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在什麼時候開始叫做中國的
中國當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叫的中國,之前是沒有這個鋒檔迅名字的,之前都是銀此以蠢枯大清相稱或者大明大圓以前的朝代
⑵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介紹
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
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⑶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呀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
1、「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2、《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
3、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擴張,「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4、秦漢以來,又把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5、從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比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6、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7、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嚴格地說,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8、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3)什麼時候中國叫中國的擴展閱讀
建國後的確定過程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經多次闡述將來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含義。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後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39]並且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
⑷ 中國是什麼時候叫中國的
「中國」一名雖然早在3000年前已見於歷史文獻,但它原先只是一種地域概念。從夏、商、周開始到清代,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例如漢朝,正式國號是「漢」,匈奴在與漢朝交往的官方文書中也稱「漢」,而不稱「中國」;又如唐朝,正式國號是「唐」,吐蕃、回紇、南詔、渤海等政權與唐會盟的盟文中稱唐朝為「唐國」或「大唐國」,日本則稱中國為「唐土」。其後如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國號分別為「宋」、「遼」、「金」、「元」、「清」,而不叫「中國」。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上,署的國名都是「大清」。不過,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已開始稱我國為「中國」或「中華帝國」;當時和傳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國」來稱呼自己的國家。這時的「中國」,顯然已是指稱與外國相對的有自己主權與疆域的國家。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
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⑸ 中國是什麼時候有「中國」這個稱號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但是真正國號叫中國,簡稱中國的是中華民國1912年,。
在之前的國號叫大清,大明,大唐等,誰若敢說當時的國號叫中國,必被誅九族。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也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黨),是北伐成功之後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網路)。請記住是「唯一合法政府」。
所以,中華和華夏文明有5000年多,真正國號能稱之為中國的歷史只能從1912年算起,如果說「新」中國的歷史那隻能從1949年算起。
⑹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這個名字的
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及華北地區,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差鏈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枯慶逗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沒賣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歷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歷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系,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歷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岳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里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里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里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扎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勛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系;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制),「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只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⑺ 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的
中國是從西周開始叫「中國」。
「灶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
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
意思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庄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汪辯擾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7)什麼時候中國叫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考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
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困旦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
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
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⑻ 我國從何時起稱為中國
「中國」一詞雖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但它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開始於1912年。
中國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成立於1949年10月1日,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
⑼ 中國是什麼時候有中國這個名字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叫中國這個名字。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出土的一口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譯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
此外又有「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9)什麼時候中國叫中國的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並舉的政治格局。此時的「中國」是指天子之國和碰肆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范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
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
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一使用。
「中國」這個國名襲姿,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最終固定下來的。當時的革命黨人專門為了國名這個事情組織了笑禪轎一個部門——謀略處。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稱中國為中華民國;稱中華年號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中國」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⑽ 中國是什麼時候叫中國的
中國國內最早有用中國這個詞稱呼領域從西周開始,但只是指關中、河洛地區,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外國稱我們為中國要從中華民國開始,中華民國將中國作沒物為毀察旅他的簡稱,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為中國。
(10)什麼時候中國叫中國的擴展閱讀:
1、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2、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出現得很早,運用得也很普遍。這一稱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時期文物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或」等字樣。據考古和文字學專家考證,中或就是中國。
3、漢語中「中國」的演變漢語「中國」一詞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場合是不一樣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時期的中國,只是指黃河中下纖凳游地區,其他地區不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