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漏斗如何解渴

中國漏斗如何解渴

發布時間:2023-05-29 10:04:50

㈠ 中國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

自然笑手原因:降水本清明身不豐富;人為原因:工業用水增答升告多,生活用水增多,大量抽取地下水發展農業,導致地下徑流減少

㈡ 中國缺水的資料

我國水資源現狀及面臨形勢的分析報告
壹)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近年來我國連續遭受嚴重乾旱,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擴大,持續時間和遭受的損失增加。目前全國 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00多個嚴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經到了最嚴峻時刻。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的增長,到2030 年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從現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資源可開發利用量,缺水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節約水資源,強化水資源稀缺意識已刻不容緩,大家得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每一滴水。 此外,我國水資源開發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 (1) 洪水災害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存在潛在威脅 (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資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質污染嚴重,海河、遼河生態用水嚴重缺乏,其中內蒙古的西遼河已連續五年斷流。太湖、巢湖、滇池均為劣五類水質,總氮和總磷等有機物污染嚴重。以黃河為例,工業污染是黃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廢污水排放總量的73%,每年由於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15億元至156億元。同時,令人擔憂的是,沿黃地區許多農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給區域內居民健康帶來危害。據初步測算,區域內每年人體健康損失達22億至27億元。黃河水污染同時還帶來水資源價值損失、城鎮供水損失,並增加了處理污水的市政額外投資,每年總損失近60億元。地球上的水雖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當今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並不多。據專家估計,地球上的13.86億立方公里水資源總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還無法利用。而大陸上所有淡水資源總儲量只佔地球上的水量的3.3%,這3.3%里的85%集中在南極和格陵蘭地區的冰蓋和高山渺無人煙的冰川中,在現階段內也難以利用。地球上實際上能為人類開發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佔地球淡水總量的22.6%,為8600萬億噸,但一半的地下水資源處於800米以下的深度,難以開采,而且過量開采地下水會帶來諸多問題。河流和湖泊佔地球淡水總量的0.6%,為 230萬億噸,是陸地上的植物、動物和人類獲得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可是由於水體污染,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資源又在急劇減少。大氣中水蒸氣量為地球淡水總量的0.03%,為13萬億噸,它以降雨的形式為陸地補充淡水。目前能夠為人類開采利用的河流徑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達到40%。我國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除通過土壤水直接利用於天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外,可通過水循環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 2.8萬億m3,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按1997年人口統計,我國人均水資源總量為2200m3, 人均佔有量僅有世界平均數的¼,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為世界上12個貧水國之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從1980年到1999年,我國社會經濟總用水量增加了約四分之一,從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 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生活用水佔10.1%。新世紀面臨的重大水問題
當代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但人均淡水資源卻是貧國。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畝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地區分布差異性極大,這是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基本特點。目前水資源短缺問題己成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但我國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從目前現狀來看,就全國而言,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從地區來看,水資源總量的81%集中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其中40%以上又集中於西南五省區,這是先天決定的水情。從人均佔有量來看,人均佔有淡水資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東部可以高達五、六百倍。這是我國北方屬於資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區水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由於水體污染,水質型缺水也相當嚴重。目前全國性的乾旱缺水越來越嚴重,尤其北方地區發生水危機已不是危言聳聽。
(一) 主要災情
進入90年代,中國水旱災害和水污染頻繁發生,水多、水少、水臟與水環境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1)洪澇災害:累計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了1.1萬億元,約相當於同期財政收入的1/5。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億元)、1995年(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億元)、1998年(2684億元)。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洪澇災害損失100多億美元。
(2)乾旱災害:由於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億元,正常年份和較旱年份,糧食減產在100~250億kg(正常年份,如1996年減產100億kg,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減產糧食250億kg),但遇到嚴重乾旱年份糧食減產曾高達近500億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區乾旱持續時間長達100多天,黃河下游發生了有史以來,斷流天數、斷流河長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年因旱糧食減產476億kg,對糧食生產造成的損失是新個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年份)。世界銀行曾測算,中國每年乾旱缺水造成的損失約為350億美元。
(3)水環境:一是水土流失,區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進程緩慢,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開發建設項目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劇增加。全國平均每年因開發建設活動等人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堆積的廢棄土石約30億噸,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響防洪保安。二是水體污染嚴重,由於工業廢污水排放量的急劇增長,並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導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為代表的水環境惡化。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中國僅水和大氣造成的污染,年損失為540億美元,佔中國年GDP的8%。這就表明,水環境質量在繼續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這三大災害合計年均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佔全國年GDP的15%左右。從這三大災害損失來看,進入21世紀這三大災害,水資源源的短缺和水環境惡化將上升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五十年來,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到21%。特別是近20年來,由於供水能力增長緩慢,1978~1998年全國供水能力年增長率約為1%左右,而同期國民經濟以8~12%的高速度增長,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約2.5億,更加劇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流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黃河下游頻頻發生斷流、海河成為季節性河流,以及內陸河部分河流乾枯,2000年發生的旱災,經濟損失嚴重,充分暴露了我國城市供水系統和農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
目前,全國每年缺水量近400億m3,其中,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4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直接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農村還有2400多萬人飲水困難;在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嚴重缺水。天津市由於連續四年遭受華北乾旱影響,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庫水位已接近死庫容,於橋水庫已無水可供,直接威脅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產用水,盡管採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難以保證。為此,國務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黃濟津」應急輸水工程的實施方案。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生活質量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將進一步減少,而用水量卻進一步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首要制約因素。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
2.水已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嚴重問題
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8%,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其中黃河中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以及海河上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國每年平均損失耕地100多萬畝,流失土壤50多億噸,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河湖泥沙淤積,加劇了洪、旱和風沙災害。我國自然生態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體污染。
全國地下水由於長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補,目前年超采量達80多億立方米,已形成了56個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導致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不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導致下遊河道斷流、河湖萎縮,下游有些尾閭與湖泊消亡,生態環境嚴重惡化,胡楊林大面積枯死;草場退化,荒漠化加劇,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區和綠洲,由於大水漫灌、排水不暢,導致嚴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土地質量下降,農業生產能力衰減。
1999年全國年排放廢污水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根據1999年水質監測資料,對全國11.36萬公里河長進行評價的結果,Ⅰ、‖類水河長只佔30%,Ⅲ類水以上的河長佔70%(其中Ⅰ類水河長占 5.5%,‖類水河長佔24.5%,Ⅲ類水河長佔32.4%,Ⅳ類水河長佔12..6%,Ⅴ類水河長佔7.8%,劣Ⅴ類水河長佔17.2%)。

