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1500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採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採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築,那麼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裡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麼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麼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比如現在有些地方講傳統文化,就要讓小孩子穿上漢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經典,見了父母要磕頭,叫大家坐在一起給父母洗腳,有效嗎?沒有什麼效果,那絕對是走偏了。
今天我們講孝道,今天我們講仁義,要根據今天社會的需要採用一種適當的方式,有的則要加上新的內容。
如果不是根據今天的需要完成創造性轉化,那麼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難得到延續,更難得到弘揚。
以孝道為例。中國的孝是什麼?
我認為中國孝的本質就是保證家庭、家族的延續,也就是生孩子,這就是中國孝的本質。
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家族的門風和血緣才能延續。
我曾經研究過中國人口史。中國的人口從公元初大概六千多萬,到宋朝的時候突破一億,到清朝突破兩億,到清朝後期突破四億,到現在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靠什麼?當然靠物質條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中國長期講的孝道。
這個觀念到了今天有什麼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現代社會,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國家通過物質獎勵生育,最後都沒有成功。
那麼靠什麼?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中國可以通過對傳統孝道作新的轉化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樣轉化?就是要對孝道作出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還包括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就包括及時地成家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