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為什麼翻譯成China
英文中有很多同音不同義的詞,也有很多一詞多義的情況,China就是同時表示國家名和陶瓷材料。國家名在別國是怎麼演變的呢?中國為什麼是「China」,學術上目前都沒有定論,單最廣為流傳的兩種說法:一種是,China的原意是「昌南」,「昌南」又是中國的瓷都景德鎮的原名。而中國瓷器在歐美頗負盛名,所以在歐美人心中,瓷器就是中國的標簽,於是直接用China代表「中國」。
首先這些外國網友真的想多了,「美」國里的美,真的跟美麗沒什麼關系,之所以被翻譯成美國有很冗長的歷史。簡單的歸納來說:America中me發音接近美,正如英國、法國是提取England以及France開頭發音來命名。
那麼美國怎麼不按這個規律,叫阿國或者是叫亞國呢?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簽訂《望夏條約》時,美國被稱作「大亞美理駕合眾國」。這個名稱沿用了近半個世紀,直到中華民國時期與美國建交,稱呼正式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
B. 為什麼英語中的中國叫China
有很多種說法,至今沒有定論。由於在英文中,中國和陶瓷都是同一個詞彙(china),因此,很多人認為「中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陶瓷」。這種說法很普遍,幾乎成為不假思索的定論。我搜索了下,現摘錄幾種說法。
1. 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2. 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從專家們提供的資料看,「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系。
關於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系。
3.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並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4. 和秦朝有關。《美國遺產大詞典》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這一觀點首先是羅馬傳教士衛匡國(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來的。
5. 在公元前五世紀,東方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喜愛的衣料,因此,有學者認為「Cina」一詞由來於絲綢的「絲」,其依據是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賽里斯人(Serica),由此認為「賽里斯」是由「Cina」轉變而來。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是成都理工大學劉興詩教授和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周啟澄先生。劉興詩教授曾在論文《CHINA釋義新探》中不僅提出, 「China」一詞源於絲綢,還認為:古時西土各國認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國,即今天的成都地區。「絲國」並非指今日中國的全境。
C. 為什麼中國的英文名叫「China」
「China」最常見的解釋是「秦」或者是「契丹」的音譯。
「秦」這個國名先通過貿易渠道傳到天竺,後進入梵語。然後從天竺傳到波斯,然後在13世紀傳到馬可波羅。
要說到「China」,歐洲諸語言都是15世紀以後才有這個詞以及其變體的,之前的稱呼是更早的「契丹」,馬可波羅義大利原文用的是catai, 英語翻譯成cathay,是從「契丹」音譯過去的。
契丹在保加利亞語,俄語里是對中國的稱呼。在古典英語里有cathay,而現代英語是China。 類似的還有義大利語catai/cina, 葡萄牙語catai/china,西班牙語catay/china。
(3)中國英文為什麼叫china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十七世紀的英國人直接用「中國貨」(Chinaware)指稱來自中國的瓷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也醉心華瓷,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以陳列各式瓷器。於是英國社會以華瓷裝飾和日用的風氣便流行起來,瓷器漸成客廳和內室必不可少的陳設。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億主編譯,國防工業出版社,1987年)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於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母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
至於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最後確定下來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於中國古代陶瓷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發的陶瓷傳播之路,使得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將中國與瓷器永遠地結合在了一起。
D. 中國的英文名稱為什麼是China
「中國」在英文里是「China」,在法語里是「Chine」。法語是聯合國的官方工作語言之一,而法語在世界上被認為是最精確且沒有歧義的語言,所以在那之後,法語就成為了外交語言。
法語也比英語要嚴謹的多,所以聯合國內選擇法語作為書面語言。假如聯合國會議在英語國家開,標示的則是CHINA,假如是非英語國家,標示的就是CHINE。
第一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個國家或地區。比如先秦時代位於今雲南東部的滇國,或者南方的楚國,或者西方的秦國,以及西漢時代位於今越南中部的日南郡。
在當時中國與印度的交往中,這些國家或地區擁有重要的地位或者是最關鍵的中轉站,所以成羨磨培為印度人眼中的中國象徵,印度也因此有了起源於這些國家名稱或者地區名稱的Cina 名稱。
第二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個民族。比如藏北高原以及新疆西部、阿富汗東北部一帶的古代民族,或者南方的苗族,或者西部高原的羌族。這種觀點的論據是:印度古代典籍里稱呼這些民族或者他們居住的地方為「Cina」。
第三類觀點認為,Cina 來自中國古代的某兄唯種特產。比如絲、繒,絲與繒都是古漢語中對絲織品的總稱;或者綺,綺是絲織品中織法最為精緻、花式非常繁復的一種織游氏物;又或者瓷。
E. 中國英文為什麼叫chinese
中國英文名字叫做「china」,中國人叫做「chinese」
china詞源說法不一,在西方流行最廣、擁護者最多的說法是源於秦朝音譯,認為中國稱名China來自「秦」(chin)的發音。
法國學者鮑狄埃等人提出此種見解。他認為支那名稱起於梵語,而梵語中支那是因為中國古代秦朝而得名,所以稱中國為「秦」(Sin、Chin),而China後的a是葡萄牙人加上為了表示地域。
這種說法後來得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的支持,由於伯希和是西方聲名顯赫的漢學家,所以在他之後,「支那」之名起於秦,以成為相當有影響的一種學說。
中國著名的中外交通史家張星烺先生也支持這種看法,這一說法在當代中國學術界影響甚大。古代外國人確實用「秦人」去稱呼來自中國的人。
China瓷器稱謂來源:
陶瓷最初的稱呼是「Chinaware」,陶瓷產品,古稱瓦器,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初無瓷器一義,後來省略ware,小寫其字頭,簡稱瓷器為china;獲得瓷器之義,已經是晚清的事了。
進入十七世紀,西歐皇室和宮廷開始興起收藏中國瓷器之風,英國女王瑪麗二世也醉心華瓷,在宮內專門設置許多玻璃櫥以陳列各式瓷器。
另據《英漢詞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China詞條介紹,China做為瓷器的涵義,是源於波斯語chini(中國的或中國人),由於受到China表示中國這種表示法的影響,產生了母音音變,由chini變為china,成為瓷器的專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