成子是不是按照統一的方向排列組合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開,多向行進,具有平面型特點,而且結構單位的組合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筆畫組合有相離、相接、相交幾種,部件組合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框架結構等,而且很多子往往是幾種方式的總和,結構就更復雜了。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是按一個方向行進的。所以學習漢字,只知道筆畫部件,不知道結構方式,依然無法把一個字寫出來。

而且漢字結構中可以說是沒有表音成分,雖然漢字系統中有數量眾多的形聲子,但是形聲字的音符並不是專門的表音符號,很多依然是獨立成字的,更主要的事,現代漢字形聲字的音符絕大部分已經失去了表音作用,有的音符在一個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個字中不能表音,這種種情況夾雜在一起,很難判斷,例如「台」在「抬胎邰」中是表音的,在「殆怠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根據現代形聲字音符的表音情況,如果用音符去推斷一個不認識的字的讀音,大部分都有可能出錯。而人們在使用漢字時,往往有這樣一種錯覺,認為漢字既然實行繩子,那麼就可以利用其音符來推斷字音,結果常常推斷錯誤,鬧出笑話來。例如下面這些漢字,之所以讀錯,就是人們盲目使用音符推斷造成的結果:「詣、愎、菅、齲、嚙、酵、涸、燁、酗」。人們常說,漢字難讀,這同漢字結構上不能表音不無關系。

(五)漢字用於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比較困難。

漢字用於機械化和信息化處理比較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漢字數量多,現代漢語通用字有7千個,如果涉及到專業領域的用字,數量更多,這樣多的漢字機械處理當然就比較困難。其次,漢字結構復雜,大多數漢字筆畫在10畫左右,多的有好幾十畫,而且漢字筆畫和部件組合的模式也非常復雜,隨人我們可以給這些漢字的構造單位的組合方式歸類,但一字一字觀察比較,可以說是一個字有一個字的構造模式,有些字,例如「董、麝、爨、齉、冀」等,信息處理就非常困難。相比較而言,拼音的音素文字由於數量有限,機械處理就沒有障礙,比如引文用拉丁字母,只有26個,加上大寫字母也只有52個,加上其它字元(例如標點符號等),總量不超過100個。所以英文的字元可以全部搬上鍵盤,而把7000個漢字照搬上鍵盤,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在我國,打字成為一門技術,需要專門學習。

我們可以用英文和漢字做個比較,這種差異就看出來了。現在電腦處理文字信息,一般使用點陣表示,即用電子方陣來表示一個字元,每個方陣有若干個格子,其中有筆畫的點亮,每有筆畫的點暗,這樣就實現了文字自負的顯示。顯示英文,最低要用7×9點表示一個字元(一般要使用9×12點),顯示漢子,最低要使用16×16點表示一個字元(一般要用24×24點)。英文的字元我們算100個,漢字的字元只算7000個,那麼所佔的點是:

英文:7×9×100=6300點
漢字:16×16×7000=1792000點

漢字字形存儲量在電腦中所佔的空間,是英文的284倍。差距之大是驚人的。漢字的機械化處理以前之所以落後於其他文字,因為7千個漢字字元需儲存1750k位,而英文不到10k位,在計算機發展之初,根本就沒有那樣大內存。據資料載,美國IBM公司60年代末期生產的最先進的一種型號的電子計算機,內存為4096-131072,可以裝入漢字,但是價格高得驚人,根本不可能推向市場,而其他型號的計算機,則不能裝進漢字。這還是普通型漢字點陣,如果是精密型漢字點陣,比如是32×32點,或者100×100點,處理1萬個字元,那所佔的空間更是驚人。當然,在電子計算機儲存量急速擴大的今天,這個問題已經得到順利解決,但比較拉丁字母,漢字的局限仍然是明顯的,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從長遠看,漢字只有拼音化才能便於信息處理。

(六)漢字用於國際文化交流比較困難。

漢字用於國際交流比較困難,首先是因為漢字結構復雜,其次是漢字是不表音的,不便於學習使用,而拉丁字母在國際上使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國際化的文字,比較而言,漢字就顯得十分孤獨,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的日益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使用漢字,甚至研究漢字,但那和漢字的國際化是兩回事。所以有人說漢字是國際性的文字,說21世紀是漢字的時代,從熱愛漢字,熱愛漢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漢字作為國際交流的工具是有其局限的。

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為什麼能這樣長用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它適應漢語的特點。所以我們學習漢字,研究漢字,既要看到漢字的優點,也要看到漢字的不足,在對待漢字的問題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閱讀全文

與中國文字以什麼居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awo印尼什麼水果 瀏覽:666
越南人都去過哪些國家 瀏覽:965
印度人在做什麼吃的 瀏覽:179
伊朗為什麼要打掉客機 瀏覽:631
日本和中國合格鋼哪個好 瀏覽:689
伊朗女人為什麼那麼開放 瀏覽:273
杭州義大利面哪裡最好吃 瀏覽:40
越南經濟怎麼樣了 瀏覽:272
PRS怎麼識別韓產和印尼產 瀏覽:108
英國女性每天喝多少水 瀏覽:235
我永遠愛他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495
旅行怎麼去英國 瀏覽:546
越南芒果哪個地方最好吃 瀏覽:80
在越南如何購買生蚝 瀏覽:292
印度人在伊朗做什麼 瀏覽:736
印度有哪些好聽的名字 瀏覽:372
這次疫情中國支援了多少國家 瀏覽:205
印度人口總共是多少 瀏覽:324
中國聯航積分怎麼兌換 瀏覽:456
伊朗算什麼種族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