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在養豬業上具有什麼優勢
我國的養豬業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勞動人民一向把養豬作為家庭飼養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養豬不論在時間上、數量上和豬種資源上,都長期居於世界首位。
我國豬種資源最為豐富,國家十分重視保護、發展和利用地方豬種資源。多次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全國范圍內的豬種資源調查。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原農業部就組織各地畜牧行政、科研和農業院校的技術力量對東北地區的民豬,華北地區的定縣豬,華東地區的垛山豬、金華豬和游鳥豬,華中地區的寧鄉豬、大圍子豬和沙子嶺豬,西南地區的內江豬以及華南地區的梅花豬等進行了調查,並先後編輯出版了《祖國的優良家畜品種》(1—4集》、《中國豬種介紹》(第一集)、《中國豬種》(一、二集)等科技著作。
由於我國歷代勞動人民的精心選育,我國各地曾培育出不少優良豬種。《本草綱目》記載:「生青、兗、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遼東者頭白;生豫州者喙短;生江南者耳小,謂之江豬;生嶺南者白而極肥。」可見,當時我國各地已有不少名貴豬種。
我國豬種一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飼和肉質好、繁殖力強等特點著稱於世。漢唐以來隨著海上交通的發達,廣為歐亞各地人民所稱贊。當時大秦國(即羅馬帝國)統治階級對豬肉的脂肪的質量要求很高,由於當地豬種生長慢、晚熟、肉質差,不能滿足要求,他們就特別注意早熟、易肥的中國豬,千方百計地引入中國華南豬,並廣泛地利用中國豬以改良他們的本地豬種。這樣,就育成了羅馬豬。羅馬豬對於近代西方著名豬種的育成起著很大的作用。
18世紀初,英國又把廣東豬種引入其本土,到18世紀後期,英國本土的種豬已漸絕跡,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中國豬血緣的豬種了。如大約克夏豬,又名英國大白豬,是英國最著名的腌肉用豬,這種豬就是用中國華南豬與英國約克夏地方的本地豬雜交改良而成的。1818年,這種豬曾被稱為「大中國種豬」。英國的巴克夏豬和中國豬的血緣關系最深,也是用中國豬雜交改良而成的。美國的波中豬,是1816年引入中國豬改良育成的。白色析斯特豬也是在1817年用中國華南白色豬改良育成的。現今世界上許多著名豬種,幾乎都有中國豬的血緣。由此可見,我國豬種素質之優良,對世界養豬業貢獻之大,正如達爾文說的:「中國豬在改進歐洲品種中,具有高度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