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紫砂十大歷史名壺》涵蓋的紫砂十大經典器型包括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 中國古代文物名稱及圖片、介紹。
1、商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現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徑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質作米黃色。上部敞口唇薄,中部微有收斂,腹腔下部安有圓形底,底部比口部稍小,杯身嵌有綠松石。
商嵌綠松石象牙杯顯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藝才能,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增添了新的光輝,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文物
3. 紫砂壺十大經典壺型
紫砂壺十大經典壺型:
1、供春壺
供春壺的問世,影響了幾代紫砂藝人的追逐和發揚,散發無窮的藝術魅力。此壺相傳是紫砂鼻祖供春所作,但如今普遍認為是清制壺高手黃玉麟創制,以樹癭為形,成為紫砂花器中的典範之作。
4. 瓷器造型中的壺類有哪些
壺為一種有把有嘴的容器,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自漢代以來,瓷壺一直是各地生產的大宗產品,唐以前的壺無把,只在肩部安系或在頸部派禪飾雙耳,從唐代開始,帶把的壺開始流行。
(1)雞頭壺亦稱「天雞壺」。是在盤口壺的肩部一面加飾一個雞頭,另一面安置把手,前後對稱。西晉時的雞頭壺短小無頸,肩部有系,鼓腹小底。東晉雞頭壺雞頭有頸,圓口,並出現雞尾形壺柄。南朝時壺身增高,頸細長。隋代時腹部變為修長,上圓下瘦,雞頭作昂首曲脖打鳴狀,柄與肩部基本垂直,柄上有龍形之類塑貼。
(2)雙系魚形拆羨核壺晚唐至五代流行的一種器形。瓶體為連體雙魚形,魚嘴為壺口,魚脊為雙系,魚尾為圈足。模仿自然,造型優美精巧。
(3)盤口壺漢至唐流行的一種器形。西漢時有的喇叭口壺已在口頸交接處做出一條棱線;東漢時棱線更加突出,口頸外斜,初具盤口的樣子,後來即變成盤口壺。盤口壺的演變趨勢是通體由矮變高,盤口逐漸高起,頸由短到長;腹部由圓發展為橢圓;系由環形演變到橋形,後又變成條狀。
(4)執壺中唐時出現的一種酒器,亦稱「注子」。其形狀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肥大,把手寬扁。晚唐時的執壺形狀為頸部加高,嘴延長,孔加大,橢圓形腹上有四條內凹的直線,美觀而實用。五代時壺底由平底改成圈足,容量增大。宋代的執壺,壺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及柄等高,柄較長,更為實用。元代執壺以玉壺春瓶為壺身,流貼於腹上,較宋代為長,高度一般與壺口平行,並向外傾斜;在流與頸之間連以s形飾物。柄與流對稱,下端貼附腹部,高度與流平行或稍低。這種執壺以景德鎮青花器為多,浙江龍泉窯也有燒制。明永樂朝執壺形制和元代相仿,較為清秀。
(5)提梁壺宋耀州窯新創的壺式。小口、球腹、三獸足;肩一側有龍首流,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旅掘梁。明隆慶提梁壺,器型渾圓,提梁式柄。萬曆間提梁壺,造型考究,柄作窗門形、柄一側內面有一突孔,便於穿系壺上的獸紐蓋;壺嘴彎曲度大,壺身作一瓜棱形。另外,還有瓜棱壺、小口壺、人首魚龍注壺、長頸注壺、龜形壺、葫蘆壺、僧帽壺、鳳首扁壺、梨壺、扁平大壺、蓮瓣壺、鹵壺、竹節柄壺、松竹梅壺、鼎式壺、鼻煙壺及供春壺等。大都造型古雅,製作精美,既實用又美觀。
5. 中國紫砂壺十大名壺
中國紫肆此砂壺十大名壺: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時大彬款紫砂胎雕漆四方壺、紫砂柿蒂扁圓壺、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玉麟款樹癭壺、提梁壺、紫檀竹皮包鑲手提式茶及茶爐和六方壺、仿鈞天藍釉鳧式壺、描金彩繪天雞尊、剔紅乾隆御制叄清茶詩蓋碗。
1、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
乾隆帝喜茶,愛茶,而顫雹櫻特製茶器、擺排茶宴,以群臣賦詩聯句,風雅宮廷。拍品即為乾隆帝於正月吉日選松實、梅英、佛手叄種,沃雪烹茶,制叄清茶,於重華宮舉行茶宴用器。據《乾隆記事》文件記載可知,茄叢此茶碗出自乾隆十一年諭旨設計。
其製作講究,刻繪精細,賞心悅目,表現極高工藝水平,為典型乾隆雕漆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