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製造如何攻防

中國製造如何攻防

發布時間:2023-06-05 17:12:30

① 我國當前製造業的特點,困難,及相應措施

目前我國製造業發展前景的基本趨勢應是高加工度化和製造業與其它部門以及製造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發展問題。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此階段以重裝備業發展為主要特徵。當前,我國製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外資所佔比例偏高,生產率與國外相比沒有任何優勢,為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本文分析了我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及中國製造」落後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務必將機制創新、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
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水之源、木之本,是現代化的原動力,是國家實力的支柱。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永遠成不了經濟強國。我國工業化的進程目前正處在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中間階段,要完全實現工業化,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努力。製造業分為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宏觀上看,我國製造業發展很快,以至於現在有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說法。這種說法似乎有兩個依據:一是製造業對我國出口的貢獻;二是製造業的發展速度。我國已完成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此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飛速發展為特點,產業結構輕型化,我國已將加工製造業在這一階段發展到極致, 「世界製造工廠」這頂帽子並非浪得虛名,但僅僅局限於消費品領域。隨著產業升級,我們已不可避免發展到以裝備製造業為主要特徵的「重化工業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後工業化時代」。裝備製造,泛指生產資料的生產,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為特徵,包括能源、機械製造、電子、化學、冶金及建築材料等工業。根據我國的一般經驗,在輕工業為主的階段, GDP 每增長一個百分點能安置300 萬人就業,而在「重化工業階段」則降為70 萬人。重化工業階段,必然要遇到各種棘手的社會經濟問題,本文以現階段製造業發展狀況出發,試圖解決製造業中的一些問題,並為今後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1.中國製造業現狀
1.1 真實的生產率
目前中國製造業的總體規模與德國相當,可以說是個製造大國。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中國的勞動力便宜,產品具有價格優勢,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但兩國製造業競爭力的比拼是看生產效率的,即單位產品(或相同產品、產值) 所消耗的人工成本。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 8 倍,但是創造同樣多的製造業增加值,美國的勞動力成本只是中國的1. 3 倍,日本和中國比,這兩個指標分別為29. 9 和1. 2 ,這已是十年前的數據,現在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升了很多,換句話講,我們的生產率在不斷降低,大量的低素質勞動者供應市場掩蓋了這一趨勢。同時,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全國主要工業產品有80 %以上的生產能力利用不足或嚴重不足,大量的生產能力放空;高水平的生產能力又嚴重缺乏,重要設備基本依賴進口,這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高。
1.2 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
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技術對外依賴度達50 % ,60 %以上的裝備需進口,科技對發展的貢獻率僅佔30 % ,發明專利只佔世界總量的1. 8 % ,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外來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支撐。支撐中國企業生存的條件:一是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靠低價格競爭,缺乏資金和技術的積累;二是依靠宏觀經濟高速發展支持下的本土市場優勢,強宏觀,弱企業。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掩蓋了中國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的尷尬,如果這種不利局面還不改變,接下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將會面臨嚴重障礙,中國的製造業可能會為此付出很大代價。
1.3 企業組織結構小而散,產業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最為顯著的產業,但由於沒有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業集中度合理的生產體制,企業組織結構散亂的狀況十分突出,我國至今尚未形成一批代錶行業先進水平、佔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也未能形成一批有技術特色的專業化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格局。
1.4 低端產品生產擴張過度,高附加值產品依賴進口。
企業長期盲目擴大產量,導致我國製造業在低附加值或低科技含量產品生產方面能力過剩,382 種主要工業品中87 %供過於求,而高科技工業品仍嚴重依賴進口。
1.5 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率較低。
盡管近些年國家強調技術革新,但技術對產出的貢獻率仍很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418 % ,而美國製造業在2000 年人均產值為86559 美元,是我國的1817 倍。另外,我國的能源利用率是32 % ,而發達國家是42 % ,工業污染排放量卻是發達國家的10 倍。還有,我國產品的增值率為30 % ,而美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是48 % ,47 %和41 %。這說明,我國製造業投人與產出過程中存在過低的資源利用率。
1.6 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營銷技巧,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
我國許多公司仍然沒有按照國際慣例改變其管理,導致企業競爭力大打折扣,而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導致製造業出現無序的價格競爭。同時,我國的企業非常缺乏全球營銷經驗,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夥伴在國際市場上推銷中國商品。
1.7 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
