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怎麼征服大海

中國古代怎麼征服大海

發布時間:2023-05-29 12:45:05

1. 古代中國人對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現

1、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2、媽祖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歷、現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 ,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州旅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號。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者察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3、海神禺強

禺強為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強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強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為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


4、龍王廟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聞名遐邇的興凱湖畔,在鮮花和綠樹中間,有一座佔地十多平方米的龍王廟。就是這座普通的龍王廟,竟引發了不少的傳奇故事。那時候在興凱湖北岸,住著七十多戶人家,靠種地和在湖上打漁為生。

雖然不算富裕,可是,人們都平平安安,消消停停地打發著日子。就這樣過了不知過了多少個時日,多少個歲月。然而在那年夏天的一個早上,風平浪靜的湖面上,突然捲起一陣狂風,一根粗大的水柱直沖雲天,隨即湖上黑浪洶涌,鋪天蓋地,好大一陣才小了一些。

就從這一天起,湖上就再也沒有消停過,不是刮狂風,就是下暴雨,首跡茄以前的風平浪靜已經十分少見了,弄得岸上的農民實在難以生存,本來這年從春到夏,大片的莊稼長勢非常喜人。

莊稼人以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誰知自從那天興凱湖上生起的那根粗大的水柱以後,常常發大水,不少澇窪地都被大水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秋天,只有山旁子的莊稼才有點收成。

5、滄海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

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從的簇擁下,坐在五條龍拉的車上,前往蔡經家。但見他戴著遠游的帽子,掛著彩色的綬帶,佩著虎頭形的箭袋,顯得威風凜凜。

過了一會兒,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說已有五百多年沒有見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面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她的隨從人員只及王遠的一半。蔡經家的人這才見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八九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發,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制的,上面綉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嘆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召來車駕,升天而去。

2.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向海上擴張古代文明都是怎麼擴張的

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大陸強國,基本沒有向海洋擴張。中國大陸周邊有無數的島嶼,如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南洋群島等,但是,幾千年下來,中國手中只有海南島和台灣島兩個大的島嶼。在明朝時期,中國打造世界一流的艦隊,但是艦隊並非去海外擴張,而是去宣揚國威、大肆冊封、搞朝貢外交,終明朝一代,沒有為中國多佔據一個島嶼。為什麼中國古代不熱衷於海洋擴張呢?


另外一種文明就是游牧文明。游牧文明的經濟依賴於畜牧業,因此游牧民族飄忽不定,他們活動在廣闊的亞歐大陸內部。游牧民族的生產十分不穩定,缺乏物質積累。因此,他們形成了一種掠奪的習性,總是喜歡去發達的地區去搶。游牧民族喜歡到處征服稿喚,不過當他們征服一個地方之後,他們如果留下來不走,他們就被當地給同化了。同時,游牧民族自己也無法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大帝國,匈奴、突厥、蒙古等最後都分崩離析。因此,他們的征服缺乏穩定性,例如蒙古幾乎打遍亞歐大陸以及東南亞國家,但是最終留給自己的還是草原那一塊。

3. 征服海洋、萬國朝拜,鄭和當年下西洋時到底有多威風

鄭和率領了由幾百艘船組成的船隊浩浩盪盪地出海航行,航海期間打了幾場漂亮的仗,與沿途各國和平外交,所經國家的人民大多前來瞻仰鄭和。鄭和曾經在燕王朱棣手下侍奉其左右,後因在靖難之役立了功,升為內官監太監。鄭和作為正使太監在1405年第一次下海航行,之後依次進行了五次航行。到了1430年,鄭和作為南京守備太監第七次出海,在這次航海返航途中不幸在印度西海岸去世,未能活著回京述職,去世時間為1433年。

鄭和下西洋的經歷讓人欽佩,在當時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鄭和七次下西洋,途中不知精力了多少困難險阻,但鄭和堅持了下來,並且完成了明朝君王下達的任務,與西洋各國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打通與西洋各國的商貿往來,使明王朝在世界樹立了威信,在世界各國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威風。

4. 中國的古代,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是如何發展的

我國幅員遼闊,內陸江河縱橫,湖澤棋布,沿海9000多公里的海岸線綿延圍繞,得天獨厚。為了征服江海,造福人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創造和發展了造船和航海技術,並在許多方面長期領先於世界。

