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的傳統戲劇種類有哪些
中國傳統戲劇有
1、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越劇:有「第二國劇」之稱,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
3、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4、評劇: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流傳於中國的北方。
5、豫劇: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起源於河南地區。
6、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晉劇、漢劇、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河南墜子、湘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湖南花鼓戲等。
其中,戲曲主要劇種、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Ⅱ 中國戲曲有幾大劇種,分別是什麼,你了解多少
1、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在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2、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豫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5、評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評劇戲稱「蹦蹦戲」或「落子戲」等,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在北京、天津、河北等華北各省市及東北三省流傳最廣,其他一些地區也比較流行。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表演生活氣息濃重,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6、豫劇,原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等,俗稱「靠山吼」,20世紀50年代經文化部門和民眾認可,始稱豫劇,豫劇唱腔吐字清晰、節奏鮮明,唱詞通俗簡明,深為群眾喜聞樂見,豫劇突出表現在能把敘抒情和描繪等表現手法綜合運用。
Ⅲ 中國的戲劇種類有哪些
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1、話劇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戲曲相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
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2、歌劇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3、舞劇
舞劇是舞台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舞劇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4、音樂劇
音樂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5、木偶戲
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中國傳統藝術之一,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戲劇
Ⅳ 中國有哪些戲曲劇種
中國的戲曲劇種:崑曲、高腔、京劇、評劇、晉劇、秦腔等。
拓展資料:
一、崑曲:
1、崑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較高。發音,吐字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
2、崑曲曲調是曲牌體,每出戲由成套曲牌構成。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表演細膩,身段動作和歌唱緊密結合,舞蹈性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是笛子,有時也用三弦、笙、嗩吶等。
二、高腔:
1、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
2、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三、京劇:
1、京劇是我國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它是由多種地方戲在北京匯聚、融合,發展而成的。它從產生到現在約有一百四十年的歷史。
2、京劇藝術比其它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在舞台表演上富於鮮明的舞蹈性和強烈的節奏感。
四、評劇:
1、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3、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五、晉劇:
1、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
2、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六、秦腔:
1、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
2、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Ⅳ 我國主要的戲曲劇種有哪些
中國五大戲劇劇種有:京劇 、評劇、越劇、黃梅戲、豫劇。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5)中國喜劇有哪些擴展閱讀
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
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丑(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
評劇是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曾經被稱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除個別省份外幾 乎都有評劇院團(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徽等)
評劇是中國戲曲劇種,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落子戲 ,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
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
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是在當地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後與傳入河南的崑曲和秦腔等劇種相結合而成,二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三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
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越劇
越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形式,又稱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黃梅戲
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黃梅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安慶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黃梅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在民國10年
(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參考資料
網路—戲曲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