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東國家為什麼怕中國
反正咱們認為全世界都怕咱們。
不信去看看網上或者電視上的新聞:
今天是美國嚇尿了,明天是日本服軟了,後天又是韓國跪求了之類的
所以說小小的中東算什麼,
應該這樣問:為什麼全世界都怕中國
② 中東亂了,怎麼來看中國
根源在於當地的政治分裂,引發不斷升級的軍事沖突,和其他大國的干涉。
③ 如何看待中東關系
近年來,中東局勢持續動盪,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即:多點地區沖突同時爆發,互相呼應,互相影響;地區政治力量出現新的消長變化。政治伊斯蘭勢力上升,傳統大國地位下降;美國對中東新戰略嚴重受挫。在可預測的未來,中東熱點問題將持續成為地區動盪之源。其中伊拉克政局的走向將對未來中東形勢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伊斯蘭勢力與世俗政權之間對權力與影響力的爭奪將更趨激烈,地區內激進勢力將更趨活躍,極端思潮蔓延,並有向地區外擴展的趨勢。同時,美國在中東影響力下降,難以完成對中東地區進行民主改造的使命。國際和中東形勢的變化,使中國和中東國家分別面臨新的不同的國際環境,對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深刻影響,也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東國家之間的關系
中東地區曾經孕育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但是現代民族國家基本上都是一戰後至七十年代初建立起來的。中東國家在獲得獨立後經歷了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巨大變革。這種變革使社會、政治局勢處於「極不穩定」之中,政權更迭頻繁。國內社會變革和政局「不穩定」的延伸,必然造成國際關系的多變性和不穩定性。這也是二戰後中東國際關系的一大特點。中東國家之間的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對抗型和非對抗型。
對抗型關系表現在中東國家之間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中,如阿以沖突,兩伊戰爭,伊科危機和海灣戰爭。
非對抗型關系主要以競爭、合作、盟友三種形態存在。在長期動盪的環境中,中東各國幾乎都把提高自身軍事力量以超過對手作為安全基準線,因此除了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諸多競爭之外,擴充軍備成為中東各國之間競爭的主要目標。然而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是中東國際關系的主流。這不僅僅在阿拉伯國家之間,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伊朗和伊拉克之間也有過或繼續保持著程度不同的合作關系。而且合作形式多種多樣,涉及諸多領域的諸多方面。二戰後,中東地區先後出現過二十多個區域、亞區域組織或聯盟,在這些區域組織或聯盟中,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結盟非常普遍,但由於多種原因造成的不穩定性,大多數所謂的「聯盟」已不復存在。目前仍存在並發揮作用的有: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阿拉伯八國集團等等。
二、大國與中東國家之間的關系
二戰後,中東國際關系經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發生了反反復復的變化,中東各國經過長期斗爭,相繼取得獨立。許多中東國家獨立後都採取了反對西方殖民主義宗主國和美國的立場,如埃及、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蘇丹等。只有少數國家與宗主國保持著密切關系,如黎巴嫩、約旦、海灣酋長國等。冷戰時期,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下,獨立的中東民族國家由於自身實力弱小,在戰後兩極格局的框架下,在全球國際關系體系中只能處於從屬地位,大多數國家不得不分別從屬於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只有極少數國家旗幟鮮明地提出「既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艱難的維護國家主權與獨立。
歐洲國家與中東具有淵源久遠的歷史聯系和地緣上的優勢,因此積極發展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從七十年代的有關經濟發展的「地中海總政策」和歐阿對話,到九十年代的歐洲、地中海國家穩定共同條約,歐洲國家致力於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推動中東和平進程。蘇聯也與中東國家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在經濟合作中對許多中東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曾有過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還是中東國家最重要的武器供應國之一。俄羅斯繼承前蘇聯的政治遺產以後,也積極發展與中東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關系。
