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企業如何跨越國際化陷阱

中國企業如何跨越國際化陷阱

發布時間:2023-05-27 21:13:52

❶ 中國企業如何適應全球化下的新的市場環境

1、不忘初心。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員工想從工作中獲得更多。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並成為這個包容性社會的一部分,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對於千禧一代。因此尋找並堅持初心,並將初心清晰地傳遞給社會,能幫助企業吸引並保留最頂尖的人才。

2、要建設全面的社會影響力。過去企業更多關注股東回報的最大化,認為政府應該去應對更廣泛的社會挑戰。然而要解決全球化目前面臨的危機和挑戰,建立一個更公平的全球化模式,縮小收入差距,沒有私營部門的參與是不可能完成的。

3、投資人力資本。很多企業和地區並沒有從國際化中獲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勞動人口沒有獲得相應的技能和教育。尤其未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快速滲透,很多人需要培訓並獲得新的技能才能保持競爭力。而企業也需要對自己的員工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4、擁抱多樣性和包容性。在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時代,如何擁抱多樣性並從中受益是企業需要考慮的戰略。



(1)中國企業如何跨越國際化陷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過去全球化模式是圍繞著低成本建立,一些地區通過低廉的製造業成本獲得競爭優勢,帶動了全球製造業的重新布局,這是我們熟知的全球化模式。然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全球貿易與價值鏈的格局也在變遷。

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使人力成本的差距不斷縮小,讓製造可以在距離市場和消費者更近的地理位置進行。這也導致了製造業的「回遷」現象,例如阿迪達斯將工廠遷回德國,以及最近一些美國企業等等。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也為小型企業敞開大門,讓它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廣的市場,這是過去無法做到的。



中國如何擺脫國際分工陷阱

中國擺脫國際分工的陷阱的方法有多種多樣,首先要弄清楚現今社會需要哪些,這個專業需要哪些的比較前沿的技術,然後把那些大公司聯合起來,各個分工,每一個企業往一個方向進攻,然後總結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那個我們國內的那個產基礎產業。

雖然在全球並購高潮中,發達國家實際上是在強化其在原有貿易格局中的既得利益,而發展中國家則被更加牢固地鎖定在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進而掉入「國際分工陷阱」。

但是對於中國來說並不存在於國際分工的陷阱,因為對於中國來說現在的國際分工,中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而且隨著中國產業升級正一步步的毀滅現在國際分工的碼握雀格局。

影響

首先,國際分工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基礎。生產的國際專業化分工不僅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世界范圍內的商品數量,而且增加了國際交換的必要性,從而促進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

其次,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分工的深度和廣度不僅決定國際貿易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而且還決定國際貿易的結構和內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後,形成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皮迅在這個時期,由於大機器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出現了許多新產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際遲早分工

❸ 國際化更需要一種理念 中國企業如何走向國際

我國的企業國際化主要有四個途徑:
一、吸收和利用外資:
吸引和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收入水平極低,國民收入少於400美元,這樣的窮國或窮地區對跨國公司沒有吸收力。因此當前對我國中西部地區實行經濟傾斜政策、扶貧政策和東部沿海地區支持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逐步縮小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差距,是我國經濟全面實現與國際接軌的首要條件。
二、對外商品貿易: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體之間進行的跨邊界商品交換活動,是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最初級,也是最重要的市場進入方式。一個國家通過生產率方面具有較大比較利益的商品或服務的進出口,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
三、許可證貿易:
許可證貿易方式是技術貿易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其貿易的標的內容包括專利技術、商標和專有技術三方面。從我國情況看,一些具有高新技術的大型企業和高科技企業掌握了一定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具備了出口技術的條件,技術出口即可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是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較多的企業產品生產技術落後,產品開發能力較差,與世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產品升級換代步伐不相適應,急需引進消化一些必要的和關鍵性的生產技術,節省較大的產品技術開發投資,用較短的時間達到世界一流的生產技術水平,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競爭實力。
四、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有國際間企業購並、合資經營和獨資新建企業幾種形式。企業購並當前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通常是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來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和經營領域。根據以下有利條件,可選擇企業購並方式:為競爭和佔領國際市場,在國外組織生產和銷售,繞過國際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能夠提高企業的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企業組織專業化生產,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科研開發能力等資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共享;可以使企業以較低的成本進入新的行業;可以使企業獲得某些競爭優勢並有利於實現經營「當地化」;被購並企業有發展前途和獲利能力;能獲取技術信息,管理知識,經營決竅等公開市場不易獲得的稀缺資源。