5. 求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

關於海神的傳說,最早在巴比倫文明中出現。曾經居住在現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巴比倫人崇敬「艾亞」,因為她是個海神,她的形狀類似美人魚。而在稍後的克里特文明時期,也流傳著海神的故事。克里特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島,島上的談碰居民善於游泳和潛水。在公元前3000年時,據說有個卓越的潛水夫魯勞克斯,為了尋找大海的秘密,就奮勇地投身於海洋之中。上帝為他的無畏精神所感動,就使他成了一個不死的海神。在希臘神話中,全體海神的首領是波塞冬,他動怒時,會用三叉戟拍打海面,這樣就會引起狂風。希臘人為討得海神的喜歡,就在最危險的峭壁上,建立了宏偉壯觀的海神廟。

在東方,古老的中國人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恆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圍繞中原的四面,則是海洋,每個海洋都有一個皇帝統治。《莊子》一書對此曾有記載:「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在古代的中國人看來,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便是晦暗。又有人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所謂「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這樣可以想像當時的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程度了。

面對著凶險的海洋,古代的中國人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慾望,他們以豐富的想像來獲得好奇心的滿足。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里、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它裡面的人物個個奇形怪狀。「灌頭國」其人「人面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古代的中國人也用神話來寄託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最為動人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說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她叫女娃,在炎源明帝出巡的時候,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最勇敢地向海洋挑戰的恐怕是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由此可見,人類在它的幼年期,始終抱著一種矛盾的思緒看待海洋。海洋的浩瀚博大使人類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海洋的奇幻神秘卻對人類又產生了想接近它的魅力。海洋曾是人類最難堪的困窘,為這困窘,幼年期的人類備受折磨..人類對海洋的興趣首先從海的表面開始。當秋天的落葉在水面上隨風飄盪的時候,人可能從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船。1973年,在一次尋找石油的鑽探中,偶然在中國浙江餘姚發現了河姆渡古人類遺址,從厚達2米的海生貝殼層中發現了一把小型木槳,於是證實了船的歷史至少有7000年之久。

海能載舟,最初人類用它在海邊巡邏,以捕捉魚蝦。在中國的夏代出現過「東狩於海,獲大魚」的文字記載。而人類駕舟遠航以探求世界的秘密,則是晚得多的事情。

迄今所知的人類第一次大規模遠航是在公元前609年。當時的埃及法老尼科是個求知慾十分強烈的統治者,他不滿足他的船隊只在地中海游弋,他想了解地中海外的世界究竟是怎麼個樣子,就僱用了一批善於航海的腓尼基水手,租用了3艘含裂談有50把大槳的木船去探知外面的世界。

從此,人類對海洋的夢幻與追求便一頁頁地書寫下去了。漸漸地,一個地方的人的視角擴展到了海的那一邊,發現了新的大陸、新的人群,感受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成功、失敗,失敗、成功,他們繼續尋找,繼續著也許是畢生的漂流,於是,無邊無際的海洋成了他們的家園;於是,終於發現海洋本是人類的母親。