在冷戰後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中東地區矛盾進一步趨於表面化的背景下,以色列和土耳其及海灣合作委員會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盟友,特別是以色列和土耳其被視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支點」。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與以色列先後五次簽訂了確立戰略夥伴關系或協調政策、聯合行動的協議,土耳其早在四十年代末就與美國簽訂了軍事援助協定和經濟合作協議。而敘利亞、伊拉克、民主葉門、阿富汗以及埃及(納賽爾時期)等國曾是蘇聯的盟友,九十年代俄羅斯重返中東後,在廣泛發展與中東國家合作關系的同時,積極恢復與敘利亞、伊拉克的盟友關系。以色列和科威特這類國家不僅是某些大國的盟友,而且對這些大國(主要是美國)有很大的依賴性。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衛自身安全,於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利益不得不犧牲其它利益,比如經濟利益,比如允許外國軍隊在國內駐軍、使用港口或建立軍事基地。
三、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
大國與中東國家既有合作,也有沖突和對抗,其中美國與某些中東國家的對抗最為突出。利比亞、敘利亞、伊朗、蘇丹長期被美國政府列為最「無賴國家」。這種對抗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推行強權政治所致。美國不顧中東各國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現實,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強加給中東國家,以控制中東國家為其全球戰略利益服務,從而引起中東國家的普遍不滿。大國在中東地區為了實現自身目標,不僅對中東國家施加政治壓力、實行經濟制裁或封鎖(對伊朗、伊拉克實行「雙重遏制」,制裁利比亞和伊朗的《達馬托法》等),還頻繁採用軍事手段,如:蘇伊士運河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對利比亞的打擊,伊拉克戰爭等等。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順利得手,使美國確信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美國的民主之風遍吹中東,戰後伊拉克成為美國在中東的「支柱國家」,伊拉克的石油將使美國實現保障國內能源安全、主導中東地緣政治、進一步擔當「世界領袖」的戰略意圖,而且伊拉克將成為美國根除中東恐怖主義的基地。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將土耳其等國家稱為「無所適從國家」,指的是他們在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西方文明之間的尷尬抉擇。伊拉克戰爭以後,沙特、埃及和土耳其一方面對戰爭保持低調,一方面盡可能置身事外,避免觸怒美國,這表明阿拉伯世界內部的種種矛盾和面對危機時的無奈。
伊朗被美國稱為「世界新的共產國際的中心」,其「新的威脅同舊的帝國一樣邪惡」。伊拉克戰後,伊朗與美國關系緊張。但就目前形勢看,戰爭很難爆發,首先英國不支持美國攻打伊朗,而歐洲國家和伊朗有密切的經濟交往,伊朗政府對美國政府也採取較配合的態度。敘利亞與美國的關系則比較復雜。雙方的矛盾首先表現在敘利亞反對以色列佔領戈蘭高地等問題上,而且在阿以和平談判中,敘利亞也一貫態度強硬,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敘利亞一直主張和平。所以他反對美國佔領伊拉克,支持維護伊拉克的統一和穩定。以至於美國懷疑敘利亞是俄羅斯供給伊拉克武器的中間人。
可見,國家利益是中東國際關系重新分化與組合的決定因素,根據不同層次的國家利益,各國確定自身在地緣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國際關系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動態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比起其他關系確實是錯綜紛紜,復雜多變,可謂「既無恆友,也無宿敵」,有的只是國與國之間永恆的利益關系。美國憑借絕對優勢和空前的影響力,將使中東國家依據美國的實力和自己的實力重新組合。為了實現國家利益互補,中東國家必須彼此借重、共同合作,以制衡在中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美國。伊拉克戰爭對中東國際關系的影響是破壞性和非建設性的,它使海灣戰爭後比較穩定的中東國際關系的地緣格局發生了急劇變化,並顯示出不同的特徵。未來的中東國際關系將呈現一幅以國家利益為主軸、沖突與合作共生、霸權與反霸權、均勢與反均勢共存、多色調多層次的動態圖景。
四、全球化與中東國際關系發展趨勢
中東國家之間的沖突與戰爭85%以上是由於領土爭端、資源(包括水、石油等資源)糾紛引起的。而大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相對復雜一些,如蘇聯入侵阿富汗及其後的九年戰爭,對於蘇聯來講,是維護其經濟、戰略利益,而對於阿富汗來講,是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反擊侵略戰爭。海灣戰爭更為復雜,美國出兵海灣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石油供給線,制約和打擊競爭對手,並以海灣戰爭為契機,建立美國版本的世界新秩序。伊拉克戰爭更是暴露了美國稱霸中東、稱雄世界的勃勃野心。
