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國人的種族 為什麼中國人叫 蒙古利亞人種 跟蒙古人有什麼關系嗎
因為蒙古人給西方人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同時人種學說也是西方人創立的。
其實蒙古人種是一個很陳舊的概念了,那個時候對民族遷移史以及人類外貌的變異了解的不多,基因鑒定完全沒有,所以這是個很寬松的定義,有很多錯誤的地方。
這個概念現在只是人類外觀研究的一個名詞,對人種分類來說已經過時了。
2000年前後全球統一的基因鑒定把人類分成了九大人種,原來的蒙古人種或者黃色人種所涵蓋的范圍內主要包含了如下幾個人種:
黃色人種(N,O),漢族以及中國東南少民,東南亞父系的主要成分;
亞(洲及環)太(平洋)棕種人(C),蒙古人,澳洲土著的主要成分,漢族以及亞洲北方母系遺傳的主要成分;
亞洲矮黑人(D),日本土著(蝦夷人),氐族,西藏土著(不是藏族),印度低級種姓的主要成分;
印第安人(P,Q),黃種人與顯白人種(真正的白種人,北歐人的主要成分)的過渡類型,不同程度的融合了亞太棕種人。
另外很多民族也有微量的暗白人種(F----M)(黃種人與顯白人種的共同祖先)與顯白人種(R)的成分。
亞太棕種人與亞洲矮黑人與非洲黑人(新的分類學將其分為,非洲棕種人(A),非洲矮黑人(B),黑人(E))的關系比較接近,向亞洲與擴散比較早,主要特徵是:高顴骨,淺眼窩,低眉骨,塌鼻樑,臉寬,前者高比例的單眼皮小眼睛,後者分布在日本的部分發育出了一些偏向暗白人種的特徵(曾被部分學者誤認為是高加索人種),較矮,腦容量小,黑發,黑眼珠。合稱老亞洲人。
黃白共同體(暗白人種,黃種人,印第安人,顯白人種)向亞洲擴散的比較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漢族95%的父系遺傳屬於黃白共同體。他們的主要特徵:眉骨高於顴骨,眼窩深(前者很深),純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樑(前者很高),臉窄(前者很窄)較高(最後者很高),腦容量大(第二者很大),棕發(中二者深棕,後者有金發變異),棕眼珠(後者有黃藍灰變異)。合稱亞歐部落。
黃種人的各個支系在亞洲不同程度的滅絕或者融合了老亞洲人,只有那些不適宜農耕文明迅速展開的地區保留了較多老亞洲人(西藏,印度,蒙古周邊,日本,澳洲)。
其中漢族的先祖對老亞洲人是屠男留女,他們消滅的老亞洲人部落超過了自身數量,所以漢族的母系遺傳有很高的棕種人成分,這導致漢族的整體面貌轉向老亞洲人。
同時由於顯白人種不同程度的融合了暗白人種,導致歐洲人跟漢族人的外貌差異更顯著了。美洲各地情況不同,有些地方印第安人血統很純,像歐洲人,有些地方融合了較多棕種人,像中國人。由此加上開頭的原因,再加上政治的需要,不允許大力宣傳種族論,導致舊的分類概念很難被新概念替代。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南方漢族的眼窩更深,眉骨更高,顴骨更低,臉也比較窄。這是因為南方漢族吸收了某些血統較純的南方少民(這些人對老亞洲人屠殺更徹底)
而在中國北方,在漢族形成之後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民族融合。上古時期在通古斯人(東北)中大比例存在的O2b,中古時期蒙古人中產生北方少民必有的C3c,突厥人中必有的R1a1,在本民族中廣泛存在,但在漢族中出現的幾率是——0%。
⑵ 中國主要有那些人種
中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中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中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父系=壓倒性的黃種男人(F系下的K系)+極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極少量棕種男人(M168下的D)+極少量的暗白種男人(M168下的F系)+極少量的顯白種男人(F系下的K系)((黃種成分南北差異不大))
母系=部分黃種女人(N系下的R系)+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部分棕種女人(非非洲人的M系)+少量暗白種女人(非非洲人的N系)+可能的極少量的顯白種女人(N系下的R系)((黃種成分由南向北遞減))
以上是以父系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父傳子不傳女,子傳孫)和母系的mtDNA遺傳標記(母傳子女,女傳後代,但子不能傳後代)為標準的大致比例構成。但決定體質的主要是常染色體。常染色體是一個人父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和母親家族的所有直系祖先的混合,但比較容易被環境改變而不太穩定。中國人身上具體到底有多少是歐亞人血統,有多少是古亞洲人血統,這是一個很復雜的,至今還未有定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純的黃種人,中國最純的黃種人是在兩廣一帶,這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南北漢族父系有80%以上的同宗,母系也有50%的同宗,但是從各種方法研究常染色體的結果來看,北方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日韓人棕種成分比較多,並且聚類在一起,南方漢族和東南亞人的黃種成分比較多,並聚類在一起,兩者之間以長江為界徑渭分明。這說明南方人總體上的的黃種血統普遍要多於棕黑血統,而北方人則不好說。(其實這個結論從母系遺傳的線粒體DNA各類型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得出了)。由於歷史上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漢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亞洲血統,和東南亞人區分了開來。當然,氣候也能影響常染色體的反映狀況,這種聚類也有氣候的因素。
在開始分析中國人的相貌特點以前,有必要列舉新亞洲人(純黃種人),古亞洲人(矮黑棕種人),諾迪克人(北歐人),地中海人(包括中東人)之間的一些體質上的性狀特徵如下:
1.純黃種人 棕色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闊鼻頭 瓜子臉 面部線條柔和 深棕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修長 無羅圈腿 體毛較少 腦容量最大
2.古亞洲人 黑色眼睛 單眼皮 小眼睛 兩眼靠鼻 淺眼窩 扁鼻樑 塌鼻頭 驢窄臉 面部無立體感 純黑發 卷發 短頭型 高顴骨 深色皮膚 身材矮小粗壯 有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3.諾迪克人 藍灰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樑 圓鼻頭 介於14 面部線條柔和 金黃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白色皮膚 身材高大強壯 無羅圈腿 體毛中等 腦容量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深眼窩 高鼻樑 鷹鉤鼻 橢圓臉 面部立體感強 棕褐發 卷發 長頭型 高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較壯 無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學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膚,頭發的顏色作為判定種族的根本依據,因為這些在史前的進化過程中是很容易改變的。即使在進化的自然選擇作用大大降低的現代社會,一個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種特徵。判定種族差異的根本區別主要在於人的骨骼方面,尤其是測定各項頭骨數據,因為骨骼尤其頭骨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環境改變。這樣,我們可以發現,除去某些處於邊緣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亞的近親部落以外(北歐人與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爾卑斯人是後來形成的),東亞的純黃種人和北歐印度的純白種人其實是整個歐亞大陸上血統最接近的人種!這不僅在已經遺傳科學上獲得了證明,而且在體質觀察中也可以被確認。
寫到這里,積累了上面的這些基礎知識,現在就可以著手解決標題所提出問題:既然北歐人的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血緣關系如此接近,為什麼中國人長得和北歐人不一樣呢?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強壯的體格,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白色的皮膚呢?
我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系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系成分。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系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我國人,東南亞人的直系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系列民族。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系要更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下文討論的基礎。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另外需要說明,我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其實,中國人的父系祖先還是比較高大強壯的,只是不如白種人(指北歐人種)高大。在生物學中有兩個個規律,一個是海拔越高的地方進化成長的物種就越高大粗壯,反之亦然。還有一個是溫帶地區形成的人種最高大,熱帶和寒帶形成的人種都比較矮小。在人種形成的初期,受外界的自然環境選擇作用是很大的。中國人的祖先出非洲後,曾經在伊朗阿富汗一帶的中緯度的高原上進化了很長的時間,然後才通過印度緬甸進入雲南的中低緯度的高原,又進化了很長的時間,最後才擴散到中國各地,取代了原來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古亞洲男人。其中華夏族又在西部甘肅的中緯度的高原上生活了很長的時間。北歐人和印第安人的共同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上分離以後,進入了中亞的中高緯度的高原地區進化了很長時間。北歐人印度雅利安人的共同祖先接著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分離,並分兩批向西進入歐洲或印度。第一批進入歐洲的是西歐的克羅馬農人,第二批是近兩萬年後才進入歐洲的從南俄草原進入的作為征服者的印歐人。
印歐人的另一部分向南進入印度,伊朗,阿富汗,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雅利安人。在兩批進入歐洲的北歐人之間,隔著一批在農業擴張時代進入歐洲的中東農民,他們帶來了歐洲人中的地中海人種的基因,甚至一部分非洲黑人基因(不過和班圖黑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另需提醒,歐洲的緯度高於東亞。史前的歐洲不僅緯度高,而且經歷了寒冷的冰川期,地中海人種的某些體質特徵的形成某種程度上就拜這次冰川期所賜,克羅馬農人也受到過一點影響。地中海人由於生活在炎熱的中東時間更長,所以高鼻深目的特徵就更突出。印歐人6000年前征服了歐洲後,由於和被征服者克羅馬農人,中東農人混血,加上相同地區的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下產生的趨同進化,使得所有的歐洲人面目特徵都看上去比較相似。