海神娘娘的傳說

廟相傳在宋朝初年,福建省蒲田縣海邊的一個小漁村,住著一戶姓林的漁民。生得一男一女。女兒在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後,月余不會啼哭,父母便起名「默娘」。她自幼好學,聰明過人,8歲從師讀經,過目成誦,聞一知十。雖生長在漁村,卻偏吃素食,從不殺生吃葷,豬羊雞鴨,漁蝦蟹貝,一概不食,只吃五穀雜糧,鮮果蔬菜,特別喜食海藻菜類,飲雨雪露水,雖體態纖弱,卻水性極好,潮夕氣象不學自通。為人心地善良,樂於助人。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搶險排難,救死扶傷。深受漁家村人的愛戴。
一天,默娘的父兄出海打漁,她和母親正在家做飯,天氣突然變了,天空黑雲翻滾,大風驟起,巨浪翻湧,雷雨交加,正在燒火的默娘卻恍似沉沉睡去。母親見她睡中咬緊牙關,蹙著雙目,手扒腳蹬,一付拚命掙扎的狀態,非常吃驚,「默娘、默娘......」連喊數聲,她也不醒,便使勁推她幾下,她才猛然醒來。連叫「不好、不好!」母親驚問:「我兒,出了何事?」女兒戚然應道:「剛才女兒夢見父、兄在海里翻船落水,女兒手拉著哥哥,口咬著爹爹,正向岸邊拚命游來,母親突然推我,不由得張口『啊』了一聲,似把爹爹丟了,只救得哥哥。爹爹怕是凶多吉少了。」說完,淚珠漣漣。母親急道:「我兒不要胡思亂說,時候不早,快去海邊看他們回來沒有?」默娘剛要出門,只見哥哥渾身是水,萬分悲痛地進門,撲倒在母親面前,哭訴道:「我和爹爹正在拖網撲魚,天氣突變,海面風大浪高,爹爹砍斷網綆,我們搖櫓加棹,緊急收港,可風越刮越大,兩三個巨浪,就把船掀翻了,我們一摔進風浪窩里,不大一會就渾身無力,游不動了。這時就覺得有人拽著我的衣服往岸上拖。開始爹爹和我還在一起,不知什麼時候,爹爹不見了。天黑了,我上了岸,到處找爹爹也來找到,只得回來。」默娘媽哭得死去活來,全家家披麻戴孝,發送了爹爹。
母親知道女兒不是「凡人」。「默娘救親」的故事也慢慢地在漁村傳播開來。許多船家漁民想起往日遭風遇難,總好像有燈引路,有人推送,遂得脫險平安。便議論猜測,那必是默娘所為,紛紛前往拜謝,祈求保佑。一時門庭若市,消息傳遍沿海及諸島,驚動地方官府。天機一經泄露,默娘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對哥哥道出實情:「我本是東海龍王之女,脫離龍宮,下凡人世,為的是濟危救難。現在人皆知我,凡身便再難生活於世上。近日,我多次夢游神往北方一處寶地,意在那裡留居升天,便我濟難助人,普救眾生,望兄助我!」
於是,兄妹駕一小舟,沿漫長海岸線,曉行夜宿,朔北而上。渡過長江口,穿越連雲港,開進膠州灣,卻不見寶地蹤影,駛過「天盡頭」,進了龍須灣,不是意中的佳處;看過養馬島,駐足芝罘山,觀望煙台山,亦非仙山良居。船過老爺山,遠望黃渤海交匯處的一列群島上空,紫光籠罩,瑞氣繚繞,峰巒清幽,岩澗陡峻,松柏參天,修竹茂密。默娘雖未到過此地,卻好像似夢中所見,舊日所想的仙山佳處。兄妹急忙趕進群島,環游數島,但見居中一小島,彷彿是一隻巨大的五彩的鳳凰,靜卧水中。默娘輕移蓬步,登上仙境,但見島上雲遮翠嶺,霧障清巒,曲水流響如韻,松竹碧綠欲滴,特別是站在那「鳳凰」的脖子上,前後兩山夾一川,左右海水分兩色,格外清麗敞亮。抬頭望,天空透清碧蘭;看腳下,海水平鏡墨綠。放眼四周,東有南、北長山島,西鄰大、小黑山島,北對一線排列著的猴磯,瑭琅諸島礁,南望遠山的蓬萊大陸,群島環抱這一遼闊的海灣碧塘,可錨泊成千上萬船隻,而不受風掀浪涌之擾,島礁之間尚有五、六個海域通道,伸向四面八方,廣連五湖四海。這一天然良港福灣,更是普渡眾生,保佑南來北往船隻免遭劫難的好地方。
福祗選定,默娘向兄長道別:「哥哥快回老家,代我在母親面前多盡孝道。我雖不在你們身邊,但魂靈永隨左右。今後,你們有啥急難之事,只要喊我三聲,我會即到相助。我在此寶島良灣,坐守黃渤海要道,外通五湖四海,靜心致志為船家漁民排險解難,隨我終生宿願。」說完便閉目靜坐,不吃不喝,無聲無息,打坐三日,化為一尊石像。遠近船家漁民聞訊,齊聚小島,焚香燒紙,頂禮膜拜。積極響應倡導者,紛紛捐金集資,建造一座廟宇,供俸著默娘的石像,尊為海神娘娘。從此,神廟名揚四海,傳遍神州。小島也因此叫做「廟島」。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的商會名士不遠萬里,追尋而來,在廟島重修了娘娘神廟——天後宮,精塑娘娘金身。
海神娘娘升天以後,乘風踏浪,靈游四海,普救眾生。哪裡有難,她便哪裡顯靈,哪裡遭災,她便哪裡出現。娘娘顯靈救難,祖祖輩輩,家喻戶曉。海難中求助於娘娘,更是人們戰勝劫難的一種精神力量,四海船家無不對海神娘娘虔誠恭敬。傳說最多最廣的當數海難中「娘娘賜燈」保佑的故事。每當狂風肆虐,惡浪排空,天海難分,黑暗無邊的危難時刻。船隻遇難,只要連喊三聲:「娘娘保佑」!那船頭的不遠處,准有一盞紅燈,彷彿是娘娘擎燈引路,船頭前面,即刻閃開一條金光平靜的海水通道,跟著紅燈走,沿著金光行,總能化險為夷,安全抵達海岸,就是再大的風浪,也保准平安無事。在無數海島漁村裡,更有「娘娘歌舞鎮風浪」的傳說。每當海上風起浪涌,海難天災臨頭,船隻遇險未歸之際,漁村老少便擁向海邊,跪拜灘頭,焚香燒紙,為出海親人祈保平安。高聲喊著:「娘娘保佑!」海神便乘風駕雲,趕到海邊,輕聲吟唱,翩翩起舞,說來也怪,海神的歌聲傳開,風便悄悄地息了;海神的裙裾飄過,浪便慢慢地平了,海上的親人便好生生地回岸歸港了。類似的傳說故事,數不勝數,與日俱增,在船家漁民中,祖祖輩輩,延綿不斷,越說越多,越傳越廣,越講越神。在長島縣的北五鄉鎮,至今仍有健在的老人,能活靈活現地講述當年親身經歷過的海難中得到娘娘的救助和為親人祈禱而受到娘娘的蔭護,平安脫險的真實故事。這也正是天後宮建廟以來,歷朝各代,一修再修,四海船家,八方漁民,對海神娘娘頂禮膜拜,近千年香火不斷的緣故。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一位老漁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光了,桑提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

