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所援助過的國家
1、朝鮮
1960年,中國供應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並供應其他項目。
1961年,中國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1962年以後援外更超過了償債。
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 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2、蒙古
1956年,中國開始向蒙古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中蒙兩國簽訂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5億元人民幣。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於蒙古缺乏技術力量,援助項目都採取「交鑰匙」方式, 即中國包攬一切, 全部建成後把鑰匙交給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發電廠、毛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磚瓦廠、蔬菜農場、養雞場、醫院、療養院、6座橋梁等21個項目,中國不能製造蒙古提出的紡織廠設備,不惜動用緊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3、阿爾巴尼亞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 從1954年起,中國向阿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給每人達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至1978年6月底,中國幫助阿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和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共計承擔了142個項目,其中建成的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
為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並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幾千名技術骨幹。 中國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1公頃地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軍援項目之繁、數量之大,也遠超出阿實際需要。
60年代初,中國把蘇聯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項目全部包下來,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有求必應。 1960年底,正值中國最嚴重的災荒時期,卻還是緊急援助了阿爾巴尼亞5萬噸糧食。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急需的東西,甚至包括2100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0年以來,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1)中國為什麼援助美國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
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
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
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
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
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
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
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
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國網
2. 請問為什麼我們中國要在金融危機中購買大量美國國債幫助美國度過危機,對於我們中國有什麼好處
事實上是政治問題!現在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就是中國手中的金融原子彈。。一旦大規模減持 美國金融業乃至經濟就會崩潰。這就是新時代中國所擁有的與熱核武器同樣具有殺傷力的新武器 當然美國崩潰了 作為債主和主要貿易夥伴的中國也會遭重創。。所以這是個雙刃劍,將中國和美國捆在了一起
而且這把雙刃劍的成本也很高,,就是中國為了維持這把雙刃劍,每年都要源源不斷的向美國輸入大量的外匯。。
現在美國經濟危機,,經濟赤字擴大,,的確 如果這時中國大規模減持 美國就會崩潰,,,好多國人認為這樣既可保護中國的外匯財產又能痛打落水狗。。這很短視,如第一段所述,美國玩完了 中國也活不長了,,因為我們被我們自己創造的 金融武器綁架了
3. 中國為何執意要抗美援朝14年後美國如夢初醒,毛主席深謀遠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當中,美蘇兩國的發展是最快的,而他們之間的博弈,也在二戰後越發激烈。
其中朝鮮戰爭的爆發,最能體現這一特點,這原本是一個國家的內戰,卻在美蘇兩國的干預下,一分為二,無數的朝鮮人民,被迫與家人分離。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這個剛剛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國家,竟義無反顧地選擇入朝參戰,並在最後成為這場戰爭,唯一的勝利者。
很多年後,人們對於這場戰役有這樣的疑問,我國派遣志願軍入朝參戰,有意義嗎?如果我方不出兵援助朝鮮,會有什麼結果?美國真的有膽量,將戰火延伸到我國境內嗎?
