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為什麼叫華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中華民族的人的泛稱。亦稱唐人,是一個人種概念,指祖先來源於古中國的人種。包括現代的中國人和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通俗地說:華人=13億大陸人口+2300萬台灣同胞+700萬香港同胞+50多萬澳門同胞+5000萬海外地區華人們。一般來說,具有漢民族血統的人都是華人,與漢族相近的回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壯族等民族大部分也稱為華人,而對於海外藏族和維吾爾族等與漢族歷史淵源相對較淺的民族,以及有自己民族國家的蒙古族和朝鮮族等在一些語言里可能不被稱為華人。漢族古稱為華夏族。現亦為中國人的簡稱。
2. 華人,華僑,華裔是什麼意思
1、華人是中國人的簡稱。亦指已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根據這一概念本人理解為華人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長期僑居國外;二是必須加入了所在國國籍的中國人才可稱為華人。
2、華僑指僑居國外的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不包括出國旅行訪問人員,政府派在他國協助建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國家派往外國的公務人員和在國外學習的留學生。
3、華裔是在國外的中國人的後裔的簡稱。有的習慣於稱華僑在僑居國所生的而又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國國籍的子女有中國血統的外籍人為華裔。
「華僑」一詞的由來
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華」與「僑」,就其中一詞的含義來說是明確的。「華」是中國的古稱,「僑」是寄居、客居之意。中國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鄉的人稱為「僑人」和「僑士」。隨著移居國外人數的激增,「華」「僑」二字就被聯系在一起,用來稱呼在國外寄居、客居的華人。
1878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國寓居國外的人稱為「僑民」。「僑民」便成為一種專稱。1883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奏章中使用了「華僑」一詞。
1904年,清政府外務部又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置領事館的摺子里提到「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受益甚大。」從此以後,「華僑」一詞普遍成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的一種專稱了。
3. 為什麼中國人稱為華人
從炎黃開始,中國大陸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民進入文明社會。出現美麗的衣冠和偉大完善的制度。
「華」是美麗的衣冠的意思,「夏」是偉大完善的制度的意思。從此,中國大陸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就是華夏人了。又稱為「衣冠之國」「禮儀之邦」。華夏人把自己居住的地區稱為中國,意思是天下之中的國家。
華夏是中國人的自稱。漢朝之後,華夏民族也被外國人稱為漢人或華人或夏人。
滿洲清國入侵中國後,強迫華夏-漢族剃發易服,從此,華夏衣冠徹底消失。
在滿洲清國統治中國時期,通過大規模屠殺華夏-漢族、文字獄等,基本毀滅了華夏-漢族的制度禮儀。
因此,現在的華夏-漢族基本喪失了衣冠、禮儀等自身的根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