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宋時期到底發明了哪些火器火炮
作為火葯的發明國,我國使用火器的歷史可以說是全世界最長的。正巧宋代又是個科技發明特別繁盛的時代,所以這個軍工業進步也是很大,比如世界上第一種管狀火器突火槍就是出現在南宋。不過在這里需要糾正一點,南宋所謂的火炮,並舉閉不是後來的管狀火器,而是投石機,其炮彈用的是火葯包或者是炸葯。而「炮」字原來也是寫作「炮」,意為投石彈。
由好戰的女真人建立起來的清朝,對於火炮火力的追求也是十分高漲的。清初因為戰事頻發,火炮的升級速度十分迅速,在康熙二十三年,中國中型加農炮的技術水平已經跟歐洲處於同一高度了。而且在火炮的運用上,也是有了17世紀歐洲軍隊的樣子。不過在平定了噶爾丹之後游棚,清軍的火器發展便陷入停滯,一直到雍正九年跟准格爾繼續開戰後,才開始改造升級,而經歷了五十年的停滯,中國的火器水平已經和歐洲有了較為明顯的差距了。不過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清軍的火炮依然在緩慢的進步,沒有和歐洲拉開太多,也算是比較值得欣慰的了。
『貳』 大炮是什麼時候運用在中國古代戰場上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大炮的使用在宋代到達高峰,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記載,「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機的重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機。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90步,即140多米。
在宋朝投石機進一鏈早步發展中,創造了專門用於野戰和守城的「旋風炮」——單梢投石機,這款投石機的一次攻擊甚至直接改變了世界范圍內的歷史走向。
在公元1258年 ,蒙古大汗蒙哥親帥大軍攻入盯喚胡四川,到次年二月到達釣魚城下,大軍圍攻釣魚城五個月,卻始終無法攻克。七月凱攔蒙哥到前線督戰,釣魚城中投石機突然發動攻擊,蒙哥被飛石所傷,不久不治而亡~
『叄』 中國火炮發展史~
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武器——礮。至遲10世紀火葯用於軍事後,礮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銃。13世紀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火炮與火葯的技術已經達到高峰,躍升為重要的武器。最明顯的例子,是在1453年時,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攻城巨炮所發射的大石炮彈所轟毀。雖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似乎是因為小城門被轟開所致,但其實可歸因於炮轟讓突擊成為可能的因素。
中古時代的火炮,被用作攻城時炮轟城牆以及在戰場上向大批的敵軍開火之用。它們可以精準地轟毀在城堡裡面建築物的垂直外牆,因此人們便發展出傾斜低矮的外牆取替高聳垂直的外牆。
現代的火炮是陸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擊力量。具有強大的火力、較遠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較高的機動能力,能集中、突然、連續地對地面和水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
主要用於支援、掩護步兵和裝甲兵的戰斗行動,並與其他兵種、軍種協同作戰,也可獨立進行火力戰斗。炮兵在歷史上有「戰爭之神」的稱號。
(3)中國古代的炮有哪些擴展閱讀:
火炮是戰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裝備單元,在戰場上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常規戰爭中如果沒有高性能、威力大的火炮給予強大的火力支援,那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未開戰之前已經輸了。
所以世界各個軍事強國在進行裝備競賽中都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火炮的發展中。我國也不例外,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強大,現在我國的火炮已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
在現代立體化戰爭中,火力仍然是戰鬥力的核心。火炮——戰場上的活力骨幹,以其火力強、靈活可靠、經濟性和通用性好等優點,已成為戰斗行動的主要內容和左右戰場形勢的重要因素。
火炮既可摧毀地面各種目標,也可以擊毀空中的飛機和海上的艦艇。因此,作為提供進攻和防禦活力的基本手段,火炮在常規兵器中佔有鞏固的地位。
火炮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能力和科學技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科學技術的飛快進步,特別是微電子、計算機、光電子和新材料等技術的發展,是火炮在設計、製造和使用方面有了一系列變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換代的步伐。
現代火炮早已不是單純的機械裝置,而是與先進的偵察、指揮、通信、運載手段以及高性能彈葯結合在一起的完整的武器系統。因此,從不斷發展的戰略、威力、反應速度和機動能力在內的綜合性能,是火炮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高新科學技術在兵器領域的應用,引起火炮技術的總大變革。液體發射葯火炮、機器人火炮、電磁炮、電熱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論火炮的出現,將揭開火炮發展世上的新篇章。
『肆』 中國古代傑出的熱武器與攻城器械都有哪些,比如神機營的蹲虎炮、火龍箭和神火飛鴉,已經諸葛連弩,
迅雷銃:
