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的幾大主要船型具有什麼特點
沙船
沙船在唐代出現於江蘇崇明。它的前身,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沙船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稱"平底船",明代才通稱"沙船"。
沙船有許多特點:第一,沙船底平能坐灘,不怕擱淺。在風浪中也安全。特別是風向潮向不同時,因底平吃水淺,受潮水影響比較小,比較安全。第二,沙船能調俄使斗風,順風逆風都能航行,甚至逆風頂水也能航行,適航性能好。第三,船寬初穩性大,又有各項保持穩性的設備,所以穩性最好。第四,多桅多帆,帆高利於使風,吃水淺,阻力小,快航性好。
沙船方頭方尾,俗稱"方艄";甲板面寬敞,型深小,干舷低;採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有"出艄"便於安裝升降舵,有"虛艄"便於操縱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較快,舵面積大又能升降,出海時部分舵葉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應,減少橫漂,遇淺水可以把舵升上。沙船採用平板龍骨,比較弱,寬厚是同級繒船船的百分之四五十,結構強度仍比其他同級航海帆船大。採用多水密隔艙以提高船的抗沉性。七級風能航行無礙,又能耐浪,所以沙船航程遠達非洲。
沙船載重量,一般記載說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約合五百噸到八百噸),一說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約合二百五十噸到四百噸),元代海運大船八九千石(一千二百噸以上)。清代道光年間上海有沙船五千艘,估計當時全國沙船總數在萬艘以上。沙船運用范圍非常廣泛,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蹤跡。早在宋代以前公元十世紀初,就有中國沙船到爪哇的記載。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都有沙船類型的壁畫。
福船
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明代我國水師以福船為主要戰船。
古代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堅強的沖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多用船力取勝。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優良戰艦。
三大船型
三大船型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就是中國古代適於遠洋航行優秀船型--福船型。
廣船
廣船產於廣東,它的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和大維持。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
㈡ 中國古代船隻發展史中的代表船隻(取7個代表類型)
1、木船,指木製的船,通常用櫓、槳等行駛。既指用木材作為船體結構主要材料的船,也指以木材為主要材料,僅在板材連接處採用金屬材料的船舶。
2、戰船
戰船是古代的一種用於水上作戰的船舶,它是現在軍艦的鼻祖,是最早的軍用艦艇,有著幾千年歷史。
戰船作為最早的軍用船舶,在世界各地、各個歷史時期出現了不同種類、不同型式、不同裝備的戰船。中國古代,早在戰國時期之前就出現了古戰船。在古希臘、古羅馬也出現了各種型式古戰船,誕生了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戰船。
3、木帆船
木帆船,即船體為木製的利用風力前進的船隻,曾廣泛用於漁業捕撈和海洋(內河)運輸。按照漁家風俗,因忌諱「帆」的讀音類似於「翻」,亦稱之為「風船」。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木帆船已逐漸被鋼鐵製造的新型漁業和航運船隻所淘汰。
木帆船,主要有桅、帆、舵、槳、櫓、碇及繩索等。木帆船唯一的助航設備就是一個小羅盤。木帆船主要是靠藉助風力來前進,船上雖然有「櫓」,但主要作用是調整方向。
4、蒸汽機船
蒸汽機船是術語船舶工程的以往復式蒸汽機為主機的船。英國工業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瓦特還良蒸汽機發明蒸汽機船。
以蒸汽機為推進動力機的各種船舶。早期的蒸汽機船裝有全套帆具,蒸汽機只作為輔助動力,安放在甲板上,驅動裝在船兩舷的明輪。
19世紀80年代出現三漲式蒸汽機,汽壓提高,此時明輪為螺旋槳取代。20世紀貨船的蒸汽機功率約2000馬力。航行於大西洋上的大型客輪以往復式蒸汽機為動力,功率可達2萬馬力。
蒸汽機船因機體龐大和燃料存放需佔用較大面積,使得船舶加重,運載債物能力降低。
5、帆船
帆船(英文表述:NauticExpo,sailer,sailing boat)起源於居住在海河區域的古代人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15世紀初期,中國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7次出海,到達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個國家,所使用都為風力驅動的帆船。現代帆船始於荷蘭。
6、干貨船
干貨船是指專門運送干雜貨(包括桶裝液貨)和散貨的船舶。常見的有雜貨船、集裝箱船、滾裝船、散貨船、礦砂船、冷藏船、載駁船等。在干貨船中運木船、冷藏船、汽車運輸船等又稱為特種貨船。
7、客船,是指專門用於運送旅客及其所攜帶的行李和郵件的船舶。通常多為定期定線航行,故亦稱「班輪'根據《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的規定,凡載客超過12人者均應視為客船。
客船的特點是:具有多層甲板的上層建築,用於布置旅客艙室;設有較完善的餐廳和衛生娛樂設施;具有較好的抗沉性,一般為「二艙不沉制」或「三艙不沉制」;
配備有足夠的救生、消防設施;航速較快和功率儲備較大。隨著遠程航空運輸的發展,客船逐漸轉為短途運輸和旅遊服務。
㈢ 中國古代四大船分為哪四類
中國古代四大船分:黃海的平底「沙船」、福建的尖底「福船」、廣東的「廣船」和浙、閩、廣快速「鳥船」。