b)十大挑戰
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善於從戰略上看問題,要研究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採取有力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水利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水利建設作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
(一)人口增長出現峰值,人均水資源量降到低谷。我們面臨的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2030年人口增長達到峰值總人口就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將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長不僅增加對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對水的有效利用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未來5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是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最大的挑戰,也是對可持續發展最大的挑戰。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銳,開發利用更加艱難。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專家們根據國際上評估的標准認為,中國水資源的可利用量大約為 10000-11000億立方米,1997年,我國年總用水量達到了5623億立方米。按照21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初步估計,我國未來水需求將達到7500-8000億立方米,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500-2200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鑒於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可經濟開發的水源不僅受到區域性的限制,而且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未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更加艱難,供需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三)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未來50年,這種發展趨勢對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基於目前廢污水的處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現狀,如果未來50年工業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鎮快速發展,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會數倍、甚至十幾倍的增加,勢必加劇水環境的惡化。因此,中國將面臨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廢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的巨大壓力。
(四)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資源匱乏等將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勢必會帶來影響,尤其是北方地區將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可以預見未來50年內,水旱災害防治任務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會更加尖銳。
(五)北方地區缺水形勢嚴峻,黃河及其以北地區河道斷流情況加劇。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是隨著人口、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加劇的。黃河斷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現。黃河斷流的原因雖然有許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經濟發展導致用水量急劇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費造成的,還包括區外引水等因素。專家們分析認為,在未來10-30年內,黃河每年將缺水40-150億m3,如果未來50年,黃河流域乾旱頻率增高,黃河中下游泥沙淤積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資源短缺和治黃的難度。黃河以北緊鄰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兩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現用水危機。進入21世紀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綢繆,我國北方地區缺水問題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六)糧食增長主要在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在中國歷史上水利與經濟區的形成和轉移密切相關,盛唐時期生主要經濟區在北方,當時水利設施的數量的比重佔全國41%,到宋朝主要經濟區轉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設被忽視,這時水利設施的數量只佔7%,到清朝北方又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水利設施的數量又上升到佔全國49%。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糧食生產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糧北運」格局。然而,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水利建設力度減小,糧食增長主要轉移到北方,產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銳,導致北方旱災更加嚴重。在1985年以前,中國長江以以南地區的糧食生產總量佔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比重略高於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7.1—57.8%,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糧食在低消費水平下,自給有餘,余糧調給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凈調給北方糧食332.97萬噸,1960—1969 年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74.54萬噸,1970—1975年均凈調給北方糧食192.82萬噸,從而形成「南糧北調」的格局。
由於經濟發展,南方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下降,農田水利建設比北方明顯減緩。1998年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35978萬畝,比1980年只增加1679萬畝,僅增加了4.9%,其中,東南沿海地區還減少了912萬畝,減少了12.4%。而北方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0979萬畝增加到40554萬畝,增加9575萬畝,增加了30.9%,其中,東北地區有效灌溉面積由3242萬畝增加到6533萬畝,增加3291萬畝,增加了一倍多。蒙寧新區和華北地區灌溉面積也有很大的增加。
隨著南方農田水利建設的減緩,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糧食增產在全國的貢獻率大幅度減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後在我國糧食總產增產中貢獻率的變化。1952—1985年我國糧食增產量中,南方佔61.4%,北方佔38.4%。1985年以後,糧食生產地區格局發生了巨大逆轉,北方地區的糧食生產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華北地區佔25%,而南方糧食生產增量卻下降為30.6%。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北方地區由1985年佔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區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擁有糧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區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幾乎沒有增加。
隨著南方糧食生產的減緩,導致了南方糧食總量不足。根據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村經濟司、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糧食自給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糧食自給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糧食自給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從北方調運糧食1400萬噸以上。糧食產銷地區格局逆轉為「北糧南運」,這種格局的急劇變化,對未來50年糧食生產總量的增長將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銳,如果未來年糧食生產總量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麼,未來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更加尖銳。
(七)水利工程將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繁重。我國水利設施目前面臨著兩大威脅:一是現有水利基礎設施面臨著萎縮衰老的「危機」,二是工程保安、維修、更新、配套任務大,這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到21 世紀中葉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將逐步進入百年期。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當時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按經濟規律、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不夠,設計標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幹、輕配套,重建設、輕管理。因此,許多水利基礎設施配套差、尾工大、設備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運行狀態不良,至今沒有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如果未來50年,現有水利基礎設施不能鞏固、提高和充分發揮效益,那麼現有水利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很可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因此,隨著水利基礎設施逐步進入百年期,鞏固改造任務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質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務艱巨。從目前來看,我國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未來水利基礎設施效益和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都取決於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領域,目前水利科技貢獻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節水技術的應用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在水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重建設、輕管理,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進入21世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員素質的任務十分迫切,也十分艱巨。
(九)水價過低,建立水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目前水價格偏低不利於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各方面資金投入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來。國內外經驗表明,提高供水價格,可以促進節約用水和延長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於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經濟政策,對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至關重要。 30多年來,國家發布的收取水費和水價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對水的認識,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識。加上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它更難靠市場經濟來調節。因此,從總體來看,水市場體制的建立任務十分艱巨。
(十)管理體制分割,影響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實踐表明,水利涉及到農業、工業、水運交通、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資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澇、灌溉、水電、供水等等;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位的基礎設施。但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思想認識上、還是經濟體制上,水利只作為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直沒有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對待。目前水資源分地區、分部門的管理體制,既不利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㈢ 漏斗的歷史漏斗是怎樣問世的漏斗的發明史

漏斗是一個筒型物體,只是一個簡單的裝置,至於什麼時候問世的發明史,是沒有詳細的介紹的。

被用作把液體及幼粉物消狀物體注入入口較細小的容器。在漏斗咀部較細小備胡的管狀部份可以有不同長度。漏斗通常以不銹鋼或塑膠製造,但紙制漏斗亦有仿螞攔時被使用於難以徹底清洗的物質,例如引擎機油。一些漏斗在咀部設有可控制的活門,讓使用者可控制流質流入的速度。漏斗常見於廚房;在實驗室也可找到漏斗,有時會使用濾紙以隔濾結晶物等化學物質。

㈣ 中國的淡水資源問題

張宏仁

(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科聯主席)

淡水是可再生資源,靠大氣降水補給。靜態庫容只是調節空間,不能解決長期供水需要。我國單位面積淡水資源並不少,接近全球平均值,但由於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高3倍,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值的1/3弱。我國大氣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使蒸發量加大。農業離不開灌溉,更加劇了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淡水是少數幾種無法依賴進口的資源之一。今後只能依靠節水和現有淡水資源的科學調節來解決我國的用水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淡水資源的組成部分。地表水體傳導水的能力強,但存儲水的容積小;乎頌地下水含水層傳導水的能力弱,但存儲水的容積大。把兩者結合起來聯合調度,可以更加有效地實現淡水資源在時間上的調控。我國淡水資源南多北少,人口分布大體上與淡水資源分布相適應,應當避免人口過多地向缺水地區流動。南水北調可以緩解北方缺水的局面,但調水成本較高,應主要用於特殊乾旱年份,供水的基本來源,仍應立足本地。我國南方降水量充沛,缺水主要是污染造成的,應當集中力量治理污染。為了合理分配淡水資源,有效治理水污染,有必要加強流域的統一管理。規定每一地區的取水量和排污總量的限額。深層封閉地下水資源潛力不大,長期大量開發會導致地面沉降等嚴重後果,要慎用、少用。

淡水是人們生產生活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的資源。似乎應當屬於常識范圍內的事。然而每當聽到有關「地表水、地下水哪個更重要」的爭論,好心人關於「地球上最後一滴水」的警告,某某地方「地下大水庫的發現」,以及一方面驚呼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託於尋找新的深層地下水源,就感到人們對淡水資源的認識並不一致。而認識是否符合淡水資源的客觀規律,對正確決策有很大影響。