❹ 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中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

中國總理朱鎔基在談到全球化與中國企業的關系時明確指出:中國將「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同時,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到境外投資和經營,增進與各國人民的經貿往來。」
這是中國第三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主動出擊,將改革開放全面推向深入的重大戰略決策。
中國即將加入WTO,這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決定性步驟。它意味著,中國的企業,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不管有利還是不利,都將很快加入「全球化」的時代進程。
抓住「全球化」機遇,迎接「全球化」挑戰,將成為中國企業在新的世紀求得生存發展的主旋律。那麼,我們應如何奏響這個主旋律呢?
首先,中國的企業家們應該及時、清醒地認識到,「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遏止、無法逃避的世界潮流。恰如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所說:「全球化的綜和邏輯是不可動搖的,其勢頭是無法抗拒的。」「全球化」不是渺茫飄忽的一片雲,不是偶而刮過的一陣風,不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它已是雷聲大作,暴雨傾盆,沖刷激盪著世界每一個角落;它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紐約華爾街的銀行老闆到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百姓,沒有一個人能躲得過去。我們都是「全球化」驚濤駭浪中的船。因此,只有面對現實,認識到時間和形勢的緊迫性,再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積極投入,敢於拼搏,才能爭取主動,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贏家。在有關企業如何面對全球化和新經濟的討論中,李嘉誠先生的見解特別富於啟發意義。他認為:「對於新經濟對傳統企業的沖擊,企業必須有創造力。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全球化不是一蹴可就,新經濟不會只是短暫的現象,而是一個持久的方向。全球化是國與國的資金、科技及資訊互相結合,會與當地文化、地域、傳統與民生產生拉力。全球化要面對的是在不同層次的全球化競爭。例如,面對開發中國家,必須與其低廉的勞工競爭;對已開發國家,又必須與其教育水平、貿易、稅制與市場競爭。在急速變化的年代中,更要有效率地與時間競爭,不會容許有太多反復的嘗試。」
在這方面,已被著名的瑞士國際管理學院列入教案的「海爾經驗」格外值得注意。張瑞敏先生在談到「海爾經驗」時披露說: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海爾集團已經積極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在全球主要經濟區搭建了有競爭力的貿易網路、設計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
第二,中國的企業家們應盡快認清「全球化」的經濟態勢,深入把握「全球化」的經濟規律,在「全球化」的大視野中,從企業概念、企業結構、企業關繫到企業運做都自覺主動地重新定位。這樣,才能把握「全球化」提供的機遇,規避「全球化」帶來的的風險,收獲「全球化」的豐碩果實。馬來西亞副總理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說得好:「公司要在新世紀興旺發展,必須拋棄工業時代久經考驗的理念,建立一套全新的指導原則。」有關這個問題,美國《商業周刊》上一篇文章的論點特別發人深省:「不久以前,領導們還認為長期積累資產能保證競爭優勢。在這個新世紀,成功的將是那些以合夥方式創造新未來的公司,而不是把大量的資產注入資產負載表的公司。領導人曾認為在競爭者中激烈爭奪能激勵他們的員工,保證成功。但是在今後的日子裡,公司最激烈的競爭者可能也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從開始出現貿易以來,每一位企業領導人都希望建立永恆的企業。然而,在新世紀,人們會有意讓公司朝生暮死,成立是為了創造新技術或產品,一旦使命完成,就會被贊助的公司所吸收。」
第三,中國的企業家們應充分地認識到,「全球化」意味著從上海到悉尼,從巴黎到墨西哥城的整個世界都必須遵循同一種新的商業規則,都必須掌握同一種新的市場運做,都必須適應同一種新的時空觀念,而這種新的商業規則、運做方式和時空觀念,都是由高科技的最新發展、最普遍的形式、最有效率的工具--網際網路的特點所決定的。可以說:互聯網是「全球化」的科技支柱。它對經濟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生活的革命性影響,絲毫也不亞於、甚至要超過蒸汽機或者裝配線帶來的工業革命。對網際網路造成的革命性變革,我們才剛剛有所感覺。如《商業周刊》所指出的那樣:「網際網路使組織中的每一個人,從底層的職員到董事長,能從任何地方即可得到大量信息。思想點子能在瞬間傳遍全球,而不是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慢慢滲透下去。這意味著21世紀的公司必須適應通過網路管理的方式。它必須以持續的變化而不是以穩定為基礎,圍繞網路而不是森嚴的等級組織,在不斷變化的合作和聯盟關系的基礎上發展,利用技術優勢。」
因此,能否從觀念到舉措都盡快地發動、完成中國企業的網路革命,將是中國企業能否成功融入「全球化」的決定性因素。
面臨「全球化」考驗的中國企業家們,讀一讀全球化理論的創立者、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教授的論述,一定會大有益處:「當今的全球化有著它自身的特點。也就是說,它比以往更遠、更快、更深、更便宜。更遠是指世界上各個洲、各個國家、各個地方都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更快不僅是在技術方面,而且它還改變了許多類似股票市場這樣的機構的運做。現在若把全球股票市場看成一個整體,它是24小時開放的;更深是指在技術上為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使人們能更多地參與到市場中來;更便宜是指由於Internet通訊費用的降低,任何一個小的組織甚至個人,只要擁有計算機和數據機,就能輕易地把信息傳遞到世界各地,而它的費用也許僅僅是幾美分。」
如何能更快、更遠、更深、更便宜,是每一個面臨全球化的中國企業都必須解決的生死攸關的課題。
下面隨手得來的資料是觸目驚心的:
在美國,買一台電腦需要一個月的收入,在孟加拉國,則要花掉八年的收入。
十多家大公司不久將控制全球整個食品行業。
世界最富有的三個家族的財富總和比最不發達國家6億人口的年收入還要多。
面對「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肯定不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就國際正義來說,發達國家有責任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形式的優惠,但這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而非法律上的義務。也就是說,發達國家願意不願意在「全球化」潮流中提攜發展中國家,增強其競爭實力,全憑發達國家的良心。而良心在經濟利益面前往往是靠不住的。發展中國家自己要爭氣,應勇敢地改革自己的不適應「全球化」潮流的種種制度性的弊端,跟上時代步伐。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使中國的企業在面臨「全球化」時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基礎。只要中國的企業家們能夠堅定信心,不失時機,開拓進取,敢於創新,就一定能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凱歌行進。