繪畫:文藝復興期間有一幅名畫叫《維納斯的誕生》,剛從海洋泡沫中誕生的維納斯站立在一隻蚌殼上,兩位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時辰女神拿著花斗篷前來迎接,天空下著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瀾。這就是藝術誕生的隱喻。

6. 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傳說有哪些

在中國,古時候的人們關於海洋的傳說,頗有些特別。在關於海龍王和蝦兵蟹將龜宰相的傳說之前,則認為以泰山為中心,北到恆山燕山腳下,南達揚子江入海口,東至冀浙海濱,這片三角形的地域稱為中州,又名中原。環繞在中原周圍的則是海洋,每片海型渣洋都有一個皇卜碧悄帝統治。

在古時候人們的眼裡,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和恐怖的地方。「海」這個字「從水從晦」。晦,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晦暗。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海之言,晦昏無所睹。」這里所說的「無所睹」,則表明不可知。由此不難想像到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敬畏程度。

面對著恐怖而凶險的海洋,古時候的人們並沒有放棄求知的慾望,他們以豐富的想像來滿足好奇心。集中描寫海外世界山川道里、風土人情的,是那本著名的《山海經》慧空,它裡面所講述的人物個個怪模怪樣。「灌頭國」其人「人面有翼,鳥喙」;「長臂國」其人「手下垂至地,捕魚海中,兩手各操一魚」;「一臂國」其人「一臂一目一鼻孔」;「長股國」其人「身如中人而腳過三丈,常負長臂人入海捕魚」;「聶耳國」其人則「雙手托其耳,懸居海水中」……內容可謂豐富而神奇。

古時候的中國人也常用神話來寄託他們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最為人們熟知的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它講的是管太陽升落的炎帝有一個女兒,叫女娃。有一次炎帝外出時,女娃不慎失足於東海溺死。她的靈魂化為一隻鳥,「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它就是精衛鳥,為了不讓大海再奪去其他無辜的生命,精衛就發誓將大海填平,於是它每天「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敢於向海洋挑戰的第一人可能要數秦始皇了。「始皇夢與海神戰,若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侯』……始皇乃令入海者賚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

7.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海戰戰役

講講國內的。。。。
齊吳琅琊海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海戰。

公元前485年,齊大夫鮑氏謀殺了齊悼公,改立其子壬為君,號齊簡公。吳王夫差為稱霸北方,以討伐為名,假惺惺在軍門外大哭了三天後,率師北上,吳王夫差率陸軍借道魯國北伐齊國,會魯、邾、剡之君進攻齊國的南部地區,並派大夫徐承統領水師奔往齊國的南鄙(今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一帶)。吳國人水陸並進,想把齊國一舉打敗。
吳王夫差自恃力強盛,想吞並山東,吳軍分水、陸兩路進攻山東半島的齊國,吳國舟師聲勢浩大,它們從長江入口出海北上,遠航奔襲,進攻山東半島。但齊國艦隊隊也十分強大,沒等吳國舟師到達,就在黃海海面設下埋伏,以逸待勞,攔腰截擊。齊吳兩國的艦隊在波濤翻滾的黃海海面展開海戰,結果吳國戰敗。