一、淡水資源的主體靠自然再生,靜態庫容的作用是以豐補歉

各種自然資源均可劃分為兩大類: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這種劃分的含義可以用一個家庭的經濟收支平衡賬來形象地說明。

大多數家庭每月都有經常性的收入。如果支出小於收入則把多餘的錢存入銀行。如果支出大於收入,就要動用銀行存款。可以用公式簡單表述如下:

銀行存款的增量=收入-支出

為了保證家庭可持續的生活,總是力圖大頃旅量入為出,每個月都略有節余。於是銀行存款逐月增加。然而一旦有額外的消費需求,比如購買大件商品、假日旅遊等,就可以用平時多月乃至多年積攢的存款。對這一類家庭來說,平時生活主要靠經常性的工資收入,銀行存款的功能只是調節餘缺。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家庭所依靠的財政資源是可再生的。

然而,社會上還有極少數人,他們沒有經常性的工資收入,但祖先給他們留下了一大筆遺產存在銀行里,如果不任意揮霍足夠用100年。對這些人來說,上述公式中的收滾凳入項等於零,銀行存款每個月都是負增長。直到花光為止。這些人的財政資源顯然是不可再生的。用一點就會少一點。

礦產資源顯然屬於不可再生資源。以煤為例,其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形成的。現在地球上某些地方由植物變為煤炭的過程仍在進行,但進行得極為緩慢。每年新生成的煤炭與全球每年消費的煤炭相比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我們今天所開採的煤炭,實質上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遺產。由於地球上煤炭的儲量很大,足夠滿足幾百年的需要,目前可以不必為今後發愁。再過100年,人類總能找到別的替代能源。

森林資源則屬於可再生資源。因為林木不斷地新生,只要合理規劃,就可以保證每年砍伐量不大於再生量。如果砍伐量大於再生量,林木積蓄量就要減少,反之則會增加。

淡水資源的情況略為復雜一點,它的主體屬於可再生資源。但在極特殊情況下,出於無奈,也有把地下地質歷史上儲存的水當做不可再生資源使用的例子。

地球的大氣層是一個龐大的、以太陽能為動力的蒸餾水工廠。它不斷地從海洋和地面把水蒸發上天,再以降水的形式向人們居住的陸地提供淡水。平均每年陸地上的大氣降水約為119萬億立方米。扣除蒸發蒸騰損失,每年仍有42.7萬億立方米可轉化為人類有可能利用的淡水資源。遠遠超過目前全人類每年約4萬億立方米的用水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淡水資源是永續不斷的。不可能出現「最後一滴水」的危機。因此,從總體上講,人類完全可以依賴可再生的淡水資源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然而,淡水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勻。有一些乾旱地區降雨量極少,可再生淡水資源接近於零。如果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又有地質歷史上埋藏的、水質符合需要且存儲量能滿足當地不多的人口上百年需要的地下水,就可以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靠「吃老本」過日子。例如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就有地質歷史上埋藏的淡水,為埃及、利比亞等國提供了可供當地人口上百年需要的淡水。類似的條件,在地球其他地方極為罕見。

地下含水層儲存的地下水可以和銀行存款相類比。它能應付短時間入不敷出的緊急情況,但不能滿足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此外,地下水的儲存量也有不同於存款的地方。提取第一筆存款與提取後一筆存款在手續上沒有區別。而隨著地下水儲存量的減少,地下水位隨之下降。超過一定限度,即使有水也難以利用。

二、我國地均淡水資源並不貧乏,人均淡水資源少是人口多的結果

我國一些地區淡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嚴重的狀況,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好像中國是淡水資源特別貧乏的國家。這種印象並不符合實際。一個地區淡水資源的豐富程度可以用單位面積平均淡水資源來評價。全世界可再生淡水資源每年為42.7萬億立方米,全球陸地面積為1.34億平方千米,或者134萬億平方米。於是:全球單位面積淡水資源=全球淡水資源÷全球陸地面積=42.7萬億立方米÷134萬億平方米/年=319毫米/年

我國可再生淡水資源每年為2.8萬億立方米,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單位面積淡水資源為292毫米/年。相當於全球平均值的91.5%。由此可見我國並不是淡水資源特別貧乏的國家。國土面積和我國差不多的美國,單位面積淡水資源為317毫米/年,差別也不大。然而,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單位面積人口密度是全世界平均值的3倍。因此,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世界的1/3弱。目前廣泛引用的數字是1/4,實際上更接近1/3。美國則由於人口密度僅為中國的近1/5,人均淡水資源因此約相當於我國的5倍。總之,我國淡水資源緊張,並不是由於資源貧乏,而是由於人口眾多。

三、淡水資源不能依賴進口,只能立足於國內

在各種自然資源中,淡水資源是用量最大的資源。所有其他自然資源用量的總和也抵不上淡水資源的一個零頭。淡水又是最廉價的資源,經不起大量長距離運輸。我國地勢較高,大部分國際河流是出境河,只有新疆有少數入境河流。這一狀況排除了淡水資源依賴進口的任何可能性。除非全球氣候有重大變化,今後淡水資源總量預計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而人口還將有所增長,不論今後國民經濟如何發展,經濟規模翻幾番,都只能立足在現有每年2.8萬億立方米淡水資源的基礎之上。在這一點上,有的人仍抱有開辟新來源的希望。以下本文將證明:開源雖有一定前景,但不可能對我國淡水資源總量有重大影響。

四、我國淡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加劇了供需矛盾

盡管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僅為全球平均值的1/3弱,每人每年仍有2300立方米。按目前的消費水平是夠用的。然而我國的淡水資源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的分布都極不均勻。這就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

淡水資源的更新主要靠大氣降水。我國大部分國土處於北半球中緯度乾旱帶,本應比較乾旱。幸好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東南亞季風帶來了水汽。但也導致降水量分布的極度不均勻性。我國南部和東部降水量較多,而西北乾旱。大體上,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總體上不缺水。如果有缺水問題,一般也主要是由污染造成的。而西北地區則乾旱少雨,淡水資源因而比較貧乏。

應當指出,我國幾千年來一直以農業為主。農業又與淡水資源緊密相連。由於千百年隨機流動的結果,我國的人口分布大體上與淡水資源的分布相適應。一般不宜輕易改變。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依附於耕地的農業人口的比重將逐漸減少。人口按耕地分布的前提將逐漸弱化。向乾旱地區遷移人口將不再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任何向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移民,必然增加該地區對淡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一定要慎之又慎。

淡水資源在時間上分布的不均勻性是導致我國北方供需矛盾緊張的重要原因。從多年平均降水量來看,我國華北許多地方雖不算很豐富,但也不能算太少。以北京為例,年降水量平均為630毫米,和法國巴黎、俄羅斯莫斯科、奧地利維也納、匈牙利布達佩斯等差不多,比英國倫敦、德國柏林還要略多一些。那麼為什麼歐洲比較濕潤,而我國華北比較乾旱呢?這是由於歐洲許多地方降水量隨時間的分布,無論是年內還是年際都出奇的均勻。這是一直生活在亞洲大陸的人所難以想像的。

