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為什麼要城鎮化

中國為什麼要城鎮化

發布時間:2022-02-27 19:52:36

Ⅰ 中國為何要堅持走城鎮化道路

城鎮化本質是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的體現
  
自2000年之後,鄧小平提出的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被「西部大開發」、「中部崛
起」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所替代,即由過去的「雁行模式」轉為各區域均衡發
展。而政府在對中國城市布局的規劃方面,很早就提出「兩橫三縱」的發展戰略,而前
不久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則再次強調「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要一張藍圖
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
成若干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中央城鎮化工作會
議公告》通篇沒有提及東部城鎮化,卻提及要限制特大城市人口流入,而特大城市幾乎
都在東部,可見當前的城鎮化政策是偏重於發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均衡發展戰略。
  
然而,從2001年至今,中國的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戰略並沒有取得明顯效果,首先是人口
繼續外流,從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看,在2001至2012年的11年中,河南、四川、安
徽、貴州、廣西等五個中西部省份出現了人口凈減少,而湖南、湖北、吉林、黑龍江、
陝西和甘肅六個省份的人口也只是微增,如果剔除出生和死亡因素,也屬於人口凈外流
省份。其次是中西部地區投入產出比持續下降、投資效率低下。目前,中西部地區各省
份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幾乎都要佔到GDP的8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GDP總額,這意味著
投入產出比普遍低於1.3,而東部地區則普遍超過2,尤其是人口凈流入大省廣東,2012
年的投入產出比達到3。而北京、上海在2001-2012年間常住人口分別凈增加50%和42%,
2012年的投入產出比分別為2.9和3.9。如果再從國家歷年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和中
西部地區的稅收貢獻兩個方面看,則更加不匹配,即轉移支付逐年增加,但稅收佔比卻
不能隨GDP佔比的上升而提高。
  
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從建國至今,有過幾次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重工業基地的舉措,但
均以失敗而告終。如上世紀50年代初的工業化高潮和文革期間的三線建設,其結果是既
沒有發展起中西部的重工業,又沒有留住人才。而目前中國雖然可以通過大量的資本投
入來增加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卻難以實現相應人力資本的匹配,最終還是無法解決
規模不經濟的難題。如果一個經濟區域持續的固定資產高投入卻難以帶來相應的稅收增
長和就業增長,那麼,其後果必然是高負債和人口的流失,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難以
持續下去的。
  
發達經濟體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都無一例外地呈現不均衡發展態勢,如法國的大巴黎
區、日本的大東京、韓國的首爾、英國的倫敦等首都所創造的GDP均要佔其本國GDP的
12-28%左右,而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的GDP只佔中國的4%。美國50個州中五個州的人口要
佔到美國總人口的50%以上,而中國31個省市中五個人口最多省份合計人口不到全國人
口的1/3,而美國適宜居住的國土面積要遠遠超過中國,但美國人口集聚的趨勢卻仍在
延續。根據世界銀行的大樣本分析,經濟密度增加一倍,生產率會提高6%,而與中心城
市的距離增加一倍,利潤就降低6%。
  
發達國家盡管各地區間經濟發展很不均衡,但區域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卻比較小,因為各
地區間的產業發展水平是由要素稟賦決定的,必然存在差異,而地區間的公共服務和福
利均等化則可以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等調控手段來實現,這就是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普
遍較低的原因。如漢堡的人均GDP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別超出德國東北部落後地區的2倍
和100倍,但兩個地區的福利和人均收入水平卻相差無幾。由此可見,中國的城鎮化戰
略更偏重於地區間GDP水平的均衡而非居民收入和福利差距的縮小。
  
從行政與財政雙角度來詮釋城鎮化
  
中國的行政體制是中央、省(直轄市、自治區)、市、區(縣)和鎮(鄉)五級政府,
而這種行政體制即便到了縣以下,其下設的部門也與上級行政機構非常類似,所謂麻雀
雖小五臟俱全,都承擔了相應的事權,同樣也擁有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規劃權。這就造成
了各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發展權而向上謀求政策和資金支持,向外招商引資的普遍現
象。故地方政府之間為獲得發展權而競爭成為常態,發展戰略的趨同及產業結構的同構
化,也是屢屢出現。例如,在上海的自貿區獲批之後,已有多個地方政府向國務院提出
建立自貿區的申請。
  
