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china怎麼讀音
china的讀音:英['tʃaɪnə] 美['tʃaɪnə]
n.中國
n.[小寫]瓷器
相關例句:
1、用作名詞 (n.)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2、用作名詞 (n.)
All our glass and china is kept in the cupboard.
我們所有的玻璃和陶瓷器皿都放在櫃櫥里。
臨近單詞:Chinese
Chinese 並不單單代表中國, China則是"中國"的意思。
因為這個單詞既代表中國的,又可以代表中華的。
所以"Chinese Taipei",在中國大陸被稱為中國台北,在台灣,港澳及海外華人地區被稱為中華台北。
『貳』 「中國」兩字的拼音大寫
拼音大寫是:ZHONGGUO
『叄』 「中國」兩個字拼音是怎樣拼的
中國拼音:
[zhōng guó]
1. [Central Plains]:指中原地區與中國抗衡。——《資治通鑒》
2. 又驅中國士眾。將中國人。
3. [capital]:京城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
『肆』 中國的拼音怎麼來的
(1)明朝末年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漢語拼音方案。
中國歷史上的漢字注音,除了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直音、反切法外,還有西洋人擬制的漢語拼音方案。隨著中國和西方國家交往的發展,西洋人為了學習漢語漢字,在中國傳教,音譯中國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稱,曾制定過多種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610年來華),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成的,人稱"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現對當時中國的音韻學者有很大的啟發。明末學者方以智開始思考中國的拼音文字問題:"字之紛也,即緣通與借耳。若字屬一字,字各一義,如遠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學者楊選杞看了《西儒耳目資》大受啟發:"予閱未終卷,頓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進了中國傳統的音韻學研究方法的革新,為反切法開辟了一條"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簡易途徑。這兩個方案是最早的漢語拼音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寫的,適合於拼寫北京音。它"引起了漢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漸演進,形成二百年後製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2)鴉片戰爭後的教會羅馬字和西洋人的漢語譯音。
"利、金方案"產生後的二百年間,由於清朝政府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外國人的漢語拼音也因此沉寂。
鴉片戰爭後,"海禁大開",西洋傳教士和商人紛紛湧入中國,於是西洋人的教會羅馬字和漢語譯音也迅速發展起來。
A.方言教會羅馬字。
最早到中國來的基督教傳教士是英國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至1834年),他於1807年到廣州傳教。1815年至1823年出版了一部中英對照的《中文字典》,用他自己設計的官話拼音方案拼寫漢語。他在字典中還附錄一種廣州方言的拉丁字母音節表。這是方言教會羅馬字的萌芽。
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以東南沿海各通商口岸為傳教中心。這些通商口岸(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等)都是東南各方言地區的代表城市,這樣就促使了各種方言羅馬字的產生。傳播得較早較廣的是廈門的"話音字",大約開始於1850年,據說僅僅在1921年就印售讀物五萬冊,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估計住在本地和旅居海外的還有十萬人左右應用這種方言羅馬字。
教會羅馬字對中國漢字改革運動有較大的影響,起到了宣傳漢字可以走拉丁化拼音方向的作用,並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技術上提供了有價值的經驗。
B.威妥瑪式和郵政式。
威妥瑪(又譯偉德,Thomas F.Wade)是英國駐中國使館的中文秘書,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起初是作為使館人員學習漢語的注音工具,後來由於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擴大了用途,成為音譯中國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稱的通用標准,不但外國人用它,中國對外出版物上的漢語譯音也用它。直到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通過了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拼法的國際標准時,威妥瑪式才停止使用。
西洋人漢語譯音方案中,還有一個被稱為郵政式的方案。清光緒年間,中國開始辦理郵政和電報,實權都掌握在英國人手中,他們把英文里的中國地名譯音作為郵政和電報的書寫標准。這些郵電地名,除個別方言拼音(如"廈門"寫成Amoy)和習慣寫法(如"廣州"寫成Canton)以外,一般都是官話拼音。郵政式跟威妥瑪式相近。
C.方言際辣體漢字。
1931至1932年,法國和加拿大的兩位天主教傳教士合作制定了"辣體漢字"方案。這是根據漢字古代讀音《廣韻》設計的拉丁字母漢語注音方案。它試圖利用古代漢語的聲韻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的條件,使一個方案在不改變字母的情況下可以讀各地方言的方音,以此解決方言的分歧問題,成為一種"方言際"的漢字拼寫方案;同時,它又試圖對同音漢字採用不同的拼音法式,解決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詞問題。設想似乎周到,可是拼寫法和讀音法很復雜,實用價值不大。方言際辣體漢字方案的嘗試是失敗的。4.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
1.切音字運動概況。