歐洲大部分地區空氣濕度大,蒸發量遠小於降水量。我國北方地區與歐洲相比反差極為強烈。以北京地區為例,6、7、8月個月的降水量,占年總降水量的3/4以上,而從11月到次年4月的半年時間的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1/10。由於旱季延續時間很長,年蒸發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遠遠超過年降水量。不僅年內,而且年際降水量變化也很大,連續3年的乾旱時有發生。大氣降水只有一小部分能轉化為有效的淡水資源,大部分被重新蒸發上天。此外,由於雨季降水過於集中,經常有一部分水庫裝不下的降水以洪水的形式入海,無法加以利用,有時甚至造成洪災。歐洲降水均勻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農田灌溉用水不多,大氣降水能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的大部分需要,許多地方甚至完全不需要灌溉;留給工業及生活用的水資源就比較多了。而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農業離不開灌溉。農田灌溉用水佔用了淡水資源的絕大部分,能留給生活和工業生產用的水資源很有限。總之,降水量隨時間分布的不均勻性,一方面使有效淡水資源減少;另一方面使農業用水量增多。這大大加劇了淡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五、找礦與「找水」

我國的淡水資源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潛力。有人把希望寄託在「找水」上。

地表水不存在「找」的問題,一切都擺在光天化日之下,比較清楚。「找水」實際上指的是找地下水。「找水」的提出顯然是受「找礦」的影響,特別是「找油」的影響。石油是含油層中的流體,地下水也是地層中的流體。可以找油,為什麼不能找水呢。當然,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的流動都遵循滲流力學的基本規律。有許多可以相互借鑒的東西。但是有一點根本不同:石油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資源,地下水的主體只能是可再生資源。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礦產,開采一點,已探明的資源量就會少一點,早晚會枯竭。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努力尋找接替資源。而且大多數情況下確實有礦可找。因為,由於人們認識的局限性,遠不是所有的礦產都已被查明。整個找礦的歷史可以歸結為:露頭礦找完了找隱伏礦;淺部礦找完了找深部礦。這種經驗推廣到淡水資源領域里來就成了:地表水不夠了找地下水;淺層地下水不夠了找深層地下水。

然而,地下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前面已經討論過,地下水的儲存量只能用於調節豐枯,而不能依靠它長期生活。人類可以依賴的主要是不斷更新的可再生淡水資源。而這種資源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並不需要專門去「尋找」。從宏觀戰略的大賬著眼,「找水」並不能解決淡水資源的「開源」問題。

但在某些既缺乏地表水、淺部地下水含鹽量又高的乾旱地區,有的地方地下深部有水質較好的含水層。於是就提出了深部含水層「找水」的問題。深部含水層絕大多數屬於封閉的承壓含水層,由於極難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所含的淡水資源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大量長期開采這種深層地下水會導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和地面沉降。只有在人少地廣、單位面積取水量很小的條件下,如為邊防哨所和牧區人畜飲用供水,或者在極端乾旱年份短期用水,可以適度開采這種資源。

還有一種情況可以被稱為「找水」,那就是在缺乏有效含水層的地區,如大片花崗岩或變質岩分布的地區。在這些地區需要用地質、地球物理的方法,尋找隱伏的構造破碎帶。因為只有在岩石破碎的地段,才有足夠的孔隙存儲和傳導地下水,簡單地說,只有這種情況才能使水井或其他集水工程出水。

不管是哪種情況,「找水」並不能解決淡水資源的戰略性大賬,而是主要著眼於人口不多的缺水居民點人畜用水問題。

那麼,淡水資源開源的潛力何在?淡水資源的潛力不在於「找水」,但也不是沒有潛力可挖。可以從減少我國大氣降水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勻性造成的損失方面,想辦法挖掘潛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奪取蒸發量。我國,特別是乾旱地區,大氣降水的大部分被蒸發上天。這裡面潛力是很大的。二是奪取入海棄水。由於汛期降雨量集中,地表水庫沒有足夠的庫容攔蓄洪水,有一部分水白白跑到海里去了。這部分水如果被攔蓄起來,水量也是很可觀的。

然而,這兩條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做起來卻很難。要奪取蒸發量,就要設法讓大氣降水更多地滲入地下,減少太陽的暴曬。要奪取入海棄水,就要設法把汛期的洪水存儲起來。為此就需要有足夠的調節庫容,地表水庫就是為此而修建的。北京潮白河上的密雲水庫多年平均來水量10多億立方米,而庫容有40億立方米,是一個可以實現多年調節的好水庫。可惜,在大多數別的流域,現有的地表水庫和預計可以修建的地表水庫加在一起,總庫容仍遠不足以滿足這一要求。而地下水含水層則具有比地表水庫大得多的調節庫容。

因此,無論是奪取蒸發量還是奪取棄水,地下水含水層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六、地表水體與地下水含水層的關系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兩種不同的水源。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不利於對整個淡水資源的科學、合理的利用。從作為可再生資源的角度看,地表水和地下水都來自大氣降水,而且,它們還相互轉化。以新疆、甘肅的內流河盆地為例。盆地底部的極少量降水幾乎全部被蒸發而形不成任何有效的淡水資源。當地的淡水資源主要來自盆地周圍山區的降水以及隨後的積雪融化。這些水匯集到山區的河流中奔向山麓,有很大一部分入滲到由礫石、粗沙組成的山前洪積扇中,轉化為地下水。洪積扇的碎屑物質從上游向下游逐漸變細,傳輸地下水的能力也逐漸減弱。最後地下水被臃阻在洪積扇的邊緣而以泉水的形式溢出地表,又轉化為地表水。在那些地區,人為地劃分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河流的流量在一年的很長時間要靠地下水維持。河流具有很高的傳輸地表水的能力。雨季的大氣降水匯入河川以後,會在很短時間內被排放入海。雨季以後許多河流河水常流不斷要歸功於地下水含水層。地下水含水層能存儲大量由降水入滲形成的淡水。由於地下水含水層傳輸水的能力遠低於地表水體,雨季存儲在含水層中的地下水只能緩慢地釋放出來。所有這些涓涓細流,最後匯集到河川中,形成可觀的流量,保持河水常流不斷。汛期以後的河川水流被叫做「基流」。基流是淡水資源中最可寶貴的部分,而它恰恰來自地下水含水層。

地表水體和地下水含水層都是天然淡水資源的載體,但它們各自有不同的特點。

地表水體作為水的容器摩擦阻力小,因而具有很高的傳輸水的能力。另外,陸地上的淡水體面積僅占陸地面積的1%不到,因而存儲水的能力很小。地下水含水層則相反,由於水在岩石的孔隙中流動,受到很大的摩擦阻力。在同樣的水力坡度下,地下水的流速比地表水要小好幾個數量級。但是,地下水含水層廣泛分布,幾乎無處不在,有比地表水體大得多的存儲水的能力。可以用直流電阻、電容電路來比喻以上兩種情況。地表水體就像是電阻小、電容也小的電路,也就是說時間常數很小的電路,地下水含水層則像是電阻大、電容也大的電路,即時間常數很大的電路。地表水體中的水來得快、去得快。地下水含水層中的水來得慢、去得慢,能夠對短暫的洪峰脈沖進行濾波,把極不均勻的降水拉平。而這正是降水量極不均勻的地區所需要的。