回顧中國過去30多年建立的各類經濟發展區,最先設立的是經濟特區,從1980年建立的
首個深圳經濟特區,到2010年的喀什經濟特區,共六個;此外,至2012年年末,中國共
有25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最初,這些發展區域的設立是能夠
體現國家的區域發展戰略的,但隨著區域分布面越來越廣,實際上已經很難看出不同區
域間的各自產業發展差異和優勢,也越來越難解釋這些地區的要素稟賦與重點扶持產業
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是成為各省市向中央要政策的手段之一。如果把省及市縣級經濟技
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都累加起來,估計要達到幾千家,可謂紅旗插遍全國,但其
盲目發展不僅增加了財政負擔和政府債務,而且還造成資源的錯配和浪費。
  
因此,在現有的行政體制下,對中央政府而言,區域均衡發展舉措也是平衡各地方之間
關系的無奈之舉。如國家發改委專設西部司和東北司,卻沒有東部司。而目前的戶籍管
理制度、就業、醫療、教育及養老體制等,也對外來人口設置種種障礙,從而使得外來
人口在當地安家立業成本很高,這不僅是現有的行政制度決定的,而且也與財政支出體
制相關。
  
例如,地方財政支出在用於民生方面,主要是解決本地戶籍人口的失業救濟、低保補
貼、養老、保障房供給等,這些方面外來人口都無法享受。而中小學義務教育法頒布
後,外來人口子女同樣需要獲得義務教育,這又給人口流入地省市增加了財政壓力。如
廣東省有338萬外來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比國內10個省份接受義務教育人數的累加
總量還多,但廣東省獲得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額卻比中西部省份要少得多,這就導致其
人均財政支出額在全國排末位。因此,在地方之間橫向轉移支付的相關制度沒有建立之
前,現有的財政體制實際上是不支持人口自由流動的。
  
更進一步分析,會發現現有的財政體制不僅不支持外來人口流入,而且也不支持本地農
村戶籍人口的市民化。近日國務院會議決定合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
養老保險,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分為五
級:機關公務員、事業單位、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農保,目前打算合並的是繳費最
低、償付最少的後兩種,這也是最容易實現的,其福利意義不大。而城市化應該給百姓
帶來的福利,則是要縮小後兩者與前三者之間的差距,而這對地方財政而言簡直就是天
文數字,會對本來就存在資金缺口的當地社保基金造成更大的虧欠。此外,假如農民獲
得城市戶籍,對於這些新增城市戶籍人口的保障房、失業救濟、城鎮低保、醫療衛生、
教育補貼等也理應給予同等待遇,又將使得政府的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三
個賬戶的支出大幅增加,令地方政府不堪忍受。
  
因此,無論是當今的行政體制還是財政體制,都不支持戶籍開放、人口自由流動、就業
機會均等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市化人口政策。唯有不影響各地區自身發展規劃和投
資、不需要各地區增加額外財政支出的城鎮化人口政策,才容易被現有行政和財稅體制
所接受。
  
城鎮化:短期紅利與長期憂患
  
過去30年,中國城鎮化率幾乎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這一方面是工業化過程的
自然推動,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在政績觀下的投資驅動。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
上的大量投入,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和居民生活便利方面功不可沒,可以說,高鐵與高速
公路的超前建設,體現了中國的體制優勢。但同時地方建設中也存在重復建設、奢華建
設等浪費現象,資金投入與其他生產要素之間的不匹配,後患無窮。
  
但正如人口紅利不可持續一樣,中西部地區在城鎮化方面的巨大投入,究竟有多少地方
能夠集聚人口,形成增長極?長期以來,建築業一直是農民工就業比重最大的行業,當
中國的投資重心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之後,自然也給中西部的農民工就業帶來了很大機
會,這也是造成東部地區民工荒的原因之一。但問題在於,在過去13年中,中西部地區
的大量投資並沒有帶來人口的集聚,而東部地區在過去13年中投資比重下降卻仍然帶來
人口的集聚,原因在於東部的三大增長極已經形成,而中西部地區的增長極仍未凸顯出
來,成渝、湘鄂等省市充其量還只能算是形成了城市集群。而令人擔憂的是,2013年中
國建築業的增速出現11年來的首次下滑,這又將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壓力。假如投資
沒有帶來一定量的現金流回報,那麼,這樣的投資拉動模式註定是持續不下去的。
  