在中世紀,歐洲的氣候仍然很寒冷,一直到近代大西洋暖流的形成。北歐人雖然長期生活在北歐寒冷的高緯度平原地區,但是由於他們的種族特徵主要形成於溫帶的高原地區,所以並不矮小。中國人的父系祖先也是在高原上進化出的人種,因此先天的身材並不矮小乾瘦,只是緯度沒有北歐人高,氣候條件也比北歐人暖和一些,所以先天基礎沒有北歐人高大強壯。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對人種的形成也非常重要。不過因為和身材矮小瘦弱的古亞洲女人混合,導致了後代的中國人身材,體格被大大拉低。但影響身材高大強壯與否的除了人種的先天基礎外,還與人種大致形成後的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和營養條件息息相關。古代北方中國人長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人種之一,不亞於歐洲人。倒是歐洲人歷史上有一些時期由於營養不佳,身材比今天矮小很多。
再說一下「高鼻深目」的特徵。相比於現代東方人的扁平的五官,純種的黃種人其實是可以稱得上「高鼻深目」的,只是沒有中東和南歐的地中海人種那麼得誇張。「高鼻深目」本來就是M89的中東部落後代的特徵(應該來自於非洲祖先),只是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實在是進化得有些誇張了。而M9的歐亞部落後代則要柔和很多,這應該和歐亞部落在較高緯度的地區進化過一段時間有關。不過和大餅臉的古亞洲人相比,純種的黃種人具有明顯的歐亞黃白人種的特徵,五官立體感要強很多。今天的亞洲基本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不過這可以參考一下黃種血統比較多的某些東南亞人,以及介於黃白之間的某些北美印第安人。某些東南亞民族,他們是比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當然也是和矮黑人棕種人混血過,只是比例要稍低一些)。
而南方漢族,是比北方漢族更純正的黃種人。漢人中黃種血統最少,矮黑人棕種人成分最多的是土生的西北漢族(新疆漢族屬於中原移民,另當別論)。另外,南方的四川地區有些特別,矮黑血統比其他南方人要多,這是因為四川是屬於矮黑種的歷史上的氐人的老家。韓國人類似於西北漢族。而歷史上的各種北方胡人(白鬍除外,包括滿蒙),日本人,基本上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黃種人。即使今天的兩廣人,也不是純正的黃種人,只是黃種成分比其他中國人更多。很多人污衊廣東人是「馬來人」,殊不知,廣東人的某些「馬來特徵」,恰恰是黃種祖先的原始相貌特徵的一些反映。
北方人和韓國人的大餅臉小眼睛,才是棕種土著的相貌特徵!(本人是江南人,非廣東人,無意於刻意美化廣東,醜化北方)對於廣東人,福建人來說,也不必一看到鼻子高一點,眼窩深一點,就不假思索動不動地「阿拉伯波斯血統」。適當的高鼻深目本來就是原始黃種人的特徵。因為和面部扁平的古亞洲人混合,使得今天的中國人失去了黃種祖先的這一相貌特點。在東半球另一頭的日本阿伊努人,由於也經歷了同樣寒冷的那次冰川期,出現了和地中海人接近的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徵,以至於長期被外界誤以為他們屬於高加索人種。東亞的黃種人,由於一直生活在溫暖的雲南,廣西,廣東,一直到冰川期結束後才向北擴張,所以沒有受到這次冰川期的作用影響而形成類似於歐洲和中東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的那種種族特徵。而且由於中國人的黃種父系祖先和東亞的古亞洲女人的大量融合,導致了混血而成的後世中國人的歐亞人特徵大大弱化,使原本父系祖先的和北歐人的祖先類似的外貌特徵最終在感官上消失。
更不幸的是,相比於父系血統,母系血統對於一個人的體質影響更大。因為一個男人從母親那裡得到的遺傳比從父親那裡得到的遺傳多出了一條常染色體的信息量(Y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和X性染色體攜帶的信息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記。X性染色體通常沒什麼特殊作用,並且會和常染色體發生混合,所以一般可當常染色體看待),形成了23:22的遺傳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漢人尤其是南方漢人的實際血統更偏向歐洲人,但是長相卻偏向古亞洲人血統占絕對優勢的的蒙古人,滿洲人,日本人的重要原因。當然,同一地區的相似氣候環境下趨同進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樣的,北歐人和南歐人,中東人長相的類似,主要也是因為他們母系血統的接近。印度人,中國人,都大體屬於「白父黑母」的類型(純黃種人實際上就是白種人的一個分支),而北非人則剛好相反,他們屬於「黑父白母」的類型。
這里再說一句,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在血統上絕對比日本人更接近歐洲人,大家如果看見有些日本人長得比較歐化一些,請不要自卑。那樣的日本人真正的和歐美混血的比例應該並不高,他們看上去長得更歐化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蝦夷人血統(日本人的蝦夷父系後裔佔35%,母系自然更多)。如我上文所說,蝦夷人的類高加索人長相是和中東人,南歐人在同一次冰川期內的趨同進化的效果,在基因上則是天差地別。所謂蝦夷人,就是東南亞矮黑人在高緯度地區的變種。
⑶ 中國怎麼會有俄羅斯族 他們是什麼時候來中國的
俄羅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共有1350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分散於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俄羅斯族是18世紀前後由俄國遷入我國的。起初的成份主要是戰俘、逃亡士兵、謀生的農民和東正教傳教士等。19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我國,直到20世紀30年代還有陸續遷入者。當時,他們被稱為「歸純族」。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獲得了民族平等的權利,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