迅雷銃是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創造的多管火繩槍,吸收了鳥銃和三眼銃的優勢,銃身上裝五個銃管,每發一槍後轉動72度發射另一管,五管均射畢後銃身前端可發射火球焚燒敵兵。銃管上配有圓牌作護盾用,射擊時支撐銃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後用來防衛。
掣電銃
單兵燧發槍,明朝火器專家吸取魯密銃及佛郎機的優點自行創造。銃長約 6尺,重5斤,採用後裝子銃的形式,子銃6個。發火裝置與魯密銃不同,是撞擊式燧發槍,構造和性能與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將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擊錘上夾燧石,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燧石摩擦發火。這中褲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射擊精度更為准確,並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都可發射。且下面加有護圈。子銃預先裝填好,輪流裝入槍管發射,可以加快射擊速度。
五雷神機
五雷神機:5管單兵火繩槍,管用鐵造,各長1尺5,重5斤,圍柄而排,有準星,管內裝葯2錢,鉛彈一枚,共用一個火門,槍管可旋轉,點火射擊後轉到下一火門,平射可達120步(每步5尺)。
五雷神機發明於中國的明朝,射程約100m-200m,其實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
三眼神銃
3管單兵手銃,明朝重要火器裝備,由3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單銃口徑15毫米,長度120~150cm(槍管30~40cm),重量4.0~5.0kg。三眼銃的有效射程約30米。葯鍋是共享的,因此點燃後三根槍管中的彈葯會同時射出。射後可當錘擊敵。這種火器的優勢在於面對密集襲來的敵人時最能發揮其威力,以較少的士兵就能防守住據點及防禦工事。 三眼銃創制於明嘉靖年間,連射性能好,且實用性高,廣泛引用於明騎兵和神機營部隊。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出禁宮圍成時,手中所提防身用器便是三眼銃。但此銃精度不高且二次裝填(三發後裝填)不便,逐漸被明軍廣泛裝備的鳥槍和弗朗機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連射,可當錘)明末騎兵確依然大量裝備。
火龍出水
16世紀中葉,明朝中期,中國人發明了一種新式火箭,叫「火龍出水」,它是我國古代水陸兩用的火箭,也是二級火箭的始祖。龍頭下面,龍尾兩側,各裝一個半斤重的火葯桶,將四個火箭引信匯總一起,並與火龍腹內火箭引信相連,水戰時,面對敵艦,離水面三、四尺處,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葯筒,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裡射出數只火箭,直達目標,致使敵船燒毀。火龍出水明軍在抗賣碰簡倭援朝戰爭中曾用此武器摧毀許多日軍戰艦。
鳥槍
鳥槍。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17世紀初到17世紀末的火繩槍,槍長度為7英尺左右,口徑大約有0.75~0.8英寸,槍管為滑膛,初速度在800英尺/秒左右,每分可射3份彈葯,使用的彈丸為鉛彈丸,重約有500格令,也可用散彈,有效射程大約有80碼 亦作「 鳥槍 」。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40%裝備了這種槍。但是到了滿清,清軍對火器帶有某種抵觸情緒,到鴉片戰爭,使用鳥槍的中國軍隊,反而降到了20%。(其實以總人數來說,倒不能說下降,可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清政府對軍力衰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虎蹲炮
戚家軍裝備的火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適於在山嶽、森林和水田等有礙大炮機動性的戰斗地域。 虎蹲炮創制於明朝嘉靖年間,明中葉我國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在與倭寇的斗爭中,由於水田裡溝渠縱橫,地形復雜,兵器家們根據實際需要創制了虎蹲炮。
猛火油櫃--(宋)
中國古代最早的噴火器。猛火油即石油。約在西漢末年,中國發現並使用了石油。南北朝以後,石油被用於戰爭中的火攻。到北宋初年,火葯用於軍事後,軍隊裝備了一種構造更完善的噴火器——「猛火油櫃」。據《武經總要》記載,它以猛火油為燃料,用熟銅為櫃,下有4腳,上有4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與油吵如櫃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裝有「火樓」,內盛引火葯。發射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火樓」中的引火葯,然後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櫃中壓縮空氣,使猛火洞經過「火樓」噴出時,遇熱點燃,成烈焰,用以燒傷敵人和焚毀戰具,或在水戰時焚燒浮橋、戰艦。還有一種用於守城戰和水戰的小型噴火器,用銅葫蘆代替油櫃,以便於攜帶、移動。
一窩蜂火箭炮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 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范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
震天雷---(宋)