1、沙船
沙船是中國古代用於航海的一種防沙平底木船。出現於唐代。首先在今江蘇崇明一帶使用。宋代稱「防沙平底船」。元代稱「平底船」。明代通稱為「沙船」。
10世紀初,中國沙船遠航到爪哇。15世紀鄭和七次下西洋,有大隊的沙船隨航。沙船載重量,小的250—400噸,中等500—800噸,元代海運大沙船達1200噸以上。清道光 (1821—1850)時上海沙船約3000艘,估計當時全國共有10000艘以上。
2、福船
福船,又稱福建船、白艚,是中國古帆船的一種。
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明代一種巨型戰船。明代水師以福船為主要戰船。古代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
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福船首部高昂,帶有堅強的沖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多用船力取勝。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優良戰艦。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就 明代福船是福船這種適於遠航航行的優秀船型.
3、廣船
廣船,又稱廣東船、烏艚,是中式帆船的一類,大小相當於福船,廣船以鐵力木所造,其堅固程度高於由松杉所造的福船,若廣船與福船在海中相撞,福船會被撞碎。
然而廣船造價為福船的兩倍,修理也只能用鐵力木,但耐用程度亦較好,也比較耐蟲蛀。廣船形制下窄上寬狀若兩翼,在裏海則穩,在外洋則動搖。於浪漕中起伏盪漾導致火器未必能中。
4、鳥船
鳥船是浙江沿海一帶的海船,其特點是船首形似鳥嘴,故稱鳥船,古代浙江人認為是鳥銜來稻穀種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魚米之鄉,所以把船頭做成鳥嘴狀。由於鳥船船頭眼上方有條綠色眉,故它又得名綠眉毛。
中國古代帆船首初於文獻出現是在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中國帆船船當時設計四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
這樣能夠使船隻即使在逆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高速前行,無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篷」。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米,寬10即可容納7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貨物。
經過宋朝與元朝改進後,中國帆船於15世紀-17世紀中,大量於中國近海出現。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特使鄭和船隊改良此類船隻遍游東亞與南亞,甚至遠達非洲。另外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中國帆船,長約一百多米,寬度約五十多米,並稱為寶船。
18世紀後,作為民間運輸的中國帆船仍為平底船,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死,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大小則為長約12米,寬約4米,高約1米半。這種船甚至應用到1920年代。
㈣ 江山船的中國歷史上的大船
1.大翼戰船: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的吳國,中國最早的戰船,也是春秋時代體積最大的戰船。船長28米,寬3.6米,可配備作戰士兵91人,靠劃槳驅動,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在技術上,大翼戰船已領先世界,成為後來中國船稱雄世界的基石。
2.橫隔艙:是隋唐時中國特有的船體內部構造,用倉板將船體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倉區,即使船體進水,也可避免沉沒。歐洲真正實現橫隔艙技術,比中國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學家祖沖之設計,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驅動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為水戰中的快速沖鋒舟,在唐宋兩代幾經改良,變成宋代中國內河主力戰艦———「車船」,在宋金戰爭中屢立奇功。現代輪船的雛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槳驅動原理,皆從此船中演變而來。
4.蜈蚣船:原為葡萄牙殖民者開辟新航路和拓展東方殖民地的戰船。葡萄牙人曾以這種戰船,在廣東番禺等地與明朝海軍交手,盡管被明朝海軍擊敗,但其船隻的優越性能,「撼」倒了當時的中國人。16世紀中葉,明朝大規模仿製此類戰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龍出水:明清時代中國海軍主戰火器之一,現代艦對艦導彈的雛形、二級火箭技術鼻祖,因外形似火龍而得名。龍頭和龍尾各有火葯桶,由二級引信連接。 中國航母瓦良格下水試航,不但在軍事層面上有重要意義,而且標志著中國人的艦船發展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回首歷史,中國古代的大船一度稱霸世界。鑒於此,本報特邀請青年文史學者、作家張嶔撰寫了關於中國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發出石破天驚的詠嘆:「曾經有與我們一樣的大船,他們從日出之地遠遠而來,那裡有聰明勇敢的人民,在莫三比克的海岸線上往返。」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並非和西方「一樣」,而是遙遙領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許已成文物,或許僅留有文字圖紙的身姿。在炎黃文明的演進中,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樣的風情萬種?
