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5年中國經濟怎麼樣,看完這幾張圖就懂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5年的全年主要經濟數據,經濟同比增長6.9%,這是我國自1991年以來最低的經濟增速。從歷史經驗看,高增長後經濟增速下降是一個自然現象。對於後發追趕國家,經濟增速在經歷一個高速增長期後,隨著後發優勢逐漸減弱,經濟增速都會趨緩。當人均GDP達到中高收入並接近高收入水平的時候,經濟增速就會出現明顯放緩。而且從多數國家來看,一旦進入減速期,經濟增速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大幅回落,通常增速會下降40%到50%,東亞的日本、韓國都是如此。我國當前正在經濟增速換擋期,2012年以來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但累計降幅低於同期日、韓的降幅,2012年至2015年4年增速分別為7.7%、7.7%、7.3%和6.9%,年度降幅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大大減緩了經濟增速換擋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且,對大國經濟而言,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每個百分點代表的增量和以往大大不同。2015年中國經濟規模已達到10.8萬億美元,2015年1個百分點的增量,相當於5年前的1.5個百分點,相當於10年前的2.6個百分點。
看待中國經濟減速,需要放到全球低增長、低通脹和高負債大背景下。當今的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做到獨善其身。從與世界平均增速的關系看,我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速的彈性並沒有明顯下降。自1991年以來,全球平均經濟增速為3.6%,我國平均增速為全球經濟增速的2.7倍。2015年全球經濟增速約為3.1%,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持續下行,仍為世界平均增速的2.3倍。
從國際橫向比較看,在佔全球GDP82%的前25位經濟體中,我國經濟增速僅略低於調整核算方法後的印度的增速。在我國經濟減速的同時,我國經濟總量、國際貿易、對外投資佔全球的份額都保持上升態勢,表明我國總體競爭力沒有下降。特別需要提到的是,隨著美聯儲加息、大宗商品大幅走低和我國經濟轉型調整,2015年國內國際金融市場都出現了較大波動,我國經濟經受住了股市、匯市波動的考驗,保持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總體態勢。
當下,國際上仍有對中國經濟數據質疑的聲音。一些人提出,中國經濟增速存在虛高,實際增速僅有6%左右,甚至5%左右或更低。他們的依據大致為三類,一是根據中國能源消費與GDP的歷史關系,二是根據中國主要工業產品的實物量(或綜合指數)與GDP的關系,三是根據各種編制的經濟同步指數與GDP的關系。這些數據校驗的方法,在經濟結構相對穩定的時期,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如果脫離了這個前提,校驗的結果會大打折扣。
由於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結構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轉折性變化,比如鋼鐵生產出現200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水泥產量出現1990年以來首次負增長;發電量和用電量出現了1978年以來首次零增長;第三產業佔比超過50%,服務業首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產業等,這些都是不同以往的重大結構變化。過去,我國經濟增速與工業密切相關,工業增加值與GDP的相關度很高,用工業產值或重要工業產品實物量都能較好地預測GDP增速,但當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和比重大幅度下降時,這種方法自然也需要調整。發達國家歷史上有一個能源消費的「倒U」規律,隨著工業化進程推進,單位GDP能耗會明顯上升,當發展到工業化後期,單位GDP能源消費強度則會下降。在倒U曲線左側時用能源消費檢驗GDP增速會比較有效,而處於倒U曲線的頂部或右側時,仍沿用過去的歷史關系來檢驗則會失效。
特別是,在我國工業領域存在嚴重過剩產能的背景下,鋼鐵、煤炭、建材、水泥、發電等都存在產能利用率明顯不足的問題,如果仍沿用過去的方法,用這些基礎工業的產品產量來檢驗我國經濟增速,得出的結論會更悲觀。例如我國41個工業產業整體利潤為負增長,而虧損主要來自煤炭、黑色金屬開采、油氣、鋼鐵、有色、建材等六大行業,扣除這六個行業工業整體利潤仍為正增長。如果再沿用鋼鐵、煤炭、水泥和發電量合成實物指數來檢測GDP增速,得出的結論就會明顯偏頗。正是由於忽視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巨大變化,目前部分研究給出了質疑中國數據的結論。如美國企業聯合會用工業實物量,花旗銀行以鐵路貨運量、發電量和銀行信貸余額增速3項指標合成的指數和工業產值數量等來檢驗我國GDP增速,得出我國GDP增速僅5%左右的觀點,都存在同樣的邏輯和方法問題。
由於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的任務艱巨,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經濟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取得實效,則「十三五」前期經濟運行有望逐步趨穩。其實,增速是高一點,還是低一點,不是問題的核心,最重要的是看就業穩不穩定,收入增不增長,企業盈不盈利,國家是否有稅收,環境是否能改善。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過了追求數量的階段,重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只有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才能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
㈡ 中國股災2015有多慘
2015年6月至8月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異常波動,中國股市經過兩輪斷崖式下跌,上證指數在短短的53個交易日從5178.19點跌至2850.71點,跌幅超過45%,本次股災在國內外引起震動,對我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股票暴跌,市值迅速蒸發,從2015年6月12日的最高點5178點到2015年8月26日的最低點2850點,滬深兩市總市值蒸發了約33萬億元;股災期間多次出現「千股跌停」的奇觀,由於中國股市實施正負10%的漲跌停辦制度,因此當股災發生時市場個股出現大規模跌停,市場流動性缺乏;許多上市公司選擇停牌來規避風險,股市中出現「停牌潮」,以此來減少損失。
㈢ 為什麼2015年中國經濟困難重重
2015乃至未來幾年,中國經濟遇到的發展問題,其實就是一國從欠發達到接近發達國的必然歷程。
主要表現是經過多年高速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加上項目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致使產能過剩,而國民的人均收入增加速度滯後,無力或難以全部購買所製造的各種產品,導致所有生產製造企業產品銷售不暢,當生產銷售量低於盈虧平衡點時,企業就會虧損,而虧損局面久了,流動資金將枯竭,虧損也導致企業信譽下降,銀行會對其收緊銀根,最終導致一些企業虧損甚至倒閉。
國民經濟是由無數企業構成,稅收、國家財政收入來自企業,如果大量企業不景氣,不僅使眾多員工收入難以增長,國家收稅、財政收入也難以增長,進而導致國家無力增加投資於科研、教育、民生、國防等領域,導致未來社會發展速度進一步減緩,搞不好就陷入惡性循環。
所以,生產力發展過快,國內、國外的市場購買力不足,產能過剩導致的不景氣是當前最大問題。
好在中國經濟基數已經非常之大,成為全球第二,產品技術水平也不再是非常落後,外貿出口也已穩居世界第一,加上我們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基礎設施建設的地方還很多,尤其是西部不發達地區,還有很多基本建設投資機會,這些固定資產投資將長期、有效拉動消費和發展速度,一年50萬億元的規模是可以保持的。再加上人民總要消費商品,一年26萬億元的需求是基本恆定的,還有對外出口的十幾萬億元的量相對穩定,中國經濟即使增速下降,但維持平穩還是比較有把握的。若比起其他世界工業大國美國、日本甚至德國,我們的經濟發展前景畢竟比他們還是要樂觀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