❺ 中國企業應如何海外經營

中國進入WTO後,中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必然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與此同時,隨著全球范圍貿易壁壘和關稅的逐步取消,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資源和分銷渠道的機會也將會前所未有的增加。盡管在許多商品和服務領域,中國仍然是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市場,但是中國企業不應該拘泥國內市場,而應該將視野放得更遠,參與國際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新經濟的發展也要求我們不僅要「請進來」,而且要「走出去」。「走出去」與「請進來」是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隨著一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各國企業開發跨國經營已形成趨勢和潮流,中國只有順應這一潮流,突破國界的局限,把視野和目標從國內擴展到全球,建立一個在全球化環境中同樣能夠取得成功的經濟體系,才能確保中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長期持續發展。 現階段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特點 中國已經擁有了一批世界上也排得上名的大公司,如中國銀行、中石油、中石化、中遠集團等。而目前富有活力的許多中國企業如海爾、TCL等在國際市場上大顯身手,僅其產品2002年向國際市場出口就達數十億美元,占其總營業額的份額越來越大。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將會出現更多的大型跨國經營公司。然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是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以後大力發展起來的,具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例如,投資規模小,外國市場進入方式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和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現階段我國企業海外經營主要存在這樣幾個特點和問題: 1、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強,競爭層次低,以爭市場和爭資源為主。海外競爭方式經歷了資源競爭、產銷競爭、資本實力競爭、技術創新競爭、人力資源競爭等階段。其中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屬於初級層次的國際競爭,資本實力屬於中級層次的國際競爭,而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競爭屬於高級層次競爭。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過程中,競爭對象主要是資源、物質商品和市場,而在資本競爭和技術創新競爭過程中,競爭對象除了物質商品和市場外,人力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比較發達國家對我國直接投資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前者主要處於資本競爭和技術創新競爭過程中,而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仍處於資源競爭和產銷競爭的初級層次競爭水平上。據調查我國企業實施海外經營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1)開拓市場;(2)獲取先進技術和品牌資產;(3)確保資源供應;(4)其他。其中,開拓市場的企業佔56%,確保資源的企業佔20%,獲取先進技術和品牌資產的企業只佔8%。 2、區位選擇和行業選擇過度集中,對海外商機的捕獲能力不高。海外經營的區位和產業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區位優勢與產業優勢相適應或優勢互補,以強化主體比較優勢,使東道國區位比較優勢和投資者比較優勢或潛在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比較優勢或國際競爭力。具體表現在市場容量、經濟增長、貿易關系與產業內貿易量、要素稟賦、金融環境、優惠政策、產業關聯、區域距離等方面。 2004年中國的境外企業共分布在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國家(地區)的71%。其中,歐洲地區投資覆蓋率最高,達到了91%以上。從聚集程度來看,中國香港、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業的43%;其中中國香港為17%。 就投資領域而言,雖然中國企業在一、二、三產業中都有分布,但服務貿易型有4476家,占對外投資全部企業數的69.5%,協議中方資金額44.5億美元,所佔比例為57%;生產加工型企業1580家,占對外投資企業數的24.5%,協議中方資金額16.7億美元,所佔比例為21.5%。從事商品流通的貿易企業偏多,生產、金融、服務性企業偏少;過分偏重於初級產品產業的投資,缺乏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偏重對國內連鎖效應弱的產業投資,而忽視對國內連鎖效應強的產業投資。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獲利,而捕捉海外商機是企業對外投資獲利的保障,海外商機可以分為政治商機和市場商機,如我國直接出口到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服裝,需要配額。但聯合國有規定,對一些極度貧困的國家,對一些戰爭剛剛過後恢復重建的國家,都是免稅和免配額,這就是政治商機。