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何

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何

發布時間:2022-02-27 14:13:29

Ⅰ 儒學為何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何

原因:
1.儒學形成於孔子時期,戰國時孟子、荀子將孔子的學說加以繼承,荀子做到了集大成者。
2.漢代董仲舒對儒學進行改造創立了「新儒學」,適應了當時統治者的要求。
3.五代時期,儒學遭到佛學和道家的沖擊。
4.宋代時發展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儒學從此成為科舉的必修課和統治者的理論基礎。

影響:
儒學作為傳統的生命力強大的先秦學說有其在哲學、社會學、政治上的先進理論,又長期被統治者所推崇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們應該本著批判繼承的辯證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Ⅱ 儒學對中國的影響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對當代中國的積極影響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Ⅲ 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儒家學說作為一種意識文化形態,雖流行於封建時代,但其關於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理論思維的闡發以及治學的方法和經驗等,卻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傳統,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並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國際上評出的文化名人中,孔子位於前列。世界許多國家都展開對中國儒學的研究。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Ⅳ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透視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周國平在他的散文集《守望的距離》中有一篇文章,寫的是關於他的讀者給他回信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生命本沒有名字。」這句話說的很是有道理,能夠引起我們一定的思考,其中蘊涵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是的,生命怎麼能夠有名字呢。因為這是作者與讀者在用心來交流,用心來對話,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而通過交流的載體就是書中的文字,雙方雖然從未謀面,但是,還是能夠達到那種心靈的撞擊。

我為什麼要用這樣看似很無關的話語來做一個簡單的破題呢?因為文學中的人生,這個題目感覺真的是很大,覺得很難把握,無從下筆,只是最近讀了他的作品,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從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示,看到了文學文本中蘊涵的人生哲理。我的人生經歷很是有限,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很有限的,也不過是短短的人生幾十春秋罷了。但是,在這樣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之中,我們如何的去面對我們的生活呢,如何的去適應社會,有許多我們不能夠懂得的問題,也有許多令我們思考的問題,有許多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於是便會有很多的問題將會困擾著我們。於是我們會更多的向別人學習一些人生的經驗,向那些前輩們學習他們所悟出的人生道理,學習前人的人生經驗,使我們的閱歷更加的豐富,使我們的頭腦更加的聰明,更有內涵。但是,那些往哲先賢們早已經離我們遠去,早已經深埋千年的塵土之中,但是,那歲月的長河並沒有把他們的靈魂沖散,而是使他們的思想得到了積淀,成為思想文化的結晶,給後來人更多的精神智慧的營養,從中透視出許多的人生哲理,生命的道理。

一、 千年的儒家思想形成的憂患意識

孔子、孟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早期源頭。《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之一,內容相當的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等,但都始終貫穿著孔子仁的思想學說。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的一種最高理想,追求仁愛、主張實施仁政、反對暴力,通過努力的學習,加強修養,來提高人們的涵養德行。這種儒家思想剛開始並沒有被統治者所接受,到了漢代,漢武帝時期,採取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這一點也讓我們明白了,經歷多年的戰爭,廣大勞動人民及其統治者都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無論說從哪個方面都需要修養生息,穩定社會,保證統治者政權穩定的延續下去,這樣就需要一種思想來影響人們,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這種思想中透露出一種憂患的意識,這種憂患意識也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意識結構。這種憂患意識的關注對象是現實人生。目的是想超越憂患,達到「不憂」、「不惑」、「不懼」的「盡善盡美」和「至樂」的人生境界。儒家的憂患意識深深地包含關於人類前途命運的發展命題,要求人在憂患當中真正地認識到自己,尤其是認識到人的尊嚴,人生的意義,由此形成強大的生命意志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並不斷地提升主體人格,完善道德審美的人生標准,實現人生所確立的一個又一個要實現的目標,以實現人文關懷,啟迪人生的智慧,照亮生命的旅途,完成人生的神聖使命。像這樣的思想在儒家的經典著作中都是有所體現的,「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小不忍,則論大謀。」(《衛靈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等等。這些傳世之久的名言警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了對人生的思考,對人自身的修養,智慧的發掘,思想道德的修養的提高,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都是很有意義的思想結晶。

二、 千年儒家思想憂患意識形成的基礎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可以說主要是以華夏文明為主體,華夏文明形成與內陸的農業文明,遠離沿海。早期的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的低下,人類與大自然的抗掙顯得很是力不從心,面對大自然對人類的種種襲擊,感到了恐懼和敬畏。再加上戰亂的時有發生,分而和,和而分,分而亂,亂而戰,戰而又和的循環之中,不斷的戰爭發生,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形成了中華文明,民族的思想中難免不會有一種憂患的意識。這種憂患的意識在內陸性農業的華夏民族精神生活與情感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在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就有部落首領以夜夙憂勤的形象出現的傳說。到了春秋和戰國時代,諸侯兼並,百家爭鳴,各家學派的思想、理論、主張、學說都表現出了憂患的特點。