2003 年中國500 強企業排名榜的前100 名中有57 家製造企業,33 家屬於後50 位,24 家打進前50 名,僅3 家擠進了前10 名的行列,其中2 家屬於能源行業,1家屬於汽車行業。從前10 名的行業分布特點看,能源業、電信業以及金融業發展較快,而機電、化工等製造業則相對實力較弱。製造業跨國公司的規模龐大,中國企業的規模實力與之相差甚遠,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在全球500 強的榜單上也僅在第81 位,營業收入換算後僅相當於同行埃克森美孚公司營業收入的2.1%;而中國一汽集團的年營業收入僅為通用汽車的7.147 %。
1.8 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如果說科技創新能力弱是制約中國製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那麼,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科技、經濟「兩張皮」、科技、教育「兩張皮」和教育、經濟「兩張皮」的體制弊端則是制約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最大障礙。
我國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以及教育與經濟長期處在剝離狀態,科技、教育為經濟服務的功能不強,科技、教育和經濟運作各行其是,產、學、研難以互動,缺乏國家宏觀協調機制,全社會有限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利用和科技力量的協調有序運作不到位。我國科技系統有自己獨特的任務、目標、體制、組織機制和評價體系,因此與教育系統、產業界的聯系不密切,與人才培養、知識轉移、成果轉化和整個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這個價值鏈是脫節的。一些科研單位封閉式的科技管理體制導致其游離在製造企業之外,不能緊緊圍繞企業生產中的難題和需求開展科研,其成果也不容易進入市場。而與科技界、企業界缺乏親和力的教育系統,由於教育體制的缺陷,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工程、科研訓練和生產實踐,更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尤其在國家戰略上,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與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出現較大偏差。科技創新不僅未對中國製造業起推動作用,反而起著阻礙作用,違背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原理。
2.解決當前製造業難題,實現製造業的長足發展
2.1 利用外資的溢出效應,東西部並行發展。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製造業轉移出現新的戰略動向。
研發環節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強。當然,核心研發仍然留在跨國公司的總部,其地區總部或分部從事的主要是本地化的研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研發環節的轉移加快了其技術的轉移,同時也加強了對其投資企業的技術控制。相應地,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更多地採取了獨資的形式,並購投資的增長也明顯加快。盡管這一階段外資對技術壁壘設限甚高,但溢出效應仍不可避免。內資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外資的先進技術;東部地區在今後的外資引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外資質量,鼓勵外資企業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將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此外,採取各種措施,激勵外資企業在研發方面與國內企業、高校以及各種科研機構進行合作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對於西部地區,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還無法承接外資的溢出效應。在引進外資方面,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選擇的引進,而不應該盲目地追求較高的技術水平。西部地區目前主要任務是加大在科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為當地企業獲取外資的溢出效應積極創造條件。同時,西部應發揚自身勞動力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營造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降低物流、貿易成本,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如果不這樣做,東西部的差距還有不斷加大的可能。
2.2 從國家戰略高度明確製造業的重要地位首先,全社會要形成一種共識:盡管我國目前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但我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製造業在工業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沒有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中的物質基礎地位沒有變。因此,我們不能脫離國情,不能以知識經濟發展代替工業經濟發展,以信息化代替工業化。而只能把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知識經濟協調起來,把工業化與信息化有機結合起來。第二,要從歷史與現實、科學和人文相結合的全新視角,充分認識製造業和製造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不可替代的關鍵地位和作用,以及製造業與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深度關聯。還要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進程中工業化階段不可繞過,即使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發達國家的經濟載體仍是製造業,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也還是製造業。第三,要站在一個主權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戰略的高度,牢固樹立「製造業存亡興衰決定國家存亡興衰」的觀點。要不間斷地對國內外製造技術實力進行比較研究,以知己知彼。要汲取英、美等國歷史上曾輕視製造業導致經濟大滑坡的慘痛教訓,借鑒美、日、德、韓等工業化國家因十分重視製造業發展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成功經驗。要認准目標,牢牢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
