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中國人在千百年來處於一種性壓抑、性禁錮的狀態
這種說法是沒腦子的,不用信,至少不用完全信。
產生性壓抑、性禁錮的前提是什麼?前者是主因是內部(心裡)有慾望但得不到滿足(多是因為貧窮),後者的主因是來自於外部(例如朱程理學的倫理)
針對於前者,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只有從鴉片戰爭後,因為國家加大征稅力度,造成很多極貧人口的出現,這些人既人們口中的光棍漢。也就是說,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文化背景下,一直到鴉片戰爭後、極貧人口出現以前,中國幾乎是沒有光棍的。
既然沒有光棍漢,就談不上性壓抑。
至於性禁錮,結合上一個結論就可以得知,這又是一個偽命題。
既然人人都能結婚,還能禁錮得住性?難道還能不讓夫妻同房?所以,這個禁錮是相對的。相對什麼呢?相對於唐朝的那種性隨意。也就是說,性的存在要合乎倫理與道德。
這句話怎麼理解?
一:不能野合,既非夫妻(包括妾)關系的男女不能苟合(因為奴隸制的存在,主人侵犯丫鬟、婢女,不算在內。);二:不能在自家之外進行,既不能野戰。
這兩點要求高嗎?
這恰恰是一個極為標準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約束。
那麼,這種行為規范和道德約束什麼時候開始約束國人的呢?
從明朝開始。
朱元璋有感傳統文化被蒙元韃子破壞殆盡,下令恢復周禮。包括服飾、禮儀、婚姻制度、姓氏等等。最重要一點,是科舉考試的內容以朱程理學為範本。
了解朱程理學的人會知道,它對性的要求很多。比如不能苟合、不能野戰。當然,朱程理學被詬病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提出不能苟合不能野戰,而是規定女人不能有原配丈夫之外的性,主要的體現就是不能再嫁或者風流。
所以,千百年來這個說法得有個時間上限---明朝初期;性壓抑的說法也得有一個時間上限---鴉片戰爭;性禁錮約束也要明確在約束誰---不是男性而是風流的女性和有改嫁需求的寡婦。
有上限就有下限。那麼,性壓抑在現代是否存在呢?
再回顧一下什麼是性壓抑:主因是內心有慾望但得不到滿足。
這要從兩點來分析,性的慾望從哪裡來和為什麼得不到滿足。
有人會說,人對性的慾望當然是身體發育到一定階段自然的產生的。這句話不完全對。
波姬小絲年輕時主演過一部電影《青春珊瑚島》,講述帆船時代流落到荒島上一對年幼兄妹成長的故事。這句禪歷肢話的關鍵詞彙是:帆船時代、荒島、年幼兄妹、成長。在沒人教導他們性啟蒙的背景下,在無衣敝體的情況下,在每日為謀生煩惱的情況下,他們對性的開始不是因為慾望而是因為對倆人身體外在體現而好奇。
現代,或者說建國後,年輕人所謂的性壓抑是從慾望開始的還是從好奇開始的?或者說,哪種開始的情況更多些?
答案是從好奇開始的!
《青春珊瑚島》中的兄妹是因為好奇對方的身體為什麼和自己不一樣而開始性的,中國的年輕人是因為一本名為《少女之心》開爛猜始的。
這本起源於六十年代、描寫大膽的性內容的小冊子,一直暗中流傳到八十年代。很多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未成年的男男女女就是從這本小冊子開始對性產生想像的。也就是說,他們對性的意識是被催熟的,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
催熟的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都是不健康,包括農作物、包括人們的思想意識。
既然是未成年人,或者是未婚青年,他們又得不到性,壓不壓抑?當然壓抑。
所以,從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的法律中一直有一個流氓罪的存在,其中的犯人,多是因為看過這本小冊子而犯罪的。
這四十年裡,人們只是分析到是因為這本小冊子的流毒才讓一些人犯罪的,但他們沒理解到那些罪犯至所以犯罪,是被一本小冊子催熟的結果。也就是說,分析到罪犯的外在表現卻沒有分析到內在實質。
從性壓抑,衍生出新中國後的一個社會現象---同xing戀。異性之間不能得到合理的性釋放,只能從同性之間解決。在《編輯部的故事裡》的某一集里,這種從六十年代開始產生的社會現象,被正大光明的提出來。
所以,這才有人說,中國人有性壓抑的存在。後來,人們再把這個存在的年限往前提,一起提到賀世「千百年來」。
既然是「千百年來」,既然是「千百年來」有性壓抑,自然而然就把性禁錮也加進去。
所以,這才有了『中國人在千百年來處於一種性壓抑、性禁錮的狀態』的偽命題。
同理,那些反映性壓抑、性禁錮內容的文學作品的作者和影視劇作品的編劇與導演,都是無知者,包括老謀子、包括李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