地下水含水層不僅能調節豐水年和枯水年,而且還能大大減少蒸發量。大氣降水一旦滲入地下,蒸發量就會急劇減少。如果地下水位在地面1米以下,蒸發量實際上接近零。

陝西北部神木煤田所在地區有兩條河,一條是窟野河,另一條是禿尾河。兩條河都從西北向東南相互平行地流入黃河,相距只有幾十千米。窟野河所流經的地區岩石裸露,每當雨季,洪水攜帶大量泥沙很快泄入黃河,旱季則長時間乾涸缺水。而禿尾河上游有大片地區被毛烏素沙漠的邊緣所覆蓋,雨季時雨水被沙漠吸收,很少形成洪水,雨季過後,地下水慢慢從沙漠滲出,保持禿尾河常年有比較均勻的流量。由於沙漠的保護,禿尾河流域蒸發量大大減少。有一半以上的大氣降水都能轉化為有效的淡水資源。這在黃土高原是極為可貴的。

地下水含水層的特點是「肚子大,嗓子眼小」,接收大氣降水補給比較緩慢。這就給我們利用它增加了困難。北京地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永定河沖積、洪積扇有巨厚的含水層。曾經是北京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它的巨大庫容曾經幫助首都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缺水年。經過多年的超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較大的地下庫容。這本應是調蓄水資源的絕好場所。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可行性論證,發現永定河每年行洪期只有十幾天。而北京市年取水量幾十億立方米。即使每年人工回灌1000萬立方米,也解決不了多大問題。然而要在10天內完成即使這一不起眼的任務,汛期每天就要回灌100萬立方米,這就需要建設龐大的回灌工程。而且汛期河水含泥沙量高,會很快把地下水含水層的入滲面淤死。當時建設的西黃村人工回灌試驗場,雖然地質、地理條件很優越,但也只能在非汛期用水庫棄水進行人工回灌。

實踐給我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要取得較大的回灌效果,光靠人工措施是不夠的。針對北京地區的具體情況,我們提出了「虛擬回灌」的辦法。北京地區現有抽取地下水的設施能力已經很大。再大的回灌設施能力也不可能超過抽水能力。在保持現有抽水設施運行的情況下,每回灌1億立方米水,與不進行回灌,但減少抽水1億立方米在物理上是等價的。因此,減少抽水等於增加回灌,是一種「虛擬」的回灌。這種回灌不需要專門的回灌設施,但需要有別的水源來代替減少的抽水量。這部分水量可以來自豐水年多餘的大氣降水。如果在北京市建設兩套供水設施,一套用地表水供水,另一套用地下水供水,那麼每一套都能單獨滿足全市供水的需要。如果在豐水年把抽取地下水的設施停下來,就等於不用任何回灌設施,一年就回灌了上10億立方米的水存儲在地下。到枯水年就可以少用地表水,而抽取地下的庫存以度過水荒。用這種辦法還可以對淡水資源進行年調節,汛期前,盡量多用水庫准備「空庫迎汛」的「棄」水,代替抽取地下水,少用地下庫存。

以上方案要求統一調度地表和地下兩個水庫,充分揚各自的「長」,避各自的「短」。結合每一地區的特點,還可能設計出別的方案。

總之,地表水和地下水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水源,如果善於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就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淡水資源。那種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為分割開來,各執一端的爭論,是狹隘、片面的門戶之見。

七、開放含水層與封閉含水層

地下水是賦存在地下岩石中的水。所有的岩石或多或少都含有地下水,但並不是所有地層都是含水層。只有那些既含有一定量的水,又能讓地下水流動的地層才叫含水層,否則就是隔水層。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

按照地下水與含水層和隔水層的關系,地下水含水層可劃分為「潛水含水層」和「承壓含水層」。這兩個引進的術語實在翻譯得令人費解。不僅外行人聽不懂,內行人也往往被搞糊塗了。筆者認為採用「開放含水層」與「封閉含水層」能更好地反映兩種含水層的本質差別。

可以用人們比較熟悉的地表水來比擬。河湖屬於開放水體,自來水管道屬於封閉水體。河流中的淡水體積隨著河水位的上漲而增大,流量也隨之增大。自來水管道中的淡水體積隨著水頭只有極其微小的變化,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流量只與水力梯度有關,而與水頭幾乎無關。

如果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沒有充滿整個含水層,情況就和河流、湖泊、水庫等開放水體相似。當含水層中地下水體積增加或減少,地下水位就會上升或下降。這種含水層應當叫做「開放含水層」。但目前通行的術語則是「潛水含水層」。開放含水層由於它的開放性,很容易直接從大氣降水或地表水體得到補給,因而其中的淡水資源比較容易得到再生,以保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全世界抽取的地下水,絕大部分來自開放含水層。

如果含水層上面被隔水層所覆蓋,而且地下水充滿了含水層,就變得和封閉的自來水管道相似了。地下水位有升降變化時,含水層體積受上覆隔水層的限制,不能像開放含水層那樣自由變化。這種含水層應當叫做「封閉含水層」,教科書上的科學術語則是「承壓含水層」。

實際上,無論自來水管道還是封閉含水層,都不是絕對剛性的。它們都具有彈性和可壓縮性。當水位上升時,體積會被脹大,反之則會被壓縮變小。這種脹縮對自來水管道來說微不足道,通常被忽略不計。但對封閉含水層來說,由於下面將要談到的原因,這種可壓縮性和彈性卻不能不加以考慮。

首先,封閉含水層傳導水的能力比自來水管道小許多個數量級。任何一個末端自來水龍頭放水,都能幾乎立即從自來水廠的蓄水容器得到補給。其間的水頭損失比較小。而含水層對水的摩擦阻力很大,從封閉含水層的側向補給源到打井取水地點距離一般又很遠。其間要達到穩定狀態,需有很大的水頭損失。實際上,在達到穩定狀態之前,從水井抽出來的水,並不是來自遠方的側向補給源,而是來自水井周圍含水層的壓縮。水井的抽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在水井周圍形成降落漏斗。對封閉含水層來說,這就像液壓千斤頂放油、汽車輪胎放氣一樣,使含水層壓縮。這樣就從含水層擠壓出一些地下水來。水井抽取的地下水,實際上就是來自含水層壓縮出來的那一部分水。早期,水井抽取的主要是水井周圍近處含水層壓縮出來的地下水,隨著降落漏斗的擴展,抽出來的水逐漸更多地來自較遠處的含水層。從開始抽水到大部分井水不再來自含水層的壓縮,而是來自補給邊界,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補給邊界離抽水井比較遠,甚至需要幾十年時間,那時抽水井水位將下降得很深,乃至抽水成本高到難以接受的程度。此外,封閉含水層中地下水位每下降1米,因壓縮所能給出的水是很少的,只有開放含水層的千分之幾到萬分之幾。因此,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體積,在同樣出水量的條件下,比開放含水層要大成千上萬倍。

按照質量守恆原理,從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不可能憑空產生,總歸要有來源。開放含水層比較好理解,從含水層抽取的水,部分來自含水層的疏干,部分來自地表水體的補給。而封閉含水層就有點令人費解。後者既沒有疏干,也很難從地表水體得到補給。那麼從井裡抽出來的水是從哪裡來的?20世紀初地下水水力學的一個重大進展是發現從封閉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是由含水層體積壓縮而來的。最終表現在地面沉降上。根據河北滄州和天津以往長期觀測的結果,多年從封閉含水層抽取的地下水總體積,大體上等於地面沉降的總體積,側向補給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從封閉含水層抽取地下水會導致地面沉降!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大量負面的案例。早在20世紀60年代,上海就因地面沉降而遭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由於地面沉降早期很難憑直覺發現,上海的教訓並沒有被別的地方及時汲取,天津隨後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長江三角洲的蘇州、無錫、常州由於含水層不如上海寬闊,受局部斷陷小盆地的制約,出現不均勻沉降,導致地面裂縫。西安的地裂縫也是長期從封閉含水層抽水的後果。

