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拉動經濟的有三大馬車:消費,出口和投資。目前中國的消費正在不斷擴大,但我覺得引導力還不夠。很多消費者都是追尋品牌杠桿的影響力,很多國外的奢侈品中國工藝都不差,但人們都是為國外買單。我認為國家應該提高品牌競爭力。針對華為事件足夠知道我們國家在晶元技術的嚴重不足,因此國家可以大力發展經濟。
⑵ 如何看待中國當前經濟形勢
近10年來,中國M2增長率平均為17%,但GDP平均增速不及10%,兩者之差高達7%;美國M2增長率為6.24%,GDP增速約為 3.55%,兩者之差不及2.7%。7%與2.7%兩個數字表明,將人民幣與美元發行量對比,剔除了經濟增長因素的影響後,人民幣相對美元而言,超發了4.3%。這4.3%就是人民幣自2005年以來應當對美元貶值的幅度。(其中,4.3%=7%-2.7%。計算依據:費雪貨幣方程式PY=MV; 購買力平價理論et=(pt/p0)*e0. )
從貨幣超發的角度,運用購買力平價理論來計算,最後得出,從2005至2014年底,人民幣兌美元應當貶值4.3%至8.64,這里保守假定自2005年至2015年底人民幣兌美元的理論貶值幅度也為4.3%。但事實上,人民幣2005年前兌美元匯率約為8.28,2015年底匯率收至6.5左右,這十年中人民幣匯率不僅沒有貶值4.3%至8.64,反而升值了逾20%至6.69。
自2015年下半年始,外匯占款持續下跌,尤以7、8兩月下跌幅度最為顯著。也就是說,央行用於收購外匯資產而投放的人民幣大大減少,預示了人民幣需求低迷,有著明顯的貶值壓力。「811匯改」國家首次放開人民幣中間價,就是對貶值壓力的首次妥協。
2016年開市的人民幣暴跌,人民幣中間價隨之大幅下調。面對此輪人民幣暴跌,顯然,資本管制這只手的運用空間有限,匯率干預那隻手使起來又有點力不從心。外匯儲備在過去的一年半內縮水近7000億美元,去年12月更是在一個月內縮水1079億美元。我們一向引以為豪的充足的外匯儲備,真的還夠用嗎?
匯率干預可以有,但干預的空間已經遇到很大瓶頸了。貶值勢不可擋,干預只能調控速度與節奏——如果市場形成一致預期,速度與節奏甚至也無法調控。
以前說我國外匯儲備充足,說的是外儲絕對額高,與進口額、短期外債總額相比外儲規模仍然遠遠超過充足額度。然而,若以外匯儲備與因超發貨幣而飛速增長的M2相比,外匯儲備未必夠用。使用外匯儲備與M2比率衡量外匯儲備充足度時,固定匯率國家的比率需達到10%-20%,浮動匯率國家需達到5%-10%。中國目前的該比例約為16%,目前是較為充足的。但是,一旦為了穩定匯率而大量使用外匯儲備,消耗儲備超過1.27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就不充足了。對比過去1年半縮水6000億的速度,消耗掉1.27萬億美元的外儲不過也就是兩年的時間。更何況,為解決過剩產能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預計我國在一帶一路的國家上還會花掉更多的外儲。
⑶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正確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需要把握幾個方面:
一、經濟正在經歷艱難時刻
一個時期以來,除了大環境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結束了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後,開始階段性轉換,增長速度持續下行,增長速度呈階梯式回落之勢。經濟增長速度階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壓力加大,相當多的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部分地區經濟下滑嚴重,一些省份財政收入急降、失業問題突出,股市大幅動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升高。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三大需求同時收縮;二是工業生產繼續回落;三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區困難凸顯。
二、在經濟下行中有亮點
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確實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當前,但也不乏亮點。一是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第三產業增長增速較快;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目前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到60%,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加速調整,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三是新市場主體繼續快速增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盡管有些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但又不斷有企業新生,實際上企業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發揮作用的體現;四是能源消耗進一步下降。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內容,是經濟運行效益提高的重要體現;五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增長經濟增速,說明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對穩定。
三、「三期疊加」下尋找和把握經濟發展機會
我國正在經歷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困難。所謂換擋,就是從高擋換到中高擋,減速成為必然;結構調整,意味著產能過剩行業收縮;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意味著刺激政策的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還在發生作用,使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當期宏觀政策的選擇運用受到掣肘。「三期疊加」矛盾交織,對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形成制約。還有,當前議論比較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官不為」。在我國現階段,由於相關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在守規矩守紀律要求越來越嚴的大背景下,的確出現一些官員怕犯錯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縮手縮腳,積極性主動性下降的情況。近年來對GDP增長指標考核力度減弱,部分區域和縣域取消GDP考核,也對地方經濟增長形成一定的客觀影響。同時,還要看到,經濟下行往往會慣性發生作用。