1.大船,在春秋孕育發展 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船隻,要追溯到武王伐紂,當時動用了47艘戰船,主要是運送糧食物資。春秋時期中國最大的船「大翼」長度只有23米。後來秦始皇巡遊的「巨型龍舟」長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歐洲人的多層帆槳船,那時的中國船隻有一層船槳,且甚少有風帆。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實用價值不同。那時的中國人,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內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裡活動。打仗主要是陸戰。西方國家不同,他們靠海吃海,爭的是海洋霸權。但當西方大船縱橫地中海時,中國人的技術潛力卻註定了:春秋的中國人,在建築工藝、冶煉乃至天文歷法方面都早已確立了獨特優勢。就好比今天一個現代國家在電子核心科技上擁有技術優勢,那麼在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上的井噴,都是遲早的事,古中國造船業的井噴,也同樣是這樣。
2.樓船:漢代戰艦高大如樓 兩漢時代,中國造船業「井噴」了,如美國軍事史學家杜普伊曾所說:「在公元1世紀到3世紀,隨著古羅馬的衰落,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裡。」 代表這時中國古船「新科狀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漢代樓船。 樓船,就是高大如樓的大船,其樣貌也名副其實。漢朝的樓船,船體分三到五層,船上建樓,因此稱為樓船。通常高達十餘丈,比如東吳孫權的樓船「飛雲」號,可承載3000名士兵。 在中國樓船面前,古羅馬、希臘時期的所謂「槳帆船」,徹底成了小兒科。人力驅動上,西方戰船劃槳,中國樓船搖櫓,劃水效率和推進速度遠勝於槳,因此樓船的人力驅動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側槳,中國樓船已開始用舵,比起洋船來既省時又省力。更大優勢是船體和船帆,中國樓船船底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擱淺,同樣的船體容量更大。此外,中國船帆抗風暴能力更強,多根桅桿交錯配置,能剋制逆風行船,還能增大航速。實戰效果也比外國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機,在這兩樣武器的專利技術上,中國同樣全球領先。 中國水師的所向披靡,從此開始。
3.大福船:南宋時期世界上最穩的船 漢朝後中國歷代造船師開動腦筋最多的,是「風力大小無常」問題,船造大了開不動,造小了不經刮,開慢了耽誤事,開快了容易翻。在這樣的「糾結」中,從南北朝至宋元,中國造船業突飛猛進。「糾結」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傑出的科學家祖沖之開發了「千里船」,嘗試淘汰船櫓,改用人力踏板。這種船用踏板驅動,是現代輪船的前身。到宋朝,「糾結」已久的中國船終於突破原有活動范圍,成功遠航到非洲東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時期的中國「大福船」。 比起中國古船演變中各種細節上的改造,福船最大變化在於倆字:骨架。南宋時的中國造船業,已有了「龍骨結構」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龍骨」,即以貫通首尾的龍骨支撐船體,就像人有了骨頭能站得牢,船有了骨頭,也就行得穩。有了骨頭的大福船,成了當時地球上最穩的船。風帆設計上,採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駛速度更快———以上諸種,都是西方人在幾百年後才實現的。 這樣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暢通無阻,從唐至元,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中國船航海一樣。
