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發祥地是那
甲骨文的發源地是安陽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 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凶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穀粒,或繁或簡,非常精緻。1899年,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得了瘧疾,延請太醫治病,太醫開的葯方中有一味"龍骨",家人到葯店抓葯回來,王懿榮一看上面刻有文字碰鄭,但不是當時所知道的篆文,經過研究,確定應該是比篆李鬧文更早的文字.到葯店詢問老闆,老闆說"龍骨"是從哪吵罩河南安陽小屯村販運而來,當地農民種地時從地里挖出來的.由此發現了甲骨文.由於這個地方經考證是殷商首都的遺址所在地,因此叫做"殷虛",這個地方發現的甲骨文因此也叫殷虛甲骨文.解放以後,考古學家在陝西一帶也發現了甲骨文,叫周原甲骨文.
⑵ 首次發現甲骨文的地點是...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殷墟是中國至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
(2)中國有哪些甲骨文發源地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一切思想觀念、文化、文明,都通過漢字這一載體才傳布久遠,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統的漢字的最早形態,因此說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基因、中華文化之源、中華文明的早期結晶,一點都不為過。
甲骨文的形體結構體現「六書」的造字理據,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書」的地方,體現出古人的獨出機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總字頭數已經達到4000多,可以自由記錄漢語。
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結構已經基本定型,這些字經過幾千年演變,雖然筆勢筆意屢有變遷,但其基本結構沒有變,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如其所記載的中華文化一樣,承傳有序,源遠流長。
甲骨文記載的漢語,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詞彙,其所記載的內容也包羅萬象。有些文字較多的記事刻辭更是具有一定的情節,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視為最早的文學作品。
甲骨文已經是符號化的文字,古代「書畫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裝飾性和美化傾向。很多形體猶如美術作品中的速寫,在構字時盡量採用簡單的線條,抓住描寫對象的典型特徵,凝練生動,概括傳神。
其形體體現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讓和形象上飽滿勻稱的追求,更是凸顯出古人樸素的美的感覺和觀念。
⑶ 甲骨文發源地 甲骨文發源地是哪裡
1、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岩簡滑屬於上古漢語(old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2、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咐坦的歷史。
3、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2]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粗臘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4、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5、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⑷ 甲骨文在哪發現的
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綿延使用了一段時期。
甲骨文分五個時期。甲骨文於1898年為古董商、金石學家所識別,之後在殷墟(河南安陽小屯村)大規模挖掘,有大量的龜甲獸骨出土,加上別地的零星採集,至今已收集十幾萬片,其中單篇文章最長者達百餘字,可以看出應用文雛形。(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2年第3期《應用文的雛形——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還有一個故事:在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葯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葯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是以人將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的學科就叫做「甲骨學」。 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聲字約佔27%,可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是一種很重要的古漢字資料。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庄、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後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
⑸ 甲骨文是在哪個地方出土的
甲骨文出土的地方棚輪伏是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者龜甲獸骨文。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鏈攜骨約15萬片。殷墟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桐轎商城遺址、甲骨窖穴等構成。
甲骨文主要是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除了殷墟,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出現甲骨文,年代從商晚期延續到春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