發生在公元前485年春的吳、齊黃海海戰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文獻記載可以考證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也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地區第一場大規模海戰。在中國乃至世界海戰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唐軍與日本的白江口之戰-迫使日本臣服,影響東亞格局
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1] )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只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御空前或溺死。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戰是短暫的,而其帶來的影響卻深刻改變了東北亞政治局勢。鎮清朝鮮半島方面,結束了三國時期,新羅與百濟間的長期征戰就此結束,打破了半島均勢,新羅王國在大唐扶持下終於統一半島,建立起新羅王朝,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而一個具備實力的半島國家,將讓日本沒有任何機會。

宋金黃島海戰 -最終導致了金政權的敗亡
這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完顏亮奪取金朝政權後,通過十餘年的改革和強化中央集權,積蓄了力量,實現了遷都燕京和再遷汴的戰略部署,並大肆徵兵和訓練軍隊,大造戰船於通州廣泛徵集馬匹、糧草,瘋狂進行備戰。至此,完顏亮已完成了侵宋的戰爭准備。

宋金黃島海戰發生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地址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鳳凰山下海面,這里又稱陳家島,故當地人稱這次海戰為「陳家島海戰」。這里發生了中國古代最具規模的海上大戰,這次戰爭的顯著特點是以弱勝強、海陸協同作戰。
金主海陵王完顏亮親自統領40萬大軍,分四路向南宋大舉進兵。其中,完顏亮還准備了一路水軍,因為南宋佔有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渡江必備水軍。水軍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制,益都尹完顏鄭家奴副之,率戰船數百,兵將7萬余,輜重無數,擬由海路直取臨安(杭州) 。
南宋軍隊在李寶的指揮下以3000將士對抗金國70000大軍,歷史上首次在海上使用火器,用130艘船艦擊沉金國船隊600艘,海上大火四日不絕。
這一戰對整個戰局有重要影響,它徹底粉碎了金軍從海上包抄南宋都城的陰謀虧搭,奪取了至關重要的制海權,從此之後,金國再也無力發動海上攻擊。

宋元崖山海戰-漢族第一次徹底淪亡與異族鐵蹄之下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繫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 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余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滅亡標志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志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正是因為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才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季風區,集權農業帝國或許是文明延續的最優選擇

8. 有關水的神話故事

1、大禹治水

遠古時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飽受海浸水淹之苦。在舜帝時代,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

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人們深受其害。舜帝派鯀治水不成,又派禹繼父業治水。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2、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基於不同的研究視角,人們把「精衛填海」神話歸於不同的神話類型。顯然「精衛填海」神話屬於典型的變形神話,且屬於變形神話中的「死後托生」神話,即將靈魂託付給現實存在的一種物質。

不僅如此『精衛填海」還屬於復仇神話,女娃生前與大海無冤無仇,但是卻不慎溺水身亡,如此與大海結下仇恨,化身為鳥終身進行填海的復仇事業。

3、八仙過海

八仙過海是一種流傳最廣的中國民間傳說。八仙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

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有回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伏茄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4、鯀治水失敗

帝堯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盪盪,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非常憂愁。洪水泛濫之時,幾個大臣推薦鯀去治水,但堯對鯀很不放心,說他"不服從天命,危害族人,用不得。"但是因為沒有更合適的人選,堯只好起用了鯀。

鯀治水,理所當然要用土來堵洪水,肯定就是一個"堵"字。中國有成語"水來土掩",鯀採用不斷加高堤壩的辦法治水,泥沙排出不去,河床越淤越高,堰塞湖越來越多,最終事與願違,堤破水決,淹死無數黎民。

舜執政後巡視天下,發現鯀不僅是個凶神惡煞的人,而且只會用堵截的辦法來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九年不見成效,禍害了老百姓,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

5、龍吟琵琶

好多年以前,離濟南黑虎泉不遠的地方,有一家饃饃鋪缺悉察,主人叫王忠,他有個女兒叫荷花。父女倆為人厚道,樂善好施。有一年大年三十,他們父女幫助了私訪受困的東海龍王父子。為報恩,東海龍王贈給王忠瑪瑙寶珠一枚;龍子贈給荷花龍吟琵琶並教她彈奏仙曲「龍吟三弄」。