我們可以在這樣的國家進行投資,進而比較便利的開拓國際市場,這也是一種技巧。市場商機的定義比較難下,可以以這樣一個例子說明:如海信電視機廠在南非投資辦廠,該國的電視機較少,取得了成功。然而南非周圍有許多貧窮的國家,黑白電視機尚未普及。海信集團將國內淘汰下來的黑白電視機生產線運到南非組裝。結果,免了關稅和配額,節約了運輸成本,這就是市場商機。然而現階段我國企業對市場的考察和細分不夠,或者說商務信息的披露不夠,或者說企業家的信心不高,沒有將自己的企業定位為中國企業、世界企業,從而不願主動從世界市場捕獲商機。 3、對國際化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引進不夠重視。培養和引進業務技能強,通曉外語以及國外文化的經營管理人員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關鍵。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對經營海外業務人員的培養不夠重視。而實踐證明,經營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以及對國外語言文化的通曉都是影響企業海外經營的關鍵因素。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有以下幾個問題:(1)內部僵化的薪資體系和人員選聘慣例使企業難以獲得或者不願在當地選任高級管理人員;(2)人員調動過於頻繁,即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又影響企業的發展;(3)具有豐富國際經驗的高級人員的比例較小,外國專家擔任顧問的比例較小。 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發展的思考 1、注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明確企業的競爭戰略。為了在充滿風險的國際舞台上競爭,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首先,企業應分析自身的資源,知識能力狀況,然後選擇並充分發揮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的優勢。不一定局限於市場或者資源,至於競爭什麼,應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中國企業還應該努力提高市場分析能力,准確定位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在中國市場行得通的粗放式增長方式可能在海外市場遭遇大敗。在考慮到哪裡,何時以及如何進行海外經營的問題,決策者必須具有敏銳的前瞻能力,及早預見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及早投入資源,培養新的競爭能力,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所以,中國企業應根據對人的需求變化、技術發展、國內外市場發展大趨勢等前瞻性的預測,合理構想未來的產業割據,培養新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競爭戰略的明確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國際市場看,中國企業將在陌生的環境中面臨與國外同業全新的競爭。無論從規模上、技術上、還是管理上,中國企業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因此,在跨出國門之前,對自己的競爭地位應當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在實施海外經營時,大多數的企業應該選擇目標更為明確的多國市場戰略。以後隨著企業競爭能力的不斷提高和海外經營參與程度的不斷深入,逐步過渡到全球市場戰略。即海外經營的擴張應該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 2、產業選擇和區域選擇應以理論為指導,但更要以市場商機為導向。海外經營的產業和區域選擇的理論很多,我們可以藉以指導。市場經濟中,一個企業的選擇,更應該以市場商機為導向。所以商機的捕捉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捕捉海外商機?應有兩個方面:(1)企業家要具備海外經營的心態。企業家一定要有將自己的企業定位於中國企業、世界企業的雄心。一個企業的產品,產品出口占不到30%,就不能說融入了世界大市場。(2)政府機構、新聞機構、研究機構都應該為發現海外商機進行信息的傳輸與放大,疏通我國駐外使館的商務信息通道,讓國內的人不出國門就能基本做出向外投資與發展的初步判斷。這其中,政府的商務外交是非常重要的,國家應該加強商務外交。再者,建立中國各類企業和中國駐外使領館和商務處的直接聯系,及時獲取所在國的商務信息也是必須的。 3、要重視國內海外經營人員的培養,更要重視利用新華商資源。據統計,20多年來,中國吸引外資的70%以上都是來自國際上的華商或通過華商牽線搭橋。20多年過去了,新一代華商開始在國際上大顯身手。中國企業要更好地跨國經營,則需要更加重視並且利用好新華商資源。全世界的華人目前有5000萬人,是一個龐大的網路。他們中的新一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具有國際化的觀念,熟悉市場經濟和新經濟,懂經營管理和外語,在國外有很好的基礎,可以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此外,據統計中國目前在國外的留學生有60萬人,加上最近這些年移民國外的中國人,目前在海外有幾百萬熟悉中國大陸的華人,這些人都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寶貴財富。如果中國企業都重視和發揮大批新華商國際人才的作用,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價值鏈上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當然,中國企業跨國經營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❻ 中國企業如何走向全球化