北宋後期發展的火葯武器,身粗口小內盛火葯,外殼以生鐵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時根據目標遠近,決定引線的長短。引爆後能將生鐵外殼炸成碎片,並打穿鐵甲。 震天雷有兩種,一種是用火點燃,用時由投石機發射,射至遠處爆炸;另一種是用火點燃,就地爆炸,比如守城時從城牆上向下面投擲,效果相當於今日之手榴彈。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在攻滅南唐時使用了「火炮」。這是一種使用可燃燒彈丸的投石機。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葯制坊,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宋敏求在《東京記》載,京城開封有製造火葯的工廠,叫「火葯窯子作」。這時的彈丸已可爆炸,聲如霹靂,故稱之「霹靂炮」。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圍攻汴京,李綱在守城時曾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夜發霹靂炮以擊賊,軍皆驚呼」。 《金史》載,金天興元年(1232年),赤盞合喜守汴京時,「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葯,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十眼銃
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類似於半自動步槍,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厘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拐子銃代替
火銃
銃。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蒙元火銃比所需火葯大大減少。作為標准武器曾生產九萬余,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厘米,口井3厘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
霹靂炮毒火球
霹靂炮毒火球。應該是最早的化學武器了,這個出現的比明朝早多了,採石之戰的時候是宋軍重要武器,內部除了火葯外,還有巴豆,狼毒,石灰,瀝青,砒霜等物,爆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不亞於沙林氏毒氣阿。
紅夷大炮
也稱為紅衣大炮。紅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葯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葯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神火飛鴉
明代史書上記載的軍用火箭「神火飛鴉」外型如烏鴉,.用細竹或蘆葦編成,內部填充火葯,鴉身兩側各裝兩支「起火」,「起火」的葯筒底部和鴉身內的火葯用葯線相連。作戰時,用「起火」的推力將飛鴉射至100丈開外,飛鴉落地時內部裝的火葯被點燃爆炸。爆炸時的飛鴉宛如今日的火箭彈。
佛朗機
中國明代中期火炮。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
拐子銃
拐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四連發手槍,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厘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拐子銃朗機」,在抗日援朝中使用比較多。
萬人敵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制,重量40公斤,產生於明末,用於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採用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按《天工開物》初刊於明崇禎十年,則「作者不上十年」的萬人敵出現時間應當在天啟末至崇禎初。 《天工開物·佳兵第十五·萬人敵》 萬人敵。凡外郡小邑乘城卻敵,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懸火炮而痴重難使者,則萬人敵近制隨宜可用,不必拘執一方也。蓋消黃火力所射,千軍萬馬立時糜爛。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團,上留小眼,築實消黃火葯,參入毒火、神火,由人變通增損。貫葯安信而後,外以木架匡圍,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實其內郭者,其義亦同。若泥團必用木匡,所以妨擲投先碎也。敵攻城時,燃灼引信,拋擲城下。火力出騰,八面旋轉。旋向內時,則城牆抵住,不傷我兵;旋向外時,則敵人馬皆無幸。此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葯之性、火器之方者,聰明用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伍』 炮的種類 歷史 各種的炮的名字
現代戰爭中的火炮源遠流長。 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顧名思義,一定與石頭有關。這種石字旁的炮叫拋石機, 是用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動杠桿,將石頭拋出去的作戰器械。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就使用拋石機了。後來,唐朝孫思邈發明了火葯, 並逐漸用於軍事。在北宋年間,出現了突火槍,這是一種竹子做的管狀火器,內安「子巢」,戰時點燃火葯,用火燒敵人。能夠起到震撼敵人的作用。這種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後來,在突火槍的基礎上出現了金屬管狀火器——火銃,並逐步發展成為青銅火炮。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青銅炮,是我國寧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時期(與宋代同期)的火炮,該炮口徑為100毫米,使用鐵彈丸,這一發現,使鐵彈丸使用的歷史提前了近一個世紀。
