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語指什麼語言
官方語言就是國語
97前香港人說粵語(中文的一種),但是國語是英語
97後香港人說粵語(中文的一種),國語就是中文
⑵ 中國話 叫做國語 華語 普通話 還叫什麼
中文啊
⑶ 中國的國語是什麼(不是普通話,是什麼地方的語言)
代表一個國家的語言八~貌似好象台灣內邊這么說的人比較多.!
⑷ 華語,(中國)國語,普通話,三者的區別是什麼
你好!
普通話同國語、華語是一回事嗎?
這三種稱說指的都是我國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在中國的大陸稱「普通話」,在台灣稱「國語」,在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稱「華語」。三種稱說,名稱不同,但實質相同;三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
當然,這三種稱說從來源和使用范圍上看,又有一定的差別。
「普通話」這個名稱,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語言學者使用。比如1906年,朱文熊在「切音運動」中就提出了推行與文言、方言相對的各省通用之語「普通話」的構想。後來,黎錦熙、瞿秋白、魯迅等陸續對「普通話」有過論述。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尊重兄弟民族的語言文字,避免「國語」這個名稱可能引起的誤解,1955年10月相繼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決定將規范的現代漢語定名為「普通話」,並確定了普通話的定義和標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義是「普遍」和「共通」。1982年我國憲法更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國語」這個名稱也是清朝末年提出來的。1909年(宣統元年),清朝政府設立了「國語編審委員會」;1910年,資政院議員江謙在《質問學部分年籌辦國語教育說帖》中提出了「用合聲字拼合國語,以收統一之效」的主張。後來,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政府都沿用「國語」這種稱說,台灣至今仍這樣使用。
「華語」是新加坡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華人社區對漢語通用語的稱說。在那裡,這樣稱說漢語是恰當的。如果用「普通話」來稱說漢語,它在表達同宗同源方面就不如華語」那樣強烈。如果用「國語」來稱說漢語,就更不合適了。因為在那些國家,漢語不一定就是官方語言,或者並不是唯一的官方語言。
⑸ 請問中國國語是中國普通話嗎
對,是中國普通話。由中國各地方言太多,所以自毛主席建國以來,定普通話為官方語言,但在古代,中國一直定廣東的粵語作為官方語言。
如果您覺得滿意的話,望您採納!!謝謝
⑹ 漢語、華語、國語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2到13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包含口語和書面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漢語被稱為文言文,現代書面漢語被稱為白話文,以現代標准漢語為規范。
華語一般只有台灣和東南亞用,在這些地區華語一般只指普通話,不包括方言。
國語,中國漢語詞彙,有三種含義。1.全國統一使用的標准語;2.本國特有的語言;3.書名。
漢語的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3部分。打頭的音是聲母,其餘的部分是韻母,聲調是整個音節的音高。把聲調也看成音節的組成部分,是因為漢語的聲調是辨義的。例如「湯、糖、躺、燙」4個字的聲母都是t,韻母都是ang,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在語言里分別代表4個不同的語素,在書面上就寫成4個不同的字。
聲母都是輔音。最復雜的韻母由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3部分組成。韻尾有的是輔音,有的是母音。北京音的輔音聲母有23個。介音有i、u、ü3個。輔音韻尾有n和ng,母音韻尾有i和u。
在組成音節的聲母、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 4部分里,只有主要母音不能沒有,其餘 3部分都不是必須出現的。這種情形可以從表 1音節的成分舉的例字里看出來。北京話的聲母見表 2北京話聲母,北京話的韻母見表 3北京話韻母。
⑺ 中文、漢語、華語、普通話、國語有什麼區別
「漢語」和「中文」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漢語」更常在學術圈使用,「中文」在民間較常出現。另一種常見說法是,「中文」是中國語文的簡稱,以現代漢字為基準,強調「文」,「漢語」則更強調為漢民族語言。
在英語中,漢語和中文都翻譯為Chinese。
北京大學出版的《博雅漢語》教材
很多人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單純使用「Chinese」並不準確,因為漢語口語包含了官話、粵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語、閩語等七種方言,而外國人學習的多數學的是Mandarin Chinese,即漢語官話。
主持人大山的漢語比很多中國人說得好
我曾聽一位英語某培訓機構的詞彙老師說,清朝時很多外國人跟清廷官員打交道,便根據「滿大人」的漢語發音,把他們說的語言稱作Mandarin。這種說法部分正確,因為Mandarin一詞來自葡萄牙語mandarim,最早源自馬來語的menter和梵文的mantrin,意思是明朝和清朝的大臣。
《宰相劉羅鍋》劇照,清朝官員的裝束因為香港僵屍電影的流行成為了經典cult文化
官話形成於元代之後,是明清時期的官僚通用語,清朝中期北京官話形成,逐漸成為漢語標准語
20世紀初,「國語」的概念開始在中國流行起來,不過國語並不等同於官話,四川大學教授王東傑認為,國語和官話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1. 官話的主要區分對象是其他地區的方言,國語的區分對象是其他國家的語言;
2. 官話所包含的范圍更廣,如北方官話就包含華北官話和西北官話,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分別是北方和南方的代表語言,而國語以北京音為標准,語音、語法都是唯一的;
3. 官話注意的是字形,國語注意的是口音。
清朝末期,「普通話」的說法和「國語統一」觀念一起從日本進入中國,逐漸流行開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普通話」成為左翼文人對抗舊政權的一個標簽,他們認為,「國語」這個詞本身含有國家機器壓迫人民的意味,是「壓迫弱小民族的工具」(瞿秋白語),「普通話」則是一個「無產階級用詞」。
建國後的1955年,教育部長張奚若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宣布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普通話,從此,「普通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可的漢語標准語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⑻ 語言學問題:中國話、國語、漢語、普通話、華語中文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中國話、國語、漢語、普通話、華語、中文,這些名詞的含義都差不多,但是使用的地域和語境有差異,另外,「漢語」兼指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而其他幾個名詞就不涉及古代漢語了。
中國話、漢語、中文,這三個名詞主要是在跟西方人交際的場合使用。
華語、中文,主要在東南亞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區使用。
國語,主要在台灣使用,沿襲了民國早期學者們制定漢語標准語時的稱謂。
普通話,主要在大陸地區使用。但是「普通話」這個名詞不是1949年之後才有的,早在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系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