由此可見,從封閉含水層長期大量地抽取地下水,弊大於利,往往是得不償失。抽不了多少水就會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而且經常導致嚴重的地面沉降後果。

㈤ 中國缺水情況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

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世肆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橘雹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

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㈥ 我國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缺水使人們更加迫切地甚至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水資源。因此,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連年斷流;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江底去年曾長出楊樹苗;船隻在安徽境內的淮河幹流里不能通行……我國城市缺水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劇。嚴重缺水使人們不得不把目光從地上轉移到地下人們同時也在過量地開采地下水,不管有意或無意,這種帶有掠奪性地開采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漏斗區的大量出現。

華北有世界面積最大的漏斗區

地下漏斗俗稱地下水盆地,目前中國華北平原地下水盆地達到十幾罩則個,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已基本連成一片,中心水位年年下降,有的地方開采井深達數百米左右。華北地區是中國最乾旱地區之一,許多地方十年九旱。位於此地的河北省可利用水資源量只有170億立方米,而年均用水量則達200多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嚴重缺水造成該地區大量超采地下水。

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這一地區地面下沉、土地裂縫和塌陷等惡果。有關資料顯示,河北八個供水區地面沉降區從200毫米到1000餘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沉1.6米之多。

北京的情況也令人憂心忡忡,由於地表水不夠用,嚴重超采地下水使北京市地下水位僅去年一年就下降了2米。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已經出現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密雲水庫也出現了自修建以來首次水庫出水量大於入庫水量的異常情況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浙江嘉興市的地下水位已由原來60年代的接近地表下降至負45米,地下水超采導致的嘉興市區地面沉降從6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仍以每年2至2.5厘米的速度遞增。

有關專家表示,大漏斗不僅伴隨著地面沉降,也預示著這一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問題。伴隨著地下漏斗的產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鐵路路基、建築物、地下管道等下沉開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現危機。

中國的水「缺」到哪裡去了?

按總水量說,我國擁有水資源總量為27210億噸,居世界第六位。既然水多,怎麼還嚴重缺水呢?個中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客觀原因是:一、我國特殊的地理、地形、氣候等特點,水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多自然耗水也多,而且人均用水量就會降低;三、工農業需水量巨大。

主觀原因最主要就是各地存在嚴重的浪費情況。其中有工農業用水利用率差和重復利用率不高而產生的(其中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可達70%~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到55%(含鄉鎮工業),而發達國家是75%~85%。);有居民用水過多浪費而導致的;有與水有關的其他行業無節制用水而導致的(如洗車業,上海50萬輛機動車,一年要"洗"掉兩個昆明湖)。

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中,有個「用水大戶」--抽水馬桶。有一份全國衛生間用水測算報告指出,如果按現時使用抽水馬桶的數量8000萬只,每隻存水量約15公斤,平均一戶3人計算的話,全國每天馬桶用水量將達1440萬噸,每年約為52億5600萬噸。按一個中型自來水廠日產水約8-10萬噸計算,全國抽水馬桶每年要用掉144個中型自來水廠的產水量。

我們如何找回「缺」掉的水?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而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前後,中國用水總量將達到每年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而中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極限。為了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現在全社會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在未來幾年內,北京將調整工業結構,走內涵型發展道路,一些高耗水的消敏企業將被淘汰,新上的工業項目將採用最先進的節水工藝。農業方面,將減少糧田面積,發展「高效農業園」、「養殖小區」和「專業村」。

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三地區因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72位人大代表為此集體提出議案,江蘇省政府最近決定在蘇、錫、常地區限期全面禁采地下水。

深圳還考慮利用海水作為城市居民區生活雜用水和沖廁用水,兼作城市消防系統用水。

大連市對節約用水做出更嚴格規定:桑那浴如繼續營業,將被沒收營業執照;建築工地使用自來水,將被查封或吊銷施工執照。

各地農業區發展並推廣應用了新的灌溉技術,大大降低了用水量並提高了利用率,節水效果明顯。

為了解決華北用水緊張問題,中央政府正准備實行「南水北物橋棚調」計劃,「南水北調」一共三條線:東線工程將從長江下游引水,滿足山東、天津和河北東部地區的供水;中線工程計劃從長江的支流漢江引水到京津地區,主要供京津和京廣鐵路河北省、河南省沿線城市的用水,並改善華北地區因缺水而惡化的環境;西線工程將從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調水到黃河上游,供寧夏、內蒙古、陝西等西部地區用水。其中中線工程即將開工。據了解,此項工程建成之後,每年的調水量達到了380到480億立方米,相當於一條黃河的水量,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㈦ 關於我國缺水的資料

1 我國屬於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據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為嚴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主,或者兩種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過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幾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數十公里。由於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中國的黃河在過去的10多年年年斷流,其中1997年斷流226天。流經中國一些人口稠密集地區的淮河去年也斷流了90天。根據衛星拍攝的照片,數百個湖泊正在乾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其中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為全世界人均佔有水量的1/13,連一扒塵些乾旱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如。
但是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們如此的窘境嗎?沒有。
就生產用水來說,在寧夏的一些地方,每畝水稻一年大約需要澆2000多立方米水,一畝小麥得1200多立方米水。中國農村普遍的水資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寧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過兩噸。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對莊稼有好處,倒也罷了,但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引起土地鹽鹼化的最根本原因。
工業用水方面,我國煉鋼等生產過程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水的重復利用率不到發達國家的1/3。
如此缺水又如此揮霍,那麼我們靠什麼維持這種虛假春山禪的富有呢?
以河北省為例,據《望》周刊的報道,這個人均水資源比以色列還少的地區,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蓋著極度缺水這一重要事實。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600億立方米,其中深層地下水300億立方已無法補充。再有15年,石家莊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現在,華北平原已擁有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地下復合漏斗區,達四五萬平方公里。西部的許多地區,因地下水超采嚴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樹木枯死。
專家說:我們是用慘重的代價維持苟安,虛假的綠色使我們依然悠然自得。內情與外觀的反差使人不由想起《水滸》中常用的一句話———好個不知死的!
以色列的自然條件比我國西部的許多地方更為惡劣,但以色列不但居家過日子極重節水———馬桶上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水、大便用大水。在生產中,享譽世界的節水農業不但使世界上最缺水國家之一的以色列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同時,它出口節水農業技術與設備的收入更超過出口農產品的收入。我國近年來安排大量的西部省區領導人去以色列訪問,但除了進口一些以色列的節水設備以外並無大的收益。據說主要原因在於我國水價過低,使節水技術和設備的使用無利可圖。
我國目前唯大城市自來水水價偏低,成本和水價偏離,政府實行虧損補貼。在農村,一噸水電力提灌價4至9分,自流灌溉價每噸4厘至6厘,300噸黃河水的價格頂不上一瓶礦泉水。低水價實際上鼓勵了水資源的高消費。
水費漲價,刻不容緩,這是利國利民利後代的大事。另一方面,太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給全國人民上一堂扎扎實實的節水課。
2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其分布
黃頁微成本營銷方式 不見不散約會新主張
小戶型主陣容揭曉 多媒體互動學英語

