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呂思勉寫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不錯,無論是入門還是深度研究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呂思勉,字誠之。是中國史學界唯一的通讀二十四史三遍之人,以一己之力撰寫了兩部通史,三部斷代史。
❷ 讀《中國通史》,是傅樂成的好還是呂思勉的好
1.呂氏的書寫作風格太不符合讀者閱讀時的思維規律。尤其是制度史部分,呂思勉每每寫道一些事情,就喜歡拉拉雜雜牽扯出一大堆古書摘錄,以古人評價該事例的話語眾多來作證作者並非信口雌黃,作者的評論是「正確有考」的,是能旁徵博引的。於是全書充滿著半文半白的大段風格不一致的文字。這種寫作風格非常令人討厭,①這使讀者的閱讀體驗很不流暢,思路不斷地被停滯,就好像在行駛中不斷地剎車一樣,非常不流暢。②不斷地考證與佐證,就如同我想買本微積分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看看,你卻在裡面寫了大段大段的數學分析先證明一下每一個數學理論的正確性!有必要嘛!讀者不是在買考證,寫這么多字數純屬是浪費讀者的買書錢。
2. 事實上,就算是呂氏所謂的各類制度史,也毫無亮點之處。大概是我早已看過當代一些專門的中國制度史內容,比如土地行政類,官職類的,所以我覺得呂氏所寫的那些實在是太零散不成體系了,既不深入,也不系統。就算是當知識普及,也數量遠遠不夠。
我一直覺得,既然你是在寫中國通史,有必要帶到太多制度史的內容嗎?本末不分。如果要看制度史,我幹嘛不專門去看專門的著作呢?寫得還詳細深入。所以,在中國通史中加入這不相乾的內容,不但嚴重壓縮書本的主幹(就是通史一塊),還因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導致任何一塊制度史寫的草草而過。呂氏居然在本書中囊括從婚姻、政體、階級、財產、官職、選舉等等等等18大類制度內容,好傢伙,你這不寫得蜻蜓點水才怪呢!
3. 正因為制度史部分嚴重擠佔了全書的篇幅,所以呂氏之書的主體部分(就講通史)就嚴重縮水了。呂思勉寫的太簡略了,真的是太簡略了,以至於你看了後仍然對各朝代歷史究竟是怎樣的仍然不知道。一方面制度史拉拉雜雜,一方面通史部分簡略的幾乎等於沒說。因為通史部分也被呂氏的另一寫作風格:評論,占據了一部分篇幅,同樣評論得沒有任何新意。那真正講歷史的就更少了。
看看傅樂成的通史吧!①他不塞過多古書摘錄去佔用讀者時間,也不多加作者對史事自己的評論,從一開始就對歷史娓娓道來。②傅樂成對歷朝過程講得非常明白,重要人物、突出事件,都很清晰明了。我看呂思勉所寫的漢朝一塊,看了後還是不清楚秦漢的整個過程到底是怎樣的。而看傅樂成所寫的,框架很清楚。所以傅樂成書的凈含量,事實上要遠遠高過呂思勉的。
我也見到有些人說,傅樂成的書仍然太簡略了,不詳細。大概有流水賬的意思吧。但什麼叫「中國通史」啊?它是通史,不是斷代史。通史的任務就是在讀者的頭腦里建立起一個5000年中國歷史的整體框架(而呂思勉連這最基本的一點都沒做到),其他更深層的任務不屬於這類書名的范疇之內。如果讀者想看更詳細的內容,完全可以去看《劍橋中國史》,或其他斷代專著。正如如果你想看各類制度史,完全可以去看專門著作,不要妄想在中國通史裡面能看個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傅樂成要在這幾百頁的篇幅裡面能寫完中國通史,自然不可能對每一個朝代事跡都非常詳細深入。
我想,呂思勉的書名氣之所以超過傅樂成的書,大概正是因為呂氏著書的時代很早,中國當時沒有太多與之同類的書籍存在。而且他旁徵博引很多,說明他讀書甚廣,學富五車。所以讀者慕其名而眾多。但在今天看來,當今比呂思勉寫的更好(我不是指寫作文采,而是歷史研究的深度)的人大有人在。《呂著中國通史》畢竟是近百年前的著作了,其內容和當今讀者有差距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評論地歷史深度不夠也無可厚非。但我們讀者在買書時,卻不可因其名望而將其他當今更好的選擇置於視線之外。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正如我今天想學習一下醫學,我不會去找本《本草綱目》來看。雖然呂氏之書仍然在當當京東等銷量第一之列,但能不能從中獲得多少新知,只有讀者你心裡最清楚了。
❸ 在下讀呂思勉大師的《中國通史》覺得晦澀難懂,望指點一下
首先,喜歡歷史並不代表你能靜下心來看歷史書,尤其是偏學術類的書。呂思勉是一位舊學功底很強的學者,要看懂他的書必須要有相關文言文的技能儲備。
第二,呂思勉的書我覺得不適合第一次就入手(除了《三國史話》還算比較淺顯),主要是他的書比較晦澀。其實,雖然像袁騰飛的書有許多毛病,但是作為普及歷史背景還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不要小看自己哦。我身邊就有個初二孩子,他都把這本書看完了。你要相信自己。
❹ 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的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我有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一書,不過我買的是武漢出版社的,內容應該沒大的區別吧
談一談看法:
1,這本書中大量引用了古籍原文,先生的治學態度可謂嚴謹,對自己的推斷很多都附有文言文的古籍原文,但是這也造成一個很大的麻煩,文言功底不好的的人讀起來很困難,要藉助古漢語字典
2,所謂通史,側重的是「通」,只有一個歷史的大概樣貌,寫得非常簡略,不少東西先生都要讀者去查古代典籍原文,這點對普通讀者不太友好,畢竟不是誰都有耐心去找古籍的
3,一些史觀與主流史觀不同,呂思勉先生同情秦檜,並說岳飛、韓世忠是「招群盜而用之」,因為這點,這本書還曾經被民國政府查禁,不過這也說明先生有骨氣,不像錢穆和郭沫若那樣去拍當權者的馬屁,從這點看,本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