如今,人們已經普遍開始擔憂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過剩問題,事實上,在過去10餘年
中,城市人口增長0.5倍,而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了接近1倍,很多三四城市都存在建設
用地過度開發問題,城市建設空有架子卻沒有產業支撐,最終只能是人去樓空、當地政
府負債率大幅上升。從全球看,大城市化才是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邁進過程中的人
口流向,這既是規模經濟的要求,又是公共服務短缺情況下社會低端群體追求公共設施
和服務共享的唯一途徑。而中國的大城市化率依然偏低,在過去五年中,中國大約每天
有80個以上的村莊在消失,同時每年有10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在新增。
  
過去10年中國的城鎮化的另一條主線就是農村城鎮化,即新農村建設,事實證明,城鄉
勞動者薪酬的巨大差異,決定了農村留不住青壯年,甚至還留不住中老年勞動力,故農
村城鎮化看來是不成功的,要縮小城鄉差距,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減少農業人口,從而提
高農業人均增加值。按世界銀行的數據,2010年,中國農業勞動力人均增加值為545美
元,只有日本的1/70,而全球的平均水平為1061美元。但這並不表明中國農業生產率低
下,而是因為農民的人均耕地面積太少,中國每公頃耕地的穀物產量為6988公斤,遠超
美國和日本,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中國農民為了提高其收入,耕地長期不休
耕,大量使用化肥農葯,每公頃化肥使用量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
  
無論是城鎮化還是城市化,都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非手段,如果不遵循經濟規律,
過多規劃區域布局,最終的結果是人口與投資的逆向流動,資源的錯配和房地產泡沫的
破裂,即短期發展紅利造成長期蕭條。同樣,要評價城鎮化政策的績效如何,也應該看
其有沒有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有沒有有效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社會貧富差距;
有沒有集聚人口和帶來持續增長的就業。而從過去10多年的情況看,從事農業的青壯年
勞動力幾乎沒有了,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都沒有顯著縮小,人口繼續流向東部投資增速
較低的地區,而不少投資增速高的中西部反而出現人口的凈減少。那麼,今後10年這一
現狀一定能得到改觀嗎?
  
中央提出「人的城鎮化」觀念,應該是對過去10年城鎮化政策的反思和進步,城鎮化會
議也提出了好的舉措,即「要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相掛鉤的機
制」,不過,說易行難,真正要落實到位,恐怕還有許多障礙,要對現有的區域行政管
理體制和財政支出體制進行實質性改革,而不是只停留在文件上。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
化改革的啟動之年,希望看到三中全會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
好發揮政府作用」和「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能夠體現在中國的城市化進
程中。
--
行情在希望中破滅,
在絕望中誕生。

Ⅱ 為什麼要城鎮化和什麼是城鎮化

城鎮化原因:根本的原因是使用集約的方式提供消費品,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城鎮化是一種集中的居住方式,因為集中居住,很多公共產品的空間成本下降,可以通過外銷量的消費者消費而獲得分攤,因此,使用公共性消費變得經濟。人們選擇城鎮生活,是因為這里會提供很多農村無法提供的公共品,這種無法提供的含義是向農村分散居住下居民提供並不經濟,而不是技術上無法實現。

城市居民比農村居民有更高的福利的原因在於,他們可以用相對經濟的方法獲得比農村多得多的公共產品、共用品。城鎮里的公共產品用稅收來保證的,農村不用交那麼多的稅,也買不到這么多的公共產品。城市裡居民不僅用稅收購買公共產品,還通過居住的集中帶來共用品的便利,比較便宜地獲得如商業、旅遊、教育、衛生等服務。

現實中講的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將農村戶口轉變為城鎮戶口,是制度性的城鎮化;也是將農民土地集體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集中到政府手中再重新分配,是財產再分配下的城市化,是一次新的利益分配;還是建設一些新城鎮,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城市化,其中包括利用城鎮化工程讓一些人獲益的城鎮化。

拓展資料:

中國應該推進真正的城鎮化,一方面,中國城鎮人口比例不足,過多的農村人口,意味著較低的生產效率和較低的生活水平,推進城鎮化,就是降低農村人口比例,另一方面,逐步放開戶籍制度,讓人們對不同生活方式做出選擇。