朝鮮戰局
在說我國出兵朝鮮前,必然要說的是,二戰後朝鮮半島的局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兩種陣營,以蘇聯為首的 社會 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而朝鮮半島,在這兩大陣營的影響和干預下,也出現了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這兩個政權,採取很多限制措施試圖讓對方歸順,但都以失敗告終。
蘇聯為了保證自己在亞洲的利益不受損失,於是他暗中幫助朝鮮人民軍隊,策劃了朝鮮戰爭。在朝鮮戰爭爆發的初期,朝鮮人民軍隊一路所向披靡,打得韓國軍隊節節敗退,此時的美國,害怕自己在亞洲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影響,於是美國夥同其他國家組成「聯合國軍」,出兵朝鮮。
1950年9月,美軍第10軍在仁川登陸,使得朝鮮的戰局越發嚴重,朝鮮人民軍隊也由最初的節節勝利,,轉向不斷後退的態勢。同年10月,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佔領平壤,企圖以最快的速度佔領,整個朝鮮結束戰爭,並公然否認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分界線,破壞我國的領土主權。與此同時,美軍派遣飛機,多次入侵中國境內,對我國邊境地區,進行大面積轟炸,戰火蔓延到鴨綠江邊,狂妄的美國人,試圖在感恩節之前佔領全朝鮮,橫渡鴨綠江繼續征伐。
出兵朝鮮對我國的影響
朝鮮人民政府,面對國內如此危機的情況,隨即向我國發出求援。我國政府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以最快的速度,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開啟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最初,我國很多人對於出兵朝鮮的決定,是持反對態度的,大家考慮到我國當時才剛剛成立,國內的經濟、民生等方面還不穩定,加上多年戰亂,國家的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出兵朝鮮對我國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一旦我國在朝鮮戰場失利,那麼國內的經濟將會停滯不前,甚至會再次爆發戰爭,而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就會毀於一旦。
但是,如果不出兵朝鮮,我國會一直擁有和平嗎?答案是否定的,接下來我們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來說一下中國必須出兵朝鮮最重要的原因。
國際因素:美蘇在朝鮮戰場的博弈
要知道,朝鮮戰爭最開始是屬於國家的內部戰爭,他的主要意義,是完成朝鮮半島的統一,但是由於美蘇兩國的介入,他的性質出現了轉變,成為一場以美國為首的多國侵略戰爭。而我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本意也是為了保家衛國。
在前面我們就說過,朝鮮半島的兩個政府,由於他們所處的陣營不同,所以他們之間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而蘇聯的暗中謀劃和美國的正面干涉,使得當地的局勢變得更加的復雜。我國出兵幫助朝鮮人民政府,
首先,是基於大家在同一個陣營,是相互之間的盟友;
其次,朝鮮半島對於我國來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旦朝鮮半島被美軍收入囊中,他們就會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很多的軍事基地,對於我國,特別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脅。
而在抗美援朝開始前,偉人曾精準地總結了,此次入朝參戰的意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而抗美援朝的勝利,也很好地證明了這句話,震懾了那些對我國,心懷鬼胎的國家,為我國換來了,七十多年的和平生活,這場戰役使我國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還鞏固了我國,在世界上的軍事地位,
國內因素:國家領土主權和經濟、軍事的建設
從國家領土主權來看,當時我國剛剛建立新的國家,國家政權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承認,再加上國內局面很不穩定,國民黨在大陸留下大批潛伏特務,隨時准備對我國的建設實施破壞行動,而香港、台灣以及澳門等地依然受制於人。
特別是台灣,當時國民黨戰敗後從大陸撤退到這里,一直處心積慮地想要重回大陸,在朝鮮戰爭開始後,美國派兵前往台灣協助國民黨,甚至公然違背二戰時期的《波茲坦公告》,否認台灣對我國的意義,並試圖將台灣脫離中國版圖,此時,如果美國再將朝鮮半島控制起來,那麼我國東部和南部海域,將被美國給徹底封鎖,我國就會失去海上領地防禦的權力。要知道,美國作為二戰時期的最大受益者,其經濟、軍事的發展十分迅速,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國家,在國際交往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而此時的中國,充其量也只能算正在發展中的農業國家,中美雙方之間實力懸殊。
朝鮮與我國東北地區,僅有一條鴨綠江,作為兩國的分界線,如果放任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為所欲為,等到朝鮮戰爭結束他們就會將我國,納入下一個控制范圍,入侵我國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我軍一旦失去抵抗美國侵略的能力,就只能尋蘇聯的庇護,到時候蘇聯就會以此為契機,在我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基地,我國就會再一次失去,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先輩們的犧牲也將毫無意義;
其次,美軍部隊擅自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我國邊境地區,他們在轟炸朝鮮時,將炮彈投到我國東北境內,造成百姓大量傷亡,我國絕不能忍受自己的百姓,被他國隨意欺辱和傷害。
從經濟、軍事建設來說,如果我國選擇袖手旁觀,那麼勢必會助長美國的囂張氣焰,當時的東北地區在建國後,是我國最重要的軍事和工業基地,對我國的軍事、經濟建設有很大的影響,此時的美軍,不僅想要取得朝鮮戰場上的勝利,更是對我國東北地區虎視眈眈,一旦美國在朝鮮戰場上取得勝利,那麼他們就會在朝鮮境內,建設大量的軍事基地,對我國展開嚴密的監視,遏制我國的經濟和軍事發展,毫無疑問,這場中美之間的對決一定會上演。
而我國為了防止敵人的偷襲,必然會在一千多公里的鴨綠江邊防線上,投入大量的部隊,與美軍進行長期對峙,那麼這些戰士,每天的損耗就會將我國的經濟給徹底拖垮,而百姓也無法安心的開展生產建設工作,所以我國出兵朝鮮是必然的。
