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舞(提、沉、含、仰)的動作、節奏分析
1、提:中國古典舞訓練基本姿態,在「沉」的基礎上深吸氣,感覺氣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時以胸之力帶動腰椎由微彎狀一節一節直立,感覺頭部頂向虛空,提至胸腔之氣不能靜止憋住,隨著「頭頂虛空」的感覺向上延伸,同時眼皮也向微松狀逐漸張開,瞳孔以氣之力放神。
2、沉:中國古典舞訓練基本姿態,在「坐」的姿態上通過呼氣使氣息下沉,感覺氣沒丹田,以沉氣之力帶動腰椎從自然垂直狀一節一節下壓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彎狀,在此過程中眼皮隨著沉氣而徐徐放鬆。
3、含:中國古典舞基本姿態。過程與「沉」一樣,但加強胸腔的含收,雙肩向里合擠,腰椎形成弓狀,空腰低頭。
4、仰:凡是上肢向後「折」狀,即使「仰」。
(1)上丹中國舞是什麼擴展閱讀:
1、壓腿:這是基本功訓練中最為基本的訓練內容,分別為壓前、旁、後腿。壓腿時要注意腿部關節的直立,腳背向外打開綳直,胯關節要外開。剛開始壓可能難度有點高,但盡量每條腿都壓到,並在感覺疼痛時多控制一會。
2、踢腿:壓腿雖然很痛苦,但達不到什麼顯著的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踢腿。踢腿時要保持身體直立,腳背綳直,用腳背的力量帶動踢腿,剛開始踢不好不要著急,重點是動作要標准,前,旁,後都需要踢到。
3、壓肩:壓肩時,雙手臂伸直放在把桿上。兩腿之間的距離與肩同寬。頭部和脊柱都要放鬆,向下壓時能夠感覺到肩部韌帶被拉長。
4、甩腰:腰部的柔軟度是舞蹈具有美感的基礎,首先左手扶把然後吐氣腰部自然放鬆向下,做完十個之後再換右手扶把。練完要之後一定要回腰,就是蹲在地上然後雙手抱腿。
❷ 中國舞裡麵包含了些什麼元素
一個成熟的古典民族演員在舞台展現的動作之所以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是因為體現了「神」「形」「勁」「律」的高度融合。
這是中國古典舞的重要表現手段,「形」「神」「勁」「律」作為身韻基本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韻的全部內涵。
八大元素
提、沉、沖、靠、含、腆、移、仰
提:
在沉的基礎上,感覺氣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時以胸之力帶動腰椎從微彎狀一節一節直立,感覺頭頂虛空,提至胸腔之氣不能憋住,隨著頭頂虛空而感覺向上延伸,同時眼皮逐漸張開,瞳孔放神。
沉:
在坐的姿態上通過呼氣,使氣息下沉,感覺氣沉丹田,以沉氣帶動腰椎從自然垂直狀一節一節下壓而形成胸微含,身微彎狀,眼皮隨沉氣慢慢放鬆。
沖:
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8點或2點水平沖出,肩與地面保持水平線,切記上身不要向前傾倒,感覺腰側肌拉長,頭與肩相反,肩向左沖,頭略向又偏,眼和沖的方向一致。
靠:
首先「提」,然後在「沉」的過程中,用後肩部及後肋側帶動上身向4點或6點方向,感覺前肋往裡收,後背側肌拉長,要求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身如向右,頭則微向左轉,眼平視放神,頭及頸部略向下梗。
含:
過程和「沉」一樣,但加強胸腔的內收,雙肩向里合擠,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頭,可用雙手抱肩尋找感覺。
腆:
和「含」相反的動作,在「提」的過程中,雙肩向後掰,胸盡量前探,頭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開。
「含腆」是里含外開形成的前後運動
橫移:
盤坐准備。提氣後,腰發力在沉的過程中由一側的腰推動往正旁(3點或7點)水平移出到最大限度,頭往反方向傾。注意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骨盆平整固定,沉肩,腰側肌抻長,脊椎拉長。橫移是左右動律
仰:
盤坐准備,在提的基礎上雙手展開敞胸,胸往上頂,頭看上方。
❸ 什麼是中國舞,中國舞是指什麼啊
中國舞是中國古典舞與中國民間舞的一個「泛稱」,被中、大專藝校用來指代還未細分前的舞蹈學科專業班統稱,多數時候被業余愛好者用來特指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是經過歷代專業舞者、學者的創造、整理、提煉、加工、田野調查,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具有一定典範意義的中國古典風格的特色舞蹈。
(3)上丹中國舞是什麼擴展閱讀:
常見的中國舞舞姿如下:
小垂手式:雙臂微彎, 分別於體前體後下垂。
長虹式:雙直臂旁伸,一高一低, 成一條斜線。
拈花式:折臂,沉時,肩前托腕,拈花手。
托月式:沉肘、托腕過頭,宛若手托滿月。
環抱式:手肘彎曲,直腕,環抱虛空。
陰陽掌式:雙臂同向一側沉肘, 直腕,自然掌(手心一上一下)齊胸高。
撥柳式:在陰陽掌的基礎上,雙手同時內外撥動,好似撥動柳條般。
亮翅式:也叫白鶴亮翅。雙臂左右旁伸,沉肘,提腕,平掌齊肩高。
擔山式:也叫二郎擔山。雙提肘,翹腕,分別置於胯斜後。
追風式:一臂亮翅,一一臂擔山。
追日式:雙臂上舉於一一側,斜上亮翅。
垂柳式:雙臂半彎 上舉,頭上垂腕、自然掌。
吐信式:臂微彎,拐腕,虎口掌(手心向下)。
踏歌式:一臂折臂,平開肘於肩前垂腕, 自然掌;一臂前小垂手。
並翅式:雙臂伸向一 -側,沉肘,提腕,平掌。
折立式:旁折臂,肩前立腕。
展翅式:也叫大鵬展翅。 雙臂左右平伸後拉, 拐腕,虎口掌(手心向下)。
挽臂式:也叫挽臂搭肩。 折臂,夾肘,腕內旋,手指搭肩。
指問式:也叫指天問地。 雙臂直臂分別指向一、五點。
交臂式:一臂向另一肩上斜伸,一臂向另側肋下斜插。
圍腰式:雙臂微彎,分別於體前體後,扣腕。
旁半月:側出胯,拉肋,使身體呈「半月」弧形形態。
前半月:腆胯,送腹,挑胸腰,使身體呈「半月」弧形形態。
側半月:側胯向斜前腆出,同側胸腰上挑,使身體呈「半月」弧形形態。
斜塔:身體整體呈直線,可對各方向傾斜。雙腿重心實腿與身體成一斜線,虛腿與身體成一斜線。
元寶:身體呈 「半圓」形態。
前元寶:虛腿前抬腿,實腿半彎;收臀,含胸,軀干前彎呈圓形。
後元寶:虛腿後抬腿,實腿半彎;腆胯,送腹,軀干後彎呈圓形。
旁元寶:虛腿旁抬腿,實腿半彎;軀干旁彎呈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