中國,特別是廣東有著特殊的城鎮化問題,人口密度大、鄉鎮企業在農村得到的非常集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鎮實際上已經是城鎮卻不能得到政府承認,而人們關注的只是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發展。從增加選擇的機會看,各種不同的城鎮都應該存在,它們應該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也為公眾居住提供多種選擇機會。中國沒有辦法向其他國家學習,沒有一個國家如此快速工業化和如此高的人口密度,需要以大量的分散城鎮化來代替城市化。

Ⅲ 請大家說說中國城鎮化的意圖是什麼為什麼要把數億農民趕上樓

維持需要的房價需要購買人,城市居民不買了那就讓農民來買,降低農民收入讓農民不得不進入城市

Ⅳ 中國為什麼能做到城鎮化率提升至58.2%

中國能夠做到整體的城鎮化率,現在已經達到了58.2%的這個成績,這充分說明,中國的優勢和中國道路是偉大,光明,正確。


中國1.7億農業轉移人口的城鎮化,面臨著很多制度性的改革(關鍵點是戶籍制度改革)。應通過中央和地方分擔改革的成本,推動這樣的結構調整,解決在城鎮化中所面臨的巨大的農業轉移人口的壓力。

總之,中國的城鎮化率能夠提升到58.2%,這是中國人會聚焦的體現。

Ⅳ 怎麼理解城鎮化對於當今中國的意義

推進城鎮化,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義。

推進城鎮化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的要求,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推進工業化進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矛盾,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關鍵就在於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鎮化建設,讓更多的農民實現身份、職業和觀念的全新轉換,能夠縮小社會成員在財富分配、發展機會、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增強社會認同感,促進社會和諧;加快城鎮化建設,把大量的農村人口變為城市居民,既可以轉變舊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現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農村的人口提高資源佔有水平,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生活質量,實現共同富裕。

Ⅵ 中國城鎮化的趨勢及原因

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近日說,綜合分析我國城鎮化現狀、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
平及發展趨勢,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
據分析,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
工業化進程加快,服務業增長迅速,城鎮經濟實力增強,城鎮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推進城鎮化的物質基礎基本具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城鎮住宅、投
融資及社會保障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推進城鎮化的體制環境已漸形成。推進城鎮
化的條件已漸成熟,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國家有關部門根據「十五」計劃綱要編制了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專項規劃。根據
規劃,國家將從完善城鎮體系、發展城鎮經濟、健全城鎮功能、改善城鎮環境等方
面加快城鎮化進程。
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70%、國家稅收的80%、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
0%以上集中在城市。從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
63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市鎮總人口佔全國總人口36
.1%。不過,我國城鎮化進程仍然較慢,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能力不強,城鎮
體系的宏觀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城鎮產業基礎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礎設施落後,
環境污染嚴重,要素集聚、輻射和帶動力不強。
明天我國城鎮化發展將走多樣化道路
今後5年內,我國將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
心城市功能,走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
根據「十五」計劃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規劃,在小城鎮建設方面,重點發展縣
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城鎮密集區和中心城市周邊地區的小
城鎮,要納入所屬區域城鎮體系的總體規劃,發展一批衛星城鎮,形成為中心城市
服務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鎮。距中心城市較遠的小城鎮,要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
和加工基地,農業信息、技術推廣和文化教育中心,帶動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中小城市的發展要挖掘潛力、夯實基礎、提高質量、合理擴大規模、適當增加
數量。東部地區要適當控制中小城市的數量增加,重點提高現有城市的質量,壯大
規模,增強輻射力。中西部地區可在壯大現有城市規模和提高質量的基礎上,適當
增加城市數量。優先發展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要著眼於完善功能,更好地發揮經濟、金融、信息、貿易、科教和文
化中心的作用,發揮在區域和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優先
完善北京、天津、沈陽、上海、南京、武漢、廣州、重慶、成都、西安等具有跨省
區影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結合西部大開發,在中西部地區現有省域中心城市基礎
上,發展壯大新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使之成為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增長點。
適應城鎮化進程的需要,國家將適時調整行政區劃。修訂現行設市、設鎮標准
,實行「縣改市」與「鎮改市」並存的設市模式。適度增加設市數量,嚴格限制新
建制鎮的審批,提高設市、設鎮的綜合效益和質量。對市縣同駐一地的要調整行政
區劃,積極推進規模較小的市縣(市市、鎮鎮、鄉鎮)合並。
5年後城市人生活變化大
5年後城市人生活變化有多大?有關部門最近編制完成的城鎮化發展重點專項
規劃回答了這個問題。它描述了城市人在住房、交通、居住環境等方面的美好前景