2.3 建立科技、教育、經濟一體化運行機制首先,國家應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與經濟三者之間的宏觀協調機制,加強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經濟、教育與經濟的三大介面,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國家及地方應自上而下成立技術創新協調機構,加強對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引導、調控,使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的合作夥伴關系。要將科技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應在國家層面制定科技與教育相結合的計劃,盡快出台我國的科學教育標准和技術教育標准,以更有效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其次,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制定與經濟改革吻合、協調、連貫的科技和教育政策,為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再次,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中介機構,要在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科技發展內在規律的前提下,大膽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機制,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在教育與科技研發方面的結合,推動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合作方優勢互補、互動發展。最後,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要率先架設高校培養目標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橋梁,直接面向工程實際、面向社會、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工商管理人才,並把人才培養與解決企業技術、管理問題緊密結
合起來。從而使工程教育能夠盡快適應現代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需求。
2.4 積極培育大企業,提高集中度和規模經濟效益。
製造業是規模效益十分顯著的產業,目前我國製造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不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這是導致我國製造業產品成本偏高、缺乏價格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公司大企業的形成途徑或方式一般認為有兩種:一是通過資本積累,以「滾雪球」的方式形成大企業,但這種形成方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在短時間內緩解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現實國際競爭壓力。二是通過收購、兼並、重組來實現。這是大企業形成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應該說這也是我國大企業今後形成的主要方式。政府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到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政策的制定及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完善上來,為建立市場兼並機制創造條件。
2.5 促使製造企業盡快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其一,要從改革產權關系、產權結構著手推進國有企業的深層次改革,緊緊圍繞產權這個經濟體制的核心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使產權邊界更明晰、產權運作及管理更規范,真正取得國企運行機制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性進展,確保企業成為一個有足夠自由度和自主權的完全市場化的經濟實體,使其能在全球化市場立足,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鍛煉自己的生存及自我發展能力,培養企業自身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其二,要建立市場經濟中的優勝劣汰及退出機制,包括企業破產等死亡制度。市場經濟的吐故納新主要表現在企業競爭的退出機制上,只有清除競爭後的垃圾,創新才不會受阻,才有利於企業研發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的建立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同時,整個社會還必須有完善的風險轉移機制,幫助那些勇於冒險創新的企業解除後顧之憂。其三,國家要引導企業從以傳統的降低成本的競爭發展方式,向以市場、技術創新為主的競爭發展方式轉變。要借鑒國外成功的理論和經驗,應用工業工程的管理技術與方法來實現系統效率和效益目標,實施企業再造與知識管理,把企業制度建設與管理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建立起科學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以管理創新為強大杠桿,撬動企業技術創新。其四,實行國企廠長、經理、CEO (首席執行官)選拔市場化,以與國企經營機制市場化保持合拍。一是要解除政府對企業直接的人事控制紐帶,作為現代企業靈魂和核心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不能再是政府行政命令型的。二是要推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競爭性、市場化的選聘機制替代行政性、官員化的任免機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競爭、自由而有序流動的企業經營人才市場,保證國有企業可從市場上吸納有創業精神、創新意識並且具備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的職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其五,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強化企業研發機制。一是國家應重點支持一批大企業集團建立面向市場的技術中心,同時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要引導企業調整以跟蹤和模仿為主的技術發展思路,把自主開發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及改良國外先進技術結合起來。二是企業領導要提高對技術中心的認知程度,高度重視研發工作,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力量,採取多元籌資,加大技術研發資金的投入。要提出中長期開發計劃,擬定具體項目執行方案,使企業技術創新真正落到了實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主要靠國家投入的狀況。三是尋求適合國情的企業技術中心的管理運行機制。要構建鼓勵科技人員以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為目標的激勵機制,如實行專利權人、職務發明人獎勵制度;設立原始性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把知識產權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等。以此為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創新潛能創造條件。
綜合來看,機制創新、制度創新並與技術創新融於一體是我國製造業得以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製造業市場是廣闊的,而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必須把握機會,找到自己與發達國家製造業方面的差距,並根據自己的國情加以改進,為中國製造業和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以期盡快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成為未來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