後來,這事被知府得知,便搶來寶珠,寶珠落地,化為瑪瑙泉,淹掉了府衙。荷花陸鎮姑娘更是寧折不彎,為不受知府兒子的調戲凌辱,懷抱琵琶跳入泉中。此後,每逢夜晚,泉中便傳來丁冬悅耳的琵琶聲,人稱此泉為「琵琶泉」。

9. 古代中國人對海洋非常敬畏,但是是誰忍不住第一個發起了挑戰

中國人從未背棄過海洋,但也從未真正關注過海洋,海洋作為「化外之域」的觀念一直紮根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那麼,中國人是怎樣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國人眼中,海洋是一個充滿黑暗恐怖的地方,認為「海」字,從水從晦。漢人劉熙《釋名》說:「海,晦也。」所謂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晉人張華《博物志》也說:「海之言,晦昏無所睹也。」與此同時,中國人還把大海與苦難、凶險和荒蠻聯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災難稱之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亞荒涼不毛之地稱之為北海,把茫茫沙漠稱之為瀚海,等等。中國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則海夷」的說法,意思說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會泛濫成災。中國古人把海洋等同於災難所在,所謂「海夷不揚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風平浪靜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徵。成語中的「海宴河靜」,更是把平靜的海洋與不泛濫的黃河作為一種理想的生存條件。
據《山海經》等文獻記載,北海之神禺強(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惡,且地處幽暗,掌管生殺予奪,實際上又是一位死神。上古神話中還有關於大禹巡海、海外異國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經》中記載了大量海外世界的異國奇民的神話,比如其中記述了「灌頭國」、「長腳國」、「大人國」、「玄股國」等的生活情況,充滿了奇詭怪誕。這些神話折射出中國人對海洋的認識——即海洋是強大、凶險和變化莫測以及不可知的。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衛填海》神話(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話:言炎帝之女女娃,失足於東海而被溺死。她死不瞑目,為了與溺死她的凶險大海進行抗爭,其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每天銜著西山的木頭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壯志外,主要是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觀——海洋是陰森可怖的死亡之所。及至唐宋,伴隨著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和興旺,出現了新的民間海洋神話,最富有影響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媽祖的故事,其主要內容是說媽祖女神經常顯靈,解救海上從事捕撈和運輸業的人們。這則神話表現的出無非還是人們對大海的畏懼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願。
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和崇拜,中國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於江河之後,「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禮記·學記》)。事實上,秦以前,經濟文化發達的中原人很少與海洋發生利害關系,因此人們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體之神。直到秦朝一統天下後,隨著疆域的拓展,人們航海活動的增多,讓兄才開始祭祀海神。到了漢朝,海神才逐漸被提到了與內陸水神同樣的地位。這種河享有獨特地位而輕視海洋的傾向,完全出於人們的功利目的——對華夏民族來說,大海所能給予的恩惠遠遠小於江河;與此同時,古人對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於對這種自然力的畏懼。可以說,對海洋的畏懼是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國人對海洋的敬畏心理與占統治地位的「四海」說相結合,乃有「海內」、「海外」之別和天涯海角之說。這種認識無非是把滾轎海洋與陸地的邊緣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內是可觸摸的土地,屏障之外則是虛無縹渺、吉凶難測的未知世界。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形成了中華民族封閉的「海洋地域觀」,對中華民族的活動范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海洋的畏懼使中華民族更多地在大陸上縱橫馳騁,而很少涉足海洋。長期以來,我們這個民族習大滑肆慣於「臉朝黃土背朝天」,對蒼天厚土甚至貧瘠的不毛之地充滿了依戀,能夠做到寸土不讓;而對像藍天一樣廣闊、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識,或視而不用。中華文明之所以被稱為大陸文明,顯然與此有直接和重要的關系。

10. 人類征服海洋的歷史有哪些

1298年後 《馬可·波羅游記》成書。

這本書在歐洲的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與財富的傾慕與貪婪,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1375年 歐洲當時最完備的航海地圖-加塔蘭地圖完成。

1405年~1433年 航海家鄭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各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藉以促使東南亞國家向明稱臣納貢,向世界宣揚國威。

1415年塌爛 葡萄牙佔領北非的 *** 據點休達。

1415年後 葡萄牙亨利王子的遠征船隊開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陸續發現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位於非洲和巴西之間的中途的維德角及維德角群島。

1450年 歐洲的活版印刷技術出現,書本的大量印刷,使得知識得到廣泛傳播,不再是一部分僧侶的專利,由於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提供了思想基礎。

1453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通往東方的陸上和海上商路分別被土耳其人和 *** 人控制。

1455年 羅馬教皇尼古拉五世頒布特權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467年 日本應仁之亂(~1477年),戰國時代開始。

戰亂之中的失敗武士淪為浪人,不斷騷擾洗劫我國東南沿海。

倭寇之患由此開始,並越演越烈!!

