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系,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② 中國文化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而成的,在歷史上不少思想家都有不同的闡釋,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最為突出的。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慈、中庸,也提出了「和為貴」、「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的思想。還有漢代以來的「大一統」,家文化,和而不同等,這些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和」。「和」富有豐富的內涵,不僅一些大思想家有所主張,平民百姓也都廣泛認同。「和」包含:和平、和睦、和氣、和諧、和美、和好、和善、和悅、和順、和暢、和藹、和解、溫和、祥和、平和等意思。老百姓普遍認為,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和為貴。人與人交流要和風細雨,因為中華民族崇尚「以和為貴」,才得以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星火相傳,綿延不絕。
③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我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他們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態度、影響著中國的制度方針。
1.陰陽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的統一。它們是一正一反互相對立的,但又統一在一起。同時,對立雙方又各向對方轉化。五行思想強調五種物質運動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有生與克的作用。
2.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成並發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相通相應,息息相關,是個統一體。由此得出結論,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中華傳統文化不講「征服自然」,相反地非常重視「順應天時」。這正是「天人合一」的突出表現。
3.「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自然界的事物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並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中庸是要求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實行中庸之道、必須具有三個前提:一是承認各種事物互不相同,各有特色,這是客觀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要有忍讓意識,處理問題最好彼此有益,實現「雙贏」。三是要有修養與品格。
4.修身克己,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並強調「修身為本」。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修身,自己優秀了,才能走好下幾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