② 中國製造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機遇是什麼

新形勢: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優化一二三次產業結構,在提高消費比重、加大服務業佔比的同時,如何做強我國的製造業,而不是削弱製造業,這是個原則性、方向性問題。一段時間來,在有些智庫的報告中,有去工業化、弱化製造業的傾向,這是讓人憂慮的。然而,我們仍處於「大而不強」的階段,製造業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等,與美、德、日等發達工業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在這一關鍵歷史期,如何變道超車成為重要命題。
新挑戰:1.中國製造「低成本優勢」逐步衰減。2.中國製造面臨新一輪全球技術和產業革命沖擊。3.製造業後發優勢與創新投入嚴重不足。
新機遇:國務院正式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規劃,這一規劃既是中國版「工業4.0計劃」,也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10年行動綱領。

③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的質量危機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具體危機包括:1、原料、能源價格不斷上強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2、勞動力相對短缺;3、國家政策從以發展為根本過渡到以和背為根本;4、員工隊伍缺失職業化素質和市場化意識;5、資源利用率低、消耗大;6、技術水平較差,創新能力不足;7、管理相對落後發展的道路。目前在中國製造業結構急需調整升級的背景下,重要製造業企業需要探索打破危局、尋求發展的道路。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具體危機可以從以下方式解決:
1、品牌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想在鞋上畫一個勾很容易,但是這卻並不能得到消費者的肯定,原因是產品可以模仿,但品牌卻不能,品牌是在用戶心裡一點一點塑造起來的。品牌-一直是中國製造業最缺少的要素,中國製造業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須擺脫仿造者的形象,比如「蘋果」,它生產iphone卻沒有工廠,但它是科技創新型產業,又提供很多售後服務,如Aplestore(蘋果體驗店)等。它並非傳統的製造業,它在中國代工組裝只需花8美元。
2、引入精益生產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製造業需要一改以往大工廠濃煙滾滾、機器轟鳴的粗放型工廠模式,而代之以低耗能、高效率、靈活、精益為特徵,以此降低企業成本、促進製造業發展。精益生產管理,要從人力資源,材料能源,機械設備,製造工藝,環境等方面全面推行。在全球經濟動盪、需求放緩、資源稀缺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等大背景下,推行精益生產管理,是中國製造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參與全球競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由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3、創新是製造業企業保持競爭力的核心。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提高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拓展資料:
1、西方國家正是因為創新,走了新路子,增加了產品的競爭力,才會佔領國際市場。制.造業要想奪回市場,必須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進行創新,研發出市場需要、客戶喜歡的產品。
2、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中心環節。而增長動力一方面來自於現有產品的不斷升級,獲得國際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來自於通過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進入國家重點支持的產品領域,形成新的增長點。

④ 如何看待中國製造面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第三次工業革命悄然而至。像歷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條件和產業競爭的關鍵資源基礎。這將深刻影響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演進的路徑和進程,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構成巨大挑戰。一是現有的比較成本優勢加速削弱。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在新的製造模式和組織形式下,生產過程使用的勞動力將大為減少,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將不再是同質產品的低成本價格競爭,而是如何利用先進製造技術向市場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越、性能穩定且更具創意、更個性化、環境更友好的產品。加之,目前我國勞動力、土地和環境等要素成本已進入加速上升期,由此將會導致我國的低端要素比較成本優勢加速削弱。而發達國家固有的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比較優勢則得以強化。因此,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國家間比較優勢格局的變化將使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面臨更大的路徑選擇風險。