住房是城市人特別關心的問題。根據規劃,國家將增加投入,擴大住宅供給,
改善城鎮居民居住條件。到2005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增加到22
平方米。
能源供應體系的逐步完善,將使城市人用氣用電更為方便。國家將在中心城市
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支持採用太陽能等新的潔凈能源,有條件的城市還要建設無
燃煤區。大中城市電網改造工程也將完成。2005年城市燃氣普及率提高到92
%。
交通擁擠讓不少城市人頭疼,今後5年這一狀況將有較大的改善。國家將堅持
公交優先的原則,健全快捷、方便、暢通、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有條件的特大城
市還要發展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城市道路、立交橋、停車場及行人過街橋涵,
也是建設的重點。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積提高到10平方米。
城市人的通信將更加便利。中心城市要發展高速寬頻信息網路,有條件的中心
城市要以率先實現信息化為目標,發展公用信息平台。2005年城鎮千人計算機
擁有量增加到110台,電話普及率提高到65%。
城市人的生活環境也將大為改善。到2005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
35%,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8平方米。同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
45%,空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的大中城市增加到70個。
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說,前景是美好的,但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各部門要在
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建設、城鎮用地制度改革、城鎮建設投
融資、行政區劃調整等方面,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Ⅶ 中國為何要堅持走城鎮化道路

中國為什麼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從根本上說,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要求。黨中央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原動力,是中國農村長期以來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富餘勞動力。改革開放之初,在城鎮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離土不離鄉」就業方式。改革開放後,這些富餘勞動力走向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和上海、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逐漸這些地區的縣城甚至城鎮也開始大量地吸納外來勞動力,形成了一批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踐告訴我們,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科學發展觀把這一客觀過程及其經驗上升為理論,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指南,可以避免農村富餘勞動力盲目流向大城市等問題的出現。
其次,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中國是一個具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許多地方十分貧窮,如果產業和人口也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不僅不利於一些落後地區的發展,而且會進一步擴大區域性差距,給整個國家的發展帶來許多經濟上的和政治上的矛盾。因此,黨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一手抓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手抓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產業和人口結構合理布局。
再次,是擴大內需的客觀要求。「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向在哪裡呢?許多學者提出,中國最大的消費群體在農村,在成億成億的農民。從理論上講,這是有道理的。但問題是,第一,消費不僅要靠人,還要靠人的消費能力。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盡管數量龐大,但農民可支配的收入比較少,還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消費能力。第二,消費能力不僅取決於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還取決於人的消費方式。廣大農民長期以來生活在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社會環境中,同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市場並追求時尚的消費方式大不一樣,因此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雖然數量大但難以形成與此相應的消費能力。有專家通過實證分析指出,農村人口的購買力僅相當於城市人口的42%,如果城鎮化率每提高1%,就可以轉移50萬農村人口,並形成12億多元的購買力,創造50多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所以,要真正落實或實現「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必須一方面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形成一批中小城鎮,讓廣大農民進入城鎮生活或在新農村建設中進入社區生活,形成新的消費方式。
最後,是提升城鄉居民整體素質的要求。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主要的社會群體。因此,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不僅肩負著艱巨的經濟變革任務,還有一個艱巨的人的改造的任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意味著我們將更加自覺地推進農民轉化成市民的進程。因為,城鎮化的過程,不但使農民在生產方式上由原來的分散耕作方式轉變為集中生產,知識程度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使農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直接接受到現代社會意識的輻射和熏陶,成為現代市民。在過去30多年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兩個現象:一是,一些外出經商的農民,直接受到現代化工業和城市文明的熏陶,開闊了視野,學到了本領,既掙到了票子,又換了腦子,許多人成為著名企業家;二是,大批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直接受到現代化工業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在改變自己生存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漸適應城市市民的生活。城鎮化的過程,必定是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過程。因此,城鎮化的發展不是「提高」而是「改變」了傳統農民的意識和素質,包括技術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基礎。