但分析經濟形勢不能只看一面,看不到困難就找不到政策著力點,只看困難看不到亮點則容易喪失信心。對經濟形勢有利條件是,近年來陸續出台的穩增長政策的效應會逐步顯現;國家批準的重大工程項目會陸續展開投資並產生相應的經濟帶動作用;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勢新亮點會得到強化;基期年度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意味著新的經濟年度增長基數相對低。只要決策者能審時度勢,仍然把中心放在經濟建設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措施得當,同時加快推進體制改革,擴大「改革紅利」,把有利條件變成實際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
⑷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
股市現在相當低迷,房地產跟以前相比也大有下降,通貨膨脹主要是結構性的,比較嚴重
⑸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計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⑹ 你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有幾個比較好的表現,一是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已經成為持續發展的後盾,二是掌握核心力量,成為經濟發展關鍵,不再被人卡脖子才能更好的發展,三是發展以內循環為主 ,內外雙循環聯動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已經形成。
⑺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
次政府工作報告,我會一個字不落的,而且是從頭看到尾,反過來再看,所以每個方面我都會關注的。對溫總理的報告,每一部分我都會認真的去閱讀,當然最關心的還是經濟問題,因為經濟問題決定了社會、外交以及軍事等各種其它問題的一個基礎。比如中國的外交問題,外交提出了外交為發展服務,也就是說外交政策還是以經濟基礎、經濟發展作為依據的。當然對報告中有關社會的其它方面的內容,我也會非常關注的,因為它關繫到中國的發展是不是更加全面,更加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例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特點之一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今年的報告也不例外,仍然是已以很大的篇幅宣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相關的方針政策。中國經濟之所以在過去的30年能夠連續高速增長,能夠使幾億人口擺脫貧困-率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前實現聯合國制訂的千年發展目標中的第一目標,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政府始終把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重心,政府工作報告就是例證。 當然,隨著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每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主題不同。今年報告在經濟發展問題方面的主題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同時強調改善民生。 實際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除了關繫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外,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政府工作報告闡述的許多可行的方針政策既能改善民生又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例如,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增加政府在社會保障,醫葯衛生,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並推進相關的體制改革,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等等。這些政策,既能直接改善民生,又能擴大消費需求,優化宏觀經濟結構。 當然,政府工作報告中還闡述其它很多直接調整經濟結構的措施,例如,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人才資源開發,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等等。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在中國人民的勤奮努力下,中國經濟可以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保證今後30年和更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2、溫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花了大量篇幅談及民生問題。您如何看待中國政府在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領域所作的努力?能否提出一些建議? 答:強調民生問題實際上是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制訂了目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都是為了改善民生。 中國政府在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領域所作的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也反應了政府職能的改變:從直接介入經濟生產活動,逐步轉變到為社會提供保障和服務。 中國政府在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領域所作的努力還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政策措施。 中國政府在公共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在逐年增加,但是,在2007年之前的數年間這些公共支出的增長低於同期政府的財政總收入增長。 我們在兩年前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公共支出增長的相對不足是造成中國儲蓄率過高,消費率過低的原因之一。我們的研究還表明,中國可以通過增加政府的社會服務開支,例如教育、醫療保健和社會保障,通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來激勵國內的消費需求,從而,即能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又能減緩國內經濟中存在的結構問題。 中國政府的財政有充分的政策空間來支持這些支出的增長。中國還可以將過多的外匯儲備剝離一部分出來,補充公共醫療保健、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基金。 3、在過去的一年,中國政府做出了大量努力,使中國經濟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您對此有何評價?您認為中國經濟今年將面臨什麼樣的困難與挑戰? 答: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在2009年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沖擊。