三、 儒家憂患意識的建構

儒家思想將人生憂患意識建構在人的血緣情感層面上,凸現憂患意識的歷史使命感和生命的嚴肅性。這種建構對後代的文人都有很深刻的影響,在後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多有體現。三國時期的三曹,建安七子,那一時期的文學巨匠,都在自己的詩文之中表現出了那種政治上和人生上的宏圖大志。到唐宋時期的文人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體現,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詩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抒發出詩人對歲月流逝,懷才不遇的深沉憂思。發出了對人生的感嘆和思考。《將進酒》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抒發出詩人對人生的那種自信,表現出了那種熱烈的豪情壯志。杜甫的「三吏」、「三別」,真實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現出人們為戰爭付出的巨大犧牲與堅強意志,一方面又真實地寫出了戰爭帶給人們的無窮災難。充分地表現一代知識分子對社會、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靜思考和關懷。《蜀相》中詩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藉助諸葛亮對劉世天下的一片忠心,來說明自己的拳拳報國之心。北宋時期的一代文豪蘇軾在政治的黨爭中屢屢遭到排擠,屢屢遭到貶謫。在文學上對後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一代文學之大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由中秋賞月,抒寫人生感慨,表現了詞人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引起的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在矛盾之中又透射出他對人生的執著熱愛。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出了詩人對天下貧苦百姓的關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現出了詩人樂觀豁達的精神境界。直到後世的封建社會結束,儒家的這種憂患的意識建構都有所體現。以至於說到當今社會,這種思想還能都影響文人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

這種憂患的意識的建構,還表現在人與世界存在的真實性極其人生的信仰上,凸現人的自主性和自覺性的特徵,這種憂患意識的建構,某種程度上說,造成了一定的消極的影響,儒家所奠定的這種深沉而浩大的憂患意識,作為在相對穩定的中國社會歷史條件下,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意識,已經積淀成華夏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滲透到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決定了中國文學「以憂為美」的審美基調。

Ⅳ 儒家文化的影響

提取碼:8sjy

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Ⅵ 中國儒家文化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希望採納

儒家文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儒家文化,又稱儒家學說,創始人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漢代以後逐步發展起來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儒家思想自漢代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其在歷史上也影響了諸多東南亞國家。在歷經多種沖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在現當代社會,儒家文化在東南亞國家日益傳播發展的同時,其現代價值越來越來被世界諸多國家所重新發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日漸擴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文化亦稱儒家學說初步形成於中國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00年前後。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改變「學在官府」而為「有教無類」,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以後經孟子、荀子等人的發展,更趨成熟。漢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採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學說成為國家信仰,中國進入儒家社會。以後,儒家學說又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在這些地區發展,並成為官方學說。以至於後來逐步形成(以中國本土為地理中心),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因儒學的影響尤為深遠,所以也稱「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核
儒家文化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很深,其精神內核主要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即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對「德治」進行了繼承和改造。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即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其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
三.對中國政治和社會形成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應從兩方面來看: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創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孔子門下弟子三千,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 儒家文化強調的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禮數的東西不能廢等,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這一思想表現在政治上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的作用。
消極方面:(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無法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總之,儒家文化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是當下,我們也無法走出它的圈子多遠。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在多極化背景下,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也在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行自己的價值觀念。因而,作為儒家文化起源地的中國,更應該發掘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做到「古為今用」,提升自己的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國際文化影響力。
【鞏固練習】
1.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下列對儒家文化認識正確的是( )
①儒家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②儒家文化是中國人社會實踐的產物 ③儒家文化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 ④儒家文化是含有諸多價值觀在內的思想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新網8月5日消息,近日,由國務院僑辦組織的2010年「中國尋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一行120餘人,在山東省僑辦文宣處副處長王余良的陪同下到訪曲阜。夏令營的營員們分別來自加拿大、德國、韓國、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回答2—4題。
2. 夏令營營員參觀了孔廟、孔府、孔林,體驗了杏壇講學,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們之所以會選擇參觀有關儒家文化的歷史文物,是因為( )
①儒家文化作為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這些歷史文物就是物質載體 ②參觀這些歷史文物可以從中透視孔子等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③參觀歷史文物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儒家文化,認識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④參觀歷史文物必然使自己更有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夏令營實則旅遊經濟的一種形式,人們到儒家文化故地展開夏令營活動及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參觀「三孔」,從一個側面也表明,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具體文化形式( )
①對旅遊經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②與經濟同步發展 ③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④是旅遊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 此次「尋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華裔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提升了該市在海外的知名度,加深了與海外華人華僑及其社團組織的聯系,也有利於激發海外華人的儒家文化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是因為作為此次活動重要載體的儒家文化( )
①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②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③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轉化為物質力量 ④是中華民族生存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近年來中國在世界各地大量建造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這表明( )
A.儒家文化是當代中華文化的代表
B.孔子學院的建立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體現
C.儒家文化的對外傳播是政治斗爭的需要
D.儒家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從2006年起設立首次以中國人命名的國際獎項「孔子教育獎」,用於獎勵在全民教育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電影《孔子》於2010年2月在中國上映的同時,也在日本、韓國、東南亞和歐洲等地上映,世界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孔子熱」......「孔子」越來越多的走出國門,跟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下列對儒家文化影響的說法正確的有
A.儒家文化是先進、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B.儒家文化是落後、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C.儒家文化中的進步、健康成分會促進社會的發展
D.儒家文化中逐步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
7.材料一、 新華網濟南7月31日消息:誦讀《論語》、參加成人禮儀式、孔廟大成殿祭孔、觀賞大型廣場樂舞《杏壇聖夢》、游覽三孔,雖然時值盛夏,但山東曲阜推出的「孔子修學旅遊節」仍然吸引著不少全國各地的遊客。據統計,今年1—7月,「三孔」景區接待中外遊客207.7萬人次,同比增長13.48%,實現門票收入8043.8萬元,同比增長11.66%。旅遊的火爆又促進了「孔子熱」的進一步升溫。
材料二、儒家提倡「德治」,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主張的「人治」主義,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我們現在在政治上強調「以德治國」、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沿革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或者說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運用《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文化的影響的?

