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企業如何戰略轉型
什麼是企業戰略轉型戰略,通俗的講戰略就是走系統性路線;轉型就是要走市場路線;升級就是走專業化路線。戰略轉型升級就是要解決企業 「彎道超車」的問題。要想解決企業戰略轉型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了解到企業現在所處的危機背景;另一方面,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這都屬於宏觀層面的問題。只有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真正找到企業的坐標。
關於企業轉型戰略正睿咨詢認為可以從產品升級、營銷升級、客戶升級、品牌升級、研發升級、生產升級、供應鏈升級、商業模式升級、管理模式升級、團隊升級、企業文化升級十一個方面展開,但是要注意不同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企業現狀各不相同,企業轉型戰略需要建立在對企業系統診斷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再量身定製符合企業的戰略轉型升級方案。感興趣的朋友可前往正睿咨詢官網了解戰略管理咨詢服務。
2. 中國經濟如何做好轉型
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是歷史和社會發展必然的選擇,是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條件。計劃經濟下,國家干預經濟過多,很多都是根據國家的需要來進行生產,嚴重束縛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計劃經濟越來越跟不上時代,難免會重蹈19世紀末20世紀初落後挨打的舊輒,於是我們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口號,轉型到市場經濟,進出口貿易發展了,國民經濟上去了,企業的崛起猶如雨後春筍,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只有市場經濟才能夠真正將社會主義的優勢發揮出來!此外: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第一,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加劇帶來的商機。產業結構一直不盡合理,小散差亂,原因是缺少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甚至逆淘汰,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在目前大背景下,各類企業都現了原形,彼此彼此、好賴不分的假象暴露無遺,企業分化加劇,被迫退出市場的企業為急於進入的企業提供了絕好條件。這正是國內各個行業、有作為的企業收購兼並或強強聯手(可降低風險)、提高市場集中度,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好時機。
第二,國際市場重新洗牌帶來的商機。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或陷入困境,讓出了繁榮時期很難得到的極大市場空間,使得國際市場進入的門檻大為降低。而國際化的資源重組加快,能源、原材料價格下跌,基礎行業及其把持企業大為弱化,這些也將增強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
中國應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徹底結束在國際市場總是消極被動地被別人利用的時代,切實把講了多年的「要有效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是利用好國際市場」這句話落到實處。一是應當抓住機遇大舉采購原來拒絕轉讓的核心技術,引進高新技術和相關人才;二是大舉采購儲備大宗商品,例如石油、礦石、糧食,並鞏固對國際市場價格的主導權、話語權;三是通過收購兼並跨國工商企業集團,加快在全球布點,建立糧食、原油、礦石等大宗產品的海外資源基地。
與此同時,要構築中國主導的分銷、采購網路渠道,推出中國企業主導的自主創新品牌,並將已有的自主知名品牌實現國際化延伸,擴大中國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長期可靠的有利局面。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顯示,自主采購分銷渠道和自主品牌同樣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只要掌握命脈就能把利益留住,把利潤大頭留住,把生態環境留住,而不再流失。當然,海外投資要認真研究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文化背景和本土化策略。
不能都拿危機說事兒。由於中國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准備不足,大危機帶來的大轉機、大商機,可能會與中國擦肩而過,例如商業資本、能源資源。這些是最讓人放心不下的大事。
第三,產業影響力是最大的商機。對紡織行業的改革與發展要有信心,國民經濟和民生對紡織行業的高度依賴,這就是影響力。要保持冷靜、保持信心,切忌慌亂和盲目跟風。紡織行業已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微利時代,要利用調整時期加快向以相對指標為主導的內含化發展方式轉變。同時,要停止內耗、聯手闖關、共圖大局,唱好主角,向主營業務回歸。
改進流程、縮短流程,實行精準化戰略。以信息化、精確化采購為主導,打造多方當事人參與的供應鏈,從粗放流程向精細化、精確化轉變。企業在開展這項活動的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實際,切實辦好兩件具體事。這兩件事對企業具有普遍意義,只要當真去做都會有所收獲。
一是流程創新。目前企業流程粗放、跑冒滴漏、周轉緩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此,要做好「流程創新」這件具體事。即憑借信息技術,開展精確化采購、降低庫存、科學促銷、加快周轉、降低成本的試驗和調研。
二是細節創新。目前紡織行業要向服務型企業轉變,關注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切實真正放下身段、做到換位思考。對此,要做好「細節創新」這件具體事,即認真全天候跟蹤研究所有顧客群購物消費的行為、心理和緣由,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包括每一個舉動、每一個詢問、每一個抱怨等等。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改進每一個細節,切實把「轉變服務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技能,講求服務效果」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
三是應對嚴峻形勢,要充分認識先行指數研究的重要性,採取領先一步的反周期措施,為後危機時代做好前瞻性的各項准備。目前各行各業的預測和宏觀調控方式已經過時,所採用的「過去時數據」、「現在時數據」兩類指標已經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必須將預測和調控建立在「將來時數據」指標的基礎上,如國民經濟PMI、本行業PMI、PPI等等。
我國將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在相對較長的周期里,讓國內實體經濟能夠平穩、較快地增長,短期保持GDP增速在7.5 - 8.3%之間,因此無論短期還是中長期來看,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偏積極的。
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密集、低附加值並對生態破壞嚴重的低端產品出口等來拉動,而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增長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要調整經濟結構,同時推動企業不斷進行產業、技術方面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水平,這樣才能在中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地增長。
總之,盡管有種種困難和挑戰,但氣可鼓不可泄,一定要認清形勢、樹立信心、迎難而上、抓住機遇、不辱使命、有所作為。
3. 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主要往什麼方向轉型和升級
金融促進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必須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增強資金支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優化社會融資結構,一方面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行業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的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信息技術產業和信息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以及綠色環保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保證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合理資金需求,積極支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設。這些產業和領域或者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或者是有利於發揮我國經濟競爭力的傳統優勢領域,或者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環節,或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也應當是金融支持的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要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產能過剩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突出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金融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關鍵是區分產能過剩行業的不同情況,分門別類地執行差別化政策,對於產能過剩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企業,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幫助其加快發展;對於產品雖然在國內供大於求,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有銷路,有市場的企業,通過各種融資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資經營;對於實施產能整合的企業,通過探索發行優先股,定向開展並購貸款等方式,促進其實施兼並重組;對屬於淘汰的落後產能的企業,通過保全資產和不良貸款轉讓、核銷等方式支持壓產退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嚴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資,防止盲目投資加劇產能過剩。