此外,在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我國採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大力開展民生運動,在國內積極宣傳抗美援朝戰爭對國家的作用,使得 社會 上出現了,大力發展經濟、大力發展生產力,積極援助抗美援朝戰爭的火熱景象,將戰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減輕人民內心對戰爭的排斥,使得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搞建設,萬眾一心謀發展,我國的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空前提升。
那麼美軍真的有膽量,將戰火蔓延到我國境內嗎?答案是肯定的,當時美國在朝鮮半島開戰時,並沒有想到,中國會支援朝鮮,他們更沒有想到,就這樣一個,剛剛走出戰爭陰霾的國家,盡然將聯合國軍打的節節敗退,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場的局勢,這讓以麥克阿瑟為首的一眾美軍將領十分惱火,他們認為應該對我國進行封鎖和制裁,之後調動部隊向我國境內實施轟炸,甚至他們還提出要對我國實施核武器打擊,這樣就可以讓我國疲於奔命,放棄支援朝鮮戰場。
雖然美國曾多次宣稱自己會對我國動用核武器,但是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實行,而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害怕自己,陷入中國戰場無法脫困,之前選擇在朝鮮參戰,也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在亞洲最大化,而中國的參戰已經是他們始料未及的,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美國的計劃將徹底破滅,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財力物力進行戰爭,甚至會引來蘇聯的進攻,而此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已是十分危急,美國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對中國的部署,不得已,美國這只能將戰爭范圍,控制在朝鮮戰場。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雖然美國沒有實現將戰火燃燒蔓延到我國的部署,但是他們確實想過要入侵我國。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我國贏得了一個,長期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在軍事上,美國再也不敢與我國發生正面沖突,這一戰,讓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實力從心底害怕;
在國際上,我國不但向世界證明,中華民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讓世界各國,承認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經此一役,我們知道,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免受戰亂之苦,我們要感謝那些為國犧牲的英雄,是他們,讓我們過上了和平安穩的生活。
4. 請問為什麼美國始終對中國不友好還要援助美國呢
因為雖然美國對中國不友好,但是如果美國垮掉的話,對中國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所以說只能去幫他。
5. 美蘇冷戰時期中國怎麼幫的美國
自蘇共二十大後,中蘇關系極速惡化以致發生局部戰爭(珍寶島事件),中國在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中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美國的勢力范圍當時在蘇聯的戰略擴張下節節收縮。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以尼克松訪華為標志的中美關系的和緩及逐步發展。從中國角度看,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被動的、孤立無援的情況,保障了自身的戰略安全;從美國角度看,與中國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制約了蘇聯的戰略擴張。因此,確切的說,中國與美國是各取所需,在客觀上還是實現了相互幫助。
6. 為什麼說08年投入四萬億幫助了美國
中國率先用自己原先已有的外匯儲備來購入巨量美國國債。把美國國債買進來,就需要在中國境內增發與已購入的美國國債相匹配價值的人民幣。這個人民幣的量就是那個4萬億。為了應對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宣布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並出台了投資規模達4萬億元的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措施。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促進計劃「非同凡響」,不僅對中國經濟,對東亞經濟和世界經濟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拓展資料:
中國在08年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1、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首先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為貿易夥伴、外國投資者和企業提供發展機遇。中國及時調整了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台了旨在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現在,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現出積極跡象。正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里亞所說,中國推出的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將為全球經濟作出貢獻,中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將促進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
2、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中國還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金融危機的各項行動,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強烈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增強了國際社會遏制保護主義的力量和共識。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以實際行動支持和協助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在金融危機形勢下,中國在全球和區域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