【參考答案】
1.D.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之為文化,故③錯。
2.A.④表述中必然錯誤,不選。
3.D.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但不一定同步發展,故②不選;經濟是文化的基礎,④說反了,不選。
4.B.儒家文化中的健康、進步成分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①錯;物質(經濟)是基礎,④不選。
5.B.A、C的表述有誤,D與題意不相符合。
6.C.A、B觀點較片面;D觀點錯誤。
7.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材料一中,山東旅遊文化的開發推動了旅遊經濟的發展,旅遊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孔子熱」(文化)的升溫。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影響政治。材料二中,儒家文化的「德治」「人治」思想與我們當前在政治上提倡的「以德治國」、「以人為本」是有歷史沿革的,這種文化在某種程度影響了我們的政治思想。

Ⅶ 論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總之,儒家思想的兩部分-----聖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政治論,即"內聖"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統治的意思),都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即使是當下,我們也無法走出它的圈子多遠.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比如,在我們現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還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溫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員的貪污腐敗問題上,道德,仁義,儒家的思想會是對貪官們的譴責依據吧?再者,我們所講的責任感,正義感和勤奮精神,那個不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傳統的精華呢?

Ⅷ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積極方面:(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可以說教學經驗很豐富.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而不是追求虛無縹緲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 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如果說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麼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德"型文化,這一德型表現在政治上,也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以至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准壓制了人的創造性,這也和歷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
(4)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總之,儒家思想的兩部分-----聖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政治論,即"內聖"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統治的意思),都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即使是當下,我們也無法走出它的圈子多遠.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Ⅸ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在短期內不會消除。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官方意識形態等種種原因,許多人仍無法糾正對儒家的偏見,以至儒教無法在中國大陸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不少人仍然認為「儒家思想」是「四舊思想」而需要破除,這和韓國對儒教致力保存過去文化的態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發源於中國卻昌盛於韓國的尷尬局面。不過由於道德敗壞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少部分良知者已重拾起這份民族的寶貴遺產,中國大陸學者目前正努力編纂《儒藏》(藏,音zang4)以彌補歷史遺憾(三教中,道教有《道藏》,佛教有《大藏經》,惟儒教無自己的經藏),傳承和弘揚儒學。儒教對中國人的正面影響要多於其負面影響。

Ⅹ 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本身是有利有弊,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利的一面要吸取其積極部分,而有弊的一面,我們要從中借鑒經驗教訓。首先,儒家溫文爾雅的中和態度,奠定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格局,後代文化基本在遵循著這種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創作選擇進行。第二,對於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形成的形象,講求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第三,對於國家治理方面,有利於國家的繁榮穩定,社會發展。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有弊端,被統治者加以利用,成為禁錮人思想的工具,成為死板的教條。所以我們也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把儒家文化和當今社會聯系在一起,與時俱進,把它的優勢發揮到最大,避免它的沉悶教條,方可傳承華夏之美,顯示文化源遠流長之自信。

閱讀全文

與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bpjs在印尼是什麼部門 瀏覽:572
為什麼法國義大利那麼多奢侈品 瀏覽:726
義大利漁民發現了什麼 瀏覽:309
巴厘島哪裡能換印尼盾 瀏覽:89
英國超市買到變質的怎麼辦 瀏覽:281
伊朗和德法英什麼關系 瀏覽:322
伊朗第一副總統是哪個 瀏覽:477
如何在國外登錄中國服務 瀏覽:151
英國大學在哪裡學英語 瀏覽:732
1000元印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19
中國味精大王在哪裡 瀏覽:708
湛江越南護照到期哪裡續簽 瀏覽:513
怎麼投稿義大利媒體 瀏覽:610
中國第一次排球比賽在哪裡參加 瀏覽:417
為什麼印尼汽油是藍色的 瀏覽:694
中國進口越南木材有多少 瀏覽:246
中國男人唱女生的有哪些 瀏覽:605
義大利統一是怎麼完成的 瀏覽:647
滕州中國銀行地址在哪裡 瀏覽:363
中國旅遊去哪裡好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