1480年 大航海時代3代的開始年代。

1488年 巴瑟羅繆·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

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年,德國人馬丁·倍海謨設計出第一台地球儀。

1494年 瓜分世界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簽訂。

1498年 華斯科·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開辟了印度航路。

1499年 奧斯曼海軍擊敗威尼斯,開始爭奪東地中海地區的制海權。

1501年 亞美利哥·維斯普奇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確認這是一塊新的大陸,但不是印度,後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塊大陸為「亞美利加」。

1502年 大航海時代1代的開始年代。

1510年 葡萄牙佔領印度的果阿。

1517年 馬丁·路德在德國維騰堡發表95條條陳,宗教改革開始。

葡使節到達廣州。

1519年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出發,力圖環繞地球航行以發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1520年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蘇里曼一世即位,帝國達到了鼎盛。

1520年10月 麥哲倫穿過美洲南段與火地島之間的海峽,進入太平洋。

後人將這個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

1521年 西班牙的埃爾南多.科爾特斯攻取特諾奇蒂特蘭城,新大陸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滅亡。

1521年4月 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捲入當地土人的沖突,戰死。

其手下繼續航行,發現摩鹿加群島(就是著名的香料群島),隨後越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1521年8月 中葡「屯門之戰」爆發,9月,葡萄牙船團衡漏敗逃馬六甲。

1522年 大航海時代2代的開始年代;同年9月6日,麥哲倫的船隊回到聖盧卡港,世界一周航路完成。

1525年 大航海時代2代外傳的開始年代。

成吉思汗的後裔巴貝爾統一印度北方建立莫卧兒王朝。

1529年 葡西兩國簽訂《薩拉哥斯新條約》,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又劃了一條分界線,完成了亞洲地區的勢力劃分。

1532年 葡萄牙貴族馬丁·蘇沙從法國人手裡奪回巴西。

1533年 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滅亡新大陸的「黃金之國」印加帝國。

中國成為世攔坦界上僅存的古文明。

1558年 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1603年),為了擴展英國的海上勢力而積極的鼓勵海盜活動。

1561年 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九勝,取得舉世聞名的台州大捷!以後的幾年又會同俞大猷所率俞家軍進行興化、平海、等平倭戰役,連戰連勝。

1565年,長期為害的倭寇之患,終被盪平。

1566年 西屬尼德蘭地區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1569年 墨卡托首創用圓柱投影法編繪世界地圖。

1571年 勒班多戰役爆發,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該戰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打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控制。

從此,奧斯曼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1580年 西班牙吞並葡萄牙。

1581年 原尼德蘭北部地區宣布獨立,荷蘭誕生。

1588年 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

1592年 朝鮮「壬辰衛國戰爭」,豐臣秀吉跨海入侵朝鮮,中國援朝,中朝聯軍最終擊破日軍。

1595年 荷蘭人范·林斯霍特編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記述了大西洋的風系和海流。

16世紀末 大航海時代四代的開始年代。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直至1858年被英國 *** 正式取消。

1602年 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英荷兩國矛盾加劇。

17世紀初 荷蘭眼鏡商人帕理席發明望遠鏡。

1604年 法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

1624年 荷蘭殖民者侵佔我國寶島台灣。

1640年 里斯本發生起義,葡萄牙恢復獨立。

查理一世重開一會,世界近代史開始。

1668年西班牙承認葡萄牙獨立。

1642年 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發現了今澳大利亞東南的一個大島,後命名為塔斯曼尼亞島。

1652年~1654年 第一次英荷戰爭,先後發生9次海戰,互有勝負,但總體是荷蘭戰敗。

1662年 鄭成功 *** ,成功趕走盤踞台灣的荷蘭人。

1665年~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戰爭,各有失利,雙方最後簽訂《布里達合約》。

