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呢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呢傳統節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9 14:26:19

⑴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18個)

01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中國傳統節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如下:

1、春節

正月初一為春節,為新的一年的開始,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活動主要有拜年、貼春聯、燃放爆竹、包餃子等。描寫春節的詩作有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元夜,有觀燈、吃元宵(湯圓)的習俗。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描寫元宵節的詩作有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自唐朝起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北宋時從十四到十六談握三天,開宵禁,游燈街花市,通宵歌舞,盛況空前,也是年輕人蜜約幽會,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3、寒食節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或一日,不得用火,吃冷食三日。傳說晉文公流亡時,介子推曾為他割股充飢,但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忘記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誇功爭寵,於是攜母隱居,後來晉文公反復請介子推出山,他不願為官,最後晉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抱著母親燒死在樹下。後人為紀念忠臣義士,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吃冷食。

4、清明節

清明節是每年的四月五日,主要活動是掃墓和踏青。清明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描寫清明節的詩作有唐代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氏培

端午為農歷五月初五,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艾葉、系紅線等。據說是為紀念屈原於此日投汨羅江而死。

6、七夕節

七夕為農歷七月初七,又叫乞巧節,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通過天河相會,婦女們擺酒脯瓜果於庭前,用五色線對月穿七孔針,過者為巧,謂之乞巧。七夕節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描寫七夕的詩作有秦觀的《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含核慶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7、中元節

中元為農歷七月十五日,舊時道觀於此日作齋醮以飼惡鬼,僧寺作盂蘭盆會以使親人脫離惡鬼道,後逐漸成鬼節,民間此日有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8、中秋節

中秋為八月十五,處在秋季三個月的中央。此時為秋分前後,秋高氣爽,月亮圓時顯得更為明亮皎潔,為家人團聚之時。在這個節日家人團聚,賞月、祭月、吃月餅等。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

9、重陽節

重陽為九月九日,九為陽數之極,故名。此日有登高、賞菊、飲酒、佩帶茱萸的習慣。現定為老人節。描寫重陽節的詩作有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臘八節

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人將其看做節氣的起點,要舉行慶祝祭祀活動。古代於歲末要舉行臘祭,該日稱臘日(日期不定),該月稱臘月。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寺此日要煮粥敬佛,受此影響,民間將臘日定在此日(即臘八),並煮臘八粥。

11、小年

小年為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現今為二十三日),又稱祭灶日,據說灶王爺是上帝派往民間的監護神,每年此日上天報告民間善惡,於是此日祭灶,期望向上帝說自己好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這一天主要掃塵、祭灶等。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晚,舊歲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歲,故稱。習俗有避邪(燃爆竹)、守歲、吃團圓飯等。

⑵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民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並傳承的,因而中國傳統民俗既有人類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個性。

例如春節,是中國人最為傳統,最受重視,最能體現中國民俗的節日。每年的農歷大年初一被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習俗有:祭灶、掃塵、除夕夜、祭祖、守歲、迎春、拜年、年夜飯、貼春聯門神、放爆竹、壓歲。而到現在,僅有除夕夜、祭祖、守歲、拜年、年夜飯、貼春聯門神等習俗存在了,像一般除了一些鄉村地方讓放鞭炮外,幾乎都禁止放炮竹,祭灶、迎喜神、桃符、送窮„„除了桃符轉化成了春聯,這些習俗在現代人的春節習俗中也已經非常少見。其實很多春節習俗,都是中國人民為了祈求新年能有好的生活而形成的。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延續這些習俗不符合現代人對生活的追求。加之現代人對自然和科學有了比古代多得多的了解,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大大增強,封建迷信在他們的心中不再有地位,他們祈福也僅僅是寄託自己的美好心願,並不在乎繁文縟節和各種忌諱,所以部分春節習俗的消失是理所當然的。