但是,在中國政府一系列刺激措施推動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經濟成功抵禦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保證了8%以上的增長。 2009年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和不下40個有一定經濟規模的發展中國家都陷入了經濟衰退,人均收入明顯下降。但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而且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很高的大國,不但沒有陷入經濟衰退,而且保證了人均收入持續增長,的確值得稱贊。 中國的努力和成功同時還增強了世界各國戰勝金融危機的信心,帶動全球經濟的復甦。 2010年,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 首先,國際經濟環境仍將無法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比較寬松的水平。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步法仍然緩慢,在2010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能提供的動力有限,對中國出口的需求乏力。此外,主要發達國家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大幅度上升,失業率高企,所帶來的政治和經濟包袱日益加大。這些國家將會想方設法將這些包袱轉嫁到其它國家。中國作為世界最大出口國和最大貿易順差國,將首當其沖。中國將面臨不斷加大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和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發達國家公共債務風險的上升,還可能給中國現有的外匯儲備帶來損失(因為外匯儲備的大部分是持有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券)。 從中國經濟自身來看,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刺激政策顯然有效地促進了國內需求的增長,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投資的增長大大超過了消費的增長,使得不少行業產能過剩、重復建設,也使得原來宏觀經濟結構存在的一些問題更為突出:居民消費佔GDP比重過低。此外,刺激政策使得貸款規模的增長過快,增加了資產泡沫的風險。因此,中國在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需要加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力度,重點要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
麻煩採納,謝謝!
⑻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形勢
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嚴峻形勢,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但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益擴散,首先是跨國公司和外包公司業務萎縮,會減少用人數量及其凍結招聘;其次國內為國外產業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製造業、出口型企業也會受到影響;當然會影響到下游的原材料和能源工業影響較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會刺激建築業的需求,從而帶動原材料和能源工業的恢復,但是見效果有一個滯後時間,所以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還不一定能感受到政策的效果。2009屆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高達600多萬,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受影響較大的是財經類專業,因為企業業務萎縮,首先減少的是財經類管理人員的需求,其次是 技術人員的需求。其次是建築、能源、機械、 IT類專業會受影響。
⑼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什麼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日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單位在北京舉辦了「中國經濟增長與周期論壇(2013)」,來自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這些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一些頗有啟發的見解和思路。
我國經濟短期「弱回升」,長期潛在增長率下移
與會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呈現「弱回升」態勢。2012年9月起,我國經濟運行的多項重要指標結束了兩年多的探底下滑,開始出現企穩回升態勢。但2013年頭幾個月,各項經濟指標回升態勢出現分化:一些指標在回升中出現輕微下滑;一些指標繼續呈回升態勢,但回升幅度不大。這說明,經濟上行動力和下行壓力相互交織,經濟上行動力並不強勁,經濟回升基礎並不穩固。
導致我國經濟「弱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
1、首先,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大背景的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已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經濟走勢錯綜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危機的影響還在不斷發酵,國際市場需求仍然低迷不振。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期進入潛在增長率下移的增長階段轉換期。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很難進入強回升狀態。其次,宏觀調控政策放鬆力度不大。本輪宏觀調控沒有採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考慮穩增長、控物價、防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另外,受居民消費價格和住房價格上漲壓力的影響以及產能過剩的制約,目前宏觀調控政策放鬆的空間較為有限。
3、各級領導班子處於換屆期。各地、各部門要形成新的決策和規劃,需要有一個調研、醞釀、決策及實施的過程,難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經濟迅速回升的力量。