1672年~1674年 第三次英荷戰爭,在此以後荷蘭勢力有所削弱,英國取得了最後勝利。

1675年 丹麥人羅默首創恆星中天法測時

1688年~1697年 法國與反法的奧格斯堡同盟(由英,荷,奧,西等國組成)之間發生戰爭。

這是英法之間海上爭霸戰的開始。

丹彼爾發現澳大利亞。

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1699年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個讓特蘭斯瓦尼亞給奧地利。

亞德里亞海新娘-威尼斯崛起。

1702年~1713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的第二次交鋒,結果英國取得了海上霸權的明顯優勢。

1713年英西戰爭結束。

英國取得海上霸權。

大航海時代進入尾聲。

1730年 英國人西森發明經緯儀。

美國人哥德弗萊和英國人哈德利首創用六分儀在海上進行天文定位測量。

1732年 俄皇彼得一世派白令考察俄國東端海域,發現「白令海峽」。

1740年~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法的第三次交鋒,法國還是失利。

1756年~1763年 「七年戰爭」,這是18世紀英法爭奪海洋和殖民霸權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戰爭結束,英國取得了最終勝利,從而確立了其全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日不落帝國」建立!

1768年~1779年 英國的詹姆斯.庫克船長進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將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納入英國版圖,並且發現了夏威夷。

但庫克的功績在於發現了用橙汁和卷心泡菜來防治壞血病的方法,從而拯救了大量水手的生命。

庫克在航海史上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

1779年2月,庫克在與夏威夷人的沖突中被殺。

一千多年前

冬天的北歐,到處都被白雪所覆蓋。

人們靠鹽漬保存的肉類過活。

在漫長的冬天裡,鹹肉紛紛變質,發出難聞的腐臭味。

但這就是那時人們唯一的主食。

十一世紀初

東征的十字軍發現了一種「魔法香料」,她原產於遙遠的東方之國印度,是一種細小的黑色顆粒,只要撒上這種「魔法香料」,鹹肉的腐臭味就會立即消失,她叫做「胡椒」。

當時,胡椒的運送通道有兩個,一條是從小亞細亞方向經過君士坦丁堡,一條是從 *** 海灣經過亞歷山大,穿越沙漠與海洋後,胡椒的價格暴漲幾百倍。

她成為了財富的代名詞。

一四五三年五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鐵騎攻陷了歐洲東部的大門,淪陷後的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改名伊斯坦布爾同時開始的,還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東西方陸上貿易路線的封鎖東方的胡椒還有各種香料,絹、金銀、寶石、乳香、茶葉……

還有馬可波羅描述的那強盛的天朝因為貿易路線的封鎖,這一切對歐洲人來說只能是一個夢但是,去往東方的道路還有一個那就是海路。

十六世紀目標——遙遠的東方向著未知的海域,起航——

伊比利半島上兩大海運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興盛,大大促進了歐洲航海的發展。

到十六世紀中葉,英吉利,荷蘭等新興勢力漸漸強大。

不久,歐洲的航海家和傳教士們劈波斬浪,遠航到世界各地,甚至頻頻往返於遙遠的日本。

大航海時代,就是無數勇敢的冒險家駕著小船,向廣闊而神秘的大海挑戰的時代;就是不畏艱險,向未知的領域挑戰,給歐洲帶來無數的發現和希望的時代:就是大冒險的時代。

如果近代史是從全球所有地域都聯結起開始的話,那麼,大航海時代就是拉開了近代史的序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怎麼征服大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海嘯普吉島死了多少人 瀏覽:228
義大利面上點綴的菜是什麼菜 瀏覽:281
這幾天去越南芽庄穿什麼衣服 瀏覽:327
中印有哪些國家幫印度 瀏覽:839
印尼為什麼東帝汶 瀏覽:157
印度擊落多少戰斗機 瀏覽:784
英國和美國打了多久貿易戰 瀏覽:408
中國到荷蘭坐船多久 瀏覽:273
英國的房子每平米多少錢 瀏覽:395
印度旅遊去哪裡好 瀏覽:782
印尼出入境可攜帶多少美金 瀏覽:2
中國歷史有哪些侯爺 瀏覽:262
伊朗回國第一入境點是哪個城市 瀏覽:673
美國為什麼不直接殺伊朗總統 瀏覽:152
伊朗為什麼開放 瀏覽:393
英國為什麼不並入印度 瀏覽:350
以色列和伊朗戰爭哪個傷亡最多 瀏覽:876
本屆義大利有哪些米蘭球員 瀏覽:30
印度有多少人口全世界排名 瀏覽:201
與英國相鄰的國家是哪裡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