二是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加大。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發達國家都將產業政策重點聚焦於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發展新興產業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通過加強研發提供足以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二是要存在對新興產品的領先市場需求。總體上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技術供給和領先市場需求條件明顯優於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為了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發達國家政府從技術、制度和組織等方面加快了新興產業的發展部署,把新興產業發展作為推動新工業革命的戰略重點,並強化其在全球新興產業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大我國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

三是適應新技術經濟範式的制度創新和管理變革能力薄弱。從前兩次工業革命看,技術經濟範式的更迭不僅是製造技術的變革,更是與這些技術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方式和社會制度基礎的變革。同樣的,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解也不應局限在技術基礎、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的變革方面,更深層次的是制度的創新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大規模定製、社會化生產、平台型企業、網路化組織、開放式創新等更為普遍,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更為緊密,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更為重要,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作用更為突出,這些變化都將對制度創新和管理變革提出新的要求,也對我國目前相對薄弱的制度創新和管理變革能力構成現實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將為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發展先機提供契機。就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而言,第三次工業革命同樣帶來了趕超發展的「機會窗口」。

其一,有利於促進二、三產業的深入融合。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將進一步加深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信息技術向工業、服務業全面嵌入,以及製造技術的顛覆性創新將打破傳統的產品生產流程,製造業和服務業不僅在產業鏈上縱向融合,產業鏈本身也將重組,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實現二、三產業的深入融合。同時,二、三產業在地域上將呈現聚集的趨勢,中國城市人口多、消費需求旺盛,將有助於未來不同層次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心的持續形成。

其二,有利於催生新的產業群體和經濟增長點。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會引起工業領域的重大變革,還會影響到服務業領域,催生新的服務業部門,二、三產業融合也將產生眾多新的業態。未來工廠的生產環節將需要極少的一線工人參與,大部分就業集中在研發、設計、采購、營銷等製造業相關服務業。

其三,有利於加快傳統產業的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一方面,新技術、新工藝將大量應用於傳統行業,大幅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激活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一些傳統產業將轉型升級為使用新技術、採用新生產方式、滿足新市場需求的新產業。

其四,有利於緩解日益趨緊的要素約束。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催生一大批圍繞信息技術、新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的新興製造業,其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結構非常適合城市的資源供給特徵。這些行業以設計、技術、創意的輸出為主,不需要大規模的製造過程,對土地和空間的需求少,屬於勞動集約型和土地集約型行業;產品價值和特徵由技術和個性化決定,屬於人才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在要素投入中,智力投入比重高,產品大多是實物與服務的結合,實物生產部分模塊化、標准化程度高,對資源能源消耗小,排放也少,屬於資源集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行業;製造過程大量應用信息技術,生產組織更加科學,屬於物流節約型行業。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也有助於中國製造業突破日益趨緊的要素約束。

閱讀全文

與中國製造如何攻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國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169
印尼哪裡可以買到好燕窩 瀏覽:496
中國考級的泡泡音樂在哪裡 瀏覽:945
印度版羊頭怎麼吃 瀏覽:237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冷水冷卻 瀏覽:281
在英國什麼顏色表示結婚 瀏覽:260
印度卵巢早衰怎麼治療效果好 瀏覽:988
在越南開個小型酒店要多少錢 瀏覽:614
月光集市到中國哪裡好 瀏覽:390
中國平安車險在哪裡買 瀏覽:5
印尼盾最大多少人 瀏覽:472
伊朗健美為什麼這么牛 瀏覽:790
英國讀博士怎麼選 瀏覽:910
在美國印度菜和中國菜哪個受歡迎 瀏覽:202
中國哪裡的煙最香 瀏覽:835
印度人為什麼會有鼻炎 瀏覽:923
你對中國哲學有哪些了解和認識 瀏覽:446
有哪些國家對中國疫情有幫助 瀏覽:45
印尼傘兵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397
印尼到柬埔寨要多少錢 瀏覽: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