從中東國家關系的發展變化來看,盡管國家利益是促使國家關系變化的最根本因素,但是中東國家普遍不發達狀況造成的決策非理性現象,仍是導致中東國家關系頻繁變化的重要原因。如兩伊戰爭的爆發,伊拉克吞並科威特,以及七十年代阿拉伯共和國聯邦的成立等等。在未來時日里,阿以沖突雖然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改變對抗實現和平,和談盡管取得重大突破,盡管政治解決沖突的總趨勢不可逆轉,但談判仍是一波三折,很難有實質性進展;九十年代在美國的撮合下以色列土耳其的戰略合作關系,不僅加強了雙方的戰略力量,還改變了中東地區原有的均勢格局,導致地區戰略力量重組,引發新的軍備競賽,對未來局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俄羅斯歐盟國家日本等大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將是合作型關系。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主要大國都加強了在中東地區的爭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利益越來越息息相關,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際合作已成為冷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主流,即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求得各自所需的生存和發展。美國與中東國家之間也是既合作又對抗的復雜關系,作為超級大國,美國憑借其戰略優勢地位在國際事務中「為所欲為」,其強加給中東國家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及所採取的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無疑增加了美國與中東國家之間的對抗因素。
冷戰的結束和前蘇聯的解體,導致二戰後形成的「兩極」國際關系格局崩潰,世界格局進一步向多極化邁進。在目前「一超多強」的態勢下,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國際關系發展走向、在世界格局的演進過程中,仍然處於主導地位,發揮著重要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對中東地區國際關系發展變化的影響更是如此。中東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在全球化浪潮中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但由於自身社會經濟的不發達狀況使其在全球化形勢下處於弱勢地位,如何採取措施抵消大國的操縱和控制,成為中東國家面臨的迫切任務。目前在中東地區發揮重要影響的國際組織主要有:伊斯蘭會議組織、阿盟、海合會、大馬士革八國集團、馬格裡布聯盟等,除了這些組織以外,中東國家還普遍加強了雙邊或多邊合作與協調,,以求更有效的維護自身的利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未來中東國際關系的趨勢是中東國家之間的非對抗性因素將進一步發展,中東國家間的對抗,無論從發生的頻率、范圍還是力度來看,都將成下降趨勢。世界主要大國與中東國家將以非對抗性關系為主,但是美國為了維護其強勢地位,確立下一個「美國世紀」,仍將繼續推行其全球戰略,因此,美國與中東國家關系中對抗性因素將成上升趨勢,而且沖突和對抗將是長期的、反復的和具有廣泛影響的。但這只限於政治、軍事等領域,在經濟和安全領域,美國也很難截然與中東國家劃清界限,某種程度的合作將很有必要。美國之外的俄羅斯、歐盟、日本等大國與中東國家的關系將是合作型關系。
④ 中東各國關系怎麼樣
主要有伊斯蘭教
分兩派,又有
親俄,親美,及
以色列,亂得很
⑤ 現今,中東主要國家和中國的關系,以及和美國的關系
有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敘利亞問題,伊朗核問題,美國在霍爾姆斯海峽增加航母數量,主要是為了石油。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是最重要的,就像以前為什麼荷蘭,西班牙要發現新大陸一樣。石油佔有量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而中東是石油最豐富的地方,另外中東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強。對於美國國會來說,其背後的支撐力量是美國的軍工廠,二軍工廠對石油的需求是不用說的。當然目前奧巴馬自己也很頭痛,現在是能否連任的最重要時期,這幾年美國的戰爭在其國內民眾並沒有很大的支持,效果也不好。另外就是美國的經濟前景還不是很好,這使民眾對奧巴馬沒有多大的信心,所以奧巴馬當局其實有意在緩解問題,比如最近美國就在勸說以色列不要對伊朗動武。就像對待南海問題,這里的石油業很多,但是因為中國的作用,美國暫時還不敢怎樣,美國想要提高國內經濟,離開中國式不行的,這點在美國對太銷售武器也可以看出來。(還有什麼問題可以繼續提,很多東西需要具體問題來分析比較好,這樣子有點泛)
⑥ 中國和中東國家的關系怎麼樣
只存在利益關系,意識形態各不同。
⑦ 請問中國是怎麼對待中東問題
對於中動中國持友好態度。搞好與中東各國的關系一向是中國的主張。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對每個國家平等對待。對於這次戰爭首先呼籲停戰。對戰區域予人道援助。
⑧ 中國與中東關系
保持著良好合作的關系。
中國在發揮聯合國作用和維護國際法准則、堅持對話解決沖突、推動地區對話機制建設及推動新型大國關系建設等方面積極有所作為,從而推動中東地區局勢緩和和穩定。
