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括忽必烈的治國措施,並做簡要評述
主要措施:
中央:設置中書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檢司;
農業:重視農業生產和推廣棉花種植技術.
水利:治理黃河和開鑿通惠河和會通河.
民族關系:強調要用儒學治國,要行漢法,變過去的那種游牧政策為定居農業的政策,保護農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佔廣大漢人的合法耕地.
作用:鞏固了元朝的統治.
忽必烈確立中央集權政治,恢復正常的統治秩序,採取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 ,讓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從而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全國統一,初步奠定了國家疆域的規模,發展了國內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望採納,謝謝)
2. 忽必烈是怎麼治理國家的
元朝統一中國後,面對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民族,特別是還不穩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採取了軍事斗爭與政治改革相結合的措施,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堅決打擊和鎮壓反叛勢力,注重從體制上改變蒙古人落後的部落分封的奴隸制的統治方法,消除諸侯分立,相互爭奪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忽必烈還吸取了一些漢族封建統治的制度:首先,元朝在中央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設機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設御史台負責對封建官員的監察;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輔佐皇帝發布政令,同時直接管轄大都及其和它鄰近的地區。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嶺北行中書省,包括今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帶;遼陽行中書省,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西伯利亞東部地區。其他行省的范圍,一般都比現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現在的幾個省。邊遠的雲南地區,也建立了行省。那時我國大陸和台灣的關系有了更新的發展。元朝在澎湖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和台灣的行政事務。
3. 忽必烈是如何治國的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平定諸王叛亂
海都是窩闊台汗的孫子,對大汗位落入拖雷系一直心懷不滿。阿里不哥失敗後,他佔領窩闊台汗國領地,於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發動叛亂。被擊敗後,他又和察合台汗的孫子篤哇勾結在一起,騷擾火州(吐魯番高昌故城)。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海都又煽動東部諸王後裔乃顏、勢都兒、哈丹等人發動叛亂。元世祖聞訊後,親率兩路大軍前往鎮壓,消滅了叛亂勢力。
元世祖在平定東北諸王叛亂後,設置了遼陽行省,並在叛王封地內置萬戶府,用以削弱藩王的權力。這時海都在西北仍不斷騷擾,公元1289年7月,世祖已經74歲,仍決定率兵親征。海都聞訊遠逃。世祖去世時,海都已被逐出阿爾泰山之北。公元1302年,海都敗死。公元1306年,海都子察八兒投降,西北諸王的叛亂,至此全被平定。元世祖運用軍事上的勝利,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這對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阿合馬、桑哥事件
元世祖對內鎮壓諸王叛亂和人民起義,對外窮兵黷武,因而財政拮據,迫切需要理財之臣。花刺子模人阿合馬、漢人盧世榮、畏兀人桑哥就是元世祖寵信的三個理財能手。
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阿合馬任諸路轉運使,他興辦鐵冶,增加鹽課,獲得大利。忽必烈升他為中書平章。阿合馬恃功驕傲,安插親信,誣陷異己,為皇太子真金和其他大臣所惡。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益都千戶王著和高和尚等,假借皇太子的名義將阿合馬擊殺。
阿合馬死後,元世祖又命盧世榮為中書右丞。盧世榮上任後,提出改革鈔法、制定市舶條例等措施。元世祖很寵信他,但其他官僚紛紛上章彈劾,不到一年,盧世榮被殺。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起用桑哥理財,任為平章政事。他更改鈔法,發行至元鈔,財政危機好轉。於是升任尚書右丞相兼總制院使。桑哥繼而清理江南錢谷,增加賦稅、鹽課,引起天下騷動,起義不斷發生。公元1291年,桑哥被殺。
邊疆政策
西藏和中原的聯系,源遠流長。當窩闊台次子闊端於公元1239年派遣道爾率兵進駐吐蕃後,喇嘛教薩迦派領袖薩班於公元1247年以66歲的高齡,應邀與闊端會晤。
通過協商,代表西藏地方勢力同蒙古建立了宗藩關系,派員向蒙古呈獻了貢禮,西藏正式歸蒙古管轄。
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薩班之侄喇嘛教薩迦派法王八思巴在六盤山會見了忽必烈。忽必烈即位後封八思巴為國師,並派他擔任總制院的第一任長官。總制院後更名為宣政院。公元1279年八思巴卒,元世祖又追封他為大元帝師。元朝中央機構所設的宣政院,「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冶之」。
元朝政府在西藏設立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有都元帥、宣撫、安撫、招討等使。烏斯即前藏,藏即後藏,納里速古魯孫即阿里三部。當時把前後藏分為13個萬戶,萬戶長以上的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此外,還在西藏設置驛站,調查戶口,徵收賦稅,屯戌軍隊。總之,從元朝開始,西藏地區已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元世祖即位後,在雲南設置了行省。行省之下,還設置了路、府、州、縣。又設置若干軍民總管府。元世祖派回回人賽典赤贍思丁為第一任雲南行省的最高長官「平章政事」。此後雲南和內地的聯系也更加密切。
元代,祖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政治關系有了新的發展。至元時,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泉州晉江縣」。元朝通過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台灣。這是中國政府在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權力機構。
大一統
元朝大統一的政治形勢,促進了邊疆各族和中原地區經濟、文化聯系的發展;各民族聯系的加強,又鞏固了空前統一的國家。由於當時大量漢族被簽發到邊地去開墾,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內地定居,宋、遼、西夏、金時期各少數民族偏守一隅的情況逐漸有了變化,相互間開始加強了溝通和聯系。過去視為邊陲絕域的地區都和中原成為同呼吸共命運的整體。原有的地域觀念逐漸減弱。
元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階段。中國的回族,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的。在元代「回回」一詞最初是指由中亞、阿拉伯、波斯等地遷到中國的人。經過長期在內地與其他各族雜居,彼此互通婚姻,文化上互相滲透,逐漸在中國境內形成了具有獨特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特點的新民族——回族。回族的形成,說明元朝時期中國民族融合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設立驛站
元代的驛站制度,在窩闊台汗時代就具備了雛形。
隨著蒙古疆土的擴大,特別是征服了歐亞廣大地區之後,日益顯示出這個制度對鞏固統一的重要作用。後來不斷有革新和整頓。
元世祖定都大都後,驛站制度就在一個更大的規模上發展起來,以大都為中心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驛道,在全國交通線上設置了站赤(蒙語音譯,意為管理驛站的人),以便「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在當時,蒙古地區的驛站,專設通政院管轄;中原地區的驛站,則歸兵部掌管。站赤分陸站和水站。陸站用馬、牛、驢或車,遼東有些地方運輸時用狗拉橇行於泥雪上,故又有狗站。水站則用船。據記載,全國站赤共有1400處,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邊遠地區和四大汗國間的驛站。
和驛站相鋪而行,專用以傳遞緊急文書的機構叫急遞鋪。每10里或15里、25里設一鋪,每鋪置鋪丁五人。鋪丁一晝夜行400里,用徒步賓士,輾轉傳遞軍政機要文書。
元代的驛傳制度對當時的波斯、俄羅斯、埃及和中亞、西亞諸國都產生了影響,在俄羅斯竟沿用了數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