Ⅷ 中國為什麼要搞城鎮化

3、所以,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把大城市所擁有的各種公共資源都擴散、分流、轉移到鄉村、城鎮,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同步發展,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農業工業化、農民市民化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當下擴大內需、解決農村人口空心化、農業人口老年化、大型城市膨脹化、房地產經濟泡沫化的必由之路、強國之路;

農村城鎮化搞起來了,大量中小型的集體農庄、農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項目,包括農葯、肥料、種子、農機、農膜、電商、實體店都設置在離農業生產最近的城鎮上面,配套的醫院、學校、住房、機關都設在城鎮上,公共設施都絲毫不輸於大城市; 那麼,全國幾萬個新興的、大有可為的、比城市就業渠道更廣、事業天地更大、環境空氣更優的小城市、小城鎮都建立起來了,大城市的擁堵、繁雜、污染、爆棚房價居高不下、就業過度緊張、乃至交通癱瘓的狀況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有效疏通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生機勃勃的、發展均衡的理想的社會狀態也就真正實現了,全民富裕的小康社會也就真正達成了。

Ⅸ 新型城鎮化道路為什麼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只有新型城鎮化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什麼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內涵理應極其豐富。盡管目前很難清晰地界定新型城鎮化,但是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實踐,其內涵也將不辨自明。從現有認識來看,我國在當前提出新型城鎮化主要是針對我國快速城鎮化實踐中所出現的重大問題而提出來的,無疑地,它負有新的歷史使命,是區別於我國以往的城鎮化,更是區別於世界其他國家一般的城市化。
結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實際,綜合考慮到我國城鎮化成效與問題,新型城鎮化的總體目標應是城鎮化與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能夠更好地相協調,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能夠更好地實現強國富民夢。
新型城鎮化必須對過去快速城鎮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進行糾偏。作為區別於以往的城鎮化,我國新型城鎮化應是由過去的制約外來人口融入城鎮向積極穩妥地將轉移人口市民化轉變的過程,城鎮建設和發展由過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約化轉變的過程,城鎮由過去的過分注重經營城市向服務市民轉變,城鎮政府公共服務由過去的只面向戶籍人口向覆蓋到全部常住人口轉變的過程,最終使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並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城市群的科學合理體系。
作為區別於世界其他國家一般的城市化,我國新型城鎮化理應最大限制地避免城市病和農村病的蔓延和惡化,絕不讓貧民窟成為我國城市的社會問題,也絕不讓農村凋敝,便不會出現全社會只重視工業而忽視農業。我國新型城鎮化,必須有助於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未來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讓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鎮,不但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城鎮文明,盡快過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於減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壓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只轉移勞動力,而不能減少人口,有限的農業農村資源,不足以支撐城鄉居民實現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無從談起。農村人口大幅度減少了,全面小康建設的難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鎮化,不但會讓城鎮更好地吸引合格勞動力,更好地提升勞動力素質,而且更加有助於促進城鎮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可以讓勞動者更加穩定,徹底解決民工荒和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通過轉移勞動力培訓和工作積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資本,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不僅給城鎮提供產業工人,而且也會拉動消費,擴大需求,促進城鎮第三產業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城鎮更好地聚集各類資源並優化配置,有助於實現產業升級。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長期以來,城鎮建設往往都是低價徵收土地,以土地財政搞城鎮建設。推行新型城鎮化,能夠更好地維護拆遷戶和被征地農民的權益,減少利益沖突。推行新型城鎮化,更加註重生態環境建設,讓城鎮更加宜居,讓市民生活更有質量,這更加符合廣大市民的期待。
不斷糾偏才能闖出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糾偏。
城鄉二元體制是妨礙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最大制約,我國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形成的塊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城鎮建設與發展,往往以追求部分群體利益最大化,忽視城鎮長遠發展,忽視非當地戶籍常住人口權益,甚至將有戶籍居民與轉移人口常住居民權益對立起來,嚴重妨礙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要改革戶籍制度,完善人口管理,更好地建設城鎮,讓城鎮對人口吸引力更強。要重新設計稅制和社會保障分擔機制,調動就業地城鎮政府吸納人口的積極性。
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要轉變城鎮建設與發展的理念,徹底摒棄城鎮化就是圈地造城的習慣思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城鎮建設,不僅修路蓋樓辦工廠,而且要更多地吸納外來人口,更好地滿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大力發展城鎮經濟同時要建設好城鎮先進文化。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城鎮發展。
推進城鎮化,主要應從城鎮布局和城鎮管理等多方面來解決部分城市人口過分集中而部分城鎮無法讓外來人口融入的問題。要通過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城鎮合理布局,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對於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城市規模的,要通過行政區劃調整,讓已經城鎮化的農村轉變為城市,以便更好地發揮城市功能。
大城市也需要農民工市民化。長期以來,像北京這樣人滿為患的城市,控制人口增長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政策措施。為此,城市往往只對高學歷、海歸學子開放,而將外地農民工拒之門外。北京市季節性缺工問題,反映出北京人口遷移政策存在著很大問題。每當春節來臨,北京市由農民工從事的一些服務行業,如餐飲業、家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以及快遞業,就會出現嚴重的缺工問題。城市服務業出現嚴重的缺工問題,與現有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直接相關。如果轉移農民工不能市民化,每到春節,農民工總是需要回到農村到家的。
未來緩解大城市季節性缺工難題,可能需要對人口遷移政策做出相應的調整,也需要將一定的轉移農民工市民化,改善大城市人口和勞動力結構。大城市如果只有高端人才,沒有了從事一般服務的勞動力,大城市的產業體系就會不健全,社會問題就難以解決。
推進新型城鎮化,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城鎮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我國大量農民工在城鎮就業,但是不能與城鎮居民在社會保障和子女上學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這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應從法律和管理多方面入手,加強監管,讓城鎮政府拿出放棄常住居民歧視性政策的時間表,讓農民工也可以購買保障房,讓進城務工農民的所有孩子都能夠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就近上學和參加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計劃管理體制。對於異地參加高考的,錄取地招生名額可考慮由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追加非戶籍學生計劃。
總之,新型城鎮化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走出一條能夠讓人民幸福、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科學發展道路。