4.鄭和寶船:永樂時期海上的巨無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明朝永樂年間,成功變身為鄭和寶船。締造七下西洋偉業的鄭和船隊,其頂級戰艦寶船,正是以大福船為基礎改裝而來。基本製造原理一脈相承,但體積更大,技術更細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輕巧的平衡舵,可以說是舉重若輕。船隻行進,除了空前的11桅桿大帆外,在帆布選擇上,採用硬帆結構,可承受更強風力。人力驅動上,船的兩舷和尾部有入水極深的尾櫓,相當於現代船隻上的螺旋槳,用人力踏動,驅動力在當時可謂最強。就算無風也能保持航速。放在當時,堪稱全自動操控的巨無霸級戰艦。 這種巨無霸戰艦上的裝備也極其先進,鄭和寶船主戰武器為火炮。行動迅速的巨型戰艦,外加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難有對手。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幾次小規模的陸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戰只有一次:巨港海戰。對手是當地海盜頭子陳祖義。這伙海盜盤踞東南亞十年,船隊規模超過萬人,周邊國家皆向他們朝貢。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祖義竟叫板鄭和船隊,結果戰斗半夜打響清晨結束,陳祖義的海盜船隊被擊斃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屬戰船全被擊沉,立馬全軍覆沒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暉 鄭和死後的明朝,嫌下西洋費錢,把船隊裁撤了。叱吒全球的鄭和寶船,拆的拆,毀的毀。16世紀早期的明朝海軍,已遠遠落後西方。與荷蘭戰艦交過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認為明朝水師比荷蘭戰艦「萬難接濟戰」。明朝與荷蘭人爭奪澎湖列島的「澎湖水戰」雖然慘勝,但十二艘荷蘭戰船,擊毀明朝戰船七十多艘。最後在明朝數萬水師重圍下安然離去。明王朝之所以對荷蘭霸佔台灣無奈,歸根結底還因海軍實力。 然而卻有一支艦隊橫空出世,再次捍衛了中國戰船的尊嚴———鄭家水師。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而它的締造者,卻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海盜出身的鄭芝龍積極學習荷蘭人的造船技術。明朝官員說他的戰船「皆制自外番(荷蘭人),艨艟高大堅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為福建副總兵後,在料羅灣海戰和湄洲島海戰中兩次重創荷蘭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
當時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亞的海洋航線,各國船隻都必須購買鄭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後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說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湧入中國,中國商品遠銷世界。強大的鄭家艦隊,捍衛著中國古代海洋最後的繁榮。 明王朝的滅亡,卻令鄭家艦隊的聲威到達歷史頂點。鄭成功於1661年收復台灣,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當地建立「明鄭政權」。
這時代鄭家艦隊已經出現了「熕船」,即長100多米,配備大小火炮上百門的頂級炮船。這種戰船以中國傳統福船為基礎,吸收西方同時期在火力配置技術上的優點,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種改裝自西方加農炮的巨炮,重達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達20門。堪稱當時世界海洋的巨無霸戰艦。 憑這樣強大的艦隊,「明鄭政權」不但繼承了鄭芝龍時代的海洋霸權,更通航世界。他們與印度的英國人建立貿易往來。這是自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海軍再次進入印度洋流域。除了與清王朝的戰爭外,明鄭艦隊還曾兩次與荷蘭艦隊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鄭艦隊以熕船為先鋒,驅逐了竄犯台灣基隆的荷蘭艦隊,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戰船規模的荷蘭艦隊前來復仇,結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鄭艦隊的風姿後,嚇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復台灣後,明鄭艦隊或被裁撤,或被轉為陸軍,比如明鄭艦隊的名將林興珠,後來還以陸軍的身份參加了對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再後來的清王朝更是閉關鎖國,裁撤海軍。清朝鴉片戰爭前中國海軍的船隻,最大的長度不過27米,乾隆時代,英國馬嘎尼使團訪華,回去後狂妄地說:一艘英國戰艦就可以征服整個中國海。不到半個世紀,他們就說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