「一帶一路」建設對發揮中東國家的優勢和潛力、加快經濟發展及打破政治動亂與經濟發展緩慢的惡性循環具有針對性,雙方在能源安全、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合作領域最具經濟互補性和互利合作潛力,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通過開展大規模的互利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8)中東國家怎麼看待中國擴展閱讀:
雖然中東地區熱點問題持續發酵,但是地區主要國家政局基本未定,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的努力持續不斷,土耳其發生的軍事政變在很短時間內被迅速平息;
在聯合國和相關國家斡旋下,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達成停火協議;利比亞達成全國政治協議。雖然沖突有可能出現反復,但國際社會化解沖突的努力不斷,中東地區並沒有爆發地區全面沖突或戰爭的可能。
⑨ 中國人該以怎樣的心態看中東
李紹先:我想是這樣,首先要平和一些,為什麼這樣講呢,中東這個地方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地區,應該說世界上最復雜的地區,當然它的復雜是由來以久的,它有一定的特殊的條件,因為它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它不僅是地理位置是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幾千年來這個地方的積淀是非常之復雜的,所以在這個地方,一向有中東是大國的墳墓,特別是超級大國的墳墓,事實上英帝國也好,前蘇聯也好,將來是不是美帝國會埋葬這個地方,我們還拭目以待。可能這個地方是以實力來說話,中國現在處於一個什麼狀態呢?中國實際上是我們將起未起,中國是正在快速發展,走向強國這樣一個國家,但是中國現在的中國,我們在中東還不足以有多大的發揮作用的這種實力,因為這個地方是以實力來說話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中東問題上有四方,哪四方?美國、俄羅斯、歐盟、聯合國。但實際上大家看一下,這四方實際上真正起實質性作用的就是美國,所以我們一向講,美國主導中東,確實是這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指望,我也接觸過很多的,說我們中國應該主持正義。其實這個是不切實際的,這是其一。
其二,中國在中東有很重要的利益。當然主要是經濟利益,我們中國要有效的保護我們利益,大家可能都應該能感覺到,自從大變局以來,這么大的一場動盪,應該說是2011年最大的事件之一,我看全球的十大新聞里頭,選定的不管是哪個角度選定的十大新聞里頭,這個中東北非的劇烈動盪,阿拉伯這個大變局,都是排在前三甲的,這么大的一場大動盪中,中國政府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作出了應對,應該說有效的保護了中國在這個地方的利益。所以基於這一點,我覺得我們大家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阿拉伯大變局,來看待中國在阿拉伯大變局中的應對。
馬曉霖:我覺得鳳凰網的網友對政治很關心,第二素質也比較高,鳳凰網轉的我幾篇大文章,一些人看著,而且都比較理性。這也就是我和李院長為什麼到這里作客的重要原因。我向網友交流的幾句話就是說,我們現在在碰到任何重大問題的時候,明顯的看出,比方說對主流的媒體,對官方有很多的不滿。實際上是三種情況,第一,不知情。掌握信息並不全面,無論是從專業角度,還是從情報角度,或者是對全盤的把握角度;第二,不領情。國家可能是為了我們國家的利益,做了很多的這種工作,包括外交上為了最大程度,但是我們老百姓受眾可能不領情,覺得你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第三,批評起來不留情。什麼話,極端話都說,當然我覺得網路本身就是自由開放的平台,忠言逆耳,出現各種各樣,哪怕是批評的聲音,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學者思考問題都是很好的,我個人也是這種心態,在博客跟微博上跟大家交流。另外,反過來講,我們看這個問題,對於一個地區的局勢也好,對於一個更大的決策也好,中國參與不參與,怎麼參與,實際上我覺得有一個外交官說的非常好,公眾跟決策之間,存在著三個認知上的差異,第一個就是說信息不對稱,你了解的可能是十萬個信息,決策者可能了解的是兆億級的信息。你了解的信息價值可能一杯水,決策者可能了解的信息價值是一個水庫,這個信息不對稱,影響你對這個局勢的判斷就不一樣。第二,你的責任不一樣,我隨便在網上說一句話,我們說一句話,不足以說讓美國改變對中國的政策,不足以會影響什麼埃及對中國的態度。但是,外交部發言人說一句話,或者是咱們政府官員說一句話,那就是翻天了,因為你的責任,角色不一樣,所以經常說的屁股決定腦袋,或者屁股決定嘴巴。第三,利益不對稱。我們每個人可能表達自己的情懷、價值觀、世界觀的判斷,甚至個人喜好的判斷,但是我覺得從政府來講,考慮的整個國家的利益,公眾的利益。包括眼前和長遠的利益,所以從這方面來講,回到剛才李老師講的話,我們看問題,包括發表觀點盡量可以平和一些,平和一些使我們作為一種互聯網時代,作為比方說全球化時代,作為公民成長,可能更快速一些,更順當一些。我個人是寄予了這一點希望。
⑩ 中東伊斯蘭世界到底怎麼看中國和中國人
伊斯蘭世界聯盟 Rabtiah al-'Alam al-Islami 現代伊斯蘭教國際性組織。亦稱穆斯林世界聯盟。據該組織宣布,它是一個非政府性的國際泛伊斯蘭組織,代表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在聯合國享有非政府性咨詢機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