Ⅹ 中國為什麼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未來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讓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鎮,不但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城鎮文明,盡快過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於減輕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壓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村只轉移勞動力,而不能減少人口,有限的農業農村資源,不足以支撐城鄉居民實現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無從談起。農村人口大幅度減少了,全面小康建設的難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鎮化,不但會讓城鎮更好地吸引合格勞動力,更好地提升勞動力素質,而且更加有助於促進城鎮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可以讓勞動者更加穩定,徹底解決民工荒和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通過轉移勞動力培訓和工作積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資本,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轉移農業勞動力市民化,不僅給城鎮提供產業工人,而且也會拉動消費,擴大需求,促進城鎮第三產業發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城鎮更好地聚集各類資源並優化配置,有助於實現產業升級。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長期以來,城鎮建設往往都是低價徵收土地,以土地財政搞城鎮建設。推行新型城鎮化,能夠更好地維護拆遷戶和被征地農民的權益,減少利益沖突。推行新型城鎮化,更加註重生態環境建設,讓城鎮更加宜居,讓市民生活更有質量,這更加符合廣大市民的期待。

閱讀全文

與中國為什麼要城鎮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鐵路哪個 瀏覽:988
印度確的商是多少 瀏覽:386
必勝客的義大利面怎麼煮 瀏覽:735
印尼人用什麼手機多 瀏覽:700
英國秋季入學一般可提前多久到達 瀏覽:164
goreng印尼語什麼意思 瀏覽:758
印度街頭會發生什麼 瀏覽:77
英國的發展密碼是什麼 瀏覽:258
為什麼印度人被稱為阿神 瀏覽:230
二戰義大利是怎麼投降的 瀏覽:132
中國移動預存話費送什麼手機 瀏覽:57
中國銀行賬戶如何做伊朗生意 瀏覽:744
英國王妃戴的像珍珠是產自哪裡 瀏覽:297
為什麼印度人頭上東西能放那麼穩 瀏覽:523
英國僱傭軍怎麼樣加入 瀏覽:884
中國美院怎麼選線 瀏覽:802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買到紅酒 瀏覽:147
英國辦理美簽多久下來 瀏覽:543
印尼飛國內航班什麼時候開通 瀏覽:49
義大利女人都有哪些特點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