4. 十二五規劃就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哪些重大戰略舉措
一是要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中國有佔世界20%的人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建設都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國內需求的潛力,既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的立足點。
他說,我們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在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國的最終消費品目前還不到50%,這與國際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挖掘居民的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將多措並舉,包括實施就業發展優先的戰略,五年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將達到4500萬人以上,轉移農村的勞動力達到4000萬人以上;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五年內使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發展新興的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遊、建設等消費,加強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總規模能夠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們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無論是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還是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都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我們要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投資主要用於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衛生、科技、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建設。另一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二是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城鄉區域的發展不夠平衡,這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結。增強創新能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這也有利於培育和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
我們將適應國內外需求變化的趨勢,把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同時,同步的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加大強農惠農的力度,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加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裝備製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輕工、紡織等重點產業的結構調整,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與兼並重組,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盡快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為先導性、自主性的產業。到2015年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力爭在五年內服務業的比重能夠提高四個百分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7%左右。
我們將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的有序轉移。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把解決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個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十二五」期間,要從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兩個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標准,實施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在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統籌建設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增強多層次的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展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試點,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的全覆蓋;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提高醫保基金的支付水平,發展社會的救助事業,切實加強對孤殘老人和兒童的幫助和救助;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逐步減少貧困人口。我們將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力同步提高。未來五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實際增長達到7%以上。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既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我們將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全面落實優先戰略,構建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產品,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的產業化;提高應對氣侯變化的能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實施重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到2015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別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為實現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依靠的是改革開放,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仍然是強大的推動力。我們將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金融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資源稅的改革,擴大增值值的徵收范圍。
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穩步的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的改革,推進水價、電價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提高排污費的徵收率,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的交易機制。
5. 我國製造業如何發展才能實現轉型升級呢
1、要練好內功,提高自身的坦汪鉛產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2、要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讓好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與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重塑製造業新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形成日益強大的國家競爭優勢,使中國製造業從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低水平擴張轉向精陵談益、清潔、高效的速度與質量並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實現工業增長動力由簡單勞動和物質要素總量投入驅動向知識、技能等創新要素驅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