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怎樣推進改革開放
(1)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2)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3)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B. 如何推動中國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成為新的共識
此前10年左右,改革之所以進展不快,與對改革出現新的爭議、改革共識不足有一定的關系。有的爭議關繫到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方向。如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保護個體權利與維護公共利益的矛盾、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中國模式(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等等。
說改革形成了新的共識,首先是對改革大方向和改革重要性的認識。改革開放初期,姓資姓社、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激烈交鋒。今天雖然還有極個別人從意識形態角度反對改革,但總起來看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已形成高度共識。第二,說改革形成共識,是大家普遍認識到不改革中國難以進步,甚至會出現倒退。改革必然觸及某些人的利益,必須下決心打破利益集團的阻礙。第三,一些重要改革的目標及改革路徑已經有了共識,如人民幣利率、匯率改革,財政預算改革,房產稅的開征等。有的改革路徑雖然不完全清晰,但對改革目標的認識基本一致,如企業、教育、文化單位行政級別的取消,司法改革,等等。
(二)從經濟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改革從經濟領域開始,從底層試點開始。但實際上,即使在體改委時代,改革也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體制。如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冶金部、煤炭部、機械部等部門,早在20年前就都已經改掉了。今天政企不分仍然受到廣泛批評,但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但是,相比經濟領域改革,文化、教育、醫療衛生、軍隊、社會治理乃至國家政治方面的改革確實滯後了。一個國家如果文化落後,政治不民主,即使物質非常發達,也不能成為現代國家。
(三)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組建及其職責
現在中央已經決定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總書記兼任,領導小組成員包括有關的政治局委員、各有關部門的領導等。總起來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成立後,不可能全面取代它們。有的領導小組和機構作用發揮得很好,就應該繼續以它們為主推進原來的改革;有的領導小組和機構推動改革難度大的,就應該加強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直接推動的作用。
(四)地方怎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體改委時代,各省、市(地)絕大多數都成立了體改委,縣一級大多也成立了體改委。根據報道,十八屆三中全會後,大多數省已經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如北京、天津、重慶、廣東、吉林、廣西、內蒙古等。廣東省委書記要求市、縣都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縣委書記擔任組長。借鑒體改委時代經驗,根據形勢的變化,省、市(地)兩級應該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而縣一級一般就不需要成立了。
很多改革,在中央層面非常重要,如匯率利率改革、財稅改革、壟斷企業改革等。但在省及省以下,這些改革都屬貫徹落實的問題,不需要地方去自己設計。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就是打破部門利益對改革的阻礙。在縣一級,縣委縣政府的統籌能力非常強,部門很難構成對改革的嚴重阻礙。當年,縣一級體改委最大的成績是國有企業改革。現在,縣一級類似國有企業改革這種需要組織大量力量一家一家推進的改革,恐怕已經沒有了。
組建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不像中央層面那樣有很多力量可以利用。最直接可能利用的是黨委、政府的研究室和發改委的有關人員,也可以從財政、國資、經信、金融、宣傳、政法、人大等部門抽調一部分工作人員。省、市大學、社科院等研究機構力量不一定很強,但是也應該盡量利用。
省、市改革工作也有總體方向、總體方案設計問題。各地改革發展情況不一樣,有的經濟發展已處於較高水平,有的還非常落後;有的民間力量非常強大,有的什麼都要靠政府;有的城市人口多,有的農村人口多。像浙江溫州、廣東東莞、福建泉州等地區,自發形成的民營經濟已經非常發達,下一步政府統籌規劃的任務就比較重;而河北、陝西等地方調動民間創業積極性的改革任務就更重。北京、上海可以不太重視GDP,而大多數地方不重視GDP還不行。河北目前階段環保壓力巨大,壓縮鋼鐵、水泥產能工作中,不可避免會使用行政手段,甚至會強化行政手段。但在其他地方一般不要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干預企業。
與中央不同,地方改革操作層面的任務比較重。如學校管理改革、醫院改革、文化單位改革、廣電出版單位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民間金融機構培育等等。政企不分問題,在中央層面很大程度上也是破除壟斷問題。而在地方層面,則很少涉及壟斷問題。目前,各類機關下面還有大量事業、企業單位,包括設計研究機構、培訓機構、賓館甚至食堂、幼兒園等。各級國資委成立初期,要求企業一律與主管部門脫鉤,當時就沒有完全做到。後來有的部門又建立了新的企業,有的企業又被主管部門收了回去。文化、衛生部門下面仍然有大量演出單位、醫院等,管辦不分普遍存在。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其實在1990年代就應該完成。管辦分開後,還有改制和轉換機制等更為艱巨的任務。各地以往實踐證明,靠原有的主管部門推動這些改革很難做好。這些都需要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研究組織推動。