4、經濟周期波動處於低谷。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困難,生產經營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預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業擴大生產以及銀行放貸都非常謹慎,使得經濟回升的啟動比較困難。尤其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經濟回升就更加乏力。
從長期經濟增長態勢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經濟潛在增長率將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連續4個季度低於8%,表明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這與發達國家和拉美國家工業化階段向城鎮化階段轉變期間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變化一致。
從目前出現的一些明顯跡象諸如資本彈性下降和勞動彈性上升、人口轉型加速、生產率提高放緩、碳排放限制更嚴、節能減排標准提高、資本效率遞減來看,我國經濟出現減速趨勢是必然的,現有的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與會者認為,我國中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降為7%—8%符合經濟規律。
工業化和城鎮化潛力巨大,將推動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經濟增速下降引起了我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擔憂。與會者認為,按照中央提出的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年均增長7.5%的預期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將超過1萬美元,就會勝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7.5%的經濟增速是有保障的,主要根據如下。
工業化深入發展。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但區域差異較大,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仍然偏低;從地區工業結構來看,各地區在技術水平、產品層次上存在同構性,這種雷同的工業結構有待優化。由此可見,我國工業化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將極大提高我國工業化的水平和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城鎮化加速推進。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2.57%,與發達國家70%的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在這52.57%的城鎮化水平中還包括2億多沒有真正成為城市居民的農民工。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水平在30%—70%之間是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時期。因此,未來20年,我國城鎮化將持續較快發展,從而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快速增長。從投資需求看,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繼續擴大,房地產投資以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資也會相應擴大。從消費需求看,隨著農村富餘勞動力轉入城鎮,連同其家屬,將有三四億人由農民變為市民,這必將顯著擴大消費需求,有力拉動經濟增長。
面臨諸多經濟難題,經濟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與會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既有巨大潛力,也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面臨以下突出難題。破解這些難題,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 政府幹預替代市場機制的負效應顯現。我國經濟作為趕超型經濟,在一些領域政府幹預替代市場機制,在動員儲蓄和投資、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中發揮了作用。但長期下來,市場擇優機制被人為阻隔,導致低效率邊緣企業不斷增加,進而拉低了整體投資報酬率;還導致壟斷現象廣泛存在,尤其是服務業中的壟斷問題比較突出,使得產業升級的高關聯度、高勞動生產率准則難以發揮作用,因而市場對於經濟轉型升級的促進機制難以發揮作用。 城鎮化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在過去30年中,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但佔用的土地資源增長過快。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城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了大量投資,但並未產出相應的GDP,城鎮化質量和經濟發展效益不高。
消費體制有待完善。我國投資率不斷提高,消費率不斷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消費體制不完善。消費體制是消費領域中各種消費關系包括消費權益、消費組織、消費教育、消費信用、消費信息、消費安全以及消費運行機制和調控手段等的總稱,其核心問題是消費權益。消費體制不完善,制約了居民消費,扭曲了收入、儲蓄、消費三者的關系,導致內需難以擴大,不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還不健全。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由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具有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要素稟賦優勢,企業通過增加要素投入進行外延式擴大再生產仍然有利可圖,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有一定發展空間;二是由於市場制度不完善,地方政府代替企業承擔了相當多的經濟職能,而地方政府受政績目標的激勵,具有推動經濟粗放擴張的動力和條件,投資沖動比企業更為強烈。
後發優勢空間縮小。發達國家為了實施再工業化,更加嚴格地控制高技術出口,我國靠引進高端技術發揮後發優勢的空間趨於縮小,我國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的難度加大。特別是一些中高端製造企業迴流發達國家,使我國產業升級的道路更加艱難。
另外,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強化,不僅對我國現有製造業發展構成巨大挑戰,而且制約發達國家高端製造環節向我國轉移。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發展近幾年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就反映了這種變化,也反映了我國經濟急需轉型升級,以獲得新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