春節因為是中國傳統中最重要的節日簡滑斗,雖然有些習俗消失了但它還是存在並且節日氣氛也很濃,而其他的傳統節日就不然了,尤其是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沖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備受青年冷落,許多節日文化色彩都逐漸淡漠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傳統文化都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東西,要破除掉。節日沒有文化上的闡釋的時候,人們漸漸的就忘掉了。但是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有存在的必要!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那麼,在都市化進程中,如何使傳統節日在都市生活中獲得傳承與轉生,獲得新的載體,卻又保持其民族性?
第一、維持夏歷和西歷並存的歷法制度:建設傳統節日不能離開與之息息相關的夏歷,對此,
政府應該聲明:夏歷和西歷並存是現政府的歷法制度,報紙、電視台等媒介也應該夏歷與西歷並用,也許會覺得繁瑣,可是卻是對民族文化的覺醒意識,對自己民族傳統的珍視。不至於讓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迷失自我,失落最寶貴的東西。
第二、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我國現行的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而其他的有些是政治性節日:如國慶節,五一國際勞動節等,從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出發,來設置了七天長讓皮假,少了文化底蘊,節日的歡愉,卻多了浮躁與喧囂。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在2005年的兩會上,60多位香港特區代表又聯名提案,呼籲把清明節、中秋節增設為國家法定假日,各地人大代表門也紛紛建議將增設傳統法定假日納入議程之中。中國人民大學的紀寶成教授多次呼籲增加中國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意義也為越來越多的人士所關注,所探討。
第三、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攔磨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第四、需要民俗學學者的努力,社會對民俗學的重視:民俗學家在發掘傳統節日文化意蘊,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轉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社會應該重視民俗學家的工作,其中政府也應該在此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創設各種條件,引導民眾對傳統節日的喜愛,使傳統節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蘊,又在新時代下,增添了新的載體,新的方式為年輕人所喜愛。使年輕人在快樂地過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時同樣不忘記我們自己的節日,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多一份溫存和敬意,對洋節多一份寬容。
華夏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需要我們好好地珍惜,華夏傳統節日該如何回應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已經成為考驗傳統節日在社會生活領域能否繼續具有現實生命力的標志。但是傳統節日的現代轉生並不意味著拋卻固有的傳統和精神內核,一味地去屈就現代化、都市化。而是在都市化、全球化浪潮中給人們以精神的慰藉,自我身份的認同。
讓我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一起傳承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把它更加發光發大。

⑶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在每個節日,都形成了各種各樣獨特的習俗。

⑷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形式豐富,內容多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吧。


1.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



2.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4.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

⑸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5、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
6、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8、」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9、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10、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11、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13、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
14、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15、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⑹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除夕——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習俗 :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天)

習俗: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

5. 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歲鬥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亂雀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嘩爛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條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小年也被視為過年的開端,祭灶節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全家來年平安。

⑺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運褲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1、春節

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

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

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⑻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17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八節、小年、除夕。

1、春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虛吵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銷咐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⑼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臘八節、小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和傳承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逐漸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源於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信念。

⑽ 中國有哪16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有16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土地誕、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臘八節、冬至節、祭灶節、除夕。節日不同,蘊含的寓意也不一樣,各地的習俗也雖有差別,但出入不大。
1、春節指的是正月初一,民間喜拜年圖吉祥,
2、元宵節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古代是情人節,現在習慣吃元宵,寓意團團圓圓。
3、土地誕是指二月初二龍抬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男人們會在這天剃頭,有龍抬頭的吉兆。
4、上巳節指的是三月三,古時稱為女兒節,三月三要煮蛋吃,防頭痛。
5、寒食節指的是清明前一兩天,也叫禁火節,人們以冷食為主。
6、清明節為每年的4月5日,它是最大的祭祖節,以掃墓為主。
7、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歷5月初5,習俗多為吃粽子,賽龍船。
8、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很熱鬧。
9、中元節是中國的鬼節,也是祭祖節之一。
10、中秋節是舉家團圓的大節,習俗為吃月餅,賞月。
11、重陽節是中國的老人節。
12、下元節是農歷十月十五,祭祀祖先祭祀祖先的節日之一。
13、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臘八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4、冬至節是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15、祭灶節俗稱小年,北方一般農歷12月23過小年,南方則是12月24日過小年,人們會在這天向灶神祈福保平安。
16、除夕也就是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是中國人最注重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吃團年飯。

閱讀全文

與中國呢傳統節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風龍怎麼打 瀏覽:952
國內去越南做品質經理工資多少 瀏覽:355
如何認證中國視覺攝影師 瀏覽:19
中國北方到印尼船期多少天 瀏覽:594
義大利什麼牌子咖啡好喝 瀏覽:730
伊朗隊有什麼球星 瀏覽:868
印尼全名是什麼 瀏覽:346
印尼面積多少平方公里i 瀏覽:622
印度神油怎麼沒用 瀏覽:90
伊朗男人性功能為什麼強大 瀏覽:843
中國太平拒保要多久可以重新買 瀏覽:394
今年中國從伊朗購買了多少桶原油 瀏覽:548
怎麼申請英國三本 瀏覽:275
印度牛糞怎麼回事 瀏覽:768
印度保法止效果如何 瀏覽:866
越南實力到底怎麼樣 瀏覽:583
伊朗為什麼支持馬杜羅 瀏覽:162
東京奧運會中國參加了多少個奧運項目 瀏覽:373
中國農村最豪華的別墅在哪裡 瀏覽:30
英國上市公司有多少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