第一是鼓勵製造業推進多元化,我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但遠非製造業強過,我們正在邁向製造業中高端,這個要求我們必須進行全產業鏈的全球布局,實現品牌、技術、標准、資源、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整合,實現成本、質量和效益的優化。實際上近幾年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經歷了一個從以資源能源為主向製造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過程。去年對外投資的製造業比例佔到了將近一半48%,這應該是我國企業自身發展的一種規律性的要求,不是一個孤立或者偶然的現象。相對於全球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更集中於服務於全球的投資服務業佔比是67%,製造業佔比是27%,相對這個來說我國的對外投資48%是我們的一個特點,我覺得也應該是我們一個優勢。

第二,鼓勵到亞洲推進向全球,中國是大市場,亞洲市場更大,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亞洲是最大的發展中市場,亞洲許多國家與我國在發展的曾經階段和路徑上有很多可以復制和發揮之處,這是亞洲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在亞洲投資應該成為我們實施「一帶一路」規劃的著重點,實際上去年亞洲投資吸收的外來投資最租祥多的,佔全球的32%,高於歐洲,歐洲是30%也高於北美,我國去年企業對於亞洲的投資案例有180件佔比是30%,涉及的金額3865.75億美元,高於對歐洲的投資,也高於對其他地方的投資。

第三,鼓勵民企推動整體。民營企業在體制機制上面更市場化,在海外投資中姿態更靈活效率比較高,應該鼓勵大型的民企製造業的民企率先走出去,推動中小企業跟進,大型民企現在正處碰悉於全球配置資源和資產,全球布局發展的新階段,這個也是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去年民營企業的跨國並購案有397件,並購的金額總數3963億美元,同比增長的280%,今年上半年並購案達到290件,並購的金額是1094億元,我覺得應該把鼓勵大型民業弊吵搏企業鍛造成根植中國的全球公司作為一個目標,發展起一批新的中國全球化企業。

第四,鼓勵在海外利用外資推進全球的合作,我國的企業特別是民企在海外投資包括並購往往是非常善用跟重用外資,我們原來國內引用外資利用外資,我們國內企業走出去還要繼續海外利用外資,應該鼓勵這種以誠信為基礎的長遠的投資。以上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最後祝第三屆中國企業全球化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❼ 中國跨國公司如何走向國際化道路

1.制定國際化戰略。
2.引入國際化人才。
3.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

閱讀全文

與中國企業如何跨越國際化陷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疫苗如何打 瀏覽:584
江西人到越南怎麼去 瀏覽:230
印尼哪裡買免稅煙 瀏覽:519
ferre和義大利包哪個好 瀏覽:319
義大利zara哪個好 瀏覽:357
明信片怎麼寄到越南 瀏覽:216
我去教室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98
在哪裡可以學越南語言 瀏覽:415
入境印尼怎麼簽證 瀏覽:313
中國雙博士學位有多少 瀏覽:43
伊朗傭兵一般是多少 瀏覽:456
女排聯賽中國對陣美國結果如何 瀏覽:351
貼吧為什麼沒有印尼吧 瀏覽:456
越南紡織前景如何 瀏覽:559
越南買什麼禮物回來好 瀏覽:602
中國神話傳說有哪些 瀏覽:950
越南的1000紙幣能換多少錢 瀏覽:398
越南榴槤和泰國金枕哪個好 瀏覽:160
印尼10元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318
中國男單身怎麼辦 瀏覽: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