切音字運動是指1892至1911年的拼音字母運動。這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和變法維新運動的時期。當時,中國面臨著被世界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於是,維新運動就成為群眾性的愛國主義運動。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考慮到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繁難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這樣,切音字運動就在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
1891年宋恕在《六齋卑議》中首先提出"須造切音文字"的主長。1892年盧戇章發表"中國切音新字"廈腔讀本《一目瞭然初階》,宣布了切音字運動的揭幕。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發表過贊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見。康有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變也必簡"的觀點和"以字母取音,以簡易之新文"來書寫"中國名物"的設想,並親自擬制過拼音方案。梁啟超為沈學的《盛世母音》寫序,介紹切音字運動,贊成創制拼音文字,主張漢字和切音字並存。譚嗣同也在他的《仁學》中積極提倡拼音文字,提出"盡改象形為諧聲"(即拼音)的主張。
據倪海曙《清末漢語拼音運動編年史》所載,1892年到1910年,全國各地提出的切音字個人方案有28種。從字母形式看,有以下幾種類型:漢字筆畫式14種,速記符號式5種,拉丁字母式5種,數碼式2種,自造符號式1種,還有一個康有為的方案(未見原稿);從音節的拼音方式看,有17個是聲韻雙拼制,4個音素制,1個三拼制,6個拼法不詳;從拼寫的語音看,有10個是拼寫官話音的,9個是拼寫方言的,9個拼音不詳。從總體上看,切音字運動的主流是拼寫官話音的雙拼制漢字筆畫式字母方案。
2.切音字運動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方案。
(1)切音字運動的揭幕人盧戇章和他的切音字方案。
盧戇章(1854―1928年),字雪樵,福建同安縣古庄鄉人。他21歲到新加坡半工半讀,專攻英語。25歲回廈門教中國人學英語,教外國人學廈門話。他對流行於廈門的教會羅馬字接觸很多,教會羅馬字啟發了他創制拼音文字的思想。從28歲開始,他"屏棄外務,朝夕於斯,晝夜於斯"。經過10年努力,終於在1892年寫成了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制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瞭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腔)。並手抄全文,自費刻印出版。
盧戇章認為:"竊謂國之富強,基於格致;格致之興,基於男婦老幼皆好學識理;其所以能好學識理,基於切音為字。"切音為字,就可以做到"字話一律","字畫簡易"。從而,人們可以"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國家"振興之本",這種觀點雖有片面性,然而,這也反映了他畢生致力於切音字的研究與推廣完全是出於愛國思想的指導。
盧戇章認為:"中國字或者是當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難者。"但他並不主張廢除漢字,而是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通過切音字"可無師自識漢文"。他的這種"切音字與漢字並行"的觀點是切音字運動的一個普遍觀點。
盧戇章的方案採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的變體,他取拉丁字母"l、c、?"三種筆畫,加以變化,編制出一套55個字母的拼寫方言(廈門、漳州、泉州等)的切音字方案。他的方案雖然是拼寫方言的,但他主張語文統一,"以一腔為主腦"。認為:"以南京話為通行之正字,為各省之正音,則十九省語言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而中國之大,猶如一家,非如向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無言也。"
1893年,盧戇章出版了《一目瞭然初階》的節本《新字初階》,滿腔熱情地向群眾推廣,"有從而問字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誘之。"
1898年,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維新,宣布"廣開言路","獎勵新著作、新發明"等。京官林輅存呈《上都察院書》,推薦盧戇章等的切音字方案。呈文得到各堂官會銜代奏。但是新政很快失敗,"百日維新"結束,奏請用切音字的事也就無下文了。
維新運動失敗後,盧戇章應日本的台灣總督兒玉邀請,去台灣主持總督府學務科。在台灣三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影響,放棄了變體拉丁字母的方案,設計了漢字筆畫式的方案《中國切音字母》。這個方案有聲母25個,韻母102個,主要用來拼寫北京音,也可以拼寫泉州、廈門、福州等方言。
1905年,盧戇章到北京,向清朝政府學部呈繳《中國切音字母》。被駁回後回廈門,在民間推行他的方案。途經上海時,把《中國切音字母》修改、補充,改名為《北京切音教科書》。此外,還出版了包括北京、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廣東等六種切音字方案《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
1913年,盧戇章代表福建省參加在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對會議通過的注音字母採用三拼制持不同意見,回廈門繼續推行他的方案。
1915年,他出版了第三個漢語拼音方案《中國新字》,也是漢字筆畫式的。
『伍』 中國拼音怎麼寫
中國的漢語拼音應該是zhong guo。
『陸』 在中國怎麼讀
「在中國」的漢語拼音為:zài zhōng guó。
『柒』 「中國」的「中」字拼音怎麼寫
「中國」的「中」字拼音是【zhōng】。
『捌』 中國的拼音是什麼
中國的拼音是什麼
中國拼音
[zhōng guó]
[釋義]:中國 古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成為我國的專稱。
『玖』 漢語拼音怎麼讀
hàn yǔ pīn yīn
『拾』 China漢語拼音怎麼讀
你好:
China漢語拼音這樣讀:
(qia)(er)(le)
諧音讀法:掐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