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在「多極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
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樣也算一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這一極是當今世界促進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永遠不稱霸。我們決不允許別國把他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我們,我們也決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於別人。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反對霸權主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綱領。隨著中國經濟、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中國日益成為遏制霸權主義和保衛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國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衛者。中國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國。中國社會制度雖然與第三世界多數國家的社會制度不同,但在歷史上中國與第三世界有著共同的遭遇和經歷,在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霸權主義等許多重大問題工又有著共同的利益。在國際斗爭中,中國站在第三世界一邊,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切正義斗爭和合理要求,與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強了第三世界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
(3)當今世界上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中國的合作與努力。中國是佔世界人口1/4的大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極化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許多重大問題離開中國的參與與努力,是不能解決的。所以,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國這一極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一極。
② 如何評價中國和第三世界各國的關系
中國和第三世界各國的關系基本上都還是不錯的,但是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還是利益至上的。我國的外交戰略就是要團結第三世界國家。下面是詳細情況,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第三世界國家的名稱由來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志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華約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
另外,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哪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發展中國家,不發達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過去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附屬國,它們取得政治獨立後,還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余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它們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毛主席理論
按照毛主席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第三世界首先是一個今日世界性階級分析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說,毛主席是把今日全世界作為一個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而不是把今日世界的各個部分作為相互分離的經濟政治體系來分析的。馬克思曾指出:世界史不是從來就有的,資本主義時代才開創了世界史。我國著名世界史學家齊世榮曾解釋說:世界史不是中國歷史,印度歷史,歐洲歷史,非洲歷史等等的相加。當資本主義時代使全世界變成了一個各個部分相互密切關聯的有機的經濟政治體系時,世界史才產生。而毛主席,就是把中國的國情放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產生的世界史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的。
毛澤東同志在70年代對世界政治、經濟力量作出了科學的劃分,他根據50年代國際各種政治、經濟力量的發展狀況,指出美國和前蘇聯兩個超級大國是第一世界,亞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三個世界的理論對於孤立霸權主義和進一步加強中國同第三世界各國的團結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程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志。發展中國家的外部不均衡、外貿的不均衡結構、缺乏外匯、起伏波動的出口收入、債務問題、經濟依賴性。
[編輯本段]第三世界的興起
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是緊密相連的。第三世界正是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在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聯合的產物。它們所經歷的共同歷史遭遇和所面臨的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共同歷史任務,使廣大第三世界國家逐漸認識到聯合斗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亞非會議的召開(1955年4月18~24日)
1.二戰後,亞非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有約三十個亞非國家打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枷鎖而獨立;舊的國家政治秩序雖然已被打破,但亞非人民反帝斗爭的任務仍很艱巨。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亞非國家普遍感到應當增進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以推動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的斗爭,因而產生了要求合作和團結的強烈願望。這樣,在印尼、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5國總理的發起下在印尼的萬隆召開了這次會議。
2.會議宗旨:促進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討論所面臨的共同任務,以及維護民族主權和廢除種族主義、殖民主義等問題。
3.中國代表團的貢獻:會議期間,由於各國歷史背景不同,社會制度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存有差異,再加上帝國主義的挑撥,個別國家的代表一度提出「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並影射攻擊中國。在此情況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的破壞行徑,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原則,贏得了各國代表的廣泛支持,從而避免了會議走向歧途。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公報體現了反對殖民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保衛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
亞非會議的召開,標志第三世界開始興起。
[編輯本段]第三世界的發展
第三世界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向外擴張、侵略,把世界10億以上人口的大部分地區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帝國主義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出場所。經過長期的反帝反殖斗爭,這些國家取得了獨立,有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但由於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大多數國家雖然在政治上獲得了民族獨立,但在經濟上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剝削。舊的經濟結構並沒有徹底摧毀,一些經濟命脈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國際壟斷資本手裡。發展中國家雖然根本改變了自身的附庸地位,但仍面臨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威脅。因此,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任務。
發展中國家有著相似的歷史命運,面臨共同的任務和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上取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大多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並實現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直接合作,加強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新獨立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參與國際事務,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反對強權政治、變革國際舊秩序的聯合運動。運動的主要內容有:①不結盟運動。反對參加大國軍事集團和與大國結盟。不允許在本國建立大國軍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國主權,共同參與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大問題。②發展運動。主要任務是變革以控制和掠奪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其行動主要體現為南北對話和加強南南合作,重點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進南北對話的發展。③反獨裁、爭民主的運動。70~80年代達到高潮。隨著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因素的增強,各國人民普遍要求建立民主制度,實行普選,加強法制。
世界上第三國家的規定標准列表: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7000美元的國家)
. 聖凱茨和納維斯
. 捷克
. 匈牙利
. 墨西哥
. 克羅尼亞
. 波蘭
. 愛沙尼亞
. 斯洛伐克
. 立陶宛
. 智利
. 哥斯大黎加
. 巴拿馬
. 模里西斯
. 拉脫維亞
. 聖露西亞
. 黎巴嫩
. 格瑞那達
. 烏拉圭
. 馬來西亞
. 阿根廷
. 加彭
. 委內瑞拉
. 波札那
. 多米尼加
. 波里茨
. 聖文森特
. 土耳其
. 南非
. 牙買加
. 巴西
. 馬紹爾群島
. 俄羅斯
. 斐濟
. 羅馬尼亞
. 馬爾地夫
. 突尼西亞
. 薩爾瓦多
. 泰國
. 秘魯
. 保加利亞
. 密克羅尼西亞
. 多米尼加
. 蘇利南
. 伊朗
. 馬其頓
. 瓜地馬拉
. 塞爾維亞
. 阿爾及利亞
. 納米比亞
. 約旦
. 哥倫比亞
. 厄瓜多
. 哈薩克
. 阿爾巴尼亞
. 中國
. 薩摩亞
. 白俄羅斯
. 波黑
. 凱普維達
. 東加群島
. 埃及
. 史瓦濟蘭
. 摩洛哥
. 維納阿圖
. 敘利亞
. 土庫曼尼斯坦
. 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
. 巴拉圭
. 菲律賓
. 宏都拉斯
. 烏克蘭
. 亞美尼亞
. 斯里蘭卡
. 吉布地
. 蓋亞那
. 玻利維亞
. 克里巴提
. 喬治亞
. 亞塞拜然
. 印度尼西亞
. 赤道幾內亞
. 安哥拉
. 尼加拉瓜
. 不丹
. 迪沃瑞爾
. 喀麥隆
. 剛果
. 索羅門群島
. 賴索托
. 莫**
. 塞內加爾
. 印度
. 葉門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辛巴威
. 蒙古
. 越南
. 巴基斯坦
. 蘇丹
. 葛摩
. 貝南
. 幾內亞
. 茅利塔尼亞
. 東帝汶
. 烏茲別克
. 孟加拉
. 肯亞
. 海地
. 尚比亞
. 吉爾吉斯斯坦
. 迦納
. 寮國
. 奈及利亞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柬埔寨
. 甘比亞
. 多哥
. 布吉納法索
. 馬達加斯加
. 馬里
. 坦尚尼亞
. 中非
. 查德
. 尼泊爾
. 烏干達
. 盧安達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塔吉克
. 馬拉維
. 獅子山
. 幾內亞比索
. 賴比瑞亞
. 蒲隆地
. 朝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