㈧ 華北地區為什麼缺水

中國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
華北地區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之一,人均水資源量位居全國後螞納三位。作為華北地區主要過境河流的海河水系,其水資源利用率已達 73%,位於我國七大流域之首,同時,水悶皮沒系中絕大部分河流已成為季節河,大部分季節處於乾涸狀態。 而在元代,河北平原曾有許多沼澤,直至五六十年代時,華北地區有的地方仍有自流井,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僅有2米深。僅僅在40年後這一地區就開始為水而憂。 張宗祜院士指出,50年代以來,為了解決海河流域的洪水災害,在太行山麓各主要河流的上游修建了不少以防洪為目的的水庫,上游水庫的過度蓄水截流使得進入下游平原河道的水量大大減少,近年來更是無水可流,使得原本主要依賴河流補給的華北平原西部地區淺層地下水喪失了補給來源,形成了區域性的淺層地下水水位下降。 而華北平原東部分布著大面積的鹹水,城市用水和工農業發展主要依賴深層地下水。70年代左右,在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思想指導下,這一地區在水資源利用上未能按科學規律辦事,大量開采深層地下水。同時,該地區的水井分布極不合理,沒有考慮開采深層地下水時取水井間應預留的影響區域。正是這種不合理的開采方式,造成了該地區的深層地下水漏斗區越來越大。 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忽略水資源的科學利用,也是造成目前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少地區不顧當地水資源短缺的客觀情況,盲目上馬高耗水項目,大量抽取地下水,破壞了地下含水層,也造成了水質的惡化。而即使在今天,水資源短缺到了這種地步,不少地區高耗水項目仍屢上不止,使得原本就緊張的水資源更是雪上加霜。 解渴還需多管齊下 針對長期以來華北地區在水資源利用上存在的問題,張宗祜院士指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必須多管齊下。 節水仍應是解決華北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出路。就華北地區而言,節水的潛力很大,無論是城市生活用水,還是工農業用水,都有一定的潛力可挖,而在農業節水中,除強調工程節水外,還須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改良農業品種等措施來達到節水目的。目前,華北地區大部握賀分城市污水處理廠和企業處理達標的廢水還沒有實現資源化,從而浪費了大量可資利用的水資源。因此,在華北地區的城市中應加快推行分管道供水,按城市居民飲用水、衛生用水、城市綠化灌溉用水等不同需要分質供水,將經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後的水回用納入城市供水范圍,真正把「一方水」用成「幾方水」。 在節水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水價這一經濟杠桿的作用,以低水價保證正常的合理用水,以高水價制約浪費用水,這對華北地區大型城市尤為重要。 從長遠的經濟發展需要來看,跨流域調水也不失為一個解決華北水資源短缺的辦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可以緩解河南、河北和京津地區的用水緊張。但張宗祜也指出,在上馬調水工程時也應考慮到調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其負面影響,如會不會造成工程沿線的土地鹽鹼化,以及用水地區能否承受得起調水後較高的水價等。 張宗祜院士認為,對華北地區而言,在經濟發展中應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實際情況, 「以水定發展,以水定規模」,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上馬。同時,合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使其成為綜合性的工程,既有防洪功能,又能為下游保留必要的生態用水,實現防洪與生態並重。 在對待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上也應有一個科學的態度。張宗祜說,現在有種看法認為華北平原地下已處於「疏干」狀況,這種看法並不全面。事實上,華北西部的淺層地下水漏斗區,出現一次豐水年就可以補給上,而東部地區出現的深層地下水漏斗區雖然補給較為困難,但目前所說的深層地下水下降僅是抽水井中水頭的下降,而不是真正的水位下降;同時,在深層地下......
地理題: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是?
自然原因:春天氣溫上升快,蒸發量大;雨季尚未來臨;農作物開始生長,需水量大。河流徑流量小。

人為原因:工農業用水過度,水資源污染嚴重,利用效率不高,浪費嚴重。
華北地區缺水的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分別是什麼?
自然原因:本地區降水不多,且降水集中夏季,河流徑流量較小,水資源較貧乏。人為原因:工農業生產發達,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量大,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

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
華北地區,屬於自然地理分區,不是行政區,不隨著行政區劃調整而改變,按照地理教科書,華北地區,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長城以南的中國的廣大區域;北與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相接。大致以≥10℃積溫3200℃(西北段為3000℃)等值線、1月平均氣溫-10℃(西北段為-8℃)等值線為界。
我國華北地區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缺水使人們更加迫切地甚至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水資源。因此,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連年斷流;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江底去年曾長出楊樹苗;船隻在安徽境內的淮河幹流里不能通行……我國城市缺水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劇。嚴重缺水使人們不得不把目光從地上轉移到地下人們同時也在過量地開采地下水,不管有意或無意,這種帶有掠奪性地開采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漏斗區的大量出現。

華北有世界面積最大的漏斗區

地下漏斗俗稱地下水盆地,目前中國華北平原地下水盆地達到十幾個,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已基本連成一片,中心水位年年下降,有的地方開采井深達數百米左右。華北地區是中國最乾旱地區之一,許多地方十年九旱。位於此地的河北省可利用水資源量只有170億立方米,而年均用水量則達200多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嚴重缺水造成該地區大量超采地下水。

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這一地區地面下沉、土地裂縫和塌陷等惡果。有關資料顯示,河北八個供水區地面沉降區從200毫米到1000餘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沉1.6米之多。

北京的情況也令人憂心忡忡,由於地表水不夠用,嚴重超采地下水使北京市地下水位僅去年一年就下降了2米。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已經出現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密雲水庫也出現了自修建以來首次水庫出水量大於入庫水量的異常情況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浙江嘉興市的地下水位已由原來60年代的接近地表下降至負45米,地下水超采導致的嘉興市區地面沉降從6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仍以每年2至2.5厘米的速度遞增。

有關專家表示,大漏斗不僅伴隨著地面沉降,也預示著這一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問題。伴隨著地下漏斗的產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鐵路路基、建築物、地下管道等下沉開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現危機。

中國的水「缺」到哪裡去了?

按總水量說,我國擁有水資源總量為27210億噸,居世界第六位。既然水多,怎麼還嚴重缺水呢?個中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客觀原因是:一、我國特殊的地理、地形、氣候等特點,水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多自然耗水也多,而且人均用水量就會降低;三、工農業需水量巨大。

主觀原因最主要就是各地存在嚴重的浪費情況。其中有工農業用水利用率差和重復利用率不高而產生的(其中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可達70%~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到55%(含鄉鎮工業),而發達國家是75%~85%。);有居民用水過多浪費而導致的;有與水有關的其他行業無節制用水而導致的(如洗車業,上海50萬輛機動車,一年要"洗"掉兩個昆明湖)。

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中,有個「用水大戶」--抽水馬桶。有一份全國衛生間用水測算報告指出,如果按現時使用抽水馬桶的數量8000萬只,每隻存水量約15公斤,平均一戶3人計算的話,全國每天馬桶用水量將達1440萬噸,每年約為52億5600萬噸。按一個中型自來水廠日產水約8-10萬噸計算,全國抽水馬桶每年要用掉144個中型自來水廠的產水量。

我們如何找回「缺」掉的水?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而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前後,中國用水總量將達到每年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而中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極限。為了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現在全社會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在未來幾年內,北京將調整工業結構,走內涵型發展道路,一些高耗水的企業將被淘......
解決華北地區缺水問題有什麼好辦法?
華北只是降水的季節分布不均勻,只要建造水庫蓄水.