13世紀初,我國的造炮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並在歐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發明了火葯不是用於軍事,而是用於造爆竹,而洋人卻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葯造炮侵略中國(大意)。這是魯迅先生的誤解,其實,中國人是火炮的祖宗。
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青銅和熟鐵製造的長管炮,亦稱長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
1846年,義大利製成了後裝線膛炮,其精度和發射速度都有明顯提高。後裝線膛炮是火炮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火炮的基本結構仍沒有太大的變化。
由於用途不同,火炮的種類也有所不同。
加農炮。身管長,彈道低伸的火炮。適用於對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射擊。加農炮是英語Calon的音譯名,在阿拉伯語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長的管子。加農炮的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40倍以上,炮口通常帶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帶孔的大於身管口徑的「帽子」,用以減少後坐力,有的能減少50%以上的後坐力。)
榴彈炮。身管較短,彈道較彎曲的火炮。適於對水平目標射擊。主要用於殲滅、壓制敵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壞敵人工程設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種。榴彈炮的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20-30倍。
實際上,加農炮和榴彈炮沒有本質的區別,所謂身管長和口徑之比也並非一成不變,而且一直在變。以彈道的形狀來區分,也有些牽強,因為彈道的形狀是相對於射程而言的。加農炮在最遠射程上,彈道並不低伸,榴彈炮在近距離上,彈道同樣低伸,甚至可以直瞄射擊。從完成壓制任務的角度看,兩種炮幾乎一致。因此,從二戰後,不少國家不再區分二者,統統稱為榴彈炮。可我國的一些火炮專家還在為區分二者傷腦筋,實在大可不必。
加農榴彈炮。兼有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彈道特性的火炮。一般認為這種火炮的身管長為口徑的30-40倍。這更是一個難以描述的概念。目前國際上已拋棄這種提法。我國和前蘇聯生產的152加榴炮也許是世界上最後一種加榴炮。當今各國,包括我國生產的新型榴彈炮,身管長和口徑之比都已經超過了加榴炮,然而都不再叫加榴炮。
火箭炮。發射火箭彈的火炮,亦稱火箭彈發射裝置。通常為多發聯裝,有多軌式、多管式和框架式。火箭炮射速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精度差,散布大,主要用於對面積目標射擊。
20世紀初,由於雙基推進劑的應用,火箭炮得以發展。蘇聯1939年製造的БМ-13式火箭炮,用了一個漂亮的姑娘名字命名——喀秋莎。在二戰中,火箭炮成了可怕的武器。到了現在,由於各種制導武器的出現,火箭炮的作用已有所降低,但仍是各國炮兵序列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迫擊炮。用座鈑承受後坐力,主要行高射界射擊的火炮。迫擊炮射角大(一般為45度--85度),彈道彎曲,落角大,破片殺傷效果優於其它火炮,主要用於壓制遮蔽物後、反斜面目標和水平目標。由於其結構簡單,重量輕,體積小,通常作為隨伴火炮使用。迫擊炮分為滑膛式(前裝)和線膛式(後裝)兩種。由於前裝式火炮退彈不易,戰士們編了一個順口溜:「迫擊炮,瞎胡鬧,打不響,往外倒「。
滑膛炮。無膛線的火炮。軍隊習慣將無膛線的加農炮命名為滑膛炮。其實,許多火箭炮、迫擊炮等都是滑膛炮。從某種意義上說,線膛是對滑膛的進步,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使彈丸保持空中飛行的穩定性。但是,線膛阻力大,不利於提高初速。現代滑膛炮較好解決了飛行穩定問題,使古老的滑膛重新綻放光彩。解決飛行穩定的方法主要是採用尾翼,所以迫擊炮彈、早期火箭炮彈和滑膛炮彈都帶有尾翼。現代火箭炮彈則採用斜置噴火孔的方法,使彈丸在空中自行旋轉保持穩定。目前滑膛炮主要用於反坦克,這是由於滑膛炮初速大,使用穿甲彈效果好。我國生產的100毫米、120毫米滑膛炮均配有超速脫殼穿甲彈。
無坐力炮(亦稱無後坐力炮)。發射時利用後噴物質的動量抵消後坐力,使炮身不產生後坐的火炮。無坐力炮體積小,重量輕,操作方便,適於隨伴步兵作戰。但其噴火時火光大,易暴露目標,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無坐力炮由於向後噴火(物質),減少了發射葯對於彈丸的動能,初速較小。因此,無坐力炮在反坦克時使用破甲彈。
自行火炮。同車輛地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佔領和撤出陣地快,戰場生存能力強,有利於不間斷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的協同更加密切。自行火炮與坦克的區別在於裝甲較薄,火炮口徑較大,說它是火力型的特種坦克也不錯。
以上火炮種類是根據其結構特點和彈道特性來區分的,如果從火力特點和戰術使用來區分,還可區分為壓制火炮和反坦克火炮。大口徑加農炮、榴彈炮、加榴炮、火箭炮、迫擊炮歸類於壓制火炮;小口徑加農炮(如85加農炮、57戰防炮等)、滑膛炮、無坐力炮等歸類於反坦克火炮。另外,壓制火炮在必要時可以進行反坦克射擊(除火箭炮和迫擊炮),反坦克炮在必要時可進行壓制射擊。
不同種類的火炮在戰場上起著不同的作用,他們共同發揮著戰爭之神的巨大威力。戰爭離不開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