少開采地下水.
我國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原因是什麼
缺水使人們更加迫切地甚至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水資源。因此,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連年斷流;七大江河之一的松花江江底去年曾長出楊樹苗;船隻在安徽境內的淮河幹流里不能通行……我國城市缺水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劇。嚴重缺水使人們不得不把目光從地上轉移到地下人們同時也在過量地開采地下水,不管有意或無意,這種帶有掠奪性地開采造成了更為嚴重的後果--漏斗區的大量出現。

華北有世界面積最大的漏斗區

地下漏斗俗稱地下水盆地,目前中國華北平原地下水盆地達到十幾個,總面積至少在5萬平方公里以上,已基本連成一片,中心水位年年下降,有的地方開采井深達數百米左右。華北地區是中國最乾旱地區之一,許多地方十年九旱。位於此地的河北省可利用水資源量只有170億立方米,而年均用水量則達200多億立方米,工農業生產嚴重缺水造成該地區大量超采地下水。

過量超采地下水,造成這一地區地面下沉、土地裂縫和塌陷等惡果。有關資料顯示,河北八個供水區地面沉降區從200毫米到1000餘毫米不等,總面積近7萬平方公里,有的市中心下沉1.6米之多。

北京的情況也令人憂心忡忡,由於地表水不夠用,嚴重超采地下水使北京市地下水位僅去年一年就下降了2米。目前,北京平原地區已經出現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密雲水庫也出現了自修建以來首次水庫出水量大於入庫水量的異常情況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浙江嘉興市的地下水位已由原來60年代的接近地表下降至負45米,地下水超采導致的嘉興市區地面沉降從60年代就開始了,近年來仍以每年2至2.5厘米的速度遞增。

有關專家表示,大漏斗不僅伴隨著地面沉降,也預示著這一地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問題。伴隨著地下漏斗的產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鐵路路基、建築物、地下管道等下沉開裂,堤防和河道行洪出現危機。

中國的水「缺」到哪裡去了?

按總水量說,我國擁有水資源總量為27210億噸,居世界第六位。既然水多,怎麼還嚴重缺水呢?個中原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

客觀原因是:一、我國特殊的地理、地形、氣候等特點,水資源時空分布十分不均;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多自然耗水也多,而且人均用水量就會降低;三、工農業需水量巨大。

主觀原因最主要就是各地存在嚴重的浪費情況。其中有工農業用水利用率差和重復利用率不高而產生的(其中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可達70%~8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到55%(含鄉鎮工業),而發達國家是75%~85%。);有居民用水過多浪費而導致的;有與水有關的其他行業無節制用水而導致的(如洗車業,上海50萬輛機動車,一年要"洗"掉兩個昆明湖)。

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中,有個「用水大戶」--抽水馬桶。有一份全國衛生間用水測算報告指出,如果按現時使用抽水馬桶的數量8000萬只,每隻存水量約15公斤,平均一戶3人計算的話,全國每天馬桶用水量將達1440萬噸,每年約為52億5600萬噸。按一個中型自來水廠日產水約8-10萬噸計算,全國抽水馬桶每年要用掉144個中型自來水廠的產水量。

我們如何找回「缺」掉的水?

目前,水缺乏已成了嚴重製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而據專家預測,到2030年前後,中國用水總量將達到每年7000億至8000億立方米,而中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億至9500億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極限。為了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缺水問題,現在全社會都在尋求解決之道。

在未來幾年內,北京將調整工業結構,走內涵型發展道路,一些高耗水的企業將被淘......
從自然和人為因素兩方面分析華北地區缺水嚴重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數量少且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② 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華北平原地區為什麼那麼缺水?
造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1.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導致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原因 我國江河年徑流總量為27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在世界上屬於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但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卻嚴重不均。從地區分布來看,東多西少、南多北少。華北地區五省(市)人口佔全國24.互%,耕地佔全國45%,京津唐工業基地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而水資源總量只佔全國的6%,人均水資源、水土資源配置比例均大大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如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2500立方米,而海河流域則只有 250立方米,只相當於長江流域的 1/10,珠江流域的 1/18。從降水季節分配來看,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降水集中在5月~10月,而華北地區則高度集中在7月、8月,這兩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降水總量的80%,而冬春季則出現持續乾旱;不僅如此,華北地區降水年際變化也很大,如北京市近50年來,降水最多的年份達到1460毫米,而最少的年份只有200毫米,這些無疑是造成華北地區水資源緊張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口增長過快,工農業發展迅速,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程度 華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口分布集中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後,本區人口增長特別迅速,1952年,華北五省(市)人口總數佔全國的19.6%,而到1996年則上升到24.l%,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等省(市)人口密度居我國各省(市)人口密度的前列,本區的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青島等成為我國淡水供應最緊張的城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始,我國就對海河、黃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以及對華北平原鹽鹼地進行改造,使本區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用水量成倍增長;尤其是通過幾十年的建設,京津唐工業區已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如首都的鋼鐵工業、燕山石化工業、天津的化學工業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和耗水量大的工業企業的建立,使淡水供應更加緊張。

3.水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和污染嚴重 華北地區水利工程,特別是農業灌溉工程不夠配套,防漏、防滲設施也不完善,農業灌溉存在不同程度的滲水、漏水現象,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只有 50%左右;城市供水損失率高達 10%以上(包括管道漏水)。同時,大量工業廢水不斷排人河流,使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以海河污染最為嚴重,其下遊河水已不能直接作為生產和生活用水。

4.生態環境惡化,乾旱頻率加大 由於長期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華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只有3.5%,其中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僅1%。森林覆蓋率低不僅涵養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水量減少,而且使空氣溼度降低,乾旱頻率加大,如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華北地區有7年出現了 持續性乾旱天氣。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多年來華北平原地區採取了大量開采地下水的方式,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區。

閱讀全文

與中國漏斗如何解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風龍怎麼打 瀏覽:952
國內去越南做品質經理工資多少 瀏覽:355
如何認證中國視覺攝影師 瀏覽:19
中國北方到印尼船期多少天 瀏覽:594
義大利什麼牌子咖啡好喝 瀏覽:730
伊朗隊有什麼球星 瀏覽:868
印尼全名是什麼 瀏覽:346
印尼面積多少平方公里i 瀏覽:622
印度神油怎麼沒用 瀏覽:90
伊朗男人性功能為什麼強大 瀏覽:843
中國太平拒保要多久可以重新買 瀏覽:394
今年中國從伊朗購買了多少桶原油 瀏覽:548
怎麼申請英國三本 瀏覽:275
印度牛糞怎麼回事 瀏覽:768
印度保法止效果如何 瀏覽:866
越南實力到底怎麼樣 瀏覽:583
伊朗為什麼支持馬杜羅 瀏覽:162
東京奧運會中國參加了多少個奧運項目 瀏覽:373
中國農村最豪華的別墅在哪裡 瀏覽:30
英國上市公司有多少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